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齊聚過來,其中就有徐庶、龐統、諸葛亮等人.....
等等,怎麽會有諸葛亮?
龐統詫異地看著隊伍之中的諸葛亮,悄悄湊聲過去,詢問道:“孔明兄不是走了嗎?”
“.....被堵回來了!”
看著諸葛亮鬱悶的眼神,龐統也有些想笑。
接著就是林凡在上聽學,司馬徽在旁問學,書院中弟子一一來解答的時間了,前麵幾人,崔鈞、李任、向朗、孟韜等人,皆有才幹,問答無誤,能為州中佐官。
時間過得飛快,前麵幾人答完,已經日上三竿,司馬徽請林凡用膳,稍後在論,可林凡看著眼前隻剩下三人,哪裏還不知道他三人就是剩下的最重要的三人:徐庶、龐統、諸葛亮。
而且就個人特點而言,那個最醜的一定是龐統,諸葛亮與徐庶卻不好認,兩人皆是清秀身材,卻不瘦弱。不過就年歲而言,略顯稚嫩的便是諸葛亮,成熟些的便是徐庶。
林凡哪裏還有吃飯的心思,揮手示意司馬徽不急,轉頭看向三人道:“便是山珍海味,現在也食之不下,孤常聽說,荊襄雋才中最出名的便是你三人,孤心往之,今親來提問,何人徐庶?”
徐庶出列抱拳回應。
林凡有心考校,問的也大:“何為儒?”
徐庶沉吟片刻,冥思苦想,終於眼前一亮,回道:“無外乎八字爾,先孝後仁,內聖外王。”
林凡聽後皺眉:“內聖外王可是道家學說,莊子所雲,豈能算儒?”
“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此時之儒亦非春秋之儒,收納眾家所言,方才有今日之盛,春秋之時儒家傾頹,幸有叔孫通、賈長沙兩人為繼,董仲舒其後博覽眾家之說,創新儒,其後三百載,儒家先賢輩出,鄭賈二人為骨,馬季長,鄭康成為尾,延續至今。”
林凡不再深究,繼續道:“請詳解一番。”
“儒者,先言孝,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林凡搖頭,“此實難矣!”
徐庶點頭,繼續道:“確實如此,天下萬事,就屬人心最難測,孟子言人性本善,其後八十年,荀子卻言人性本惡,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人性便似天性,豈能一時而論,‘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孝行之後,便曰為仁.....”
“仁者,情誌好生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故立字二人為仁;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推及於人,再行忠恕之道;若為仁,人人皆可為堯舜。而後內聖外王,天下乃安。”
林凡皺眉再問道:“要以此法治國?”
徐庶卻搖搖頭:“非也,教國當用仁,治國當用法!”
徐庶說到用法,林凡來了興趣,再問道:“《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誌善而違於法者免,誌惡而合於法者誅,何解?”
“誅心之論爾,即為《春秋》之義。春秋所謂心,全依宗法及身份等級之倫理而言,非依平等合理之法而定。春秋之義,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官不能治,社會何由安寧?往昔日,《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弑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豈不荒唐?”
林凡所問也是他想來困惑的事,漢有遊俠,殺人為快,徐庶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春秋之義,對人不對事,遇事先觀其因,為善者便能免去刑法,為惡者便要治罪。
可天底下事情哪能看的了那麽清楚?善惡的界限到底在哪?
林凡有此問,也是徐庶自己便是此中不遵法者。
“該如何論處?”林凡繼續問。
“漢以春秋治獄,頗不乏人。”徐庶皺眉一說,推己而人,讓徐庶不敢說大話,細細思索,才繼續說道:“從法當嚴,無論對錯,違法必究,不恤侯爵,方能上下克己,諸事求法。不恃人之為吾善,而用其不得為非也,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
徐庶能有此感觸,能拋下過往舊見,讓林凡頗為欣喜,對他這番答辯還算滿意,而後,叫龐統上來,“何人龐統?”
龐統上前答話。
“何為兵?”
龐統生性灑脫,跟徐庶也不同,適才徐庶回答林凡所問,小心翼翼,而龐統聽林凡所問,卻不以為然。
“兵者,輔王成霸也,uu看書ww.uukanu 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然就其種類而言,皆需因利導勢,不可一事而論,從細來說,卻乏陳可言。”
兵法不比儒家,確實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有紙上談兵之嫌,林凡一笑改口道:“何為四禍?”
“舉兵之日而境內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此四者,用兵之禍者也。”
“何為兵勢?”
“兵勢者,從大而論,當說生民;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從小而論,當說用策,以上決下,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以弱勝強,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無形無為焉,無不可以化也,此之謂道矣。”
“將帥何為明?”
“蚤知敵,則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匱;器械巧,則伐而不費:賞罰明,則勇士勸也。”
“若敵眾我寡,該如何與敵?”
“教器備利,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匱。一氣專定,則傍通而不疑;厲士利械,則涉難而不匱。進無所疑,退無所匱,敵乃為用。淩山坑,不待鉤梯;曆水穀,不須舟輯。徑於絕地,攻於恃固,獨出獨入而莫之能止。”
龐統對答如流,全是兵書上的一些見解,卻隻是從大的方麵侃侃而談,實際效果如何根本不得而知,也試不出來龐統之才。
也是,兵法之道,說再多都是紙上談兵。
林凡越發覺得自己好像選了個不好的話題......
等等,怎麽會有諸葛亮?
龐統詫異地看著隊伍之中的諸葛亮,悄悄湊聲過去,詢問道:“孔明兄不是走了嗎?”
“.....被堵回來了!”
看著諸葛亮鬱悶的眼神,龐統也有些想笑。
接著就是林凡在上聽學,司馬徽在旁問學,書院中弟子一一來解答的時間了,前麵幾人,崔鈞、李任、向朗、孟韜等人,皆有才幹,問答無誤,能為州中佐官。
時間過得飛快,前麵幾人答完,已經日上三竿,司馬徽請林凡用膳,稍後在論,可林凡看著眼前隻剩下三人,哪裏還不知道他三人就是剩下的最重要的三人:徐庶、龐統、諸葛亮。
而且就個人特點而言,那個最醜的一定是龐統,諸葛亮與徐庶卻不好認,兩人皆是清秀身材,卻不瘦弱。不過就年歲而言,略顯稚嫩的便是諸葛亮,成熟些的便是徐庶。
林凡哪裏還有吃飯的心思,揮手示意司馬徽不急,轉頭看向三人道:“便是山珍海味,現在也食之不下,孤常聽說,荊襄雋才中最出名的便是你三人,孤心往之,今親來提問,何人徐庶?”
徐庶出列抱拳回應。
林凡有心考校,問的也大:“何為儒?”
徐庶沉吟片刻,冥思苦想,終於眼前一亮,回道:“無外乎八字爾,先孝後仁,內聖外王。”
林凡聽後皺眉:“內聖外王可是道家學說,莊子所雲,豈能算儒?”
“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此時之儒亦非春秋之儒,收納眾家所言,方才有今日之盛,春秋之時儒家傾頹,幸有叔孫通、賈長沙兩人為繼,董仲舒其後博覽眾家之說,創新儒,其後三百載,儒家先賢輩出,鄭賈二人為骨,馬季長,鄭康成為尾,延續至今。”
林凡不再深究,繼續道:“請詳解一番。”
“儒者,先言孝,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林凡搖頭,“此實難矣!”
徐庶點頭,繼續道:“確實如此,天下萬事,就屬人心最難測,孟子言人性本善,其後八十年,荀子卻言人性本惡,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人性便似天性,豈能一時而論,‘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孝行之後,便曰為仁.....”
“仁者,情誌好生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故立字二人為仁;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推及於人,再行忠恕之道;若為仁,人人皆可為堯舜。而後內聖外王,天下乃安。”
林凡皺眉再問道:“要以此法治國?”
徐庶卻搖搖頭:“非也,教國當用仁,治國當用法!”
徐庶說到用法,林凡來了興趣,再問道:“《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誌善而違於法者免,誌惡而合於法者誅,何解?”
“誅心之論爾,即為《春秋》之義。春秋所謂心,全依宗法及身份等級之倫理而言,非依平等合理之法而定。春秋之義,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官不能治,社會何由安寧?往昔日,《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弑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豈不荒唐?”
林凡所問也是他想來困惑的事,漢有遊俠,殺人為快,徐庶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春秋之義,對人不對事,遇事先觀其因,為善者便能免去刑法,為惡者便要治罪。
可天底下事情哪能看的了那麽清楚?善惡的界限到底在哪?
林凡有此問,也是徐庶自己便是此中不遵法者。
“該如何論處?”林凡繼續問。
“漢以春秋治獄,頗不乏人。”徐庶皺眉一說,推己而人,讓徐庶不敢說大話,細細思索,才繼續說道:“從法當嚴,無論對錯,違法必究,不恤侯爵,方能上下克己,諸事求法。不恃人之為吾善,而用其不得為非也,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
徐庶能有此感觸,能拋下過往舊見,讓林凡頗為欣喜,對他這番答辯還算滿意,而後,叫龐統上來,“何人龐統?”
龐統上前答話。
“何為兵?”
龐統生性灑脫,跟徐庶也不同,適才徐庶回答林凡所問,小心翼翼,而龐統聽林凡所問,卻不以為然。
“兵者,輔王成霸也,uu看書ww.uukanu 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然就其種類而言,皆需因利導勢,不可一事而論,從細來說,卻乏陳可言。”
兵法不比儒家,確實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有紙上談兵之嫌,林凡一笑改口道:“何為四禍?”
“舉兵之日而境內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此四者,用兵之禍者也。”
“何為兵勢?”
“兵勢者,從大而論,當說生民;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從小而論,當說用策,以上決下,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以弱勝強,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無形無為焉,無不可以化也,此之謂道矣。”
“將帥何為明?”
“蚤知敵,則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匱;器械巧,則伐而不費:賞罰明,則勇士勸也。”
“若敵眾我寡,該如何與敵?”
“教器備利,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匱。一氣專定,則傍通而不疑;厲士利械,則涉難而不匱。進無所疑,退無所匱,敵乃為用。淩山坑,不待鉤梯;曆水穀,不須舟輯。徑於絕地,攻於恃固,獨出獨入而莫之能止。”
龐統對答如流,全是兵書上的一些見解,卻隻是從大的方麵侃侃而談,實際效果如何根本不得而知,也試不出來龐統之才。
也是,兵法之道,說再多都是紙上談兵。
林凡越發覺得自己好像選了個不好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