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棉花收割機隻有兩個國家生產,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俄羅斯。其中俄羅斯的棉花收割機還是源自於蘇聯時代的技術。


    這倒不是因為德國或者日本沒有生產棉花收割機的技術,而是因為歐洲和日本都不是棉花的產地,歐洲和日本的農機企業自然就不會去研發棉花收割機。


    以當時的世界工業格局,除了美國、歐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地區的工業水平,是很難去研發棉花收割機這種產品的。


    農業領域當中,有兩種大宗產品,比較晚才進入到機械化耕種收割的時代,一種是菜籽,另一種就是棉花。


    棉花是美國立國初期最總要的農作物,美國前一百年的曆史,基本上就是種植棉花的血淚史。所以早在1850年,也就是工業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美國人開始嚐試用機械收割棉花。


    然而棉花的特點,也注定了機械收割的難度比較大。美國人整整研究了七十多年,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發明了商用的摘棉機器,隻不過效率實在是不敢令人恭維。


    早期的采棉機,工作效率還不如人工采棉,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能節約人力。


    之後美國人又研究了五十年,終於做出了高效率的機械采棉機,到了1975年,美國人終於實現了棉花收獲的機械化。


    而當時正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各個領域都在較勁,既然美國人開始用棉花收割機了,那麽蘇聯人也不能落後,於是蘇聯也加快了棉花收割機的研發,並且在1980年,也開始大規模推廣和使用棉花收割機。


    但是那個時代的棉花收割機有兩個缺點,一是出棉率低,大概隻有七成左右;二就是含雜率高,因此會降低棉花的品質。


    大規模機械農業一直有個缺點,那就是產後損耗比較高。


    機器畢竟不是人的雙手,在使用大型收割機的時候,必不可少的會損失一些損耗,糧食作物的損失會少一些,水果蔬菜的損失會大一些。


    後世的棉花收割機,出棉率能到90%以上,也就是損耗可以控製在10%以內,而在八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機剛剛出現的時候,損耗都是還在30%左右的。


    美國和蘇聯的耕地麵積比較大,不誇張的說,人家地多的根本種不過來,損耗一點農產品,也覺得無所謂。


    然而對於中國而言,這種超過10%以上的損耗,絕對是農民伯伯承受不起的。


    另外機器收摘棉花,會造成大量的鈴殼、斷枝還有碎葉摻雜其中。所以當時機械化收割棉花,必須要再投資一大筆錢,配備棉花清理廠,去掉棉花裏的各種雜質。


    美國人財大氣粗可以這麽玩,而中國人連棉花收割機都用不起,更別說再建一個棉花清理廠了。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機並沒有在中國推廣使用。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國的人力成本低。


    既然花錢可以雇人去采摘,出棉率高,還沒有雜質,幹嘛要去買昂貴的棉花收割機!


    每當九月份棉花收獲的季節,全國各地前方新疆的列車上,都會擠滿了彩棉大軍,辛苦彩棉一個月,能賺到平時小半年的收入。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棉花收割機也變得越來越先進,不僅彩棉率提高,雜質率也大幅度降低,中國也開始使用起了棉花收割機。


    有些地方甚至是無人的棉花收割機,北鬥衛星一定位,棉農用手指按幾下手機,就能完成收割。


    中國國產的棉花收割機,跟美國的棉花收割機是有差異的。


    世界各地所耕種的棉花種類,實際上是不一樣的,美國種的是比馬棉、非洲種的是非洲棉,南美種的則是巴西棉,不同種類的棉花,采摘特性是不一樣的。


    <a id="wzsy" href="http://www.156n.net">156n.net</a>


    即便是同一品種的棉花,由於土壤、光照、雨水程度不同,長出來的也是有區別的。


    所以美國的那種大型棉花收割機,未必適合中國棉花的采摘,而中國的棉花收割機,也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所研發的。


    國產棉花收割機使用的調解機械刀片,可以將各種棉桃中的籽棉徹底的分離出來,即便是棉桃沒有完全成熟,或者棉桃水分含量不同,也沒有問題。


    而且分離後的籽棉不會被打散,可以基本保持原狀。


    在棉殼分離的過程當中,國產棉花收割機使用的並不是美國那種傳統的分離傳動結構,所以結構也要更加簡單一些。


    機械設備當中,所使用的複雜結構越少,機械的穩定性就越高,也就越不容易出故障,因此國產棉花收割機的穩定性也要更高一些。


    國產棉花收割機,在後世已經是國家級的發明專利,專利權自然是國家的農機研究院所有。李衛東所看上的,也是這一套專利技術。


    九十年代的中國,棉花收割機還是一種冷門農業機械,沒有農機企業生產,也沒有農機企業研發。也就是農機研究局這種公立性質的科研機構,才會關注這種產品。


    這也就意味著,李衛東想要做棉花收割機的話,沒有人會跟李衛東競爭。


    趁著其他農機企業都沒有意識到棉花收割機的市場前景,李衛東先把這個項目拿下來,等到以後其他企業發現棉花收割機能賺錢的時候,富康農機早就掌握了了核心技術。


    到時候隨隨便便申請幾個專利,就能形成專利壁壘,去卡別人脖子。


    而且李衛東還不擔心其他農機企業會做山寨,因為這是從農機研究院裏得到的項目,國內的農機企業,要是敢去山寨農機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估計連產品都沒法上市。


    ……


    李衛東提起棉花收割機的時候,對麵的何大伯卻是微微一皺眉頭。


    “衛東,你說的這個棉花收割機,應該是個偏小眾的農機吧?”何大伯開口問道。


    “何止是小眾,國內壓根就沒有人在用這東西!目前使用棉花收割機的,主要是美國,其他幾個棉花種植大國,基本上還是靠人力采摘棉花。”李衛東笑著答道。


    “是因為機器采摘的成本比較高麽?”何大伯開口問。


    “外國的機器設備,賣的肯定死貴,不過這隻是一個方麵,還有一點就是機器采摘的出棉率和品質率,都不如人工采摘。”李衛東開口答道。


    何大伯對這方麵不太了解,反倒是旁邊的何伯母開口說道:“我年輕的時候下鄉插隊,曾經中國棉花,這個棉花的采摘,的確跟有很大的講究的……”


    何伯母介紹了一番後,何大伯終於明白了機械采摘棉花的難處。


    “照這麽說,機械采摘棉花,浪費又多,又會降低品質,這種農機產品好像並不適合我們國家的國情吧?”何大伯開口問道。


    “現在不適合,不代表以後不適合,而且棉花采摘就是那麽一個月的時間,若是沒有那麽多人力的話,最終還是得依靠機器嘛!”李衛東開口答道。


    何大伯則回應道:“這樣吧,一會吃飯完,我先幫你問問,看看農機研究院中有沒有棉花收割機的相關研究。”


    中國曾經有一個農業機械工業部,專門負責國內的農機發展,這足以證明國家對於農機行業的重視。


    後來這個農機工業部,改名為第八機械工業部,再後來並入到第一機械工業部,也就是當時的農業機械總局。


    再後來,國家又成立了新的第八機械工業部,負責導彈工程。而農業機械總局也從第一機械工業部中獨立出來,恢複了農業機械部的建製。


    直到八十年代,農業機械部再次與第一機械工業部合並,組建成為了機械工業部。


    何大伯作為機械工業部的領導,一個電話就問道了棉花收割機的研究情況。


    “行,我知道了。”何大伯放下電話,開口說道:“農機研究院那邊,還真有一個項目組,在做棉花收割機的研發,據說負責這個項目的,還是個年輕的博士後。”


    “那研發的進程怎麽樣了?”李衛東開口問道。


    “這個我就不太清楚了,畢竟我對棉花收割機這種東西不太了解。”何大伯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我覺得,研發進度應該不會太順利。


    我剛才說過,負責這個項目的是個年輕的博士後,農機研究院裏申請科研經費,多少也是會排資論輩的,年輕人得到的經費應該不會太多。


    另外棉花收割機產生的浪費比較大,不太適合我們現在的國情,我估計這個項目的研發,應該也不會得到太多的支持。”


    李衛東點了點頭:“這個能夠理解,國家畢竟是資源有限,好鋼得用在刃上!”


    “所以衛東啊,你要是想做棉花收割機的這個項目,可是得三思而後行啊!雖說這個項目沒有人跟你爭,但這個項目也沒啥利潤。”何大伯說著拿起一塊水果,塞到嘴裏品味了一番。


    “我倒是覺得棉花收割機的前景非常的廣闊,隻要能提高出棉率,然後解決雜質過多的問題,就能夠替代人工收割。”李衛東回答道。


    “這需要後續大量的研發和投入。”何大伯一臉嚴肅接著說道;“你這些年也搞出過不少的新產品,知道研發這種事情是每個準數的,很可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都得不到結果。”


    “我明白,如果做這個項目的話,我自己還得貼不少的錢。”李衛東開口答道。


    “那你還願意接下這個項目?你可別忘了,你這次是來分餅的,說白了是來拿好處的,鬧了半天自己還得掏錢,而且結果也不一定能成功,這可是一筆賠本生意。你們資本家什麽時候改做賠本生意了?”何大伯略帶調侃的說道。


    李衛東則一臉正色的回答道:“咱們國家不可能一直窮下去,也不可能一直使用人力去采摘棉花,棉花使用大規模的機械采摘,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如果咱們自己不去做的話,以後被外國人搶了先,到時候這個市場又成了外國人的了!事關咱們國家十幾億老百姓穿衣服,可不能去依靠外國人!”


    ……


    中國的農業機械研究院成立於1956年,而當時成立的,還有一個農業科學院農機研究所。


    後來兩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八十年代末,國家隊科研體製進行改革,農機研究院便是試點單位,開始由單純的科研院所,向科研經營型院所進行轉變。


    以當時的國情,做科研根本就賺不到錢,一個科研院所,要是沒有財政撥款,根本就活不下去。


    好在國家將農機局質量檢驗中心,放在了農機研究院,也就是說各個廠家的農機,如果想要投產,就必須得經過農機研究院的檢驗,這也使得農機研究院有了經費來源。


    隻不過科研這種東西,從來就沒有嫌錢多的時候,通過農機質量檢驗獲得的經費,顯然不能滿足各個科研項目的需求,於是科研經費緊張,也成了常態化。


    未來國家還會進行一些列的改革,農機研究院下屬會有7家全資子公司、12家控股子公司和5家直屬單位,外加是十二個基地和一個農機物流園,一年營收近百億。


    這也使得農機研究院的科研經費變得富裕起來,農機研究院也變成了集科研開發與裝備製造於一體的企業。


    九十年代農機研究院,顯然沒有這麽財大氣粗,經過幾輪經費縮減後,各個項目都缺錢。


    倪貴林作為農機研究所的一個博士後,此時正惴惴不安的站在院長辦公室的門前。


    此時的倪貴林,心中已然泛起一種大事不妙的感覺,他能夠猜測到,自己所負責的項目,馬上就要被砍掉了。


    倪貴林所負責的,正是棉花采摘設備的研發。


    這個項目剛剛被提出來的時候,就沒有獲得很廣泛的認可,因為在領導看來,棉花收割機這種東西,並不是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國有那麽多人,根本用不著用機器來摘棉花。


    以當時的技術,美國的棉花收割機,采棉率雖然能夠到達九成左右,但是雜質率偏高,卻始終無法解決,就算是倪貴林延發出了跟美國一樣的棉花收割機,但還得再建一個棉花清洗工廠才行。


    也正是因為這個項目不被看好,所以項目得到的資金非常有限,錢給的少,研發進度就比較慢,研發進度慢,錢給的就少,於是乎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最近一段時間,研究院又開始縮減資金,倪貴林覺得,自己的這個項目,已經在劫難逃了!


    而在不久之前,倪貴林接到了院長的電話,讓他去一趟院長辦公室。


    倪貴林瞬間意識到,死刑的宣判終於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實業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過關斬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過關斬將並收藏重生之實業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