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看看史書上,對於張純張舉叛亂的記載。
第一條:來自後漢書
四年,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燔燒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眾至十餘萬,屯肥如。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雲舉當代漢,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純又使烏桓峭王等步騎五萬,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朝廷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明年,複拜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舉、純。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純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靈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
——《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誌,在劉虞的列傳中,都提到了,張純張舉叛亂,聲勢浩大,坐擁十餘萬人馬,兵鋒甚至達到了青州和冀州,劫掠無數。朝廷沒有辦法,派遣劉虞就任幽州牧,結果劉虞一道任,削減了漢軍士卒,施展了一些恩德,派了兩個侍者,就把這場叛亂給平定了。
如果光看這一段,就會得出個結論:劉虞老先生掌握了高階嘴炮術,不費一兵一卒,就把叛軍搞得四分五裂,並且產生內訌,輕鬆平定叛亂。
但是,作為一個稍稍了解一些曆史的愛好者,我深知草原遊牧民族的性格:畏威而不懷德。
匈奴人被李牧拍飛一次,到了秦朝又卷土重來;被蒙恬拍飛一次,到漢朝又卷土重來,一邊享受著和親,一邊到長安附近牧馬放羊,洗劫漢人;被衛青霍去病狠狠拍飛之後,又被霍光徹底肢解,實力大為衰弱之後,才變老實。
烏桓人和鮮卑人同出一支,風格也極為相像,接下來看看他們在東漢後期的戰爭史:
安帝永初三年夏,漁龍烏桓與右北平胡千餘寇代郡、上穀。秋,雁門烏桓率眾王無何,與鮮卑大人丘倫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騎寇五原,與太守戰於九原高渠穀。漢兵大敗,殺郡長吏。乃遣車騎將軍何熙、度遼將軍梁慬等擊,大破之。無何乞降,鮮卑走還塞外。是後烏桓稍複親附,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不挨揍就跳,挨揍了就稍稍親附。
順帝陽嘉四年冬,烏桓寇雲中,遮截道上商賈車牛千餘兩,度遼將軍耿曄率二千餘人追擊,不利,又戰於沙南,斬首五百級。烏桓遂圍曄於蘭池城,於是發積射士二千人,度遼營千人,配上郡屯,以討烏桓,烏桓乃退。永和五年,烏桓大人阿堅、羌渠等與南匈奴左部句龍吾斯反畔,中郎將張耽擊破斬之,餘眾悉降。桓帝永壽中,朔方烏桓與休著屠各並畔,中郎將張奐擊平之。延熹九年夏,烏桓複與鮮卑及南匈奴寇緣邊九郡,俱反,張奐討之,皆出塞去。——還是一樣,狼子野心,打不過就投降。
這種民族,怎麽可能無緣無故地就給劉虞麵子,難道劉老先生長了一腦袋紅頭發,還缺條胳膊?
懷著疑問,我們看看第二條記載:
中平中,以瓚督烏桓突騎,車騎將軍張溫討涼州賊。會烏桓反畔,與賊張純等攻擊薊中,瓚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張純複與叛胡丘力居等寇漁陽、河間、勃海,入平原,多所殺略。瓚追擊戰於屬國石門,虜遂大敗,棄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虜亦饑困,遠走柳城。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複兼領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接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瓚誌埽滅烏桓,而劉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與虞相忤。——《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
“虜亦饑困,遠走柳城。”
“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這就對了嘛。
再聯係上一條記載,我們不難清理出這樣一條脈絡:
張純張舉勾結烏桓叛亂,公孫瓚在極度困苦的情況下,重創了敵人,然後,劉虞到任,采取恩信招降,烏桓人順水推舟,反手把張純張舉給賣了。
烏桓人得了實惠,劉虞得了麵子,皆大歡喜,除了損失慘重,還被摘了桃子的幽州邊軍和公孫瓚。
之後二人的恩怨,看第三條:
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幽州是個窮州,公孫瓚的部隊窮得要“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而劉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看上去公孫瓚就是個殘暴軍閥,而劉虞就是聖人了。
公孫瓚性情暴躁不假,但是,那個局麵,給誰誰都要鬧了:我保家衛國的軍隊沒飯吃,你作為頂頭上司,居然還有錢財給胡人,一次兩次就算了,還三番五次的給,你劉虞是漢人的官員還是胡人的運輸大隊長?
至於那些被胡人劫掠走的百姓,財富,劉使君自然是看不見的,他隻需要一個光鮮亮麗的招牌,用來享受同類人的推崇,朝廷的賞賜。
劉虞這種官員,烏桓人當然喜歡,為他歌功頌德;公孫瓚這種官員,烏桓人肯定是又恨又怕,隻盼著他早死。
接下來,我們說說閻柔這個人:
廣陽閻柔,少沒烏九、鮮卑中,為其種所歸信。柔乃因鮮卑眾,殺烏丸校尉邢舉代之,紹因寵慰以安北邊。
虞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都尉鮮於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三國誌烏丸鮮卑東夷傳》
一個被胡人奴役的漢人,借助鮮卑人的勢力,殺害了漢朝邊境高級軍官,並取而代之。
這樣的漢奸國賊,在劉虞死後,被他的餘黨推舉為首領,帶著幾萬胡人,來跟公孫瓚打仗。
說得不客氣一點,在這個階段,閻柔就是西部烏桓和鮮卑人的狗,隻不過是高級一些,能夠當招牌的狗,僅此而已。
再看鮮於輔這個人,他是劉虞的親信,和烏桓人親近,先投降袁紹,消滅了公孫瓚,後來又投靠曹操,消滅了袁氏的殘餘勢力。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鮮卑人出了個能打的,叫軻比能,這個軻比能野心勃勃,一心統一鮮卑各部,與漢人爭雄,但是,他的野心被田豫看穿,一直阻撓。
軻比能因兼並各部的戰爭多次遭到田豫等的幹預,由此心懷反叛之心,並給輔國將軍鮮於輔寫信說:“胡人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為我向天子保舉。我與素利為仇,往年派兵攻討,但是田豫卻協助素利。我在陣地上派瑣奴前往,聽說您來,馬上撤回軍隊。步度根處處搶掠,又殺死我弟弟,反誣蔑我為強盜。我們落後,不知禮義,但我們接受天子印綬,牛馬尚且知道水草為美,何況我還有人心。將軍應替我向天子講明情況。”鮮於輔得到書信後,上報朝廷,曹丕又派田豫招納安慰。
幸虧漢人中間有明白人,軻比能統一鮮卑各部之後,uu看書.ukanshu.o 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就鮮於輔這號玩意,和劉虞一脈相傳,又蠢又壞,扔在內地還顯不出來他們的破壞力,一旦放到邊疆,極有可能將整個國防體係破壞掉。
事實上,在曹丕和世家妥協,推行九品中正製,後來司馬懿篡國,徹底建立起世家統治之後,有能力,有眼光的人迅速被高門大戶裏麵出來的蠢豬取代,一係列昏招過後,就是漢人曆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五胡亂華。
麵對凶惡且頑固的外敵,主戰派和主和派總是先要爭吵個你死我活。
在我看來,主戰派中固然有打小算盤的,但敢戰,總是能威懾敵人。
主和派中也有出於大局考慮的,但是,那些一味講究仁義道德,甚至不惜犧牲百姓生命,國家財富,一味妥協,討好敵人的,有一個殺一個,不冤枉。
劉虞就是這樣的人。
後期的公孫瓚喪心病狂,最後窩囊死,該死,但是劉虞,一開始就該死。
順便再提一下,劉虞雖為三公級的高官,但天性愛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
等到劉虞遇害時,公孫瓚派兵搜他的家,卻發現他的妻妾都穿著很高檔的服飾,當時人們因此懷疑他的簡樸品質。
“初,虞以儉素為操,冠敝不改,乃就補其穿。及遇害,瓚兵搜其內,而妻妾服羅紈,盛綺飾,時人以此疑之。”——《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嗬嗬。
第一條:來自後漢書
四年,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燔燒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眾至十餘萬,屯肥如。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雲舉當代漢,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純又使烏桓峭王等步騎五萬,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朝廷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明年,複拜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舉、純。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純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靈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
——《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誌,在劉虞的列傳中,都提到了,張純張舉叛亂,聲勢浩大,坐擁十餘萬人馬,兵鋒甚至達到了青州和冀州,劫掠無數。朝廷沒有辦法,派遣劉虞就任幽州牧,結果劉虞一道任,削減了漢軍士卒,施展了一些恩德,派了兩個侍者,就把這場叛亂給平定了。
如果光看這一段,就會得出個結論:劉虞老先生掌握了高階嘴炮術,不費一兵一卒,就把叛軍搞得四分五裂,並且產生內訌,輕鬆平定叛亂。
但是,作為一個稍稍了解一些曆史的愛好者,我深知草原遊牧民族的性格:畏威而不懷德。
匈奴人被李牧拍飛一次,到了秦朝又卷土重來;被蒙恬拍飛一次,到漢朝又卷土重來,一邊享受著和親,一邊到長安附近牧馬放羊,洗劫漢人;被衛青霍去病狠狠拍飛之後,又被霍光徹底肢解,實力大為衰弱之後,才變老實。
烏桓人和鮮卑人同出一支,風格也極為相像,接下來看看他們在東漢後期的戰爭史:
安帝永初三年夏,漁龍烏桓與右北平胡千餘寇代郡、上穀。秋,雁門烏桓率眾王無何,與鮮卑大人丘倫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騎寇五原,與太守戰於九原高渠穀。漢兵大敗,殺郡長吏。乃遣車騎將軍何熙、度遼將軍梁慬等擊,大破之。無何乞降,鮮卑走還塞外。是後烏桓稍複親附,拜其大人戎朱廆為親漢都尉。——不挨揍就跳,挨揍了就稍稍親附。
順帝陽嘉四年冬,烏桓寇雲中,遮截道上商賈車牛千餘兩,度遼將軍耿曄率二千餘人追擊,不利,又戰於沙南,斬首五百級。烏桓遂圍曄於蘭池城,於是發積射士二千人,度遼營千人,配上郡屯,以討烏桓,烏桓乃退。永和五年,烏桓大人阿堅、羌渠等與南匈奴左部句龍吾斯反畔,中郎將張耽擊破斬之,餘眾悉降。桓帝永壽中,朔方烏桓與休著屠各並畔,中郎將張奐擊平之。延熹九年夏,烏桓複與鮮卑及南匈奴寇緣邊九郡,俱反,張奐討之,皆出塞去。——還是一樣,狼子野心,打不過就投降。
這種民族,怎麽可能無緣無故地就給劉虞麵子,難道劉老先生長了一腦袋紅頭發,還缺條胳膊?
懷著疑問,我們看看第二條記載:
中平中,以瓚督烏桓突騎,車騎將軍張溫討涼州賊。會烏桓反畔,與賊張純等攻擊薊中,瓚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張純複與叛胡丘力居等寇漁陽、河間、勃海,入平原,多所殺略。瓚追擊戰於屬國石門,虜遂大敗,棄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虜亦饑困,遠走柳城。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複兼領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接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瓚誌埽滅烏桓,而劉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與虞相忤。——《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
“虜亦饑困,遠走柳城。”
“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這就對了嘛。
再聯係上一條記載,我們不難清理出這樣一條脈絡:
張純張舉勾結烏桓叛亂,公孫瓚在極度困苦的情況下,重創了敵人,然後,劉虞到任,采取恩信招降,烏桓人順水推舟,反手把張純張舉給賣了。
烏桓人得了實惠,劉虞得了麵子,皆大歡喜,除了損失慘重,還被摘了桃子的幽州邊軍和公孫瓚。
之後二人的恩怨,看第三條:
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幽州是個窮州,公孫瓚的部隊窮得要“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而劉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看上去公孫瓚就是個殘暴軍閥,而劉虞就是聖人了。
公孫瓚性情暴躁不假,但是,那個局麵,給誰誰都要鬧了:我保家衛國的軍隊沒飯吃,你作為頂頭上司,居然還有錢財給胡人,一次兩次就算了,還三番五次的給,你劉虞是漢人的官員還是胡人的運輸大隊長?
至於那些被胡人劫掠走的百姓,財富,劉使君自然是看不見的,他隻需要一個光鮮亮麗的招牌,用來享受同類人的推崇,朝廷的賞賜。
劉虞這種官員,烏桓人當然喜歡,為他歌功頌德;公孫瓚這種官員,烏桓人肯定是又恨又怕,隻盼著他早死。
接下來,我們說說閻柔這個人:
廣陽閻柔,少沒烏九、鮮卑中,為其種所歸信。柔乃因鮮卑眾,殺烏丸校尉邢舉代之,紹因寵慰以安北邊。
虞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都尉鮮於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三國誌烏丸鮮卑東夷傳》
一個被胡人奴役的漢人,借助鮮卑人的勢力,殺害了漢朝邊境高級軍官,並取而代之。
這樣的漢奸國賊,在劉虞死後,被他的餘黨推舉為首領,帶著幾萬胡人,來跟公孫瓚打仗。
說得不客氣一點,在這個階段,閻柔就是西部烏桓和鮮卑人的狗,隻不過是高級一些,能夠當招牌的狗,僅此而已。
再看鮮於輔這個人,他是劉虞的親信,和烏桓人親近,先投降袁紹,消滅了公孫瓚,後來又投靠曹操,消滅了袁氏的殘餘勢力。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鮮卑人出了個能打的,叫軻比能,這個軻比能野心勃勃,一心統一鮮卑各部,與漢人爭雄,但是,他的野心被田豫看穿,一直阻撓。
軻比能因兼並各部的戰爭多次遭到田豫等的幹預,由此心懷反叛之心,並給輔國將軍鮮於輔寫信說:“胡人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為我向天子保舉。我與素利為仇,往年派兵攻討,但是田豫卻協助素利。我在陣地上派瑣奴前往,聽說您來,馬上撤回軍隊。步度根處處搶掠,又殺死我弟弟,反誣蔑我為強盜。我們落後,不知禮義,但我們接受天子印綬,牛馬尚且知道水草為美,何況我還有人心。將軍應替我向天子講明情況。”鮮於輔得到書信後,上報朝廷,曹丕又派田豫招納安慰。
幸虧漢人中間有明白人,軻比能統一鮮卑各部之後,uu看書.ukanshu.o 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就鮮於輔這號玩意,和劉虞一脈相傳,又蠢又壞,扔在內地還顯不出來他們的破壞力,一旦放到邊疆,極有可能將整個國防體係破壞掉。
事實上,在曹丕和世家妥協,推行九品中正製,後來司馬懿篡國,徹底建立起世家統治之後,有能力,有眼光的人迅速被高門大戶裏麵出來的蠢豬取代,一係列昏招過後,就是漢人曆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五胡亂華。
麵對凶惡且頑固的外敵,主戰派和主和派總是先要爭吵個你死我活。
在我看來,主戰派中固然有打小算盤的,但敢戰,總是能威懾敵人。
主和派中也有出於大局考慮的,但是,那些一味講究仁義道德,甚至不惜犧牲百姓生命,國家財富,一味妥協,討好敵人的,有一個殺一個,不冤枉。
劉虞就是這樣的人。
後期的公孫瓚喪心病狂,最後窩囊死,該死,但是劉虞,一開始就該死。
順便再提一下,劉虞雖為三公級的高官,但天性愛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
等到劉虞遇害時,公孫瓚派兵搜他的家,卻發現他的妻妾都穿著很高檔的服飾,當時人們因此懷疑他的簡樸品質。
“初,虞以儉素為操,冠敝不改,乃就補其穿。及遇害,瓚兵搜其內,而妻妾服羅紈,盛綺飾,時人以此疑之。”——《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