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看沒人找安然的麻煩,南朝這邊便開始備戰起來,就準備等安然要打他們時,他們能拚上一把。
從始至終,沒人提反攻北方的話,因為他們連西胡人都打不過,哪來的勇氣打安然。
他們倒沒猜錯,安然的確會對南方用兵,相反,對西胡用兵,會擱在後頭。
之所以先解決江南,倒不是想先安內後攘外,而是怕劉太後年紀太大,別死了,到時她可就報不了仇了,所以自然要先將他們收拾了。
不過南方隔著大江,要用兵,還是要布局周全的,要不然也不是說打不了,但將士肯定會折損不少人,而她當然不想死太多人。
還有,她也不想在南方打個天翻地覆,讓南方老百姓受苦,所以還是要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像北方一樣,兵不血刃,拆了南朝朝廷。
這對安然來說,也不是什麽難事,要知道北方這些人,總有親戚朋友逃到了南方的,安然讓一些人偷偷潛進江南,然後將北方的美好跟江南這些親戚朋友說了。
不少人一來思念故土,二來聽說那邊更好,便跟著親戚朋友來到了北方。
而這些人來到了北方,他們又會將北方的好,偷偷說給在南方認識的新朋友知道。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再加上安然的宣傳,江南便有很多過不下去的人來到了北方,讓南方人口銳減。
——這就是安然的辦法之一了,先將南方大部分人引到北方再說,到時就算打起來,也能少死點人了。
剩下沒走的都是日子過的不錯,且本身就是江南的人,他們不想離開故土,去遠方謀生,才沒走。
但這些人,隨時都會離開,因為很簡單,南方下層人口銳減,但朝廷的達官貴人可還要人侍候呢,沒下層人侍候了怎麽辦?很簡單,之前的中層人就會掉落成新的底層人,供養上層人。
而中層人掉落成底層人,也很容易。
這不,底層人大批逃亡,朝廷的稅收少了,不夠用了,為了維持朝廷運轉,還有高層揮霍,自然就得加重稅賦了。
這樣一來,一些本來日子過的還行的人,稅賦加重之後,日子過的自然就差了。
眼看南方稅收的越來越多,官僚越來越腐敗,再聽人說北方很好,於是又有人繼續逃亡。
一開始南朝這邊沒發現底下的人逃亡,因為大家都是偷偷走的,畢竟跑去北方,要被人發現了,朝廷別說他們私通北方,治他們的罪,如此一來,誰敢光明正大走呢,都是偷偷地走。
好在安然有安排人接他們,所以走的很順利。
因是偷偷走的,所以一開始南朝朝廷沒發現他們不見了,當然了,主要也是南朝朝廷來江南的時間短,沒紮下根,不了解本地情況,尤其是南方本地人不知道來了多少北方人,所以這會兒不少人偷偷跑回去了,南方本地人自然也不會發現。
而後來南方本地活不下去的人離開鄉土去了北方,那南方本地還沒走的人更不會跟上麵說了,免得朝廷連坐,連累自己。
因南朝根基不穩,所以根本沒了解到下麵的異動。
直到稅收的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夠用,南朝才發現,情況不對勁。
而這時,南方的人已經逃走很多人了,他們就是發現了,也晚了,因為大部分底層人,以及從中層跌落底層的人,跑了不少去北方了,剩下的人,比以前少多了。
南朝朝廷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由慌了,趕緊頒布了《逃人法》,不許人走。
他們也知道,人太少了,到時不用唐安然打過來,他們就過不下去了。
而越是這樣,就越有人想逃了,因為南方人變少,稅又增加了,畢竟人少了,但從北方來的達官貴人還是那麽多,要供養這麽多人,平攤給下麵沒當官的庶民的負擔自然就重了,負擔變重了,日子變差了,誰不想逃呢。
甚至不少人開始後悔,想著以前不該眷念故土,又覺得自己收入還行,不忍離開,現在好了,日子過的差了,比以前難逃了,真是不該留下來。
雖因有了《逃人法》,離開難了,但眼看著南朝不成氣候,不少人還是找門路離開了,南朝朝廷想控製都控製不住,沒辦法,他們剛來到這兒,是擰不過地頭蛇的,本地人在這兒的親朋好友盤根錯節,真想走的話,肯定有人打掩護,不會讓上麵的人知道的。
這樣親親相隱,北方來的官員,哪裏能知道鄉下跑了多少人呢,有時是直到下麵的某個村子人都跑光了才知道發生了什麽。
看連《逃人法》都管不住要走的人,南朝皇帝自然著急了,當下便派大軍駐守江邊,拉網式阻止有人逃離江南。
他們的想法很“樸素”:我打不過對麵的唐安然,我還收拾不了你們這些升鬥小民麽?!
順帶大軍囤在江邊,還能防止對岸打過來了,自己這邊沒發現。
甭說,這辦法還真有用,畢竟普通老百姓,哪敢跟朝廷大軍對抗,看江邊堵滿了朝廷的人,人口逃離的速度便迅速降了下來。
這樣的現象,自然就讓南朝高層滿意了,畢竟人要跑光了,那他們統治誰去?找誰收稅去?
但他們卻沒想過,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而且人性就是這樣,你越阻止,人們就越想跑,一旦被你逮到了,殺了,就會帶來仇恨。
再加上稅賦增加,老百姓對南朝高層的仇恨就更深了。
於是很快,南方就因忍受不了南朝苛政,發生了起義。
早就在關注這邊形勢的安然,看南方老百姓起義了,自己再不行動,那就傻了,畢竟如果她不行動,隨南方老百姓自己來,隻怕老百姓是打不過南朝軍隊,別被殺了很多人。
就算以後戰鬥力越來越強,但一開始肯定是不行的。
而她自然不想看南方死很多老百姓,所以當下便發了檄文,說是要替天行道,討伐暴君。
有了北方的支持,本來還有點怕打不過朝廷的南方義軍,膽子也就大了起來。
從始至終,沒人提反攻北方的話,因為他們連西胡人都打不過,哪來的勇氣打安然。
他們倒沒猜錯,安然的確會對南方用兵,相反,對西胡用兵,會擱在後頭。
之所以先解決江南,倒不是想先安內後攘外,而是怕劉太後年紀太大,別死了,到時她可就報不了仇了,所以自然要先將他們收拾了。
不過南方隔著大江,要用兵,還是要布局周全的,要不然也不是說打不了,但將士肯定會折損不少人,而她當然不想死太多人。
還有,她也不想在南方打個天翻地覆,讓南方老百姓受苦,所以還是要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像北方一樣,兵不血刃,拆了南朝朝廷。
這對安然來說,也不是什麽難事,要知道北方這些人,總有親戚朋友逃到了南方的,安然讓一些人偷偷潛進江南,然後將北方的美好跟江南這些親戚朋友說了。
不少人一來思念故土,二來聽說那邊更好,便跟著親戚朋友來到了北方。
而這些人來到了北方,他們又會將北方的好,偷偷說給在南方認識的新朋友知道。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再加上安然的宣傳,江南便有很多過不下去的人來到了北方,讓南方人口銳減。
——這就是安然的辦法之一了,先將南方大部分人引到北方再說,到時就算打起來,也能少死點人了。
剩下沒走的都是日子過的不錯,且本身就是江南的人,他們不想離開故土,去遠方謀生,才沒走。
但這些人,隨時都會離開,因為很簡單,南方下層人口銳減,但朝廷的達官貴人可還要人侍候呢,沒下層人侍候了怎麽辦?很簡單,之前的中層人就會掉落成新的底層人,供養上層人。
而中層人掉落成底層人,也很容易。
這不,底層人大批逃亡,朝廷的稅收少了,不夠用了,為了維持朝廷運轉,還有高層揮霍,自然就得加重稅賦了。
這樣一來,一些本來日子過的還行的人,稅賦加重之後,日子過的自然就差了。
眼看南方稅收的越來越多,官僚越來越腐敗,再聽人說北方很好,於是又有人繼續逃亡。
一開始南朝這邊沒發現底下的人逃亡,因為大家都是偷偷走的,畢竟跑去北方,要被人發現了,朝廷別說他們私通北方,治他們的罪,如此一來,誰敢光明正大走呢,都是偷偷地走。
好在安然有安排人接他們,所以走的很順利。
因是偷偷走的,所以一開始南朝朝廷沒發現他們不見了,當然了,主要也是南朝朝廷來江南的時間短,沒紮下根,不了解本地情況,尤其是南方本地人不知道來了多少北方人,所以這會兒不少人偷偷跑回去了,南方本地人自然也不會發現。
而後來南方本地活不下去的人離開鄉土去了北方,那南方本地還沒走的人更不會跟上麵說了,免得朝廷連坐,連累自己。
因南朝根基不穩,所以根本沒了解到下麵的異動。
直到稅收的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夠用,南朝才發現,情況不對勁。
而這時,南方的人已經逃走很多人了,他們就是發現了,也晚了,因為大部分底層人,以及從中層跌落底層的人,跑了不少去北方了,剩下的人,比以前少多了。
南朝朝廷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由慌了,趕緊頒布了《逃人法》,不許人走。
他們也知道,人太少了,到時不用唐安然打過來,他們就過不下去了。
而越是這樣,就越有人想逃了,因為南方人變少,稅又增加了,畢竟人少了,但從北方來的達官貴人還是那麽多,要供養這麽多人,平攤給下麵沒當官的庶民的負擔自然就重了,負擔變重了,日子變差了,誰不想逃呢。
甚至不少人開始後悔,想著以前不該眷念故土,又覺得自己收入還行,不忍離開,現在好了,日子過的差了,比以前難逃了,真是不該留下來。
雖因有了《逃人法》,離開難了,但眼看著南朝不成氣候,不少人還是找門路離開了,南朝朝廷想控製都控製不住,沒辦法,他們剛來到這兒,是擰不過地頭蛇的,本地人在這兒的親朋好友盤根錯節,真想走的話,肯定有人打掩護,不會讓上麵的人知道的。
這樣親親相隱,北方來的官員,哪裏能知道鄉下跑了多少人呢,有時是直到下麵的某個村子人都跑光了才知道發生了什麽。
看連《逃人法》都管不住要走的人,南朝皇帝自然著急了,當下便派大軍駐守江邊,拉網式阻止有人逃離江南。
他們的想法很“樸素”:我打不過對麵的唐安然,我還收拾不了你們這些升鬥小民麽?!
順帶大軍囤在江邊,還能防止對岸打過來了,自己這邊沒發現。
甭說,這辦法還真有用,畢竟普通老百姓,哪敢跟朝廷大軍對抗,看江邊堵滿了朝廷的人,人口逃離的速度便迅速降了下來。
這樣的現象,自然就讓南朝高層滿意了,畢竟人要跑光了,那他們統治誰去?找誰收稅去?
但他們卻沒想過,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而且人性就是這樣,你越阻止,人們就越想跑,一旦被你逮到了,殺了,就會帶來仇恨。
再加上稅賦增加,老百姓對南朝高層的仇恨就更深了。
於是很快,南方就因忍受不了南朝苛政,發生了起義。
早就在關注這邊形勢的安然,看南方老百姓起義了,自己再不行動,那就傻了,畢竟如果她不行動,隨南方老百姓自己來,隻怕老百姓是打不過南朝軍隊,別被殺了很多人。
就算以後戰鬥力越來越強,但一開始肯定是不行的。
而她自然不想看南方死很多老百姓,所以當下便發了檄文,說是要替天行道,討伐暴君。
有了北方的支持,本來還有點怕打不過朝廷的南方義軍,膽子也就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