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天啟對孫師傅有了嫌隙微詞,問題就出在了毛文龍身上,孫承宗麵對建奴的計劃,是計劃,即便說是計劃的進攻,就表現但手足失措,隻能寄希望於毛文龍出擊牽製,而毛文龍出擊卻大獲全勝,一個每年幾百上千萬的投入,一個是沒有一分一文的支持,結果戰局卻是如此反差之大,讓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天啟不得不做出對比。
而就在這個時候,毛文龍在死戰,卻沒向朝廷要一分錢,(這其實不是毛文龍不要,而是他深陷敵陣,也沒功夫要,同時也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要也要不來)而孫承宗卻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向天啟要二十四萬銀子的軍餉,說是趁著努爾哈赤全力對付毛文龍,遼河前線空虛的情況下,可以發動進攻了。
這樣的說法,簡直讓再厚道的天啟也發飆了。尤其是在群臣的反對下,在魏忠賢不懷好心的吹風下,天啟真的怒了。
人家毛帥沒有要一分銀子就為解遼西的困局,發動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反倒你在遼河東麵,沒有建奴一兵一卒的情況下,還要二三十萬銀子才肯出擊,這就是幾個意思?
這就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一年七八百萬的開支,孫師傅上任三年,竟然要了一千八百多萬,卻不如毛帥一個一文不要的人的戰功大,你是幾個意思?是不是要黑我?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怨氣的時候,事情就會出現截然相反的兩個結局,那就是開始對自己最信任的人,不再以絕對信任出發,代之的是抱怨。
不過從這封天啟但信中,還隻是抱怨而不是怨恨,事情還有但挽回。
“本來這事情還沒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馬維忠真的是痛心疾首,繼續說著事情的前因後果:“其實自打孫閣老擔任薊遼督師兩年下來,孫閣老和袁軍門一直沒有發動大戰役的機會,而發動戰略總反攻把後金趕出去的機會又不成熟。但反過來說,孫閣老在無為的時候,雖然依舊耗費了巨大的錢糧,但也正因為雙方沒有戰事,無形中為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使國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銳,充分顯示了天朝的不戰之威。”
對於這樣的話,毛文龍是保持中肯的認同的,不管怎麽說,在當時,遼西山海關是主戰場,大明的確沒有向建奴反擊的能力,真的大戰一開,必將依舊是一敗塗地,那時候,丟城失地不說,就是一個戰爭的使費,就是天文數字,戰爭,像大明這種被動的戰爭,真的是燒錢的啊。
“但事情卻壞在了東林的身上。”馬維忠恨恨的說。
這事情怎麽又扯到東林的腦袋上去啦,在自己的孤臣黨和閹黨的聯合打壓下,在皇帝的壓製下,東林現在不是很乖嗎。這讓毛文龍簡直就是一頭霧水。
馬維忠就繼續解釋:“按照你的建議,不再用文臣監軍,這其實是好事,最少太監被約束的不能瞎指揮,即便是瞎指揮,武將文臣對太監也敢反駁,不至於武將對文臣監軍唯唯諾諾,文臣對文臣監軍勾連一氣,這是好事。”
這種功勞推在毛龍的身上,毛龍就坦然受之,雖然這和曆史前後差別不大,但畢竟自己將這件事情提前了三年。
這件事的對與錯,其實根本不用現代人的評說,後來崇禎徹底的撤掉了太監監軍,撤掉了錦衣衛,其產生的惡果,就足以說明一切。
等後來崇禎發現,他太過相信文武百官的操守這其中的弊端之後,再次派出太監監軍重整錦衣衛,一切都已經晚了。
馬維忠就痛苦的說道:“但什麽事情都有個例外,就比如說孫師傅,這裏就是一個例外的例外,因為孫師傅的身份的確太過特殊,他的性格也是老而彌堅,這雙方的條件加在一起,派太監監軍,在孫師傅認為,這是皇帝對他的絕對不信任。”
毛文龍就一捂臉:“孫師傅的狀況的確與眾不同,尤其是老小孩小小孩,這個老小孩對上皇上這個小小孩,雙方的逆反心理都會突然爆發,我真的已經想象到了最壞的結局。”
馬維忠就更痛苦,這倒不是他做作,而是因為他處在這個位置上,結果已經有了一定權力的皇帝,和一個皇帝的老師,天下公認的名臣之間出了點矛盾,那絕對不是小矛盾,這讓內閣絕對無所適從。
“皇上本來就喜歡視察邊關,掌握第一手材料,經常派東廠的人到各地邊軍,然後將邊關的事情上報給朝廷和皇上。當時孫師傅沒有得到申請的20萬兩銀子的軍費,本來這件事情就是東林黨人掌握的兵部和工部阻撓造成,是他們向皇帝進讒言,讓皇上拒絕了孫師傅的要求。但其實皇上後來想一想,還是有些後悔,但天子金口玉言,實在是沒有辦法反悔,於是就命令魏忠賢派遣他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以監軍的身份,帶著數萬武器裝備來到關門,uu看書.om供給邊關軍隊。又用內帑白銀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等銀幣賞賜將士,賜給孫承宗蟒服、銀幣等慰勞軍隊。”
毛文龍就長舒了一口氣:“這不是好事情嗎?雖然孫師傅最終還是沒有發動反攻,但最少可以緩和皇上和孫師傅的關係。”
結果馬維忠就痛心疾首的敲桌子:“天下事情若都是像哥哥這樣坦然,那這天下就沒有什麽亂事了,結果事情壞就壞在東林的那幫別有用心之人的身上。他們造謠說,皇上派出去的犒賞隊伍,表麵上是慰勞軍隊,實際上是魏忠賢但閹黨,想要竊取孫師傅但兵權去窺探軍情的。”
“這樣的造謠,簡直就突破了底線。窺視軍情,難道魏忠賢掌握的無孔不入的錦衣衛就吃幹飯的嗎?難道窺視軍情非要帶著十萬白銀,各種銀幣嗎,非要帶著蟒袍玉帶嗎?有這些東西,直接收買不就行了嘛?這樣窺視軍情,能窺視到什麽?信這個的人,難道都是豬腦子嗎?”毛文龍簡直被這三歲小兒都知道的道理氣瘋了。
毛文龍說的對,但對和錯,卻還是要站在什麽立場上,什麽角度上,就比如老小孩孫承宗,正因為皇上不給自己二十萬銀子反攻,而讓毛文龍立了那麽大的功勞而憋屈呢,這下好了,簡直就直接爆發了。
“當時孫師傅出關巡視寧遠,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上書給皇上,說不能讓宦官監軍,但皇上卻回複說這沒什麽。於是使者到邊關後,孫承宗隻用茶水招待。連一頓飯都不管,直接將監軍給俄起來了,剩下的事情,哥哥就應該知道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毛文龍在死戰,卻沒向朝廷要一分錢,(這其實不是毛文龍不要,而是他深陷敵陣,也沒功夫要,同時也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要也要不來)而孫承宗卻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向天啟要二十四萬銀子的軍餉,說是趁著努爾哈赤全力對付毛文龍,遼河前線空虛的情況下,可以發動進攻了。
這樣的說法,簡直讓再厚道的天啟也發飆了。尤其是在群臣的反對下,在魏忠賢不懷好心的吹風下,天啟真的怒了。
人家毛帥沒有要一分銀子就為解遼西的困局,發動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反倒你在遼河東麵,沒有建奴一兵一卒的情況下,還要二三十萬銀子才肯出擊,這就是幾個意思?
這就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一年七八百萬的開支,孫師傅上任三年,竟然要了一千八百多萬,卻不如毛帥一個一文不要的人的戰功大,你是幾個意思?是不是要黑我?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怨氣的時候,事情就會出現截然相反的兩個結局,那就是開始對自己最信任的人,不再以絕對信任出發,代之的是抱怨。
不過從這封天啟但信中,還隻是抱怨而不是怨恨,事情還有但挽回。
“本來這事情還沒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馬維忠真的是痛心疾首,繼續說著事情的前因後果:“其實自打孫閣老擔任薊遼督師兩年下來,孫閣老和袁軍門一直沒有發動大戰役的機會,而發動戰略總反攻把後金趕出去的機會又不成熟。但反過來說,孫閣老在無為的時候,雖然依舊耗費了巨大的錢糧,但也正因為雙方沒有戰事,無形中為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使國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銳,充分顯示了天朝的不戰之威。”
對於這樣的話,毛文龍是保持中肯的認同的,不管怎麽說,在當時,遼西山海關是主戰場,大明的確沒有向建奴反擊的能力,真的大戰一開,必將依舊是一敗塗地,那時候,丟城失地不說,就是一個戰爭的使費,就是天文數字,戰爭,像大明這種被動的戰爭,真的是燒錢的啊。
“但事情卻壞在了東林的身上。”馬維忠恨恨的說。
這事情怎麽又扯到東林的腦袋上去啦,在自己的孤臣黨和閹黨的聯合打壓下,在皇帝的壓製下,東林現在不是很乖嗎。這讓毛文龍簡直就是一頭霧水。
馬維忠就繼續解釋:“按照你的建議,不再用文臣監軍,這其實是好事,最少太監被約束的不能瞎指揮,即便是瞎指揮,武將文臣對太監也敢反駁,不至於武將對文臣監軍唯唯諾諾,文臣對文臣監軍勾連一氣,這是好事。”
這種功勞推在毛龍的身上,毛龍就坦然受之,雖然這和曆史前後差別不大,但畢竟自己將這件事情提前了三年。
這件事的對與錯,其實根本不用現代人的評說,後來崇禎徹底的撤掉了太監監軍,撤掉了錦衣衛,其產生的惡果,就足以說明一切。
等後來崇禎發現,他太過相信文武百官的操守這其中的弊端之後,再次派出太監監軍重整錦衣衛,一切都已經晚了。
馬維忠就痛苦的說道:“但什麽事情都有個例外,就比如說孫師傅,這裏就是一個例外的例外,因為孫師傅的身份的確太過特殊,他的性格也是老而彌堅,這雙方的條件加在一起,派太監監軍,在孫師傅認為,這是皇帝對他的絕對不信任。”
毛文龍就一捂臉:“孫師傅的狀況的確與眾不同,尤其是老小孩小小孩,這個老小孩對上皇上這個小小孩,雙方的逆反心理都會突然爆發,我真的已經想象到了最壞的結局。”
馬維忠就更痛苦,這倒不是他做作,而是因為他處在這個位置上,結果已經有了一定權力的皇帝,和一個皇帝的老師,天下公認的名臣之間出了點矛盾,那絕對不是小矛盾,這讓內閣絕對無所適從。
“皇上本來就喜歡視察邊關,掌握第一手材料,經常派東廠的人到各地邊軍,然後將邊關的事情上報給朝廷和皇上。當時孫師傅沒有得到申請的20萬兩銀子的軍費,本來這件事情就是東林黨人掌握的兵部和工部阻撓造成,是他們向皇帝進讒言,讓皇上拒絕了孫師傅的要求。但其實皇上後來想一想,還是有些後悔,但天子金口玉言,實在是沒有辦法反悔,於是就命令魏忠賢派遣他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以監軍的身份,帶著數萬武器裝備來到關門,uu看書.om供給邊關軍隊。又用內帑白銀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等銀幣賞賜將士,賜給孫承宗蟒服、銀幣等慰勞軍隊。”
毛文龍就長舒了一口氣:“這不是好事情嗎?雖然孫師傅最終還是沒有發動反攻,但最少可以緩和皇上和孫師傅的關係。”
結果馬維忠就痛心疾首的敲桌子:“天下事情若都是像哥哥這樣坦然,那這天下就沒有什麽亂事了,結果事情壞就壞在東林的那幫別有用心之人的身上。他們造謠說,皇上派出去的犒賞隊伍,表麵上是慰勞軍隊,實際上是魏忠賢但閹黨,想要竊取孫師傅但兵權去窺探軍情的。”
“這樣的造謠,簡直就突破了底線。窺視軍情,難道魏忠賢掌握的無孔不入的錦衣衛就吃幹飯的嗎?難道窺視軍情非要帶著十萬白銀,各種銀幣嗎,非要帶著蟒袍玉帶嗎?有這些東西,直接收買不就行了嘛?這樣窺視軍情,能窺視到什麽?信這個的人,難道都是豬腦子嗎?”毛文龍簡直被這三歲小兒都知道的道理氣瘋了。
毛文龍說的對,但對和錯,卻還是要站在什麽立場上,什麽角度上,就比如老小孩孫承宗,正因為皇上不給自己二十萬銀子反攻,而讓毛文龍立了那麽大的功勞而憋屈呢,這下好了,簡直就直接爆發了。
“當時孫師傅出關巡視寧遠,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上書給皇上,說不能讓宦官監軍,但皇上卻回複說這沒什麽。於是使者到邊關後,孫承宗隻用茶水招待。連一頓飯都不管,直接將監軍給俄起來了,剩下的事情,哥哥就應該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