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朋友到濟南來,能讓你拿得出手值得他們一看的恐怕還是大明湖。他們一說好,我這個蟄住在泉城的人就有點欣慰,有點得意,進而還湧起一點自豪感:多虧濟南有個大明湖啊!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值得向客人炫耀的地方或景點,豈不讓主人自慚形穢沒有麵子?因此上,我向朋友們介紹來山東怎麽叫“不枉此行”的時候,也總是把它和泰山、“三孔”、嶗山、大海什麽的並列在一起的。


    說起來,我到大明湖總共去過四次。前三次是陪家人或朋友去的,因為時間的關係,主要是在湖的北岸急燎燎地走。你知道城市的公園是怎麽回事兒就是了:一片水麵,幾行垂柳,隔三差五地有些排椅,當然也有幾個小亭子。噢,有一次還是陪我二姐一起逛的。她從老家來,沒什麽可以向她炫耀的,遂領她看了看大明湖。因臨近春節,天冷人忙,整個公園裏似乎隻有我們兩個人。落葉飛舞,樹禿草黃,還給人一種蕭瑟之感。當然也是急匆匆地走。走完了,你覺得看過了,可以作為談資了,說起話來可以說誰誰誰來的時候我陪他看過大明湖了,如此而已呀,嗯。


    初秋時節,為寫此小文,在朋友的陪同下仔仔細細地看了一番它的主要景點,始才悟出,先前的逛大明湖實在是一種農民式的逛法,浪費了大好的景致。如同喝茶一樣,再好的茶葉,你一番“牛飲”也喝不出味道。你得品呀,欣賞呀,那時你才可以感受出它的內涵,它的神韻。


    濟南的四季中,哪個季節最優美、最宜人?我看是秋天,別的季節都差點兒。濟南春之短暫、夏之酷熱、冬之幹冷是有名的,大明湖在那樣的季節裏也未必能將最佳的風姿呈現給你。所以逛大明湖最好是秋天,特別是初秋。今年的初秋多麽好!雨水充足,泉水豐盈,湖水明淨;大明湖的神態也嫵媚,花木也深沉,山色也多姿,湖光也粼粼。逛上那麽半天,真可以煩惱頓消、心曠神怡的。


    但逛大明湖又不可以僅是逛風景、遊湖麵,那還是“牛飲”。以在下看來,明湖之“名”,不完全在於它的自然景觀,而主要在於它的曆史、它的文化、它的詩意。我同意徐北文先生的說法,“多少詩人生曆下,泉城自古是詩城”,大明湖是曆史的湖、詩歌的湖、藝術的湖定了。所以逛大明湖要會學逛曆史,逛文化,逛藝術,這才是內行的逛法,也才不枉費了它的內涵與神韻!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大明湖自是有仙(北極廟中的真武大帝)有龍(曆下亭的乾隆真跡)的;但我卻覺得,這仙、這龍更是數不清的曆代文人騷客、詩仙詩聖們所留下的大量蹤跡和遺墨!


    在我所到過的地方中,我還沒見過有哪一處旅遊勝地能像大明湖這樣擁有那麽多的題詠與詩文!它們簡直就是泉城的商標和注釋。幾乎所有有關濟南的名言或傳說,在這裏都可以找到出處或注腳。比方“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怎麽個事兒?原來“四麵荷花三麵柳”還是一處景點。那是個馬蹄形的蓮池,連同湖麵上的荷花,就成了“四麵”了;馬蹄的周圍乃一圈兒垂柳,即給人一個“三麵”的感覺。你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出自哪裏?就出自湖上的曆下亭。是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詩人杜甫漫遊齊魯大地的時候,北海太守李邕專程趕來相會,於曆下亭設宴款待杜甫,杜甫即席吟成的。你再比方,曾鞏為環波亭所題:“水心還有拂雲堆,日日應須把酒杯。楊柳巧含煙景合,芙蓉爭帶露花開。”蘇轍的“南山迤邐入南塘,北渚岧嶢枕北牆。過盡綠荷橋斷處,忽逢朱檻水中央。”元好問的“看山看水自繇身,著處題詩發興新。日日扁舟藕花裏,有心常作濟南人。”蒲鬆齡的“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苔。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郭沫若的“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你列舉不完。想那寒山寺就那麽一座普通的廟、一架普通的橋,隻因一首《楓橋夜泊》即名聲大振;而大明湖何止上百首!


    它還有那麽多美麗的傳說!你知大明湖為何會以垂柳與荷花著稱?隻因一段情:相傳很久以前,湖邊一對青年男女相愛,郎有才、女有貌,且青梅竹馬;不想那女子被一富家子弟看中,硬要將她搶走;姑娘萬般無奈,一頭紮進湖裏,化作了冰清玉潔的荷花;而那男的則脫身為柳,植根湖畔,與那荷花朝夕相伴。你知大明湖又為何“有草無蛇,有蛙不鳴”?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在曆下亭小憩,聞聽蛇遊蛙鳴,乃不悅,遂令“蛇回洞,蛙不準鳴”;從此,大明湖即有草無蛇、有蛙不鳴了。你再比方,膾炙人口的“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怎麽個精神?你在北極閣的壁畫上即可找到答案……


    更甭說,它還有鐵公祠、南豐祠(為紀念曾鞏而建)、辛稼軒紀念祠什麽的了。


    大明湖好有文化,好有詩意!有文即有神氣,有詩即有靈氣。可惜我不是詩人,我若是詩人即會說,“若將明湖比才女,文質彬彬總相宜。”


    近年,大明湖又增添了茶社飯店、書畫展館、遊船和娛樂設施等,使整個公園形成了集遊覽觀賞、購物娛樂、文化欣賞、飲食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旅遊區。聽導遊小姐講,公園的經濟效益也不錯。所以,你還得感謝那些文人墨客,別以為“亂世文章不值錢”,這詩文拐彎抹角地就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讓後代受益無窮。試想一下,大明湖樹也綠、水也藍、小亭子也有一些,可假如沒有那些“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類的詩文會如何?那充其量是個綠化不錯的單位,或是漂亮的文盲,而不是我所比方的才女。


    逛大明湖逛曆史、逛文化、逛藝術,至少得有一天以上的時間。但即使是半天,我也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了,那就是:山不在高,有文則名;水不在深,有詩則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玉堂閑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玉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玉堂並收藏玉堂閑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