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上書寫一行行字跡,梳理思路,方然的動作有些生疏。
書寫,在當今時代,已成為了一種瀕臨淘汰的技能,不僅對無須與任何人麵對麵打交道的阿達民,即便平民,要交流、記錄,也有更便捷得多的手段。
但在紙上書寫,心態,卻不一樣,伏案做效率低下、卻重溫舊時的事,筆尖劃過直麵,沙沙作響,自己的心態都隨之有了一絲微妙的變化,便仿佛,並非所有這一切的親曆者,而是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審視這世界。
此時此刻,自己正在書寫的,是一個世界,一個文明的未來。
這種事,在舊時代的聯邦民眾眼中,是隻有“上帝”才有力量、有資格去做,其實大謬不然。
身為曆史的書寫者,方然知道,隻有緊握科學這柄利劍,凝聚全人類的力量,才有可能穿透無盡陰霾,抵達光明的彼岸。
至於說,指出光明的道路,與親身經曆這一切,究竟哪個更難;
時間自會給出答案。
……
西曆1501年,蓋亞大戰,進入爆發之後的第三個年頭。
這一年的深秋時節,凜冽寒風開始在中大陸肆虐,大地冰封,飛雪漫天,塗著五芒星的機器大軍,已如潮水一般,直抵巍峨的烏拉爾山脈。
5月末發動進攻,曆時三個月的時間裏,“盤古”指揮之下的一千一百萬“紅軍”,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以3,900,000的損失,累計消滅逾12,000,000敵方作戰單位,基本蕩平了烏拉爾大區的機動兵力。
在最近一次戰役中,統攬全局的“盤古”,更大手筆的執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立體作戰。
戰役前夕,“紅軍”動用大量運輸機、旋翼機,向烏拉爾大區的中樞——新西伯利亞,投送大量兵力,一舉將其攻占,並將大區管理員消滅。
一旦消滅管理員、占領其控製中樞,便意味著戰略上的勝利,群龍無首的“烏拉爾軍”立即被分割在各地。
相互之間既無法策應,也無法相互支援,殘餘的幾百萬敵軍,被各個擊破。
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的戰鬥中,“紅軍”與“烏拉爾軍”的交換比,從1:2上升到1:3,驗證了“強人工智能”的巨大作用。
1501年10月,旋風般掃掠烏拉爾大區,進占中央大平原,gpl、蓋亞淨土控製的土地麵積已超過一千五百萬平方公裏,相對應的,治下民眾的數量也從20,000,000攀升到24,500,000,新增了幾百萬烏拉爾大區的平民。
在劃時代的強人工智能出現之前,管理員的策略,幾乎完全一致,烏拉爾大區也是如此這般,隻是民眾的數量較少。
一路西進,橫掃實力遜色的烏拉爾大區,“盤古”的表現十分出色。
不過,掌控了一大片新陸地,因此而得以詳盡調查中大陸的自然地理形態,工程機器人收集的情報,經由研發機構分析匯總,結果驗證了此前的預測,蓋亞表麵的植被破壞與地質災害情況都十分嚴重。
相形之下,反而是濱海邊疆大區境內,針葉林的麵積還很大。
廣袤無垠的中央大平原,早在理聯時代,便經曆過一次大規模開墾,待到後來,又在時代的大潮中被成片拋荒,繼而被叢生的野草、灌木所填充。
幾乎沒有利用價值,這樣的土地,似乎應該被人類忘卻,事實卻並非如此。
資源,新時代一切競爭的基礎,在大區管理員眼中,這一詞匯並不僅僅指埋藏地下的礦石、燃料與建材,也包括自然植被,甚至同類,作為有機物的廉價來源,甚至,在氣候嚴寒的極地,有時直接作為燃料,野生植物也成片被收割。
甚至nep大區,大片地帶也隻因一片荒漠,接近寒帶的土地,又毗鄰邊境,而暫時免於遭受這樣的命運。
植物被收割,或燃燒,或降解,是一種大規模的生態災難。
相比之下,因資源與能源的無盡需求,而大肆采掘,甚至不惜破壞地殼構造,則是更嚴重的地質災難。
此前閱讀報告時,方然便疑惑,蓋亞大氣中的co2含量為何飆升,換算下來,並無法與o2含量的下降相吻合,專家們則猜測,這應該是某種大規模的地質活動,讓禁錮在地殼中的化合態c釋放所致。
co2升高的具體原因,一切隻是猜測,方然並無時間精力去調查清楚。
但,不管怎樣,包括co2、ch4等溫室氣體的含量飆升,則是確鑿無疑,不確定的則是這一現象,會給蓋亞帶來怎樣的長期效應。
任憑科學家如何努力,氣候變化,是錯綜複雜的,一切預測都隻是假設。
與其擔憂氣候,倒不如盡一切努力,盡早成為“那個人”,然後才有可能采取斷然措施,扭轉蓋亞生物圈所麵臨的困境。
如果還有這一必要的話。
西曆1501年7月末,烏拉爾山東麓,“紅軍”機動部隊在攻取鄂木斯克後,繼續向西北方向,在一番短促激戰後,擊潰喪失中樞指揮、一觸即潰的烏拉爾軍,將戰線推進到距離洲界僅三百多公裏的地方。
這一天,對烏拉爾大區的武裝而言,是遭遇失敗的尋常日子。
但是對秋明定居點的人,uu看書 .uuanshu.cm 意義則大不一樣。
烏拉爾大區的戰爭,消息,難免走漏,即便在高牆環繞的定居點內,貧民也逐漸知道一點訊息,繼而對自身命運深感憂慮,惴惴不安。
即便身處這時代,定居點內,也並非每一個人都憂心忡忡,少數看透、或者自以為看透局勢的烏拉爾大區之貧民,自知沒有成為研究者、離開定居點享受好生活的希望,便每日混吃等死,不理明天。
身處這光怪陸離的時代,類似的想法,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到1501年夏天,烏拉爾大區的崩潰就在頃刻,定居點內的機器警衛減少了很多,環境也愈加惡化,很多人還是發覺情況不妙。
威脅,正在迫近,一旦戰火波及到此地,統治烏拉爾大區的管理員、乃至其麾下的機器警衛,會做什麽,在定居點內生活多年,但凡還有頭腦者都不難猜到一二。
繼而,在恐慌與憤懣中,想盡一切辦法去應對。
書寫,在當今時代,已成為了一種瀕臨淘汰的技能,不僅對無須與任何人麵對麵打交道的阿達民,即便平民,要交流、記錄,也有更便捷得多的手段。
但在紙上書寫,心態,卻不一樣,伏案做效率低下、卻重溫舊時的事,筆尖劃過直麵,沙沙作響,自己的心態都隨之有了一絲微妙的變化,便仿佛,並非所有這一切的親曆者,而是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審視這世界。
此時此刻,自己正在書寫的,是一個世界,一個文明的未來。
這種事,在舊時代的聯邦民眾眼中,是隻有“上帝”才有力量、有資格去做,其實大謬不然。
身為曆史的書寫者,方然知道,隻有緊握科學這柄利劍,凝聚全人類的力量,才有可能穿透無盡陰霾,抵達光明的彼岸。
至於說,指出光明的道路,與親身經曆這一切,究竟哪個更難;
時間自會給出答案。
……
西曆1501年,蓋亞大戰,進入爆發之後的第三個年頭。
這一年的深秋時節,凜冽寒風開始在中大陸肆虐,大地冰封,飛雪漫天,塗著五芒星的機器大軍,已如潮水一般,直抵巍峨的烏拉爾山脈。
5月末發動進攻,曆時三個月的時間裏,“盤古”指揮之下的一千一百萬“紅軍”,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以3,900,000的損失,累計消滅逾12,000,000敵方作戰單位,基本蕩平了烏拉爾大區的機動兵力。
在最近一次戰役中,統攬全局的“盤古”,更大手筆的執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立體作戰。
戰役前夕,“紅軍”動用大量運輸機、旋翼機,向烏拉爾大區的中樞——新西伯利亞,投送大量兵力,一舉將其攻占,並將大區管理員消滅。
一旦消滅管理員、占領其控製中樞,便意味著戰略上的勝利,群龍無首的“烏拉爾軍”立即被分割在各地。
相互之間既無法策應,也無法相互支援,殘餘的幾百萬敵軍,被各個擊破。
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的戰鬥中,“紅軍”與“烏拉爾軍”的交換比,從1:2上升到1:3,驗證了“強人工智能”的巨大作用。
1501年10月,旋風般掃掠烏拉爾大區,進占中央大平原,gpl、蓋亞淨土控製的土地麵積已超過一千五百萬平方公裏,相對應的,治下民眾的數量也從20,000,000攀升到24,500,000,新增了幾百萬烏拉爾大區的平民。
在劃時代的強人工智能出現之前,管理員的策略,幾乎完全一致,烏拉爾大區也是如此這般,隻是民眾的數量較少。
一路西進,橫掃實力遜色的烏拉爾大區,“盤古”的表現十分出色。
不過,掌控了一大片新陸地,因此而得以詳盡調查中大陸的自然地理形態,工程機器人收集的情報,經由研發機構分析匯總,結果驗證了此前的預測,蓋亞表麵的植被破壞與地質災害情況都十分嚴重。
相形之下,反而是濱海邊疆大區境內,針葉林的麵積還很大。
廣袤無垠的中央大平原,早在理聯時代,便經曆過一次大規模開墾,待到後來,又在時代的大潮中被成片拋荒,繼而被叢生的野草、灌木所填充。
幾乎沒有利用價值,這樣的土地,似乎應該被人類忘卻,事實卻並非如此。
資源,新時代一切競爭的基礎,在大區管理員眼中,這一詞匯並不僅僅指埋藏地下的礦石、燃料與建材,也包括自然植被,甚至同類,作為有機物的廉價來源,甚至,在氣候嚴寒的極地,有時直接作為燃料,野生植物也成片被收割。
甚至nep大區,大片地帶也隻因一片荒漠,接近寒帶的土地,又毗鄰邊境,而暫時免於遭受這樣的命運。
植物被收割,或燃燒,或降解,是一種大規模的生態災難。
相比之下,因資源與能源的無盡需求,而大肆采掘,甚至不惜破壞地殼構造,則是更嚴重的地質災難。
此前閱讀報告時,方然便疑惑,蓋亞大氣中的co2含量為何飆升,換算下來,並無法與o2含量的下降相吻合,專家們則猜測,這應該是某種大規模的地質活動,讓禁錮在地殼中的化合態c釋放所致。
co2升高的具體原因,一切隻是猜測,方然並無時間精力去調查清楚。
但,不管怎樣,包括co2、ch4等溫室氣體的含量飆升,則是確鑿無疑,不確定的則是這一現象,會給蓋亞帶來怎樣的長期效應。
任憑科學家如何努力,氣候變化,是錯綜複雜的,一切預測都隻是假設。
與其擔憂氣候,倒不如盡一切努力,盡早成為“那個人”,然後才有可能采取斷然措施,扭轉蓋亞生物圈所麵臨的困境。
如果還有這一必要的話。
西曆1501年7月末,烏拉爾山東麓,“紅軍”機動部隊在攻取鄂木斯克後,繼續向西北方向,在一番短促激戰後,擊潰喪失中樞指揮、一觸即潰的烏拉爾軍,將戰線推進到距離洲界僅三百多公裏的地方。
這一天,對烏拉爾大區的武裝而言,是遭遇失敗的尋常日子。
但是對秋明定居點的人,uu看書 .uuanshu.cm 意義則大不一樣。
烏拉爾大區的戰爭,消息,難免走漏,即便在高牆環繞的定居點內,貧民也逐漸知道一點訊息,繼而對自身命運深感憂慮,惴惴不安。
即便身處這時代,定居點內,也並非每一個人都憂心忡忡,少數看透、或者自以為看透局勢的烏拉爾大區之貧民,自知沒有成為研究者、離開定居點享受好生活的希望,便每日混吃等死,不理明天。
身處這光怪陸離的時代,類似的想法,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到1501年夏天,烏拉爾大區的崩潰就在頃刻,定居點內的機器警衛減少了很多,環境也愈加惡化,很多人還是發覺情況不妙。
威脅,正在迫近,一旦戰火波及到此地,統治烏拉爾大區的管理員、乃至其麾下的機器警衛,會做什麽,在定居點內生活多年,但凡還有頭腦者都不難猜到一二。
繼而,在恐慌與憤懣中,想盡一切辦法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