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比鄰星係的第三艦隊,此刻,正在一條近乎筆直的路徑上,奔向遠方。
但,這並非人類邁向星辰大海的唯一。
按“盤古”擬定的原計劃,在西曆1600年前後,淨土文明將陸續建造幾百艘裂變動力遠航飛船,編成幾十支遠航艦隊,啟程前往距離太陽係最近的幾十個恒星係。
探索遙遠的未知世界,時間,十分寶貴。
艦隊早一天啟程,就能早一天抵達遠方,實在是分秒必爭。
不過,在相動力引擎出現後,這一計劃就可以稍加修改,飛船更換為更快、更可靠的相動力型,艦隊規模也可以縮減。
不變的規劃,則是“同時探索周邊若幹恒星係”,而不能等第一支遠航艦隊抵達比鄰星係後,再慢騰騰的派遣其他艦隊,這是很顯然的。
從這一角度出發,慶祝第三艦隊與第一艦隊“交錯”,並沒必要太興奮,畢竟就在此時此刻,淨土文明派出的第四、五、六艦隊均已啟程,預計在幾百年後,文明就會進入一波“異世界大揭幕”的星辰大海時代。
至於在那之後,人類的腳步,又將向何處去,
則是一個需要淨土世界基礎研究部門、與航天規劃部門解答的問題。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確也未必。
身在聚會現場,身著長裙,在遊客中一邊穿梭,一邊搭話,方然瞥見遠處的演出舞台,她隨便找地方坐下來,一邊習慣性的思考。
在喧鬧的活動場合,獨坐思考,這是有點反常,但也沒人會在乎。
時間,一切疑問的焦點,就匯聚在這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上,接下來,人類能夠走的路,想要走的路,與真正踏上的路,絕大概率都要著落在,究竟如何認識,又如何理解這玄妙之極的概念上。
或者說,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時間,究竟會體現在何處,又究竟有什麽樣的現實意義。
量子力學裏,會存在著“時間”嗎;
如果有,又會和傳統物理理論體係裏的時間,又怎樣的區別。
想到這裏,正待進入漫長的思考,隨身終端卻提醒自己“不要過度用腦”,方然訕訕的笑了笑,她站起身掃視四周。
然後,向不遠處的男人走去,大方的伸出手,
邀請對方和自己共舞。
在西曆1754年的今天,自己,已是一位五十六歲的“老人”。
四年後,眼前這具外表仍青春洋溢,看上去不過二十三、四歲的身體,就將結束六十年的服役期,進入回收程序,這一安排並非沒有道理,事實上,早在幾年以前,方然就能覺察到,在這年輕依舊的外表之下,
身體的生理指標,即“真實年齡”,正在一天天的緩慢劣化。
這種緩慢而持續的劣化,到某種程度,就會影響到淨土民眾的日常生活,為身體設定一甲子的六十年使用期限,部分原因就在於此。
那麽可不可以,設法延長身體的使用壽命呢,這並不簡單,即便原則上確有可能,淨土民眾的選擇,依然是“體驗相對傳統的一生”,除大凡人類難免看重的外表,采用超負荷代謝的方式維持,內在機製的超負荷程度就輕得多。
一旦年紀漸長,思維,反應,乃至頭腦運作,都會漸漸出現輕微的遲滯,
這是一生中必經的體驗。
正因如此,現在,要思考很複雜、嚴肅的問題,就不能太執著的長考,方然一邊與男伴翩翩起舞,一邊隨意的回憶起過去。
伴隨音樂的節奏,梳理思維,直到一曲奏畢、周圍響起善意的掌聲,她才放開攬住舞伴肩頭的手臂,呼吸略有急促,腳步卻不停歇,直到離開喧鬧的聚會現場,到湖邊相對僻靜的地方席地而坐。
初夏時節,和封閉城裏的氣候不同,在西大陸的腹地,還是有一點熱。
但方然並不在乎,她敞開懷,繼續剛才的回憶,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恢複平靜,才好與同類們共同見證接下來的那一刻。
二十一年前,北大陸的巨山之行,動機,
是源於在此之前,與理查德*費曼等科學家的對話。
當時的見聞,價值,會有多大呢,相比之下就連今夜的“交錯”都微不足道,
盡管那是人類邁向宇宙的關鍵一刻。
時間,是的就是時間,乃至於此相關的概念,是淨土基礎物理研究的核心,在那時,麵對自己的詢問,費曼教授給出了那樣的回答。
“……
人死,能否複生?
這的確是一個,唔,看似荒謬,卻著實意味深長的問題。
過去的漫長歲月裏,人類,是怎樣憧憬、渴求,這些我們都清楚,不必贅述,那麽我嚐試言簡意賅的向你說明,站在現代物理的立場上,如何理解這一問題。
物質,本質上講,在量子力學框架內,永遠都處於無數量子態的疊加,
今天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
那麽更進一步的講,人,不論指生物電、還是指血肉之軀,必然也始終處於這樣的狀態,而我們的意識活動,這正在思考、正在感知的‘自我’,本質上,無非是以時間流逝的形式,而在這無數的量子態之間,有序跳躍。
不論出於什麽原因,uu看書.uanshu.om當這種跳躍,逐漸進入到一條通往我們所理解的,‘死亡’之量子態的路徑,
這個人,在我們眼中,就意味著會死去。
你能理解這一點嗎?”
自己點了點頭,當然,這些她都已反複酌量過。
“好的,那麽從這裏出發,既然有一條、乃至無數條路徑,讓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也好,血肉之軀也罷,從活的狀態,躍遷到死的狀態,原則上講,就必然有相反的路徑,可以實現一反向的躍遷。
這種表述,套用到尋常物質上,就是量子力學所觀察到的,司空見慣的物理現象。
至於,一個人,或者其自我意識,當然是遠比實驗物質更複雜、更精妙的聚合體,但本質上講,原理都不會變,也不應該變,
那麽理論上講,‘複活’,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裏,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這並非人類邁向星辰大海的唯一。
按“盤古”擬定的原計劃,在西曆1600年前後,淨土文明將陸續建造幾百艘裂變動力遠航飛船,編成幾十支遠航艦隊,啟程前往距離太陽係最近的幾十個恒星係。
探索遙遠的未知世界,時間,十分寶貴。
艦隊早一天啟程,就能早一天抵達遠方,實在是分秒必爭。
不過,在相動力引擎出現後,這一計劃就可以稍加修改,飛船更換為更快、更可靠的相動力型,艦隊規模也可以縮減。
不變的規劃,則是“同時探索周邊若幹恒星係”,而不能等第一支遠航艦隊抵達比鄰星係後,再慢騰騰的派遣其他艦隊,這是很顯然的。
從這一角度出發,慶祝第三艦隊與第一艦隊“交錯”,並沒必要太興奮,畢竟就在此時此刻,淨土文明派出的第四、五、六艦隊均已啟程,預計在幾百年後,文明就會進入一波“異世界大揭幕”的星辰大海時代。
至於在那之後,人類的腳步,又將向何處去,
則是一個需要淨土世界基礎研究部門、與航天規劃部門解答的問題。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確也未必。
身在聚會現場,身著長裙,在遊客中一邊穿梭,一邊搭話,方然瞥見遠處的演出舞台,她隨便找地方坐下來,一邊習慣性的思考。
在喧鬧的活動場合,獨坐思考,這是有點反常,但也沒人會在乎。
時間,一切疑問的焦點,就匯聚在這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上,接下來,人類能夠走的路,想要走的路,與真正踏上的路,絕大概率都要著落在,究竟如何認識,又如何理解這玄妙之極的概念上。
或者說,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時間,究竟會體現在何處,又究竟有什麽樣的現實意義。
量子力學裏,會存在著“時間”嗎;
如果有,又會和傳統物理理論體係裏的時間,又怎樣的區別。
想到這裏,正待進入漫長的思考,隨身終端卻提醒自己“不要過度用腦”,方然訕訕的笑了笑,她站起身掃視四周。
然後,向不遠處的男人走去,大方的伸出手,
邀請對方和自己共舞。
在西曆1754年的今天,自己,已是一位五十六歲的“老人”。
四年後,眼前這具外表仍青春洋溢,看上去不過二十三、四歲的身體,就將結束六十年的服役期,進入回收程序,這一安排並非沒有道理,事實上,早在幾年以前,方然就能覺察到,在這年輕依舊的外表之下,
身體的生理指標,即“真實年齡”,正在一天天的緩慢劣化。
這種緩慢而持續的劣化,到某種程度,就會影響到淨土民眾的日常生活,為身體設定一甲子的六十年使用期限,部分原因就在於此。
那麽可不可以,設法延長身體的使用壽命呢,這並不簡單,即便原則上確有可能,淨土民眾的選擇,依然是“體驗相對傳統的一生”,除大凡人類難免看重的外表,采用超負荷代謝的方式維持,內在機製的超負荷程度就輕得多。
一旦年紀漸長,思維,反應,乃至頭腦運作,都會漸漸出現輕微的遲滯,
這是一生中必經的體驗。
正因如此,現在,要思考很複雜、嚴肅的問題,就不能太執著的長考,方然一邊與男伴翩翩起舞,一邊隨意的回憶起過去。
伴隨音樂的節奏,梳理思維,直到一曲奏畢、周圍響起善意的掌聲,她才放開攬住舞伴肩頭的手臂,呼吸略有急促,腳步卻不停歇,直到離開喧鬧的聚會現場,到湖邊相對僻靜的地方席地而坐。
初夏時節,和封閉城裏的氣候不同,在西大陸的腹地,還是有一點熱。
但方然並不在乎,她敞開懷,繼續剛才的回憶,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恢複平靜,才好與同類們共同見證接下來的那一刻。
二十一年前,北大陸的巨山之行,動機,
是源於在此之前,與理查德*費曼等科學家的對話。
當時的見聞,價值,會有多大呢,相比之下就連今夜的“交錯”都微不足道,
盡管那是人類邁向宇宙的關鍵一刻。
時間,是的就是時間,乃至於此相關的概念,是淨土基礎物理研究的核心,在那時,麵對自己的詢問,費曼教授給出了那樣的回答。
“……
人死,能否複生?
這的確是一個,唔,看似荒謬,卻著實意味深長的問題。
過去的漫長歲月裏,人類,是怎樣憧憬、渴求,這些我們都清楚,不必贅述,那麽我嚐試言簡意賅的向你說明,站在現代物理的立場上,如何理解這一問題。
物質,本質上講,在量子力學框架內,永遠都處於無數量子態的疊加,
今天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
那麽更進一步的講,人,不論指生物電、還是指血肉之軀,必然也始終處於這樣的狀態,而我們的意識活動,這正在思考、正在感知的‘自我’,本質上,無非是以時間流逝的形式,而在這無數的量子態之間,有序跳躍。
不論出於什麽原因,uu看書.uanshu.om當這種跳躍,逐漸進入到一條通往我們所理解的,‘死亡’之量子態的路徑,
這個人,在我們眼中,就意味著會死去。
你能理解這一點嗎?”
自己點了點頭,當然,這些她都已反複酌量過。
“好的,那麽從這裏出發,既然有一條、乃至無數條路徑,讓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也好,血肉之軀也罷,從活的狀態,躍遷到死的狀態,原則上講,就必然有相反的路徑,可以實現一反向的躍遷。
這種表述,套用到尋常物質上,就是量子力學所觀察到的,司空見慣的物理現象。
至於,一個人,或者其自我意識,當然是遠比實驗物質更複雜、更精妙的聚合體,但本質上講,原理都不會變,也不應該變,
那麽理論上講,‘複活’,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裏,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