“考慮到墾荒的勞動強度,農兵的操練隻在農閑時進行,平時還是以農活為主,操練的強度比照戰兵適當降低。”陳雨吩咐,“另外,為了明確農兵與戰兵之間的區別,前者不發餉銀,隻在有操練任務時發給每月500文的操練津貼,同時在普通屯丁的基礎上增加夥食的供應量,適當加些肉類補充營養和體力消耗。”
陳雨給戰兵定下的餉銀標準目前為每月一兩,戰時的獎賞根據戰功另行計算。農兵作為預備役,金錢上的補貼少一點也是理所當然,而且可以適當拉開兩者之間的差距,鼓勵農兵加入戰兵的行列。形成一個正規軍和預備役之間的層次,用較小的花費維持一支精煉的常備軍和基數更大的預備役部隊,既能節省開支,更重要的是避免政治上的風險。
顧彪提醒:“大人,朝鮮人多地少,家畜並不多,豬肉恐怕很難保證。”
“沒事,咱們有銀子,盡量就地采買嘛。”陳雨說,“實在不行,就找當地漁民買魚。鐵山和咱們威海衛一樣靠海,魚肉還不是想要多少要多少。”魚肉所含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比豬肉吃起來軟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易於消化,所以在豬肉匱乏的情況下,多吃些魚也可以補充營養。
顧彪又問:“另外,咱們以借地墾荒、糧草自足的名義在這邊屯田,實際上反客為主,把這裏作為咱們的糧倉,動靜這麽大,會不會引起朝鮮官府甚至是朝廷的忌憚?要是他們發起狠來,出兵驅趕,那咱們的心血不是白費了?”
“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陳雨篤定說,“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毛文龍當年能在這裏屯田,我也可以。他之所以被迫離開,主要是激怒了韃子,給朝鮮帶來了兵災,而我們老老實實屯田,現階段不去主動招惹韃子,就不會有這個問題。至於官府方麵,大明的旗號在這裏很管用,皇帝的聖旨也不是擺設,至少明麵上他們不敢反對。私下裏再派人給那什麽黃海道觀察使送點銀子,就能讓他們從上到下睜隻眼閉隻眼了。”
顧彪想想也對,自己在這裏行商時,官員們收取賄賂可是毫無顧忌,有錢能使鬼推磨,讓黃海道的官員對明朝軍隊在鐵山郡屯田一事視若不見,似乎也不是什麽難事。
張富貴問:“那咱們什麽時候回威海衛?”
“至少要等農莊初具雛形,農兵操練的像模像樣再說。”陳雨說,“眼下這些青壯隻能開荒,沒有自保的能力,不能有任何閃失,讓我的計劃功虧一簣。”
他花費這麽多心血拉來這麽多青壯,不能讓其自生自滅,得扶上馬送一程,確定他們能自保了再走也不遲。
在鐵山郡設立集體農莊的計劃就這樣定下來了。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兩個月就過去了,各處聚居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起來,一幢幢磚瓦房拔地而起,取代了臨時的窩棚,很快形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村落。
當地人對遼民的到來從抵觸到適應,慢慢變成了羨慕。這些遼民個個都是壯勞力,而且擁有充足的生產資源,開辟了數以千計的田畝,同時在土地沒有收成前,口糧也有保證,蓋磚瓦房還不用自己出錢。比起他們,當地的原住民大多在溫飽線上掙紮,還要應付官府的徭役和賦稅,處境相差甚遠。
這就是自耕農和集體農莊的差距所在。陳雨擁有強大的財力,可以無所顧忌地投入,不求短期的回報,遼民的勞動也是有組織的集體勞動,生產工具共有,比起當地人的小農經濟模式,效率要高得多。尤其是聽說了這所謂的“農莊”在賦稅和田地歸屬方麵的先天優勢後,當地人更是坐不住了。
不少早年來到鐵山的漢人在經曆了初期的觀望之後,萌生了加入農莊的念頭。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他們也看出了當地官府不敢得罪這支大明來的軍隊,加入農莊可以躲避徭役和賦稅,甩掉一個沉重的包袱,哪怕是把僅有的幾畝地投獻給農莊繳租子,算起來還是賺的。至於自己沒有田產的佃農,就更沒有顧忌了。
對於這種勢頭,陳雨是持歡迎態度的。uu看書ww.uukashu對他而言,人力資源多多益善,而且漢人融入集體農莊也沒有什麽障礙。如果不是擔心強扭的瓜不甜,他一開始就會強行把這些漢人都納入自己的體係了。現在當地漢人被集體農莊的未來所吸引,主動要求加入,他自然是求之不得,集體農莊這塊蛋糕,做得越大越好,對自己將來的實力發展,就越有幫助。
有了當地漢人的加入,集體農莊滾雪球般壯大起來,很快成為了一個擁有五千多青壯、七千多畝地(含熟地和開墾的荒地)的農業合作社性質的組織。隨著農兵的組建,這個組織又向半軍事化轉變,按照陳雨的設想,慢慢變成一個半農業半軍事化的體係。隨著農莊發展順利,在陳雨的要求下,尚可喜將皮島上的第二批青壯共計兩千三百人也悉數送了過來。
近八千人的準軍事組織,在屯田的同時還編練隊伍進行軍事化訓練,即使鐵山郡、海州牧、黃海道三級官府為了逃避朝廷的問責,有意無意地隱瞞真實情形,但這樣的大動作怎麽也隱瞞不住,終於在農曆新年後傳入了朝鮮國王仁祖李倧的耳中。
漢城景福宮大殿內,仁祖憂心忡忡地向群臣詢問:“諸位愛卿,黃海道海州那邊傳來密報,一支明國來的軍隊以奉旨巡查海疆為名,要求鐵山郡提供糧草未果,自行組織數千人登岸屯田,還編練新兵。另外,據說帶兵的武將品級不低,還持有大明皇帝的聖旨,這該如何應對才是?”
涉及上國天兵,而且是屯田練兵這樣敏感的話題,群臣都保持了沉默,在國君的態度不明朗之前,他們決定先觀望一番,不輕易發表意見。
陳雨給戰兵定下的餉銀標準目前為每月一兩,戰時的獎賞根據戰功另行計算。農兵作為預備役,金錢上的補貼少一點也是理所當然,而且可以適當拉開兩者之間的差距,鼓勵農兵加入戰兵的行列。形成一個正規軍和預備役之間的層次,用較小的花費維持一支精煉的常備軍和基數更大的預備役部隊,既能節省開支,更重要的是避免政治上的風險。
顧彪提醒:“大人,朝鮮人多地少,家畜並不多,豬肉恐怕很難保證。”
“沒事,咱們有銀子,盡量就地采買嘛。”陳雨說,“實在不行,就找當地漁民買魚。鐵山和咱們威海衛一樣靠海,魚肉還不是想要多少要多少。”魚肉所含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比豬肉吃起來軟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易於消化,所以在豬肉匱乏的情況下,多吃些魚也可以補充營養。
顧彪又問:“另外,咱們以借地墾荒、糧草自足的名義在這邊屯田,實際上反客為主,把這裏作為咱們的糧倉,動靜這麽大,會不會引起朝鮮官府甚至是朝廷的忌憚?要是他們發起狠來,出兵驅趕,那咱們的心血不是白費了?”
“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陳雨篤定說,“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毛文龍當年能在這裏屯田,我也可以。他之所以被迫離開,主要是激怒了韃子,給朝鮮帶來了兵災,而我們老老實實屯田,現階段不去主動招惹韃子,就不會有這個問題。至於官府方麵,大明的旗號在這裏很管用,皇帝的聖旨也不是擺設,至少明麵上他們不敢反對。私下裏再派人給那什麽黃海道觀察使送點銀子,就能讓他們從上到下睜隻眼閉隻眼了。”
顧彪想想也對,自己在這裏行商時,官員們收取賄賂可是毫無顧忌,有錢能使鬼推磨,讓黃海道的官員對明朝軍隊在鐵山郡屯田一事視若不見,似乎也不是什麽難事。
張富貴問:“那咱們什麽時候回威海衛?”
“至少要等農莊初具雛形,農兵操練的像模像樣再說。”陳雨說,“眼下這些青壯隻能開荒,沒有自保的能力,不能有任何閃失,讓我的計劃功虧一簣。”
他花費這麽多心血拉來這麽多青壯,不能讓其自生自滅,得扶上馬送一程,確定他們能自保了再走也不遲。
在鐵山郡設立集體農莊的計劃就這樣定下來了。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兩個月就過去了,各處聚居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起來,一幢幢磚瓦房拔地而起,取代了臨時的窩棚,很快形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村落。
當地人對遼民的到來從抵觸到適應,慢慢變成了羨慕。這些遼民個個都是壯勞力,而且擁有充足的生產資源,開辟了數以千計的田畝,同時在土地沒有收成前,口糧也有保證,蓋磚瓦房還不用自己出錢。比起他們,當地的原住民大多在溫飽線上掙紮,還要應付官府的徭役和賦稅,處境相差甚遠。
這就是自耕農和集體農莊的差距所在。陳雨擁有強大的財力,可以無所顧忌地投入,不求短期的回報,遼民的勞動也是有組織的集體勞動,生產工具共有,比起當地人的小農經濟模式,效率要高得多。尤其是聽說了這所謂的“農莊”在賦稅和田地歸屬方麵的先天優勢後,當地人更是坐不住了。
不少早年來到鐵山的漢人在經曆了初期的觀望之後,萌生了加入農莊的念頭。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他們也看出了當地官府不敢得罪這支大明來的軍隊,加入農莊可以躲避徭役和賦稅,甩掉一個沉重的包袱,哪怕是把僅有的幾畝地投獻給農莊繳租子,算起來還是賺的。至於自己沒有田產的佃農,就更沒有顧忌了。
對於這種勢頭,陳雨是持歡迎態度的。uu看書ww.uukashu對他而言,人力資源多多益善,而且漢人融入集體農莊也沒有什麽障礙。如果不是擔心強扭的瓜不甜,他一開始就會強行把這些漢人都納入自己的體係了。現在當地漢人被集體農莊的未來所吸引,主動要求加入,他自然是求之不得,集體農莊這塊蛋糕,做得越大越好,對自己將來的實力發展,就越有幫助。
有了當地漢人的加入,集體農莊滾雪球般壯大起來,很快成為了一個擁有五千多青壯、七千多畝地(含熟地和開墾的荒地)的農業合作社性質的組織。隨著農兵的組建,這個組織又向半軍事化轉變,按照陳雨的設想,慢慢變成一個半農業半軍事化的體係。隨著農莊發展順利,在陳雨的要求下,尚可喜將皮島上的第二批青壯共計兩千三百人也悉數送了過來。
近八千人的準軍事組織,在屯田的同時還編練隊伍進行軍事化訓練,即使鐵山郡、海州牧、黃海道三級官府為了逃避朝廷的問責,有意無意地隱瞞真實情形,但這樣的大動作怎麽也隱瞞不住,終於在農曆新年後傳入了朝鮮國王仁祖李倧的耳中。
漢城景福宮大殿內,仁祖憂心忡忡地向群臣詢問:“諸位愛卿,黃海道海州那邊傳來密報,一支明國來的軍隊以奉旨巡查海疆為名,要求鐵山郡提供糧草未果,自行組織數千人登岸屯田,還編練新兵。另外,據說帶兵的武將品級不低,還持有大明皇帝的聖旨,這該如何應對才是?”
涉及上國天兵,而且是屯田練兵這樣敏感的話題,群臣都保持了沉默,在國君的態度不明朗之前,他們決定先觀望一番,不輕易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