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降生在那樣的時代,遍尋天下而不得一方寸,無從尋覓那資產主義之外的桃源,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廁中的蒼蠅,麵對慘淡的血色現實,非但不覺惡臭、反而大呼“真香”,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質,不論先天腦殘,還是被人洗腦,這些家夥的短暫人生,都是一場更大的悲劇。
他們,或者因智力堪憂,或者因眼界局限,無論如何想象不出、也絕不相信的共生主義之世界,現在便呈現在眼前;
曾無法想象的所謂“資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淨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點都不存在。
存在的,隻有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精神麵貌煥然一新的文明2.0時代,在這時代裏,人的訴求完全發自內心,任何合理的物質與精神需要,都將得到滿足。
至於那些舊時代的所謂“稀缺資源”,熱帶海島的度假別墅,冰封雪原的山頂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則,合理分配,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任何民眾的日常生活,都遠遠勝過舊時代的所有人,
遠比舊時代的任何國王、皇帝、蘇丹與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驅策緩行,一邊熱烈的討論,一邊不自覺的縱馬馳奔,方然與霍肯教授在馬上顛簸前行,馬蹄聲疾,開闊草原被不斷拋在身後,此時此刻,自己,似乎忘記了一切煩惱,不再有任何憂慮,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卻了自己正在替身機器之中。
一陣發力狂奔,不多時,兩人縱馬踏過潺潺溪流,來到“芒種”的邊界,視線中的圍牆般保護罩側壁,也越來越近、越來越高大。
高出地麵約兩百米,綿延到遠方、一眼看不見盡頭的金屬牆壁,遮蔽了些許陽光。
在高聳的金屬牆壁之上,則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徑約五米,遠遠看去並不覺得粗壯、堅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牆的襯托下,顯得有些纖細。
封閉城的玻璃保護罩,巨大穹頂由內外氣壓差來支持,側壁也一樣,每平方米等效約一噸的壓力,支撐著向內傾斜的側壁,站在圍牆腳下,抬頭看去,隻見一根根巨柱逐漸接近、變細,在陽光沐浴中並真不真切。
三層玻璃幕牆,間距二十米,方然意識到自己所站之處,已很接近外麵的世界。
盡管如此,三道堅固、厚重的金屬圍牆,卻將兩個世界完全隔離。
淨土世界的絕大多數民眾,終其一生,都會在一座座保護罩內的空間,來往遷徙,畢生也不會踏出一步,這樣的生活,簡直就好似籠中鳥般呢,他下意識的想到。
“在想什麽,阿達民閣下?
你不會是對外麵的世界,心生好奇,我們可以到高處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兩人乘馬抵達的圍牆腳下,隻見光滑、泛亮的一體式金屬牆體,和遊走在這牆體上、來往巡梭的檢修機器人,按指示,方然隨霍肯教授沿牆壁前進,走出幾百米後,就見到一部依附在圍牆上的透明電梯。
觀景,滿足民眾的好奇心,大概是這些電梯的唯一用途,畢竟機器人自己就能在保護罩上移動,並無須借助此類設備。
走進電梯,大概半分鍾後,兩人一前一後穿過天橋,來到緊貼玻璃幕牆的觀景台上。
“看,這就是‘芒種’所在之地;
周圍都是山,不過,如果我們再往高處去,就像今天這樣晴朗無雲的好天氣,也能眺望到遙遠南方的海洋。”
外麵的世界,是嗎,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進入“表世界”,同時,也是用這種方式“暫時”重返現實,抬手觸摸略帶涼意的厚重玻璃,外麵的世界,在三層玻璃的阻隔之下,稍顯暗淡、隱有重影,平添了幾分神秘。
就在此時此刻,幕牆外的廣袤大地上,會有多少人類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種,經曆過幾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蓋亞大戰接近尾聲的今天,蓋亞生物圈內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種,已經野外滅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動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種類繁多的宏觀物種。
一個物種,或曰,人為分類的某生物種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蓋亞生物圈留存下來,標準,其實是很寬鬆,並不像封閉城內那樣,將一切令人反感、厭惡,乃至危害到人類正常生活的物種完全剿滅。
然而在一場針對微生物,將其趕盡殺絕的浩蕩戰爭中,宏觀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蓋亞大戰發動之初,gmc、淨土管理委員會就有過動議,在蓋亞表麵開辟若幹處“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幹預的方式,盡可能在其中保留蓋亞生物圈的一切物種。
多年來,這一工作進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種多樣性仍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這種打擊,並不是以直接滅失為主要形式,事實上“盤古”掌控的機器大軍,始終在盡量保護宏觀生物,uu看書 wwuuknsh更沒有針對其進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絕跡,基本上,蓋亞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就會完全中斷。
這一過程的進展,且很迅速,並無法完全以人工幹預替代。
不論過程如何,時至今日,西曆1577年的蓋亞表麵,從陸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種類都大大減少,至於究竟損失了多少物種,
則將會是一個永遠的謎。
代價如此巨大,收獲,相對而言還算值得票價,至少在今天,哪怕籠罩在各封閉城、保留地之上的保護罩,出現嚴重破損,或者發生泄露事故,人類也無須擔心微生物趁機而入,卷土重來,甚至構成嚴重的威脅。
可是,一邊回憶這些事,一邊撫摸微涼的幕牆玻璃,方然卻得承認,
外麵的世界,哪怕理論上已將微生物一掃而空,仍不適合人類踏足,更遑論生活其中(2020.3.1.2)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廁中的蒼蠅,麵對慘淡的血色現實,非但不覺惡臭、反而大呼“真香”,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質,不論先天腦殘,還是被人洗腦,這些家夥的短暫人生,都是一場更大的悲劇。
他們,或者因智力堪憂,或者因眼界局限,無論如何想象不出、也絕不相信的共生主義之世界,現在便呈現在眼前;
曾無法想象的所謂“資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淨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點都不存在。
存在的,隻有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精神麵貌煥然一新的文明2.0時代,在這時代裏,人的訴求完全發自內心,任何合理的物質與精神需要,都將得到滿足。
至於那些舊時代的所謂“稀缺資源”,熱帶海島的度假別墅,冰封雪原的山頂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則,合理分配,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任何民眾的日常生活,都遠遠勝過舊時代的所有人,
遠比舊時代的任何國王、皇帝、蘇丹與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驅策緩行,一邊熱烈的討論,一邊不自覺的縱馬馳奔,方然與霍肯教授在馬上顛簸前行,馬蹄聲疾,開闊草原被不斷拋在身後,此時此刻,自己,似乎忘記了一切煩惱,不再有任何憂慮,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卻了自己正在替身機器之中。
一陣發力狂奔,不多時,兩人縱馬踏過潺潺溪流,來到“芒種”的邊界,視線中的圍牆般保護罩側壁,也越來越近、越來越高大。
高出地麵約兩百米,綿延到遠方、一眼看不見盡頭的金屬牆壁,遮蔽了些許陽光。
在高聳的金屬牆壁之上,則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徑約五米,遠遠看去並不覺得粗壯、堅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牆的襯托下,顯得有些纖細。
封閉城的玻璃保護罩,巨大穹頂由內外氣壓差來支持,側壁也一樣,每平方米等效約一噸的壓力,支撐著向內傾斜的側壁,站在圍牆腳下,抬頭看去,隻見一根根巨柱逐漸接近、變細,在陽光沐浴中並真不真切。
三層玻璃幕牆,間距二十米,方然意識到自己所站之處,已很接近外麵的世界。
盡管如此,三道堅固、厚重的金屬圍牆,卻將兩個世界完全隔離。
淨土世界的絕大多數民眾,終其一生,都會在一座座保護罩內的空間,來往遷徙,畢生也不會踏出一步,這樣的生活,簡直就好似籠中鳥般呢,他下意識的想到。
“在想什麽,阿達民閣下?
你不會是對外麵的世界,心生好奇,我們可以到高處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兩人乘馬抵達的圍牆腳下,隻見光滑、泛亮的一體式金屬牆體,和遊走在這牆體上、來往巡梭的檢修機器人,按指示,方然隨霍肯教授沿牆壁前進,走出幾百米後,就見到一部依附在圍牆上的透明電梯。
觀景,滿足民眾的好奇心,大概是這些電梯的唯一用途,畢竟機器人自己就能在保護罩上移動,並無須借助此類設備。
走進電梯,大概半分鍾後,兩人一前一後穿過天橋,來到緊貼玻璃幕牆的觀景台上。
“看,這就是‘芒種’所在之地;
周圍都是山,不過,如果我們再往高處去,就像今天這樣晴朗無雲的好天氣,也能眺望到遙遠南方的海洋。”
外麵的世界,是嗎,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進入“表世界”,同時,也是用這種方式“暫時”重返現實,抬手觸摸略帶涼意的厚重玻璃,外麵的世界,在三層玻璃的阻隔之下,稍顯暗淡、隱有重影,平添了幾分神秘。
就在此時此刻,幕牆外的廣袤大地上,會有多少人類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種,經曆過幾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蓋亞大戰接近尾聲的今天,蓋亞生物圈內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種,已經野外滅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動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種類繁多的宏觀物種。
一個物種,或曰,人為分類的某生物種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蓋亞生物圈留存下來,標準,其實是很寬鬆,並不像封閉城內那樣,將一切令人反感、厭惡,乃至危害到人類正常生活的物種完全剿滅。
然而在一場針對微生物,將其趕盡殺絕的浩蕩戰爭中,宏觀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蓋亞大戰發動之初,gmc、淨土管理委員會就有過動議,在蓋亞表麵開辟若幹處“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幹預的方式,盡可能在其中保留蓋亞生物圈的一切物種。
多年來,這一工作進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種多樣性仍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這種打擊,並不是以直接滅失為主要形式,事實上“盤古”掌控的機器大軍,始終在盡量保護宏觀生物,uu看書 wwuuknsh更沒有針對其進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絕跡,基本上,蓋亞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就會完全中斷。
這一過程的進展,且很迅速,並無法完全以人工幹預替代。
不論過程如何,時至今日,西曆1577年的蓋亞表麵,從陸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種類都大大減少,至於究竟損失了多少物種,
則將會是一個永遠的謎。
代價如此巨大,收獲,相對而言還算值得票價,至少在今天,哪怕籠罩在各封閉城、保留地之上的保護罩,出現嚴重破損,或者發生泄露事故,人類也無須擔心微生物趁機而入,卷土重來,甚至構成嚴重的威脅。
可是,一邊回憶這些事,一邊撫摸微涼的幕牆玻璃,方然卻得承認,
外麵的世界,哪怕理論上已將微生物一掃而空,仍不適合人類踏足,更遑論生活其中(2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