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家走出奴隸宿舍,華生心有不甘地建議:是否也到“鴛鴦閣”碰碰運氣,或許奴隸情侶們應該願意解放,可是接下來的事實卻依舊打臉。當雲龘等人幹掉守衛的監軍,把在奴隸宿舍說的話重複一遍之後,那些忙於雲雨的情侶,除了表情驚詫之外,根本沒有感興趣的意思,有的人甚至把頭蒙了起來,以免汙了耳朵。沒有什麽比這更說明問題了,大家的心冷得出汗!
雲龘一眾悻悻而退,好心當做驢肝肺,就是如此吧!別再多管閑事,還是忙自己的事重要。雲龘在問完挹婁的兩人名字之後,命令他們去找四匹軍馬,以便騎馬同行。
挹婁的這二人,高個的名叫查哈熱,矮個的名叫井木罕。他們聽到雲龘吩咐,馬上遵命去辦。他們來這裏很長時間了,對這裏的情況非常熟悉。不多一會兒功夫,他們便牽著四匹戰馬走來,而且還不知從哪裏搞到四身軍服,每人兩套都穿在身上,弄得窩窩囊囊,實在好笑。更為不同的是,他們每人手裏各拿一把腰刀,背上還背著一杆長槍,儼然全副武裝的戰士。
由於婁穀邑的幾個主要長官都已斃命,邑落裏暫時沒有發號施令之人。原來的駐軍大部分都被雲龘等人燒死在“葫蘆穀”,留守的幾十人,也被雲龘等人殺死近半,剩下沒死的早已躲藏起來。不是他們不怕死,而是打仗的時候,命令在身,不敢違抗。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類。現在既然沒人下達攻擊命令,他們在毫無勝算的前提下,自然不用冒險拚命了。
有此情況,挹婁的二人才會毫無阻擋地搞到軍馬、軍服、軍械。不過,雲龘還是命令挹婁二人放下軍械。畢竟與他們僅僅兩次謀麵,還不太了解,一路同行,旦夕相伴,任其手執武器,跟隨左右,實是隱患在身,還是小心為妙吧!
大個的查哈熱倒是比較聽話,痛快地扔掉武器;小個的井木罕實在有些違拗,但在眾人的目光逼視之下,還是無奈地扔掉了刀槍。大概鋼鐵武器對當時比較落後的挹婁來說,確實彌足珍貴。故此,井木罕才感覺難以割舍。然而雲龘一眾能夠帶上他們逃命,已經算是開了大恩,再想得寸進尺,顯然有些過分。井木罕即便有心覬覦,也不敢再做堅持。
金成鑫建議,留守軍兵已經樹倒猢猻散,為免受風霜之苦,以及野獸侵擾,今晚應在婁穀邑過夜。雲龘認為,雖然守衛軍兵已作鳥獸散,但危險仍然存在。一旦有哪個隱藏的軍官,暗中施令,組織餘下的兵士,或者放出心生忌恨的奴隸們,乘我們熟睡之機,實施偷襲。我們一來情況不明,二來沒有任何後援,必然成為甕中之鱉,案上魚肉。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比較妥當!眾人讚同雲龘的想法,上馬撤離婁穀邑。
雲龘一眾離開葫蘆穀的時候,山澗內濃煙滾滾,火光衝天,把半個天空都映得通紅。可是當他們再次策馬經過這裏之時,火勢早已減弱,夜空中隻有星星點點的火星偶爾吹起,流逝在漆黑的夜空,仿佛在訴說著剛才發生的紅色故事。
雲龘見天色已晚,招呼大家說道:“這裏剛剛發生大火,不管是野獸,還是流寇,都得遠避。我們正好在火勢波及不到的上風口處找個地方宿營。”
查哈熱和井木罕自告奮勇說要找個山洞夜宿。沒過多久,他倆就在葫蘆穀上風處找到了一個寬敞的山洞,真沒汙了“穴居人”的名聲。
大家從背包裏拿出野營炊具,大盆套小盆,大碗套小碗,看得查哈熱和井木罕兩眼發直。由於木柴多的是,不需要再用酒精爐加熱,隻是搭個簡易爐灶,淘米做飯。不一會兒,香噴噴的大米飯就已做熟。林紫還炒了兩個青菜,吃得大家津津有味。
吃完飯,眾人又從背包裏取出四個簡易帳篷支上,然後拿出充氣枕頭、睡墊、睡袋。還是老規矩,四家睡覺,一家站崗,兩小時一換崗。查哈熱和井木罕就沒有這些待遇了,當然也不需要他倆站崗,他們隻能偎在一邊休息。好在他倆各穿了兩套軍服,也冷不到哪去。況且他倆原本經常穴居山洞,早已習慣這種生活。
猶是如此,他倆還是對雲龘等人的背包比較好奇。那裏仿佛百寶囊一樣,藏著取不完的寶貝,哪一樣拿出都讓他倆咋舌不已。也難怪,現代社會的野營裝備,豈是遠在一千七百年前的東漢末年所能相比,特別是對近乎原始社會的挹婁人。隻是他倆隻能遠觀,而不可以褻玩。
雲龘見井木罕和查哈熱對尋找山洞非常在行,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詢問他倆是否知道橫斷山的孤山秘洞?井木罕和查哈熱認真想了半天,支支吾吾,也未能說出子午卯酉。看樣子,他們的記憶中似乎有點印象,但還不敢確定。
出得葫蘆穀,前麵便是挹婁人的活動區域。挹婁當時以部落為單位生活,還沒形成統一的組織,也沒建立自己的國家。這樣的結果,隻能是分崩離析,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合力,結果是經常受到鄰國的欺淩。
挹婁族稱出現於公元前1—2世紀時(西漢),挹婁一詞,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岩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當時的社會經濟還是一種原始生產形態,雖然農業、畜牧業有一定的發展,但主要生產工具還是石器,還沒掌握冶鐵技術。
《三國誌魏書》記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裏,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有五穀、牛、馬、麻布。人多勇力。無大君長,邑落各有大人。處山林之間,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為好。土氣寒,劇於夫餘。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隱其前後,以蔽形體。其人不絜,作溷在中央,人圍其表居。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之肅慎氏之國也。善射,射人皆入(因)。矢施毒,人中皆死。出赤玉,好貂,今所謂挹婁貂是也。自漢已來,臣屬夫餘,夫餘責其租賦重,以黃初中叛之。夫餘數伐之,其人眾雖少,所在山險,鄰國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其國便乘船寇盜,鄰國患之。東夷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不,法俗最無綱紀也。
扶餘較之漢朝,文明程度正好相差一個社會層級,而挹婁較之扶餘,又差一個社會層級。這裏現在,純屬一片蠻荒之地,很難找到文明的氣息。因而,查哈熱和井木罕乍見軍服,才如獲至寶似的,一人套兩身軍裝。對於鐵器則更是愛如奇珍,也難怪井木罕不願扔掉拾得的刀槍了。
彼時的挹婁區域,荒草叢生,沼澤遍地,放眼望去,一片荒涼;沒有像樣的城鎮,沒有像樣的道路,有的隻是層林和荒原,人與野獸混雜,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
當時既沒有路標,又沒有衛星定位,在如此的荒僻之中,挹婁人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呢?但“穴居人”有“穴居人”的聰明之處,uu看書 ww.uukasu 他們對路徑有自己特殊的記憶。也不知他們在心裏如何標記,總之經過三天的跋涉,這一眾風塵仆仆,終於來到了井木罕的部落。
雖然雲龘的手表失去衛星定位,已無計算經緯的能力,但根據指南針的指引,以及從粗略的地理位置判斷,這裏大概就是現代的哈爾濱城區範圍。隻不過現在除了這個挹婁部落之外,還是一片荒原,與大城市毫不沾邊。
這個部落名為多哈,大概有一百多戶人家,全都是草頂覆蓋的半地窨式房屋,同《魏書?勿吉傳》所言“築城穴居,屋形似塚,開口於上,以梯出入”完全一致。如此建築,與東北氣候嚴寒有關。穴居方式作為一定時期內特定地理環境下的產物,對北方民族的生存發展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雲龘一眾趕到這裏之時,正趕上多哈部落舉行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當這些身著豬皮、臉上塗著鍋底黑的原始人看到井木罕歸來之後,高興得手舞足蹈,嘰哩哇啦說個不停,隻是雲龘等人一句也聽不懂。他們的語言結構同漢語不同,井木罕和查哈熱能夠通曉漢話,是因為被扶餘人俘虜日久,耳濡目染而已。
經過查哈熱的翻譯,雲龘等人才知道:井木罕身份比較特殊,是部落酋長的長子。也就是在昨天,多哈部落剛剛遭受一場劫難。高句麗大兵壓境,洗劫了多哈部落,殺死了拒不投降的老酋長,搶走了一些糧食和豬肉,而且還擄走了十幾個青壯年。其餘人在老酋長帶人抵抗的同時,才得以逃入密林,算是躲過了一劫。
大家走出奴隸宿舍,華生心有不甘地建議:是否也到“鴛鴦閣”碰碰運氣,或許奴隸情侶們應該願意解放,可是接下來的事實卻依舊打臉。當雲龘等人幹掉守衛的監軍,把在奴隸宿舍說的話重複一遍之後,那些忙於雲雨的情侶,除了表情驚詫之外,根本沒有感興趣的意思,有的人甚至把頭蒙了起來,以免汙了耳朵。沒有什麽比這更說明問題了,大家的心冷得出汗!
雲龘一眾悻悻而退,好心當做驢肝肺,就是如此吧!別再多管閑事,還是忙自己的事重要。雲龘在問完挹婁的兩人名字之後,命令他們去找四匹軍馬,以便騎馬同行。
挹婁的這二人,高個的名叫查哈熱,矮個的名叫井木罕。他們聽到雲龘吩咐,馬上遵命去辦。他們來這裏很長時間了,對這裏的情況非常熟悉。不多一會兒功夫,他們便牽著四匹戰馬走來,而且還不知從哪裏搞到四身軍服,每人兩套都穿在身上,弄得窩窩囊囊,實在好笑。更為不同的是,他們每人手裏各拿一把腰刀,背上還背著一杆長槍,儼然全副武裝的戰士。
由於婁穀邑的幾個主要長官都已斃命,邑落裏暫時沒有發號施令之人。原來的駐軍大部分都被雲龘等人燒死在“葫蘆穀”,留守的幾十人,也被雲龘等人殺死近半,剩下沒死的早已躲藏起來。不是他們不怕死,而是打仗的時候,命令在身,不敢違抗。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類。現在既然沒人下達攻擊命令,他們在毫無勝算的前提下,自然不用冒險拚命了。
有此情況,挹婁的二人才會毫無阻擋地搞到軍馬、軍服、軍械。不過,雲龘還是命令挹婁二人放下軍械。畢竟與他們僅僅兩次謀麵,還不太了解,一路同行,旦夕相伴,任其手執武器,跟隨左右,實是隱患在身,還是小心為妙吧!
大個的查哈熱倒是比較聽話,痛快地扔掉武器;小個的井木罕實在有些違拗,但在眾人的目光逼視之下,還是無奈地扔掉了刀槍。大概鋼鐵武器對當時比較落後的挹婁來說,確實彌足珍貴。故此,井木罕才感覺難以割舍。然而雲龘一眾能夠帶上他們逃命,已經算是開了大恩,再想得寸進尺,顯然有些過分。井木罕即便有心覬覦,也不敢再做堅持。
金成鑫建議,留守軍兵已經樹倒猢猻散,為免受風霜之苦,以及野獸侵擾,今晚應在婁穀邑過夜。雲龘認為,雖然守衛軍兵已作鳥獸散,但危險仍然存在。一旦有哪個隱藏的軍官,暗中施令,組織餘下的兵士,或者放出心生忌恨的奴隸們,乘我們熟睡之機,實施偷襲。我們一來情況不明,二來沒有任何後援,必然成為甕中之鱉,案上魚肉。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比較妥當!眾人讚同雲龘的想法,上馬撤離婁穀邑。
雲龘一眾離開葫蘆穀的時候,山澗內濃煙滾滾,火光衝天,把半個天空都映得通紅。可是當他們再次策馬經過這裏之時,火勢早已減弱,夜空中隻有星星點點的火星偶爾吹起,流逝在漆黑的夜空,仿佛在訴說著剛才發生的紅色故事。
雲龘見天色已晚,招呼大家說道:“這裏剛剛發生大火,不管是野獸,還是流寇,都得遠避。我們正好在火勢波及不到的上風口處找個地方宿營。”
查哈熱和井木罕自告奮勇說要找個山洞夜宿。沒過多久,他倆就在葫蘆穀上風處找到了一個寬敞的山洞,真沒汙了“穴居人”的名聲。
大家從背包裏拿出野營炊具,大盆套小盆,大碗套小碗,看得查哈熱和井木罕兩眼發直。由於木柴多的是,不需要再用酒精爐加熱,隻是搭個簡易爐灶,淘米做飯。不一會兒,香噴噴的大米飯就已做熟。林紫還炒了兩個青菜,吃得大家津津有味。
吃完飯,眾人又從背包裏取出四個簡易帳篷支上,然後拿出充氣枕頭、睡墊、睡袋。還是老規矩,四家睡覺,一家站崗,兩小時一換崗。查哈熱和井木罕就沒有這些待遇了,當然也不需要他倆站崗,他們隻能偎在一邊休息。好在他倆各穿了兩套軍服,也冷不到哪去。況且他倆原本經常穴居山洞,早已習慣這種生活。
猶是如此,他倆還是對雲龘等人的背包比較好奇。那裏仿佛百寶囊一樣,藏著取不完的寶貝,哪一樣拿出都讓他倆咋舌不已。也難怪,現代社會的野營裝備,豈是遠在一千七百年前的東漢末年所能相比,特別是對近乎原始社會的挹婁人。隻是他倆隻能遠觀,而不可以褻玩。
雲龘見井木罕和查哈熱對尋找山洞非常在行,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詢問他倆是否知道橫斷山的孤山秘洞?井木罕和查哈熱認真想了半天,支支吾吾,也未能說出子午卯酉。看樣子,他們的記憶中似乎有點印象,但還不敢確定。
出得葫蘆穀,前麵便是挹婁人的活動區域。挹婁當時以部落為單位生活,還沒形成統一的組織,也沒建立自己的國家。這樣的結果,隻能是分崩離析,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合力,結果是經常受到鄰國的欺淩。
挹婁族稱出現於公元前1—2世紀時(西漢),挹婁一詞,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岩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當時的社會經濟還是一種原始生產形態,雖然農業、畜牧業有一定的發展,但主要生產工具還是石器,還沒掌握冶鐵技術。
《三國誌魏書》記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裏,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有五穀、牛、馬、麻布。人多勇力。無大君長,邑落各有大人。處山林之間,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為好。土氣寒,劇於夫餘。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隱其前後,以蔽形體。其人不絜,作溷在中央,人圍其表居。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之肅慎氏之國也。善射,射人皆入(因)。矢施毒,人中皆死。出赤玉,好貂,今所謂挹婁貂是也。自漢已來,臣屬夫餘,夫餘責其租賦重,以黃初中叛之。夫餘數伐之,其人眾雖少,所在山險,鄰國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其國便乘船寇盜,鄰國患之。東夷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不,法俗最無綱紀也。
扶餘較之漢朝,文明程度正好相差一個社會層級,而挹婁較之扶餘,又差一個社會層級。這裏現在,純屬一片蠻荒之地,很難找到文明的氣息。因而,查哈熱和井木罕乍見軍服,才如獲至寶似的,一人套兩身軍裝。對於鐵器則更是愛如奇珍,也難怪井木罕不願扔掉拾得的刀槍了。
彼時的挹婁區域,荒草叢生,沼澤遍地,放眼望去,一片荒涼;沒有像樣的城鎮,沒有像樣的道路,有的隻是層林和荒原,人與野獸混雜,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
當時既沒有路標,又沒有衛星定位,在如此的荒僻之中,挹婁人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呢?但“穴居人”有“穴居人”的聰明之處,uu看書 ww.uukasu 他們對路徑有自己特殊的記憶。也不知他們在心裏如何標記,總之經過三天的跋涉,這一眾風塵仆仆,終於來到了井木罕的部落。
雖然雲龘的手表失去衛星定位,已無計算經緯的能力,但根據指南針的指引,以及從粗略的地理位置判斷,這裏大概就是現代的哈爾濱城區範圍。隻不過現在除了這個挹婁部落之外,還是一片荒原,與大城市毫不沾邊。
這個部落名為多哈,大概有一百多戶人家,全都是草頂覆蓋的半地窨式房屋,同《魏書?勿吉傳》所言“築城穴居,屋形似塚,開口於上,以梯出入”完全一致。如此建築,與東北氣候嚴寒有關。穴居方式作為一定時期內特定地理環境下的產物,對北方民族的生存發展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雲龘一眾趕到這裏之時,正趕上多哈部落舉行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當這些身著豬皮、臉上塗著鍋底黑的原始人看到井木罕歸來之後,高興得手舞足蹈,嘰哩哇啦說個不停,隻是雲龘等人一句也聽不懂。他們的語言結構同漢語不同,井木罕和查哈熱能夠通曉漢話,是因為被扶餘人俘虜日久,耳濡目染而已。
經過查哈熱的翻譯,雲龘等人才知道:井木罕身份比較特殊,是部落酋長的長子。也就是在昨天,多哈部落剛剛遭受一場劫難。高句麗大兵壓境,洗劫了多哈部落,殺死了拒不投降的老酋長,搶走了一些糧食和豬肉,而且還擄走了十幾個青壯年。其餘人在老酋長帶人抵抗的同時,才得以逃入密林,算是躲過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