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年男子並非正式的書院先生,而是書院行商。
平常的書院先生除了帶著自家學生遊曆之外很少出門,一般都是坐鎮書院教學生念書。
琅琊書院不同於其他書院之處,便在於多了行商先生這麽一個人,在書院的日子少,出去的日子多,而他的學生也是由其他先生代為授課。
身為書院行商,顧名思義便是替書院做生意,打理書院的產業。
當然除了各地的生意之外,還有就是暗自埋下些樁子,用於探聽消息。
畢竟這琅琊書院一脈若是追尋起來,可是稷下學宮徐姓聖人的書院。
那些個天下妖物如何,必然是要清楚的。
柳承賢在第四日想要請辭的時候,卻被中年男子以過幾日要出去行商為由給婉拒,並且邀請他一同出行。
少年在盛情難卻之下,再加上對行商先生的好奇,也隻得繼續留在書院,想著過幾日與中年男子一同外出,借機離開書院也好。
夜深之時,中年男子走入了書房之中,在見過了書院夫子之後,跪坐在了一邊。
身為琅琊書院夫子的老者見他來了,輕輕地點了點頭,開口問道:“柳公子歇息了?”
“回稟夫子,他已經歇息了。”行商先生抬起頭看著老者手上的畫卷,繼續說道:“今日柳公子幾次想要請辭都被學生挽留了下來,看樣子過幾天不出去是不行了。”
“那就去吧!記得小心行事就好,切莫被他察覺,誤了聖人的事。”老者說著隨手將手上書籍遞了過去,繼續說道:“疇昔,這些年辛苦你了,為書院奔波。”
身為書院行商的範疇昔連忙說道:“夫子您言重了,學生不愛讀書,天生便喜歡到處跑,買東賣西。做這些自己也開心啊。”
行商一事素來被這個天下瞧不起,稱為下等行業,即便是書院的行商,其實在這幫子讀書人眼中也是被人調侃的職位。
可範疇昔所言卻是真心,他是真喜歡行商,在他看來,這做生意行商可比讀書有意思多了。
讀書人自稱讀萬卷書,讀出書中真意,而他覺得自己是行萬裏路,看出人間真意。
每到一地,範疇昔不光做好了書院安排的事,順帶也學了些當地的風土人情,在他看來這每一洲其實都不一樣,風土人情不同,百姓所思所想也不同。
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的百姓純樸,有的百姓奸滑,各有不同,卻又似有相同。
“沒事還是多讀讀書的好,這行商之事切莫看重。”老者似乎對這個學生的回答不是很滿意,開口說道:“早日突破境界才是真的。”
對於書院夫子的話,範疇昔隻是點了點頭,拿著手中書籍慢慢退下。
老者見書房的門慢慢關上,這才歎了口氣,“多聰明的學生啊,怎麽就不愛讀書呢?”
自打年幼的範疇昔來了書院,老者這個書院夫子便對其喜愛有加,畢竟孩子聰慧,對於很多問題都有獨特的看法,為人機靈,很是討喜。
身為琅琊書院大先生的秦安本以為自己的這個學生將會繼承自己的衣缽,可沒想到的是他居然對於聖賢書置之不理,相反喜歡和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師弟打鬧。
他那個師弟就是因為不成器,讀書讀了許久才不過二品而立境界,這才做了書院的行商。
這個境界在外麵行商,既惹不出什麽大麻煩,遇見了找上門的大麻煩也足以逃命。
萬萬沒想到,自己最為器重的學生既然跟著自家師弟在出了一次遠門後,竟然想著去做行商。
這讓秦安覺得當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而自打範疇昔接過他師弟的職務,做起了這書院行商後,他那個師弟就直接離開了書院,至今不見蹤影,也沒有消息傳回書院。
對此,秦安並不關心。畢竟不過是一個曾經的書院行商罷了。
即便學生不成器,但是畢竟是自家學生,對於自家師弟不管不問的秦安對自家學生範疇昔可謂是費盡了心思。
每每這個學生行商歸來,他都會將其帶到書房,交給他一本書籍。
看似不起眼的書籍,其實每一頁都有詳細注釋,和他附著於上的絲絲文運。
隻要自家學生翻看過,這境界都會有所提升,哪怕他在無讀書的興趣,帶在身上也可穩固境界,讓他不至於與尋常山上人一樣,慢慢老去。
可惜的是,不喜歡讀書,便這就是不喜歡讀書。直到現在,範疇昔的境界依舊停滯不前。
不過即便嘴上說著學生不爭氣,但是作為先生的秦安打心眼裏也未曾放棄過這個學生。
這樣一個舉動,使得範疇昔也曾暗暗想過自家先生為何對自己如此厚愛。
可他後來再三確認過自家娘親年輕時並沒有什麽風流韻事,這才想明白,這世上有個東西,叫做偏愛。
或許會因為一個人長相俊美而偏愛,或許會因為一個人聰慧過人而偏愛,甚至會因為對方一句話說中自己心聲而偏愛。
正如範疇昔自己,他對柳承賢正有此感。
一開始在蓮花渡的時候,他並沒有這麽覺得,隻是因為身為書院行商,自家先生對自己不薄,想要為書院尋一個讀書種子。但是在得知名花有主之後,就隻得作罷,想著留下些香火情也是好的。
直到前幾年讀了柳承賢的一首詩,他這才對那個曾經有過一麵之緣的少年心存好感。
那是一首平常的詩詞,甚至是他那些個詩詞中流傳範圍最小的一首。
“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北拋衡嶽南過雁,朝發襄陽暮看花。蹭蹬也應無陸地,團圓應覺有天涯。隨風逐浪年年別,卻笑如期八月槎。”
從書房內走出的範疇昔,路過柳承賢門口的時候忍不住將那首詩念了出來。
多年行商,很少回書院的範疇昔隻覺得這首詩當真是說出了行商之苦。
這個世道,能為商人說一句話已經不容易了,甚至能不惜筆墨為商人寫下一首詩,更是不容易。
不知不覺,他早已將少年引為知己。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在誤會了少年身世,沈知秋在稷下學宮身死道消後依然招待如此熱情招待他。
而少年是不是要進稷下學宮,是不是要成為學宮賢人或是聖人,範疇昔毫不關心。
平常的書院先生除了帶著自家學生遊曆之外很少出門,一般都是坐鎮書院教學生念書。
琅琊書院不同於其他書院之處,便在於多了行商先生這麽一個人,在書院的日子少,出去的日子多,而他的學生也是由其他先生代為授課。
身為書院行商,顧名思義便是替書院做生意,打理書院的產業。
當然除了各地的生意之外,還有就是暗自埋下些樁子,用於探聽消息。
畢竟這琅琊書院一脈若是追尋起來,可是稷下學宮徐姓聖人的書院。
那些個天下妖物如何,必然是要清楚的。
柳承賢在第四日想要請辭的時候,卻被中年男子以過幾日要出去行商為由給婉拒,並且邀請他一同出行。
少年在盛情難卻之下,再加上對行商先生的好奇,也隻得繼續留在書院,想著過幾日與中年男子一同外出,借機離開書院也好。
夜深之時,中年男子走入了書房之中,在見過了書院夫子之後,跪坐在了一邊。
身為琅琊書院夫子的老者見他來了,輕輕地點了點頭,開口問道:“柳公子歇息了?”
“回稟夫子,他已經歇息了。”行商先生抬起頭看著老者手上的畫卷,繼續說道:“今日柳公子幾次想要請辭都被學生挽留了下來,看樣子過幾天不出去是不行了。”
“那就去吧!記得小心行事就好,切莫被他察覺,誤了聖人的事。”老者說著隨手將手上書籍遞了過去,繼續說道:“疇昔,這些年辛苦你了,為書院奔波。”
身為書院行商的範疇昔連忙說道:“夫子您言重了,學生不愛讀書,天生便喜歡到處跑,買東賣西。做這些自己也開心啊。”
行商一事素來被這個天下瞧不起,稱為下等行業,即便是書院的行商,其實在這幫子讀書人眼中也是被人調侃的職位。
可範疇昔所言卻是真心,他是真喜歡行商,在他看來,這做生意行商可比讀書有意思多了。
讀書人自稱讀萬卷書,讀出書中真意,而他覺得自己是行萬裏路,看出人間真意。
每到一地,範疇昔不光做好了書院安排的事,順帶也學了些當地的風土人情,在他看來這每一洲其實都不一樣,風土人情不同,百姓所思所想也不同。
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的百姓純樸,有的百姓奸滑,各有不同,卻又似有相同。
“沒事還是多讀讀書的好,這行商之事切莫看重。”老者似乎對這個學生的回答不是很滿意,開口說道:“早日突破境界才是真的。”
對於書院夫子的話,範疇昔隻是點了點頭,拿著手中書籍慢慢退下。
老者見書房的門慢慢關上,這才歎了口氣,“多聰明的學生啊,怎麽就不愛讀書呢?”
自打年幼的範疇昔來了書院,老者這個書院夫子便對其喜愛有加,畢竟孩子聰慧,對於很多問題都有獨特的看法,為人機靈,很是討喜。
身為琅琊書院大先生的秦安本以為自己的這個學生將會繼承自己的衣缽,可沒想到的是他居然對於聖賢書置之不理,相反喜歡和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師弟打鬧。
他那個師弟就是因為不成器,讀書讀了許久才不過二品而立境界,這才做了書院的行商。
這個境界在外麵行商,既惹不出什麽大麻煩,遇見了找上門的大麻煩也足以逃命。
萬萬沒想到,自己最為器重的學生既然跟著自家師弟在出了一次遠門後,竟然想著去做行商。
這讓秦安覺得當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而自打範疇昔接過他師弟的職務,做起了這書院行商後,他那個師弟就直接離開了書院,至今不見蹤影,也沒有消息傳回書院。
對此,秦安並不關心。畢竟不過是一個曾經的書院行商罷了。
即便學生不成器,但是畢竟是自家學生,對於自家師弟不管不問的秦安對自家學生範疇昔可謂是費盡了心思。
每每這個學生行商歸來,他都會將其帶到書房,交給他一本書籍。
看似不起眼的書籍,其實每一頁都有詳細注釋,和他附著於上的絲絲文運。
隻要自家學生翻看過,這境界都會有所提升,哪怕他在無讀書的興趣,帶在身上也可穩固境界,讓他不至於與尋常山上人一樣,慢慢老去。
可惜的是,不喜歡讀書,便這就是不喜歡讀書。直到現在,範疇昔的境界依舊停滯不前。
不過即便嘴上說著學生不爭氣,但是作為先生的秦安打心眼裏也未曾放棄過這個學生。
這樣一個舉動,使得範疇昔也曾暗暗想過自家先生為何對自己如此厚愛。
可他後來再三確認過自家娘親年輕時並沒有什麽風流韻事,這才想明白,這世上有個東西,叫做偏愛。
或許會因為一個人長相俊美而偏愛,或許會因為一個人聰慧過人而偏愛,甚至會因為對方一句話說中自己心聲而偏愛。
正如範疇昔自己,他對柳承賢正有此感。
一開始在蓮花渡的時候,他並沒有這麽覺得,隻是因為身為書院行商,自家先生對自己不薄,想要為書院尋一個讀書種子。但是在得知名花有主之後,就隻得作罷,想著留下些香火情也是好的。
直到前幾年讀了柳承賢的一首詩,他這才對那個曾經有過一麵之緣的少年心存好感。
那是一首平常的詩詞,甚至是他那些個詩詞中流傳範圍最小的一首。
“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北拋衡嶽南過雁,朝發襄陽暮看花。蹭蹬也應無陸地,團圓應覺有天涯。隨風逐浪年年別,卻笑如期八月槎。”
從書房內走出的範疇昔,路過柳承賢門口的時候忍不住將那首詩念了出來。
多年行商,很少回書院的範疇昔隻覺得這首詩當真是說出了行商之苦。
這個世道,能為商人說一句話已經不容易了,甚至能不惜筆墨為商人寫下一首詩,更是不容易。
不知不覺,他早已將少年引為知己。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在誤會了少年身世,沈知秋在稷下學宮身死道消後依然招待如此熱情招待他。
而少年是不是要進稷下學宮,是不是要成為學宮賢人或是聖人,範疇昔毫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