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醒來時,身在一間小木屋中,耳邊傳來陣陣波濤之聲,知是離海不遠。
隻聽一人道:“先生,你醒了?”靈隱吃力地扭過頭來,隻見一個少年,濃眉大眼,膚色黝黑,雖然粗布短衣,卻也掩不住一股剽悍之氣。
靈隱虛弱地問道:“這是哪裏?你是誰?我又怎麽在這裏?”
那少年道:“這是吳縣轄下的一個小漁村。我叫龍且,三日前,我同村裏幾個人出海打漁,突遇風暴,所幸無人傷亡。回來時,見你抓著一塊木板,隨海飄浮,便將你救回。這間木屋,便是我的家。先生全身傷痕累累,且是道士打扮,定是身懷武藝,不知先生痊愈後可否教我?”
靈隱心下悵然,沒有答話,心道:“原來我已昏迷三天了。”突然記起,伸手一摸懷中,卻是空空如也,心中大驚。
隻聽那少年道:“先生可是想找這東西?”說著,將一物遞了過來。
靈隱一看,正是懷中貼身而藏的那卷絲帛《九義解》。
那少年道:“這東西可真怪,把你撈上來時,全身濕淋淋的,給你換完衣服,才發現這東西一滴水珠也沒有。全村之人都不識字,也不知上麵寫著什麽?”
靈隱長籲了一口氣,隨手接過,細看幾眼,然後放入懷中,開口問道:“家中還有什麽人?你想識字學武?”
少年兩眼放光,道:“父親早逝,隻有我和我娘相依為命。先生想教我練武識字?這,這可太好了!”
這時,木門之外,一人歎道:“自幼家貧,打漁為生,識字何用?”跟著,木門開處,一位婦人雙手端著一個大碗走了進來。那婦人三十多歲年紀,相貌平平。少年道:“娘,這位先生已經醒了。”
那婦人笑道:“我知道了。快讓先生將這碗魚湯趁熱喝了吧。”
靈隱聽到那婦人說到“自幼家貧,打漁為生,識字何用”這幾句話,心頭一震,感慨萬千:“說來說去,此番大難,正是由字而引起的。枉我修道多年,見識竟然比不上一個婦人。”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那少年龍且已接過魚湯,來到床前,用小勺子向他口中喂去。靈隱喝了幾口,搖了搖頭,便不喝了。
龍且道:“再喝幾口吧。”靈隱閉上雙目,心道:“縱是靈丹妙藥,隻怕也回天乏力。”
龍且見狀,無奈地把碗遞還給娘,道:“先生安歇幾日。我去趟城裏,請我義兄和郎中來。”說完,便風風火火般地跑了出去。
隻聽龍且母親對靈隱道:“先生見笑了。這孩子就是個急性子!”
頓了一頓,又道:“且兒口中說的義兄,乃是吳縣城中一大望族,叫做項羽,和他一般年紀,卻又武藝超群。那年,我與且兒進城趕集,遇見羽兒,兩人不知為何,當街打鬥起來,卻誰也奈何不了誰。
後來,到底是孩子心性,沒那麽多心眼兒,兩人竟惺惺相惜,成了好朋友,索性又結拜為義兄弟。羽兒經常來我這裏,與且兒切磋武藝,並待我如母,常要我娘兒倆去縣城居住。可我實是故土難離呀!”
靈隱問道:“且兒會武功?卻是何人所授?”龍且母親歎了口氣,道:“說來話長。十年之前,且兒才六歲,那時他父親尚在。有一天,他父親要帶且兒出海打漁,那是且兒第一次出海,我上前勸阻,他父親卻說,窮人孩子早當家,遲出早出反正總要出海。說完,他便帶著且兒揚帆而去。我依稀記得,那幾日我在家裏坐立不安,心驚肉跳,感覺要有什麽事發生。果不其然,七日後,且兒坐著一艘小船回來了,還有一位道士同伴,隻是且兒的父親卻已不見。”
說到這裏,龍且母親舉袖拭淚。定了定神,又道:“聽那道士言道,那日且兒父子兩人船行甚遠,但捕獲卻多,正返回時,突發海嘯,登時漁船被巨浪打碎,父子二人雙雙落海。幸而不遠處一小島上的幾名道士,將且兒救起,但且兒父親卻久尋未得,屍骨無存。當下尋一小船將且兒送回。那道士自稱是昆侖派,隨後又逗留月餘,教授且兒武藝,然後駕舟離去,再也沒來。”
靈隱心下恍然大悟,心道:“龍且與我昆侖派也算是有緣。”當下暗自決定,靜等龍且回來。
龍且母親見靈隱無語,轉身走出木屋,帶上木門。靈隱躺在床上,耳邊濤聲隱隱,海風陣陣,思緒也如海浪般跌宕起伏。
回想此事前因後果,及至現今自己生機已絕、時日無多,隻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
吳縣距此數百裏,等到龍且一行三騎風塵仆仆地趕回來時,已是兩日之後了。
當下龍且三人推門而入,龍且叫道:“先生,我請了郎中來給您看病。我義兄也來了。”
靈隱轉頭望去,隻見龍且身後站著兩人,一老一少。老者相貌清雋,留有數寸長的山羊胡子,左手提著個藥箱,郎中打扮。那少年生得臉似銀盆,目如朗星,獅鼻方口,氣勢威猛,兼之身穿華服,更覺不凡。
靈隱心道:“這二人便是郎中和龍且的義兄項羽了。”
當下那郎中走到床邊,伸出右手,把向靈隱脈門,閉目不語。良久,睜開雙眼,歎道:“先生脈象虛弱,乃氣血兩虧,已然精枯神竭,而且”靈隱淡然一笑,道:“神醫但說無妨,貧道對於醫理也略知一二。”
郎中道:“而且先生自己已心無生欲,萬念俱灰,便是神仙到此,隻怕也無力回天。我觀先生以前定是習武之人,且道法高深,若非如此,常人也支撐不到現在。”
靈隱暗暗點頭,道:“生死有命。有勞神醫了。”郎中歎了一聲,提著藥箱,走了出去。
靈隱對龍且二人道:“你們兩人過來,我有話要說。”
兩人大步走到床前,垂首聆聽。當下靈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講給二人聽,從在昆侖山初得天書,以至被異界之人滅門;再到千裏逃亡,直至如今自己生機盡絕等等仔細地講了一遍。
足足說了大半天,二人聽得瞠目結舌,驚詫萬分。
靈隱隨後伸手入懷,拿出那卷絲帛,對龍且道:“這便是相傳武祖親書《九義解》,你要妥善保存,不可與外人道之,此事重大,幹係到天下蒼生,甚至億兆生靈。日後尋一仁義有緣之人,傳之於他,當不負武祖之言。而我也死亦瞑目了。”
之後幾日,靈隱斷斷續續地將一些武學原理說與龍且項羽聽,兩人受益匪淺。
一月後,靈隱已油盡燈枯,與世長辭。龍且項羽二人大哭,雖然與靈隱相識不久,但近段時日已有師徒之情。
龍且母親也潸然淚下,當下在村中找來幾人,在海邊尋一高地,將靈隱安葬。隨後,母子二人與項羽一起,遷居至吳縣縣城。
過了數年,天下大亂。項羽對龍且道:“大丈夫人生在世,建功立業,正在此時。如今秦朝氣數已盡,不如招兵買馬,以抗暴秦。”
龍且道:“一切依哥哥所言。”當下二人計議已定,在項羽叔叔項梁帶領下,招集江東八千子弟,起兵抗秦。
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恢弘悲壯的序幕。及至秦朝滅亡,劉項爭霸,龍且在濰河誤中漢將韓信之計,兵敗戰死。不久後項羽也在垓下自刎身亡。龍、項兩家後人遂隱姓埋名,遠遷洛陽。
說到這裏,王風小雨二人齊聲問道:“阿福爺爺是龍且後人?”
阿福點點頭,黯然神傷。站起身來,走到屋角處,打開箱子,拿出一卷絲帛來,對王風姐弟二人道:“這就是《九義解》,龍家祖上傳至下來,已近十代了。
在老奴年幼之時,母親早亡,隻與父親相依為命,窮無立錐之地,寄人籬下,直到父親病故。那日,老奴在洛陽,賣身葬父,承蒙老太爺收留。
這絲帛老奴一直貼身收藏,無人得知。”說到這裏,麵向王風道:“九年前,長安城中,少爺出生之日,老奴和韓成在廚房架材燒水,突感貼身而藏的絲帛炙熱如火,令老奴似紅炭灼身。
老奴連忙跑回房中,取出一看,隻見那絲帛上麵隱隱彩光流溢。老奴驚駭莫名,這是自我收受絲帛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眼見再也無法放到身上,隻得找一木箱,放置其中。就在這幾日,夜黑人靜之時,老奴發現有毫光自木箱縫隙中溢出。
由此異兆,老奴思來想去,覺得也許少爺與這絲帛有緣。且老奴行將就木,無兒無女,留之無用,今日便與了少爺罷!”
王風滿麵通紅,雙手亂擺,道:“福爺爺,這,這如何使得?”小雨也連忙推讓。
正在這時,隻見那絲帛彩光大盛,刺目無比,整間屋子宛若裝進了一個太陽。屋中三人隻得微閉雙目,心中驚訝萬分。
絲帛漸漸離開阿福之手,緩緩向上飄浮,慢慢折化成長柔之形,如風中絲帶。突然一聲龍吟,那絲帛前端變細,自王風眉心處鑽了進去。王風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小雨阿福已是魂飛魄散,阿福急步上前,抱起王風。小雨在旁,也是臉色煞白,眼中噙淚。阿福轉頭對小雨催道:“快去請老爺來!”一邊把王風放至床上,驚駭之下,雙手竟有些哆嗦。
片段,王蒼夫婦和小雨快步來到房中,周氏見王風躺在床上,人事不知,連聲叫道:“風兒,風兒,你怎麽了?”
王蒼來到床前,把住王風脈門,眉頭微微皺起。一旁周氏問阿福道:“福叔,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當下阿福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隨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顫聲道:“都怪老奴行事魯莽。倘若少爺有何閃失,老奴萬死莫贖!”
王蒼見狀,連忙將阿福攙起,道:“福叔不必如此。風兒眼下雖昏迷不醒,但脈象平穩,且宏博有力,當無大險。何況生死有命,須怪不得福叔。”
周氏和小雨舉起衣袖,連連拭淚。王蒼又道:“夫人小雨還有福叔,都下去吧。讓我再靜靜觀察一番。”三人悄然退了出去,阿福順手帶上房門。
王蒼在床前椅子上坐了下來,靜靜地看著王風,隻見王風呼吸深長,麵色潮紅,額頭和鼻尖處微有汗珠泌出。
伸手又為他把了把脈,稍歎了一口氣,王蒼心道:“我夫婦二人成親不晚,生子卻遲。自信待人親厚,處事仁善,並無缺德陰毒之舉。
小雨知書達禮,聰慧伶俐;而風兒雖然年幼,但心底善良,且有豪俠之氣。隻是今日有此異變,不知對風兒而言,是福是禍?”
王蒼一家上下,在忐忑不安中,靜等王風醒來。
待至第三日,王如龍得阿福傳信,急忙自白雲觀中趕來,詢問這幾日王風的情形。王蒼道:“觀之脈象,實無大礙。
隻是已過三日,還未醒來,頗為蹊蹺。”王如龍來到房中,把了把王風手脈,又翻了翻眼皮,“咦”了一聲,隨即抬起右手,食中二指並攏,捏成劍決,輕點王風眉心,閉目不語。
眾人見王如龍此舉,都屏住呼吸,大氣也不敢出。良久,王如龍長籲了一口氣,擺了擺手,帶著眾人悄悄出房,輕輕關上房門。
笑道:“難怪風兒三日不醒,原來他在閉關。”“閉關?”眾人麵麵相覷,十分不解。
王如龍點頭道:“正是。我看他意在丹田,神遊紫府,此時正在修煉感悟之中。如我所料不錯,風兒已達先天虛丹之境。妙極!妙極!”
小雨開口問道:“爺爺,什麽叫先天虛丹之境?”王如龍笑道:“我看你們幾個心裏頗有疑問。這樣罷,找個地方坐下,聽我仔細解釋一番。”
阿福和小雨連忙搬了幾張椅子來,眾人一一坐下。
此時暖陽高照,鳥語聲聲,讓這所院落倍添幾分祥和寧靜。大家都專注地聆聽王如龍侃侃而談。
隻聽他道:“二十年前,我因傷感蒼兒母親病逝,始終無法釋懷,便入白雲觀,拜我師尊清風道長名下,一心修道。
承他老人家厚愛,對我惜護有加,常常告之我從未聽到過的奇人奇事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界麵,遠不止我們現今居住的人間界。
其中還有修真界、鬼界、魔界、地獄界,乃至天界、神界等等。統而言之,謂為九界。而九界之中,以人界實力最弱,卻又以人界尊貴,隻因多數尊神來自人界,視為本源之地,故而共訂盟約:有私入人界塗毒生靈的異界者,殺無赦。並派大神執法專守。”聽到此處,阿福點了點頭。
王如龍又道:“所謂的‘先天’‘後天’是專指九界中所有人,乃至妖魔鬼怪、奇禽異獸的修為境界。
我師尊修道多年,卻也未到先天之境。尤其是習武修道之人,因壽元有限,從後天頂峰到先天這一門檻,終其一生,也無法逾越。隻因按常理而言,到達先天之境,非百年時光,不能為之,而人生不過匆匆數十年,哪怕是天縱奇才,有時也會望先興歎。
師尊所知自古至今,人界的先天之境者,也不過寥寥數人,或機緣巧合,或天賦異稟,而踏入先天。先天境界分為虛丹、金丹、元嬰三階,往上便飛升仙界,再往上便是神界。
及至神界,再往上是什麽,卻不是我所能得知了。與人界毗臨的便是修真界,隻要進入先天實丹,就會迎渡一九天劫,上至修真界。而上至仙界,則需迎渡四九天劫。
天劫之威,因人而異,往往自能感知,渡劫之時,旁人卻也幫忙不上,一切全憑自身修為,以對抗之。”
阿福問道:“依大老爺所言,少爺今年還未到十歲,為何已至先天虛丹之境?”
王如龍冷哼一聲,傲然道:“你當這麽多年來,風兒所耗的靈材奇藥是白搭的嗎?饒是如此,恐怕那卷絲帛亦是關鍵所在啊!”
阿福已告之王如龍一切事發經過,此時王如龍細一推思,便斷定那絲帛不是凡物,而王風得之,當然是福非禍了。
隻聽王蒼問道:“多年來,風兒所用之藥草,實是珍稀之物。孩兒不才,自信對醫理藥物所涉不淺,於風兒所用之藥草卻多也不識。
以孩兒之見,有些不像是人間所有。敢問父親是從何處得來?”這也是阿福心裏曾有的疑惑。當下眾人齊齊地看著王如龍。
王如龍道:“這又說來話長了。我門中的一位前輩祖師,當年因機緣巧合,飛至上界,曆經磨難,成為九界執法大神麾下的執法九使之一。
當時人界,道教昌盛,我門中弟子眾多,而出類拔萃者卻無一個。要知凡事有利必有弊,人界修煉之人,想越過先天這一分水嶺固是極難,而一旦達到先天,修為又快捷無比。可見天道至公,當非虛言。
前輩祖師爺為了光大本門,便於九界之中收集靈藥。這些靈藥於人世間罕有,於其他界中卻也平常。隻是展轉九界,十分不易。隻得利用職務之便,托咐三朋四友,或買或換。待至搜集齊備,讓人轉交門下,說是為本門弟子洗髓易經,而後昌明道教。哪知此時已時過境遷。自漢武帝至今,昔日煌煌道門已是冷落蕭條、門可羅雀。
這些祖師因遠離人界,自是不知。其原因是,昔年漢武帝在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既是大勢所趨,各道門修道之士或棄道還俗,或改道學儒,有一二道心甚堅者,也紛紛遁入小觀。
而我師尊接任掌門之時,門中僅剩數名庸道,師尊年事已高,自知踏進先天無望,也不願糟蹋奇藥,於是便白白地便宜了風兒。”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嘖嘖稱奇。
王如龍對王蒼道:“風兒此次閉關,隨時都會醒來。你既知醫理,當明白多日水米未沾之人,驟然進食,忌油膩,宜清淡。準備一些白粥,待風兒醒來,與他吃罷。”
王蒼等人點頭稱是。王如龍又道:“今日我回觀中安排一下,待下次來時,我要帶兩個孩子回觀,聽我師尊指教。”
眾人一一應允,當下送至大路,看他遠去。
隻聽一人道:“先生,你醒了?”靈隱吃力地扭過頭來,隻見一個少年,濃眉大眼,膚色黝黑,雖然粗布短衣,卻也掩不住一股剽悍之氣。
靈隱虛弱地問道:“這是哪裏?你是誰?我又怎麽在這裏?”
那少年道:“這是吳縣轄下的一個小漁村。我叫龍且,三日前,我同村裏幾個人出海打漁,突遇風暴,所幸無人傷亡。回來時,見你抓著一塊木板,隨海飄浮,便將你救回。這間木屋,便是我的家。先生全身傷痕累累,且是道士打扮,定是身懷武藝,不知先生痊愈後可否教我?”
靈隱心下悵然,沒有答話,心道:“原來我已昏迷三天了。”突然記起,伸手一摸懷中,卻是空空如也,心中大驚。
隻聽那少年道:“先生可是想找這東西?”說著,將一物遞了過來。
靈隱一看,正是懷中貼身而藏的那卷絲帛《九義解》。
那少年道:“這東西可真怪,把你撈上來時,全身濕淋淋的,給你換完衣服,才發現這東西一滴水珠也沒有。全村之人都不識字,也不知上麵寫著什麽?”
靈隱長籲了一口氣,隨手接過,細看幾眼,然後放入懷中,開口問道:“家中還有什麽人?你想識字學武?”
少年兩眼放光,道:“父親早逝,隻有我和我娘相依為命。先生想教我練武識字?這,這可太好了!”
這時,木門之外,一人歎道:“自幼家貧,打漁為生,識字何用?”跟著,木門開處,一位婦人雙手端著一個大碗走了進來。那婦人三十多歲年紀,相貌平平。少年道:“娘,這位先生已經醒了。”
那婦人笑道:“我知道了。快讓先生將這碗魚湯趁熱喝了吧。”
靈隱聽到那婦人說到“自幼家貧,打漁為生,識字何用”這幾句話,心頭一震,感慨萬千:“說來說去,此番大難,正是由字而引起的。枉我修道多年,見識竟然比不上一個婦人。”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那少年龍且已接過魚湯,來到床前,用小勺子向他口中喂去。靈隱喝了幾口,搖了搖頭,便不喝了。
龍且道:“再喝幾口吧。”靈隱閉上雙目,心道:“縱是靈丹妙藥,隻怕也回天乏力。”
龍且見狀,無奈地把碗遞還給娘,道:“先生安歇幾日。我去趟城裏,請我義兄和郎中來。”說完,便風風火火般地跑了出去。
隻聽龍且母親對靈隱道:“先生見笑了。這孩子就是個急性子!”
頓了一頓,又道:“且兒口中說的義兄,乃是吳縣城中一大望族,叫做項羽,和他一般年紀,卻又武藝超群。那年,我與且兒進城趕集,遇見羽兒,兩人不知為何,當街打鬥起來,卻誰也奈何不了誰。
後來,到底是孩子心性,沒那麽多心眼兒,兩人竟惺惺相惜,成了好朋友,索性又結拜為義兄弟。羽兒經常來我這裏,與且兒切磋武藝,並待我如母,常要我娘兒倆去縣城居住。可我實是故土難離呀!”
靈隱問道:“且兒會武功?卻是何人所授?”龍且母親歎了口氣,道:“說來話長。十年之前,且兒才六歲,那時他父親尚在。有一天,他父親要帶且兒出海打漁,那是且兒第一次出海,我上前勸阻,他父親卻說,窮人孩子早當家,遲出早出反正總要出海。說完,他便帶著且兒揚帆而去。我依稀記得,那幾日我在家裏坐立不安,心驚肉跳,感覺要有什麽事發生。果不其然,七日後,且兒坐著一艘小船回來了,還有一位道士同伴,隻是且兒的父親卻已不見。”
說到這裏,龍且母親舉袖拭淚。定了定神,又道:“聽那道士言道,那日且兒父子兩人船行甚遠,但捕獲卻多,正返回時,突發海嘯,登時漁船被巨浪打碎,父子二人雙雙落海。幸而不遠處一小島上的幾名道士,將且兒救起,但且兒父親卻久尋未得,屍骨無存。當下尋一小船將且兒送回。那道士自稱是昆侖派,隨後又逗留月餘,教授且兒武藝,然後駕舟離去,再也沒來。”
靈隱心下恍然大悟,心道:“龍且與我昆侖派也算是有緣。”當下暗自決定,靜等龍且回來。
龍且母親見靈隱無語,轉身走出木屋,帶上木門。靈隱躺在床上,耳邊濤聲隱隱,海風陣陣,思緒也如海浪般跌宕起伏。
回想此事前因後果,及至現今自己生機已絕、時日無多,隻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
吳縣距此數百裏,等到龍且一行三騎風塵仆仆地趕回來時,已是兩日之後了。
當下龍且三人推門而入,龍且叫道:“先生,我請了郎中來給您看病。我義兄也來了。”
靈隱轉頭望去,隻見龍且身後站著兩人,一老一少。老者相貌清雋,留有數寸長的山羊胡子,左手提著個藥箱,郎中打扮。那少年生得臉似銀盆,目如朗星,獅鼻方口,氣勢威猛,兼之身穿華服,更覺不凡。
靈隱心道:“這二人便是郎中和龍且的義兄項羽了。”
當下那郎中走到床邊,伸出右手,把向靈隱脈門,閉目不語。良久,睜開雙眼,歎道:“先生脈象虛弱,乃氣血兩虧,已然精枯神竭,而且”靈隱淡然一笑,道:“神醫但說無妨,貧道對於醫理也略知一二。”
郎中道:“而且先生自己已心無生欲,萬念俱灰,便是神仙到此,隻怕也無力回天。我觀先生以前定是習武之人,且道法高深,若非如此,常人也支撐不到現在。”
靈隱暗暗點頭,道:“生死有命。有勞神醫了。”郎中歎了一聲,提著藥箱,走了出去。
靈隱對龍且二人道:“你們兩人過來,我有話要說。”
兩人大步走到床前,垂首聆聽。當下靈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講給二人聽,從在昆侖山初得天書,以至被異界之人滅門;再到千裏逃亡,直至如今自己生機盡絕等等仔細地講了一遍。
足足說了大半天,二人聽得瞠目結舌,驚詫萬分。
靈隱隨後伸手入懷,拿出那卷絲帛,對龍且道:“這便是相傳武祖親書《九義解》,你要妥善保存,不可與外人道之,此事重大,幹係到天下蒼生,甚至億兆生靈。日後尋一仁義有緣之人,傳之於他,當不負武祖之言。而我也死亦瞑目了。”
之後幾日,靈隱斷斷續續地將一些武學原理說與龍且項羽聽,兩人受益匪淺。
一月後,靈隱已油盡燈枯,與世長辭。龍且項羽二人大哭,雖然與靈隱相識不久,但近段時日已有師徒之情。
龍且母親也潸然淚下,當下在村中找來幾人,在海邊尋一高地,將靈隱安葬。隨後,母子二人與項羽一起,遷居至吳縣縣城。
過了數年,天下大亂。項羽對龍且道:“大丈夫人生在世,建功立業,正在此時。如今秦朝氣數已盡,不如招兵買馬,以抗暴秦。”
龍且道:“一切依哥哥所言。”當下二人計議已定,在項羽叔叔項梁帶領下,招集江東八千子弟,起兵抗秦。
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恢弘悲壯的序幕。及至秦朝滅亡,劉項爭霸,龍且在濰河誤中漢將韓信之計,兵敗戰死。不久後項羽也在垓下自刎身亡。龍、項兩家後人遂隱姓埋名,遠遷洛陽。
說到這裏,王風小雨二人齊聲問道:“阿福爺爺是龍且後人?”
阿福點點頭,黯然神傷。站起身來,走到屋角處,打開箱子,拿出一卷絲帛來,對王風姐弟二人道:“這就是《九義解》,龍家祖上傳至下來,已近十代了。
在老奴年幼之時,母親早亡,隻與父親相依為命,窮無立錐之地,寄人籬下,直到父親病故。那日,老奴在洛陽,賣身葬父,承蒙老太爺收留。
這絲帛老奴一直貼身收藏,無人得知。”說到這裏,麵向王風道:“九年前,長安城中,少爺出生之日,老奴和韓成在廚房架材燒水,突感貼身而藏的絲帛炙熱如火,令老奴似紅炭灼身。
老奴連忙跑回房中,取出一看,隻見那絲帛上麵隱隱彩光流溢。老奴驚駭莫名,這是自我收受絲帛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眼見再也無法放到身上,隻得找一木箱,放置其中。就在這幾日,夜黑人靜之時,老奴發現有毫光自木箱縫隙中溢出。
由此異兆,老奴思來想去,覺得也許少爺與這絲帛有緣。且老奴行將就木,無兒無女,留之無用,今日便與了少爺罷!”
王風滿麵通紅,雙手亂擺,道:“福爺爺,這,這如何使得?”小雨也連忙推讓。
正在這時,隻見那絲帛彩光大盛,刺目無比,整間屋子宛若裝進了一個太陽。屋中三人隻得微閉雙目,心中驚訝萬分。
絲帛漸漸離開阿福之手,緩緩向上飄浮,慢慢折化成長柔之形,如風中絲帶。突然一聲龍吟,那絲帛前端變細,自王風眉心處鑽了進去。王風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小雨阿福已是魂飛魄散,阿福急步上前,抱起王風。小雨在旁,也是臉色煞白,眼中噙淚。阿福轉頭對小雨催道:“快去請老爺來!”一邊把王風放至床上,驚駭之下,雙手竟有些哆嗦。
片段,王蒼夫婦和小雨快步來到房中,周氏見王風躺在床上,人事不知,連聲叫道:“風兒,風兒,你怎麽了?”
王蒼來到床前,把住王風脈門,眉頭微微皺起。一旁周氏問阿福道:“福叔,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當下阿福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隨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顫聲道:“都怪老奴行事魯莽。倘若少爺有何閃失,老奴萬死莫贖!”
王蒼見狀,連忙將阿福攙起,道:“福叔不必如此。風兒眼下雖昏迷不醒,但脈象平穩,且宏博有力,當無大險。何況生死有命,須怪不得福叔。”
周氏和小雨舉起衣袖,連連拭淚。王蒼又道:“夫人小雨還有福叔,都下去吧。讓我再靜靜觀察一番。”三人悄然退了出去,阿福順手帶上房門。
王蒼在床前椅子上坐了下來,靜靜地看著王風,隻見王風呼吸深長,麵色潮紅,額頭和鼻尖處微有汗珠泌出。
伸手又為他把了把脈,稍歎了一口氣,王蒼心道:“我夫婦二人成親不晚,生子卻遲。自信待人親厚,處事仁善,並無缺德陰毒之舉。
小雨知書達禮,聰慧伶俐;而風兒雖然年幼,但心底善良,且有豪俠之氣。隻是今日有此異變,不知對風兒而言,是福是禍?”
王蒼一家上下,在忐忑不安中,靜等王風醒來。
待至第三日,王如龍得阿福傳信,急忙自白雲觀中趕來,詢問這幾日王風的情形。王蒼道:“觀之脈象,實無大礙。
隻是已過三日,還未醒來,頗為蹊蹺。”王如龍來到房中,把了把王風手脈,又翻了翻眼皮,“咦”了一聲,隨即抬起右手,食中二指並攏,捏成劍決,輕點王風眉心,閉目不語。
眾人見王如龍此舉,都屏住呼吸,大氣也不敢出。良久,王如龍長籲了一口氣,擺了擺手,帶著眾人悄悄出房,輕輕關上房門。
笑道:“難怪風兒三日不醒,原來他在閉關。”“閉關?”眾人麵麵相覷,十分不解。
王如龍點頭道:“正是。我看他意在丹田,神遊紫府,此時正在修煉感悟之中。如我所料不錯,風兒已達先天虛丹之境。妙極!妙極!”
小雨開口問道:“爺爺,什麽叫先天虛丹之境?”王如龍笑道:“我看你們幾個心裏頗有疑問。這樣罷,找個地方坐下,聽我仔細解釋一番。”
阿福和小雨連忙搬了幾張椅子來,眾人一一坐下。
此時暖陽高照,鳥語聲聲,讓這所院落倍添幾分祥和寧靜。大家都專注地聆聽王如龍侃侃而談。
隻聽他道:“二十年前,我因傷感蒼兒母親病逝,始終無法釋懷,便入白雲觀,拜我師尊清風道長名下,一心修道。
承他老人家厚愛,對我惜護有加,常常告之我從未聽到過的奇人奇事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界麵,遠不止我們現今居住的人間界。
其中還有修真界、鬼界、魔界、地獄界,乃至天界、神界等等。統而言之,謂為九界。而九界之中,以人界實力最弱,卻又以人界尊貴,隻因多數尊神來自人界,視為本源之地,故而共訂盟約:有私入人界塗毒生靈的異界者,殺無赦。並派大神執法專守。”聽到此處,阿福點了點頭。
王如龍又道:“所謂的‘先天’‘後天’是專指九界中所有人,乃至妖魔鬼怪、奇禽異獸的修為境界。
我師尊修道多年,卻也未到先天之境。尤其是習武修道之人,因壽元有限,從後天頂峰到先天這一門檻,終其一生,也無法逾越。隻因按常理而言,到達先天之境,非百年時光,不能為之,而人生不過匆匆數十年,哪怕是天縱奇才,有時也會望先興歎。
師尊所知自古至今,人界的先天之境者,也不過寥寥數人,或機緣巧合,或天賦異稟,而踏入先天。先天境界分為虛丹、金丹、元嬰三階,往上便飛升仙界,再往上便是神界。
及至神界,再往上是什麽,卻不是我所能得知了。與人界毗臨的便是修真界,隻要進入先天實丹,就會迎渡一九天劫,上至修真界。而上至仙界,則需迎渡四九天劫。
天劫之威,因人而異,往往自能感知,渡劫之時,旁人卻也幫忙不上,一切全憑自身修為,以對抗之。”
阿福問道:“依大老爺所言,少爺今年還未到十歲,為何已至先天虛丹之境?”
王如龍冷哼一聲,傲然道:“你當這麽多年來,風兒所耗的靈材奇藥是白搭的嗎?饒是如此,恐怕那卷絲帛亦是關鍵所在啊!”
阿福已告之王如龍一切事發經過,此時王如龍細一推思,便斷定那絲帛不是凡物,而王風得之,當然是福非禍了。
隻聽王蒼問道:“多年來,風兒所用之藥草,實是珍稀之物。孩兒不才,自信對醫理藥物所涉不淺,於風兒所用之藥草卻多也不識。
以孩兒之見,有些不像是人間所有。敢問父親是從何處得來?”這也是阿福心裏曾有的疑惑。當下眾人齊齊地看著王如龍。
王如龍道:“這又說來話長了。我門中的一位前輩祖師,當年因機緣巧合,飛至上界,曆經磨難,成為九界執法大神麾下的執法九使之一。
當時人界,道教昌盛,我門中弟子眾多,而出類拔萃者卻無一個。要知凡事有利必有弊,人界修煉之人,想越過先天這一分水嶺固是極難,而一旦達到先天,修為又快捷無比。可見天道至公,當非虛言。
前輩祖師爺為了光大本門,便於九界之中收集靈藥。這些靈藥於人世間罕有,於其他界中卻也平常。隻是展轉九界,十分不易。隻得利用職務之便,托咐三朋四友,或買或換。待至搜集齊備,讓人轉交門下,說是為本門弟子洗髓易經,而後昌明道教。哪知此時已時過境遷。自漢武帝至今,昔日煌煌道門已是冷落蕭條、門可羅雀。
這些祖師因遠離人界,自是不知。其原因是,昔年漢武帝在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既是大勢所趨,各道門修道之士或棄道還俗,或改道學儒,有一二道心甚堅者,也紛紛遁入小觀。
而我師尊接任掌門之時,門中僅剩數名庸道,師尊年事已高,自知踏進先天無望,也不願糟蹋奇藥,於是便白白地便宜了風兒。”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嘖嘖稱奇。
王如龍對王蒼道:“風兒此次閉關,隨時都會醒來。你既知醫理,當明白多日水米未沾之人,驟然進食,忌油膩,宜清淡。準備一些白粥,待風兒醒來,與他吃罷。”
王蒼等人點頭稱是。王如龍又道:“今日我回觀中安排一下,待下次來時,我要帶兩個孩子回觀,聽我師尊指教。”
眾人一一應允,當下送至大路,看他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