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蓋亞生物的演化,並不存在事實上的“撤回重選”能力,現存的所有生命體,其分子層麵的結構都極其相似,哪怕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病毒,也主要以rna的形式保存其內在信息。


    另一方麵,更直白的道理則是,倘若dna長鏈的穩定性大大提升,


    突變發生的頻率,則隨之驟降。


    這第二方麵的理由,看起來,無非是在說:


    “倘若dna的穩定性超乎尋常,那麽,今天蓋亞表麵的生命必然很原始,也許還要過上百億、上千億年,才能演化出人類”。


    但實際則不然,須知生命的演化,本質上,完全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殘酷競爭,考慮到突變的頻率,以及突變對個體環境適應性的影響,任何化學穩定性遠勝dna的遺傳物質,即便在演化中偶然出現,


    也必然因其掌控的物種,演化太慢,跟不上環境的變遷,而最終在殘酷競爭中消亡。


    漫長的演化,冷酷無情的自然選擇,塑造出蓋亞生物圈的每一個物種,其中,當然也包括人類,而所有這些物種的遺傳信息,


    無一例外,全都以dnarna為載體。


    但,這當然不等於說,隻有dnarna這樣的雙螺旋長鏈,才能擔當遺傳信息載體的職責。


    在舊時代末年,對dna,研究不斷深入,一邊試圖探尋現存物種的奧秘,同時,也有一些相對而言非主流的研究,在認真探討另外的可能性,即,以其他更穩定、更不易突變的大分子結構,組建完全嶄新的生命。


    這方麵的工作,在第三次蓋亞大戰後的世界,一度被管理員打入冷宮。


    在“永不下車”的目標麵前,血肉之軀,觸碰到的希望極其渺茫,對此,管理員們全都看得明白,自然吝於投入資源。


    直到西曆1509年,蓋亞淨土建立,在確立淨土文明的未來方略之前,方然也好,研究機構的白大褂們也好,都不確定這樣的技術,是否“真正有用”,畢竟要追尋永生,路,是明擺著,再長久的血肉之軀,


    也絕對無法一直捱到無限遠的未來。


    擺脫身體的禁錮,才能永生,既然身體隻是暫時的、必將丟棄的居所,其設計壽命,也就沒有花費時間去大費周折的必要。


    待到後來,確定了一條“重返現實”的路,“抑製突變的體質”就更沒有研究的必要。


    身體,血肉之軀,對人類而言曾極其寶貴,隻有照顧好這些軟弱、脆弱而終將衰敗的血肉,才能將棲居其中的意識,暫時苟活,


    否則,就將掉到車外,被無盡的黑暗永遠吞噬。


    這樣的戰戰兢兢,一旦擺脫,當然不會再有人在乎身體,


    更不會為其脆弱而提心吊膽。


    當身體,從賴以維持意識存續的容器,變為手紙般的消耗品,其是否罹患坎瑟,委實無謂,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淨土文明雖然還在進行“替代dna之大分子”的研究,卻無意將其應用於現實中。


    重返現實的淨土民眾,其“替身”的遺傳物質,也還是那熟悉的dna雙螺旋。


    隻不過在組裝配子時,會將一切基因缺陷盡數篩除。


    這樣的身體,在蓋亞表麵的環境中,罹患坎瑟的概率會遠低於舊時代的人類,一切不利於抑製坎瑟的基因,都被清除,即便如此,以淨土文明的兩千六百萬民眾、以及近乎無窮的六十年人生之輪回,坎瑟的發生,看來仍然是難以避免。


    但那也沒什麽大不了,能治則治,這也是一種人生體驗,如果情況複雜、難以根除,大不了也就是提前接入新的“替身”,繼而輪回。


    關於未來“替身”的凡此種種,長期以來,方然陸續都有所了解。


    而意識連接過程,一時半刻,也不會占用自己太多時間,在逐漸推進進度的過程中,他的消遣之一,就是將整個過程記錄到日記裏,


    畢竟這還是自己第一次“重返現實”。


    將成年人的自我意識,連接到胚胎,繼而在未來三年中,一點點的完成連接,當事者在這一過程中的體驗如何,是讓方然很好奇,不過,這種涉及到自我意識本人的操作,注定難以形容,現在總算可以親身體驗,並記錄下來。


    說起來,自從多少年前,從腦神經係統遷移到“混沌”,自己的“自我”就已經改變,至少會有一些微妙的變化。


    但從血肉之軀到意識模擬器,畢竟隻是一種“平移”,現在的意識連接,


    則仿佛是將意識的一部分,存至“替身”。


    按方然的理解,“我”,正在思考的自己,毫無疑問,正在、並將長久存在於“混沌”的模擬器中,相比之下,不論“裏世界”裏的id:6724008,還是“女媧”機構裏的即將降生之人,在自己看來,


    皆為以自我之身份,臨時、暫時登錄的某一“替身”。


    裏世界與表世界,一個是虛幻,一個則是現實,但,對此時此刻的自己而言,這兩個世界委實並無區別。


    隨著“意識連接”的推進,漸漸的,方然的意識逐漸融入另一個世界,


    也因此而開始經曆,uu看書 ww.uuknsh 那每一個人都曾切身體驗、卻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印象的,


    幼年時光。


    幼年,從呱呱墜地(或者更早一些),到三歲左右的自我意識之形成,這段時間,在計算年齡時,必定會被算進任何一個人的人生。


    然而任憑怎樣回憶,絕大多數人,卻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印象。


    這一點,按淨土文明的研究,部分歸因於人腦的迅速發育,對長期記憶的形成及保持不利,另一部分則歸結於語言的形成,讓幼兒的大量早期記憶,因“指針丟失”而沉睡在意識深處,終生無從喚醒。


    隻有極少數人,或者,普通人在極少數情況下,


    才會以怪異的形式,回憶起一些支離破碎、光怪陸離的片段。


    可是這一次,以完全成型的自我意識,與“替身”連接,方然就如所有已經曆過這一流程的民眾,對這段時期的經曆,感到新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