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遼東現在也能畝產六石了,我們這邊就算差一些,努努力,四五石總是可以的。”最先回答劉備問題的那名豪強嘟囔著說道。


    劉備搖搖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人心。”


    自從前年那一場大審判,遼東豪強全都化作泥土,田地全部充公,又經過一年的時間,那些尚有私田的百姓們也察覺到了,結社之後耕作公田,要比自己苦哈哈地勞作劃算許多。


    糧種、耕牛、農具都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官府全部提供,百姓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勞作,春耕秋收,然後與官府四六分賬,如此而已。


    遼東農業之所以變得強大,以一郡之地養活了百萬人口尚有餘力,靠的不光是外在的力量,更多的還是凝聚起了人心。


    人的力量是決定性的。


    遼東百姓覺得官府能指望,生活有希望,於是善待身邊的一切,無論是公有的牛馬、勞作工具,各種水車,還有莊稼作物,他們都精心嗬護,生怕有什麽損傷。


    官府要趁農閑時節挖渠修路,遼東百姓踴躍參加,年輕力壯的挖地擔土、女人為他們洗衣做飯、老人照料牲畜,連孩童都知道撿拾牲畜糞便來肥田。


    官府要征召民夫跨海作戰,遼東百姓同樣義不容辭,數萬青壯在農忙時節離開家鄉,留守的其餘人咬牙堅持,硬是沒有耽誤一點農時,連張煥都幾度落淚,信紙上淚痕點點。


    有這樣的百姓,什麽事做不成?


    殺豪強的事,劉備自然是不會說的,但其他的事跡,已經足以讓在座的薊城豪強們沉默不語。


    他們家中或多或少都蓄養失地農民和奴仆,外來的流民也不在少數,但那些人之中哪有心甘情願被奴役的,沒有揭竿造反,已經是很老實了。


    由於擔心佃農和奴仆破壞農具,豪強們根本不敢,也舍不得使用新農具,別說現在在遼東普及的精鐵曲轅犁了,他們家中的木犁都是粗重無比,生怕做得輕便了被人砸壞。


    沒有積極性,怎麽有效率?


    “使君給我們指一條明路吧。”一名性情急躁的豪強按捺不住,叫了出來。


    他早就受夠了這種半死不活的“豪強”生活,每天提心吊膽不說,年年的收成也多不到哪去,一石粟米能賣二百餘錢,一畝地滿打滿算六百錢,還得辛辛苦苦忙活一年,萬一碰上災年,那就顆粒無收,太沒意思了。


    再看看王家木器行,就靠著抱上劉備大腿,在薊城一地就攬下數百萬錢的買賣,哪怕是以二成利潤來算,那都能落下近百萬錢。


    更別說他們還把生意做到了其他郡。


    “對啊,使君讓我等去遼東,必定是有深意。”


    “使君,你就明說了吧。”


    眾人七嘴八舌,紛紛表起了忠心,頗有“紅旗指到哪,我們就打到哪”的氣勢。


    劉備見狀,便開口問道:“諸位是單單想要賺錢,還是既得實惠又得名聲,澤陂後人,光宗耀祖?”


    哪有這麽好的事?眾人一時之間都愣了,他們互相看看,確認自己有沒有聽錯,再看看劉備,確認他有沒有說錯。


    “能夠名利雙收自然是再好不過,還請使君明示。”


    “既然如此,本官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花費錢財,從遼東購買各種農具,水利工具,縱然會被人破壞一部分,也總是能提高收成,隻需要厚著臉皮,繼續忍受中原人對邊地的鄙視即可。”劉備自顧自地說起來。


    眾人聽得臉色鐵青,這還真是名副其實的下策。


    “中策是在購買各種農具的同時,減輕佃農負擔,爭取多從田間地頭攫取一些利潤,同時再做做其他生意,送家中孩童讀書求學,若是運氣好,家族裏麵出個神童,幾十年後,或許你們的家族就能跟著發達了。”劉備伸出第二根手指。


    這還是土財主的路線啊,隻是增加了一些大家或多或少都在做的事,看似四平八穩,實則沒什麽意義。


    看來這位州牧大人前麵都是鋪墊,真正想說的話,就在他接下來要說的上策之中。


    “上策需要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聽懂,諸位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憤也是難免,本官隻有一個要求:不理解的時候也不要吵,先閉嘴聽完。”


    要來正題了,在座的薊城豪強們互相交換一下眼色,然後程熙笑著說道:“還請使君賜教。”


    劉備點點頭,“諸位將家中田地賣回國家,跟本官一起投資工、商二途,每年收益分出一部分,對內則興水利、修道路、助鄉學、扶危濟困;對外則廣開商路,且大力宣傳幽州士紳之善舉,博取賢名,樹碑立傳。如此一來,非但子嗣有望舉孝廉,鄉黨之中但凡有孩童上進,踏上官途,也會感念諸位的恩義,反過來多加照拂。”


    這番話說完,堂中一片寂靜,每個人都死死盯著劉備,uu看書uukansh 在他們看來,這位州牧不是失心瘋,就是大騙子。


    畫個大餅,再描述出一幅虛無縹緲的美好畫卷,就想把我們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辛苦耕耘,才積攢下的家業給套走。


    田地賣給國家,怎麽賣,什麽價格賣,賣了之後我們吃什麽?


    投資工商,具體是什麽項目,什麽前景,怎麽個投資法?


    一概沒提。


    “遼東的鋼鐵產量太高,用都用不完,本官認為,有必要在幽州成立幾座鐵匠工坊,製作各種器具,以滿足幽、冀二州需求,哪位有意向與官府合營?”劉備話一出口,就像是在平靜的湖水中扔了塊巨石,頓時激起千重浪。


    眾人紛紛舉手,期盼地望著劉備,七嘴八舌地說道:“使君,我願意。”


    “遼東北接烏桓、鮮卑,南臨冀州、青州,交通便利,乃是南來北往的樞紐,然而各家商隊力量分散,耗費錢糧和時間不說,安全還得不到保證,本官希望組建一支往來於幽州和中原各地的商隊,哪位有意向與官府合營?”


    又是好幾隻手舉了起來。


    “薊城狹小破敗,城中房屋多有毀壞,難以容納太多居民,本官決定改造舊城,同時在周邊建造新城,工程浩大,耗時長久,哪位有意向承攬一部分?”


    幾乎所有人都舉手了,這是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生意,超大的麵餅,別說讓豪強們吃飽了,就是吃撐、吃死也不好說。


    “你們看看,隨便就是賺錢的路子,把心思和眼光從農田裏拔出來吧,沒意思。”劉備無奈地攤開雙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昭烈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舟爛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舟爛柯並收藏大漢昭烈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