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近日設施,規模,究竟會大到什麽程度,舊時代的科學家、乃至民眾,都有過一些相當激進的設想,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


    應該說還是“戴森球”。


    一個文明,為完全、徹底利用恒星的資源,起初,應該會像今天的蓋亞淨土那樣,在單位麵積輻射更強的近恒星軌道,建立初始設施,在那之後,一步步將其擴建,形成環帶,再到縱橫交錯的多環帶,


    最後則是一個徹底將恒星封閉在內的球體,這就是所謂的“戴森球”。設想,天馬行空,摹想起來的確很宏偉,不過,以人類今天掌握的科技,單太陽係內的物質資源,就並不支持這樣一個堪稱瘋狂的計劃。


    設想蓋亞淨土,要建造一個完全封閉太陽的“球殼”,顯而易見的是,這“球殼”並無法任意縮小,否則無法承受強烈的太陽輻射,而即便將其半徑定為五百萬公裏,殼內承受的陽光輻射功率,也將高達每平方米一兆瓦。


    這樣的“球殼”,要想保持起碼的穩定形態,壁厚十公裏,已經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但就算是這樣薄,計算下來,構成“球殼”的物質體積也超過3,140,000,000,000,000立方公裏,


    這超過了蓋亞體積的三千倍。


    三千倍,一旦意識到這數字,方然馬上就意識到“這根本無法實現”。


    畢竟,以蓋亞的體積和密度,在太陽係八大行星裏並不墊底,排名第一的木星體積也不過才大上一千三百倍左右,質量更隻大出三百多倍。


    換言之,要建造這樣的一個“戴森球”,人類即便窮竭太陽係所有行星、甚至再加上矮行星的質量,都沒辦法完成,何況不論木星、土星還是其他星體,顯然並非每一點成分都能用作“球殼”的材料。理性的分析,用在科幻場景中,當然並不是一種適當的行為,畢竟倘若有文明會發達到建造“戴森球”,必然會有先進科技作為支撐。


    材料強度、耐溫等特性,或許會取得突破,讓球殼厚度降低到一公裏、甚至更薄。


    再考慮到發達的文明,譬如,未來的蓋亞淨土,掌控的能量、技術,允許在更大範圍內充分調度太陽係的現有物質資料,


    那麽,建造“戴森球”並非絕對的不可能。


    但是另一方麵,對今天的蓋亞淨土而言,“戴森球”就太遙遠,


    且分明也沒有嚐試的必要。


    要說明這一點,顯然,阿達民有必要梳理思路,厘清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


    說白了,就是要思考、並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在沒有其他掣肘時,人類,究竟需要怎樣的生產力與物質水平。


    人類,世世代代生活在蓋亞表麵,哪怕發展出了文明,直到舊時代覆滅的最後一刻,卻似乎始終未能擺脫“生產力”與“物質資料”匱乏的困擾。


    這種困擾,並不僅僅是每一個平凡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物質匱乏、條件不便,站在人類全體的立場上,不論什麽時候,總歸會感覺到“實力不濟”,麵對天災人禍時,是如此,麵對社會矛盾時,


    似乎也仍然是如此。


    人類,直到舊時代覆滅前夕,麵對大自然,絕大多數情況下仍是弱勢的一方。


    各種大規模自然災害,從火山爆發、到熱帶氣旋,大自然的巨力令人類甘拜下風,望塵莫及,除逃避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選擇。


    在冷戰時代,人類曾一度為掌握核能而飄飄然,甚至用核彈來開挖水庫、開掘運河,甚至認為自己以切實掌控了整個蓋亞,更有人異想天開,問“是否可以用核彈驅散台風”,然後才驚愕的發現,哪怕一個中心風力十二級的弱小氣旋,


    其蘊含的能量,都相當於人類全部核武庫當量的成千上萬倍。


    假如,僅僅是假如,人類喪心病狂的將全部核彈,在一熱帶氣旋內引爆,充其量也隻能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擾動,即便改變其路徑、行為,


    後果也完全不可控,並沒有任何工程實踐上的價值,而完全是在發瘋。


    當然,以人類的智慧,即便一時還無法在蠻力上勝過大自然,也可以想些別的辦法。


    相比之下,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匱乏感、無力感,則十分複雜,並無法用簡單粗暴的“有”或者“沒有”來下定論。


    舊時代的人類社會,生產力,究竟是否足夠發達,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


    單純觀察人類社會的運轉,uu看書.uanshu以及,其中每一個體的訴求,很容易得出“生產力永遠短缺”的結論,畢竟現實就擺在那裏。


    多少年來,不論社會如何變遷,生產力水平如何進步,人類中的大多數、乃至於絕大多數,仍然必須為每一天的麵包而勞作,為住房、汽車、子女,為教育、養老、醫療而忙碌不休,否則,頃刻便會陷入困頓。


    暫時撇開社會體製的因素,應該看到,即便存在某一外力,讓彼時的人類世界,踐行共生主義,也並無法完全解決這一問題。


    人的需求,在諸如呼吸、飲水與進食這些方麵,是有天然的上限。


    畢竟,就算再富裕的人,每天需要的潔淨飲水也不過一加侖上下,喝再多則會吐。


    但,也有諸如醫療、養老與享受這些方麵,需索似乎天生便是無窮無盡,任憑投入再多的資源,也沒辦法完全加以滿足。


    這一特質,同樣無關乎社會體製,而取決於客觀規律。


    譬如“醫療”,一個人從生到老,血肉之軀難免會生病,年華老去,身體老朽,疾病與衰老等因素更會頻繁出現,且越來越嚴重。


    麵對這種殘酷的現實,人類的醫療手段,不論如何發達,最終結局,


    則必然如跳高運動員那樣,迎來徹底的失敗。


    一次成功的治療,對接受者,意味著生命的(暫時)延續,這似乎必然是大好事;但與此同時,也正因為這暫時的生命延續,埋下了今後更嚴重、更難纏之疾患、衰老狀況出現的引子,


    並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夕發難,消耗掉更多的醫療資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