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時代過渡到新時代,一般而言,大小城市都會被廢棄,繼而成為廢墟。
但下塔吉爾的情形,多少不同,或者說理聯時代發展起來的工業重鎮,都差不多避免了被遺棄的命運,隻因城鎮中的產業體係,十分龐大,不論在任何時代都有價值。
從理聯,到沙羅,再到烏拉爾大區,每一次的時代變遷,都會對這些產業重鎮造成衝擊,卻從未徹底消亡,待到後來,烏拉爾大區的暴力機器,同樣需要數量巨大的履帶式炮車等裝甲作戰平台,下塔吉爾還被進一步擴建為軍工聯合體。
但是在西曆1501年,烏拉爾之戰中,這座重鎮則遭遇了一場毀滅性的襲擊。
軍工產業,管理員都很在乎,但,幾乎就坐落在兩軍廝殺的火線上,下塔吉爾的命運,顯然隻有成為要塞一種選擇,先期到達的“十字軍”還未站穩腳跟,“紅軍”便從東方掩殺而至,雙方圍繞軍工聯合體反複爭奪,投入大量兵力進行殘酷的巷戰,直至最後使用戰術核武器,徹底將其炸成一片斷壁殘垣。
占地幾十平方公裏的工業區,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加之位置不利,“盤古”的判斷是“短期內沒有修複利用的價值”。
而戰線另一邊,尤洛浦大區的管理員,恐怕也會得出一樣的結論。
故,在西曆1502年的元旦,位於戰線後方的下塔吉爾,仍然維持著幾個月前的狼藉破敗景象,“替身”行走其中,所見所聞,也還是那一副龐大工廠橫遭打擊,生產流程戛然而止的相片般場景。
凜冬時節,時而大雪紛飛,雪花被狂風挾裹著到處飛舞,從殘破屋頂飄進廠房,殘存的屋頂遮蔽了陽光,陰影中,一座座履帶式底盤,仍然滯留在全自動流水線上。
多軸自動機床,機械臂,焊接與檢測設備,激光切割,表麵處理,分布在流水線兩側,看上去,十分密集的大型設備、係統,方然並無法一一說出其用途,完全是憑借視場中的投影文檔,才能概略了解這些蟄伏的鋼鐵與機械。
當然,所有這些機械,大部分都被爆炸或彈頭破壞,有些外觀看起來完好,也因為一些內部損傷而無法使用。
烏拉爾大區的apos體係,與nep、psk互不兼容,一時間還很難利用。
對完整無缺、狀態良好的控製節點、生產單元,還可以設法兼並加以利用,而像下塔吉爾這樣破壞嚴重的體係,就隻能暫時放棄。
一邊行走,一邊觀望四周,方然並未在這裏找到任何理聯的痕跡。
想一想也很尋常,這時代,距離紅色巨人轟然倒下、成為曆史,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與人類時代的保存曆史、銘記過去不同,新時代的大區,完全為管理員的目標——獨占蓋亞而服務,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事,都是一種多餘。
何況即便在舊時代,半個世紀,也是一段十分漫長的歲月。
起初這樣判斷,因此也沒想過要找尋什麽“舊時代的印記”,對此,方然並不抱一絲希望,但asa的調查,則找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時至今日,理聯,曾經存在了七十餘年的超級大國,仍然存有一些印痕。
舊時代的痕跡,在濱海邊疆大區確乎還有,這容易理解,本身作為一個踐行公社主義的大區,自然會珍惜理聯時代的遺產、遺物。
但是在烏拉爾大區,看起來,一個管理員生性暴戾、以獵殺死囚為樂的割據勢力,治下貧民的生活狀態,不僅顯著低於公社主義的psk,甚至比東北太平洋大區的民眾還差,這種人顯然不會明白理聯的價值,更遑論去保護。
盡管如此,踏著積雪、灰塵與碎石瓦礫,走進又一棟龐大建築內,同行的工程機器人已清理出一條比較幹淨的路,方然仍信步踏進鋼筋混凝土的空間內。
地下建築,新時代司空見慣的結構,這裏,是下塔吉爾生產單元的資料中心。
一座打造鋼鐵戰士的炮車城,資料,當然以裝甲載具為主,在當今時代,一切都近乎於電子化、數字化,但出於技術沿革、研究對照的需要,不論人類、還是ai,都會想到要保存一些樣品與實物。
光線昏暗,開啟多通道視覺,“阿達民”信步走入檔案室般的所在,在這裏,他見到了一摞摞堆積、塞滿文件櫃的圖紙。
經由asa控製的機器人整理,呈上來的,是代號“172工程”的項目資料。
172工程,對應理聯陸軍的中心支柱——t-72型履帶式炮車,uu看書 ww.uuknsh.co 這種圓腦袋的中型戰車,直到今天,還可以在濱海邊疆大區、現在的“紅軍”序列中,見到很相似的後代,而工程本身的01號樣車,就靜靜停放在地下深層的庫房內。
電梯無暇修複,不過,生化仿真人的體能,並非人力可比,方然控製“替身”敏捷的攀爬直梯,利用速降索到達庫房內。
繞炮車走了一圈,甚至,抬手摩挲粗糙的鑄造炮塔側壁,他才多少有了一些真實感。
半個多世紀前,就是成千上萬這樣的武器,枕戈待旦,與大洋彼岸的聯邦對峙著,那會是一個多麽波瀾壯闊的時代……
時間流逝,一切,終將成為曆史,唯有飽經風雨的見證者,默默無言。
地下深處的庫房,並不開闊,與172工程01號樣車並排停放著的,是若幹輛裝甲載具,方然並不認得,asa則貼心的打上注解,t-72bm,t-90s,t-14,t-28……
一邊走近觀察,一邊瀏覽視野中疊加的文字,方然才想起來,在剛才經過的那些巨大而淩亂廠房內,生產流水線上,一輛輛仿佛蟄伏著的履帶式車輛,外形與陳列在這座庫房裏的t-28很像。
或許那些就是t-28也說不定,這麽多年來,烏拉爾大區的主戰裝備都一點沒變嗎。
想一想濱海邊疆大區,也是如此,多足機器人、電磁武器並不常見,這讓方然意識到,中大陸的戰場態勢畢竟還是與北大陸有區別。
但除此之外,繼承自沙羅的遺產,太菲薄,也應該是原因之一。
但下塔吉爾的情形,多少不同,或者說理聯時代發展起來的工業重鎮,都差不多避免了被遺棄的命運,隻因城鎮中的產業體係,十分龐大,不論在任何時代都有價值。
從理聯,到沙羅,再到烏拉爾大區,每一次的時代變遷,都會對這些產業重鎮造成衝擊,卻從未徹底消亡,待到後來,烏拉爾大區的暴力機器,同樣需要數量巨大的履帶式炮車等裝甲作戰平台,下塔吉爾還被進一步擴建為軍工聯合體。
但是在西曆1501年,烏拉爾之戰中,這座重鎮則遭遇了一場毀滅性的襲擊。
軍工產業,管理員都很在乎,但,幾乎就坐落在兩軍廝殺的火線上,下塔吉爾的命運,顯然隻有成為要塞一種選擇,先期到達的“十字軍”還未站穩腳跟,“紅軍”便從東方掩殺而至,雙方圍繞軍工聯合體反複爭奪,投入大量兵力進行殘酷的巷戰,直至最後使用戰術核武器,徹底將其炸成一片斷壁殘垣。
占地幾十平方公裏的工業區,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加之位置不利,“盤古”的判斷是“短期內沒有修複利用的價值”。
而戰線另一邊,尤洛浦大區的管理員,恐怕也會得出一樣的結論。
故,在西曆1502年的元旦,位於戰線後方的下塔吉爾,仍然維持著幾個月前的狼藉破敗景象,“替身”行走其中,所見所聞,也還是那一副龐大工廠橫遭打擊,生產流程戛然而止的相片般場景。
凜冬時節,時而大雪紛飛,雪花被狂風挾裹著到處飛舞,從殘破屋頂飄進廠房,殘存的屋頂遮蔽了陽光,陰影中,一座座履帶式底盤,仍然滯留在全自動流水線上。
多軸自動機床,機械臂,焊接與檢測設備,激光切割,表麵處理,分布在流水線兩側,看上去,十分密集的大型設備、係統,方然並無法一一說出其用途,完全是憑借視場中的投影文檔,才能概略了解這些蟄伏的鋼鐵與機械。
當然,所有這些機械,大部分都被爆炸或彈頭破壞,有些外觀看起來完好,也因為一些內部損傷而無法使用。
烏拉爾大區的apos體係,與nep、psk互不兼容,一時間還很難利用。
對完整無缺、狀態良好的控製節點、生產單元,還可以設法兼並加以利用,而像下塔吉爾這樣破壞嚴重的體係,就隻能暫時放棄。
一邊行走,一邊觀望四周,方然並未在這裏找到任何理聯的痕跡。
想一想也很尋常,這時代,距離紅色巨人轟然倒下、成為曆史,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與人類時代的保存曆史、銘記過去不同,新時代的大區,完全為管理員的目標——獨占蓋亞而服務,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事,都是一種多餘。
何況即便在舊時代,半個世紀,也是一段十分漫長的歲月。
起初這樣判斷,因此也沒想過要找尋什麽“舊時代的印記”,對此,方然並不抱一絲希望,但asa的調查,則找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時至今日,理聯,曾經存在了七十餘年的超級大國,仍然存有一些印痕。
舊時代的痕跡,在濱海邊疆大區確乎還有,這容易理解,本身作為一個踐行公社主義的大區,自然會珍惜理聯時代的遺產、遺物。
但是在烏拉爾大區,看起來,一個管理員生性暴戾、以獵殺死囚為樂的割據勢力,治下貧民的生活狀態,不僅顯著低於公社主義的psk,甚至比東北太平洋大區的民眾還差,這種人顯然不會明白理聯的價值,更遑論去保護。
盡管如此,踏著積雪、灰塵與碎石瓦礫,走進又一棟龐大建築內,同行的工程機器人已清理出一條比較幹淨的路,方然仍信步踏進鋼筋混凝土的空間內。
地下建築,新時代司空見慣的結構,這裏,是下塔吉爾生產單元的資料中心。
一座打造鋼鐵戰士的炮車城,資料,當然以裝甲載具為主,在當今時代,一切都近乎於電子化、數字化,但出於技術沿革、研究對照的需要,不論人類、還是ai,都會想到要保存一些樣品與實物。
光線昏暗,開啟多通道視覺,“阿達民”信步走入檔案室般的所在,在這裏,他見到了一摞摞堆積、塞滿文件櫃的圖紙。
經由asa控製的機器人整理,呈上來的,是代號“172工程”的項目資料。
172工程,對應理聯陸軍的中心支柱——t-72型履帶式炮車,uu看書 ww.uuknsh.co 這種圓腦袋的中型戰車,直到今天,還可以在濱海邊疆大區、現在的“紅軍”序列中,見到很相似的後代,而工程本身的01號樣車,就靜靜停放在地下深層的庫房內。
電梯無暇修複,不過,生化仿真人的體能,並非人力可比,方然控製“替身”敏捷的攀爬直梯,利用速降索到達庫房內。
繞炮車走了一圈,甚至,抬手摩挲粗糙的鑄造炮塔側壁,他才多少有了一些真實感。
半個多世紀前,就是成千上萬這樣的武器,枕戈待旦,與大洋彼岸的聯邦對峙著,那會是一個多麽波瀾壯闊的時代……
時間流逝,一切,終將成為曆史,唯有飽經風雨的見證者,默默無言。
地下深處的庫房,並不開闊,與172工程01號樣車並排停放著的,是若幹輛裝甲載具,方然並不認得,asa則貼心的打上注解,t-72bm,t-90s,t-14,t-28……
一邊走近觀察,一邊瀏覽視野中疊加的文字,方然才想起來,在剛才經過的那些巨大而淩亂廠房內,生產流水線上,一輛輛仿佛蟄伏著的履帶式車輛,外形與陳列在這座庫房裏的t-28很像。
或許那些就是t-28也說不定,這麽多年來,烏拉爾大區的主戰裝備都一點沒變嗎。
想一想濱海邊疆大區,也是如此,多足機器人、電磁武器並不常見,這讓方然意識到,中大陸的戰場態勢畢竟還是與北大陸有區別。
但除此之外,繼承自沙羅的遺產,太菲薄,也應該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