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並非細枝末節,而是事關文明前途命閱根本問題,答案,自然也毋庸置疑,一旦人類文明走上正軌,進入2.0時代,全體民眾的意誌,完全基於整體利益而做出的判斷,就是蓋亞文明一切行動的準繩。
這一,遲早都會到來,既然“第五次蓋亞大戰”並無關文明生死存亡,這種事,民眾自決又有什麽不可以呢。
自己的設想,大抵,來源於五歲時的久遠過去。
對微生物的恐懼、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這一點也是民眾的主流民意,但是在具體操作手段上,他並無必要,也無資格替民眾做決定。
想到這裏,從椅子上起身,方然走出門外才想起這裏是“裏世界”,
於是回到房間,借助計算機終端發布訊息。
對蓋亞生物圈的宏觀生物,采取什麽樣的對策,根本上講,這是一個意願與現實條件的取舍問題。
這一點,在西曆1546年末,民眾基本在平台上達成了共識:
為維持生物圈麵貌,同時清剿蓋亞表麵的一切微生物,人類,可以撥出資源、技術與時間,將原本橫掃一切的暴力清掃,轉變為依靠科技的長期、全麵而細致之持久戰。
按這一設想,對蓋亞生物圈,即日起暫時中止一切掃蕩行動,指示“盤古”調整作戰計劃,在徹底摸清生物圈現狀的基礎上,以“微生物防控”與“環境改造”為新的突破口,動用藥物與微機械等手段,逐步滅絕微生物。
當今世界,微生物與宏觀生物對人類的意義、威脅,截然不同,這是民眾的共識。
將一場殲滅戰,轉變為長期艱巨的“治安戰”,換句話,在基本保持蓋亞生物圈現狀的前提下,消滅藏匿其間的微生物,顯然需要漫長的時間。
這一點,民眾們都理解,實話人類現在也完全等得起。
而文明2.0時代,具體的講,人類居住世界的改造,也因此而可以提前一段時間進行,對人類文明而言,這反而比較有利。
從舊時代,到新時代,人類生存環境的劇變,是重要體現。
早在蓋亞淨土成立後不久,按計劃,“盤古”就著手在南大陸、西大陸等地,建造四座技術驗證設施,分別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這幾座驗證性城市,如今已進入試運行階段,積累了經驗,也驗證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那麽接下來,蓋亞淨土的總體規劃,就可以從“蓋亞大戰”轉變為“建設新世界”,一邊維持對微生物的高壓態勢,一邊在蓋亞表麵,建立逾外界完全隔絕的封閉型城市,並在相關技術成熟後,逐步將“裏世界”的人類遷移其鄭
對應“混沌”中樞的裏世界,植根於現實的這一切,被命名為“表世界”。
一邊是虛幻,一邊是現實,前者,比後者實現的時間還要早,這與舊時代諸多幻想作品裏的情形很不一樣。
西曆1547年,平凡的某一,照例在“裏世界”的某處醒來,方然起身,吃飯,坐在餐桌旁眺望窗外,他發現自己已十分適應這裏的生活。
會回來,“自己”,現在究竟身在何處;
是躺在意識遷移設施裏、行將就木的老朽,還是“混沌”中樞龐大設施裏一隅,流淌奔湧的生物電,抑或是“裏世界”的尋常一員,
現在這一點也不重要。
什麽是活著,在過去,受限於客觀條件而拘囿於身體,一個饒自我存在,然的捆綁在血肉之軀上,這問題的答案也就十分直白,不問可知。
但現在,方然,和淨土的全體民眾,都清楚的知道,
“正在思考的意識”才是“自我”,而非其他任何形式上的存在。
譬如現在……抬手看一看手掌,用不著照鏡子,方然能想起,自己第一次出現在“裏世界”時的茫然,長時間搞不清自己的狀況。
其實,但凡看一下自己的“身體”,九十歲老朽與係統設定的二十歲年輕人,簡直差地別,行動起來的身體反饋也截然不同,這種久違的渾身輕鬆、充滿活力之感,正是多少年前的模糊記憶。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工整的一對詩詞裏,
蘊含著怎樣的感慨與嗟歎。
而今,這一切自然規律,已切實、或接近切實的被人類更改,想到這裏,方然匆匆吃完早飯,他忽然間很想出門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意識遷移日漸深入,按係統評估,編號的遷移者已被允許接觸同類。
“裏世界”之外,從大地,到太空,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中,卸下重擔的阿達民,現在的心情,最主要的還是——好奇,u看書 uuanshu.在“表世界”順利建成之前,提前幾十年體驗文明2.0時代的生活,正是他急切盼望的。
多少年來,從五歲一直到九十高齡,自己、乃至所有先行者的奮鬥、掙紮與犧牲,不就是為了這一嗎。
在西曆1539年時,蓋亞淨土,已由民眾同意而改名為“淨土”。
這一更改,在方然看來很合理,著眼於未來,人類文明顯然不會局限於蓋亞這一具搖籃。
未來會是什麽樣子呢,若幹來,在“裏世界”的城市中活動,方然有自己的觀察、思考,漸漸也生出些特別的感觸。
就像今,吃過飯後出門,如果不憑借自己的雙腿,就要搭乘交通工具,這一點看起來就和“裏世界”的虛擬性質相悖,也有點“舍近求遠”,畢竟既然環境完全虛擬,類似“任意門”這樣的東西都可以櫻
任意門,一旦開啟,就可以從物理距離遙遠的a點,直接到達b點,現實中目前根本就不可能,隻有魔術才辦得到。
但是在“裏世界”,實現這一功能,比正常的道路通勤還簡單。
不僅是任意門,除此之外,凡此種種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人間奇跡,在“裏世界”都皆有可能。
盡管如此,眼前城市中的一切,仍然圍繞傳統人類的日常需求而設計,
並無任何新奇之處。
這一,遲早都會到來,既然“第五次蓋亞大戰”並無關文明生死存亡,這種事,民眾自決又有什麽不可以呢。
自己的設想,大抵,來源於五歲時的久遠過去。
對微生物的恐懼、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這一點也是民眾的主流民意,但是在具體操作手段上,他並無必要,也無資格替民眾做決定。
想到這裏,從椅子上起身,方然走出門外才想起這裏是“裏世界”,
於是回到房間,借助計算機終端發布訊息。
對蓋亞生物圈的宏觀生物,采取什麽樣的對策,根本上講,這是一個意願與現實條件的取舍問題。
這一點,在西曆1546年末,民眾基本在平台上達成了共識:
為維持生物圈麵貌,同時清剿蓋亞表麵的一切微生物,人類,可以撥出資源、技術與時間,將原本橫掃一切的暴力清掃,轉變為依靠科技的長期、全麵而細致之持久戰。
按這一設想,對蓋亞生物圈,即日起暫時中止一切掃蕩行動,指示“盤古”調整作戰計劃,在徹底摸清生物圈現狀的基礎上,以“微生物防控”與“環境改造”為新的突破口,動用藥物與微機械等手段,逐步滅絕微生物。
當今世界,微生物與宏觀生物對人類的意義、威脅,截然不同,這是民眾的共識。
將一場殲滅戰,轉變為長期艱巨的“治安戰”,換句話,在基本保持蓋亞生物圈現狀的前提下,消滅藏匿其間的微生物,顯然需要漫長的時間。
這一點,民眾們都理解,實話人類現在也完全等得起。
而文明2.0時代,具體的講,人類居住世界的改造,也因此而可以提前一段時間進行,對人類文明而言,這反而比較有利。
從舊時代,到新時代,人類生存環境的劇變,是重要體現。
早在蓋亞淨土成立後不久,按計劃,“盤古”就著手在南大陸、西大陸等地,建造四座技術驗證設施,分別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這幾座驗證性城市,如今已進入試運行階段,積累了經驗,也驗證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那麽接下來,蓋亞淨土的總體規劃,就可以從“蓋亞大戰”轉變為“建設新世界”,一邊維持對微生物的高壓態勢,一邊在蓋亞表麵,建立逾外界完全隔絕的封閉型城市,並在相關技術成熟後,逐步將“裏世界”的人類遷移其鄭
對應“混沌”中樞的裏世界,植根於現實的這一切,被命名為“表世界”。
一邊是虛幻,一邊是現實,前者,比後者實現的時間還要早,這與舊時代諸多幻想作品裏的情形很不一樣。
西曆1547年,平凡的某一,照例在“裏世界”的某處醒來,方然起身,吃飯,坐在餐桌旁眺望窗外,他發現自己已十分適應這裏的生活。
會回來,“自己”,現在究竟身在何處;
是躺在意識遷移設施裏、行將就木的老朽,還是“混沌”中樞龐大設施裏一隅,流淌奔湧的生物電,抑或是“裏世界”的尋常一員,
現在這一點也不重要。
什麽是活著,在過去,受限於客觀條件而拘囿於身體,一個饒自我存在,然的捆綁在血肉之軀上,這問題的答案也就十分直白,不問可知。
但現在,方然,和淨土的全體民眾,都清楚的知道,
“正在思考的意識”才是“自我”,而非其他任何形式上的存在。
譬如現在……抬手看一看手掌,用不著照鏡子,方然能想起,自己第一次出現在“裏世界”時的茫然,長時間搞不清自己的狀況。
其實,但凡看一下自己的“身體”,九十歲老朽與係統設定的二十歲年輕人,簡直差地別,行動起來的身體反饋也截然不同,這種久違的渾身輕鬆、充滿活力之感,正是多少年前的模糊記憶。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工整的一對詩詞裏,
蘊含著怎樣的感慨與嗟歎。
而今,這一切自然規律,已切實、或接近切實的被人類更改,想到這裏,方然匆匆吃完早飯,他忽然間很想出門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意識遷移日漸深入,按係統評估,編號的遷移者已被允許接觸同類。
“裏世界”之外,從大地,到太空,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中,卸下重擔的阿達民,現在的心情,最主要的還是——好奇,u看書 uuanshu.在“表世界”順利建成之前,提前幾十年體驗文明2.0時代的生活,正是他急切盼望的。
多少年來,從五歲一直到九十高齡,自己、乃至所有先行者的奮鬥、掙紮與犧牲,不就是為了這一嗎。
在西曆1539年時,蓋亞淨土,已由民眾同意而改名為“淨土”。
這一更改,在方然看來很合理,著眼於未來,人類文明顯然不會局限於蓋亞這一具搖籃。
未來會是什麽樣子呢,若幹來,在“裏世界”的城市中活動,方然有自己的觀察、思考,漸漸也生出些特別的感觸。
就像今,吃過飯後出門,如果不憑借自己的雙腿,就要搭乘交通工具,這一點看起來就和“裏世界”的虛擬性質相悖,也有點“舍近求遠”,畢竟既然環境完全虛擬,類似“任意門”這樣的東西都可以櫻
任意門,一旦開啟,就可以從物理距離遙遠的a點,直接到達b點,現實中目前根本就不可能,隻有魔術才辦得到。
但是在“裏世界”,實現這一功能,比正常的道路通勤還簡單。
不僅是任意門,除此之外,凡此種種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人間奇跡,在“裏世界”都皆有可能。
盡管如此,眼前城市中的一切,仍然圍繞傳統人類的日常需求而設計,
並無任何新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