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嗎,想法似乎是這樣。
不論強人工智能如何具有自主思維,都不可能與人有一樣的模式。
之所以有這種念頭,則是因為,自己與這世界上的任何人一樣,在麵對“強ai”之前,並不知道、也不可能習慣:
這世上,竟有除“人”以外的某種智慧,真實的存在著。
一旦創造出強人工智能,邏輯上,哲學上,凡此種種的角度,都意味著劇變。
但現在,阿達民眼裏的“盤古”,主要還是一種工具,必須盡快落實到戰略決策的實踐層麵,才能發揮作用。
係統封閉運行的時間裏,在偌大礦井機構裏遊蕩過一遍,方然離開“替身機器”,準備過問濱海邊疆大區前線的情形,但在這之前,asa卻借alice之手交來一份報告,標簽等級“iic”,意味著ai覺得阿達民會對此感興趣。
草草瀏覽過標題,眉頭蹙起,方然有心當時打開細讀,卻一陣困意來襲。
四十六歲,畢竟已不再年輕,作息規律不可違,坐下來想了想,他索性吩咐asa自行決定召集哪些相關研究者,待第二天一早再做計較。
蓋亞,四十六億年曆史的行星,是生命唯一的家園。
可是對家園,在這樣一個群雄割據的年代,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動機,乃至於有心情去關注,方然對此就難表樂觀。
譬如自己,一心追尋永生,為此而在很多事上殫精竭慮,卻極少關注蓋亞。
仿佛舞台上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到一場夢般的人生,腳下的大地,蓋亞母親,隻是道具,布景,甚至於隻是堅固而無人在意的舞台,任憑踐踏。
人類,哪有工夫關心蓋亞,單隻內鬥就打的不可開交,這固然是實情。
而在十年前的8月19日,迄今為之人類所製造出來的最強武力——核彈,在蓋亞表麵遍地開花,(似乎)也製造成短暫的天氣災難,與兩三年的“核秋天”,在那以後,一切逐步恢複正常,更讓人們對蓋亞平添無數信心,認為其刀槍不入,堅不可摧。
然而,哪怕一個行星這麽大的生態圈,碰到犯險無度的人類,仍然是脆弱的。
蓋亞生態圈在嬗變,對此,方然很早便知。
至少到1499年的夏天之前,對這種嬗變,他的認識仍很有限,甚至一度認為這不過是“蝸牛滅絕”或者“森林變草原”的情況,對此雖感到痛心,卻無能為力,甚至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而去雪上加霜。
但現在看來,情況,分明比想象中更嚴重。
“閣下,如您所見,蓋亞現在的形勢,比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嚴重。
最近十年以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一直在上升,由此引發的溫室效應也在逐漸加劇,現在看來,1489年核戰後的降溫效應,在其後幾年部分抵消了溫室效應的影響,平抑了溫度波動,但現在這一效應已基本消失。
接下來,我們即將遭遇一場空前嚴峻的全球溫升威脅,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一係列自然災害與生態災難;
極端情況下,甚至會讓蓋亞生物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語氣沉重,麵色十分嚴肅,介紹情況的專家胸口起伏,顯然對這一切壓力山大,
“不僅如此,根據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大氣組分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地表大氣中的氧含量在下降,二氧化碳的含量則有所提升,具體而言,最新的監測數據表明,東北太平洋大區各地的大氣氧含量約百分之二十點八七,相比1489年,也就是十年前的數據,降低了萬分之四。”
“氧含量降低?
為什麽,大氣中的氧含量,我的確記得、會有一個長期的持續降低趨勢,但,不可能這麽迅速,克萊德曼博士,你是否能確保數據準確。”
“數據應該沒問題,至於原因,”
看來阿達民,多少也知道一些地理知識,這讓克萊德曼博士心下稍安,
“目前還未有定論,我、和我的同事們隻有一些猜測。
畢竟,您想必也知道,大氣中的氧含量,時有波動,長期看來則會緩慢而持續的下降,這是地理學研究的成熟結論。
隻不過,十年來下降萬分之四,大大超出以往監測到的速率,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則顯示,這萬分之四的降幅,似乎集中出現在過去的三到五年時間裏,降低的速率還在一點點加劇,這……很不尋常。”
“猜測也沒關係,說來聽聽。”
大氣中的氧含量降低,在方然看來,似乎是一種無甚新意的老生常談。
身為永生追尋者,多年來,學習的勁頭始終孜孜不倦,即便“地理”並非一個對永生大有幫助的學科領域,要探究生命演化的奧秘,也必須有所把握。
在這一領域涉獵甚廣,方然知道,蓋亞大氣中的氧含量,並非如一般民眾所想象的,由植物光合作用之強度決定,而主要由地質板塊中的還原性物質之多寡,決定長期的趨勢。
至於最近的一百多年,則主要歸因於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工業化,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氧氣消耗。
人類文明,一步步發展到今天,即便在群雄割據的新時代,u看書ww.uukanshu.co 能源消耗仍屢創新高,化石燃料的燃燒會消耗氧氣,排放二氧化碳,這是淺顯的化學常識。
但,這種燃燒造成的氧消耗,究竟有多大呢。
西曆1499年,nep大區因燃燒而消耗的氧,asa給出的數據,大約五十億噸,並產生約四十五億噸二氧化碳(其餘產物主要為水),規模著實驚人,畢竟在西曆1480年,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過三百三十億噸左右。
一個nep大區尚且如此,整個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肯定會更可怕。
從一個大區的數據出發,預測全世界,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四百五十~六百五十億噸,對應的氧氣消耗則應該在五百~七百二十億噸左右。
作為對照,大氣中的氧總質量,大約是1,200,000,000,000,000噸。
在如此巨大的數目麵前,幾百億噸/年的消耗,似乎無關緊要,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卻完全不支持人工智能給出的這一預測。
不論強人工智能如何具有自主思維,都不可能與人有一樣的模式。
之所以有這種念頭,則是因為,自己與這世界上的任何人一樣,在麵對“強ai”之前,並不知道、也不可能習慣:
這世上,竟有除“人”以外的某種智慧,真實的存在著。
一旦創造出強人工智能,邏輯上,哲學上,凡此種種的角度,都意味著劇變。
但現在,阿達民眼裏的“盤古”,主要還是一種工具,必須盡快落實到戰略決策的實踐層麵,才能發揮作用。
係統封閉運行的時間裏,在偌大礦井機構裏遊蕩過一遍,方然離開“替身機器”,準備過問濱海邊疆大區前線的情形,但在這之前,asa卻借alice之手交來一份報告,標簽等級“iic”,意味著ai覺得阿達民會對此感興趣。
草草瀏覽過標題,眉頭蹙起,方然有心當時打開細讀,卻一陣困意來襲。
四十六歲,畢竟已不再年輕,作息規律不可違,坐下來想了想,他索性吩咐asa自行決定召集哪些相關研究者,待第二天一早再做計較。
蓋亞,四十六億年曆史的行星,是生命唯一的家園。
可是對家園,在這樣一個群雄割據的年代,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動機,乃至於有心情去關注,方然對此就難表樂觀。
譬如自己,一心追尋永生,為此而在很多事上殫精竭慮,卻極少關注蓋亞。
仿佛舞台上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到一場夢般的人生,腳下的大地,蓋亞母親,隻是道具,布景,甚至於隻是堅固而無人在意的舞台,任憑踐踏。
人類,哪有工夫關心蓋亞,單隻內鬥就打的不可開交,這固然是實情。
而在十年前的8月19日,迄今為之人類所製造出來的最強武力——核彈,在蓋亞表麵遍地開花,(似乎)也製造成短暫的天氣災難,與兩三年的“核秋天”,在那以後,一切逐步恢複正常,更讓人們對蓋亞平添無數信心,認為其刀槍不入,堅不可摧。
然而,哪怕一個行星這麽大的生態圈,碰到犯險無度的人類,仍然是脆弱的。
蓋亞生態圈在嬗變,對此,方然很早便知。
至少到1499年的夏天之前,對這種嬗變,他的認識仍很有限,甚至一度認為這不過是“蝸牛滅絕”或者“森林變草原”的情況,對此雖感到痛心,卻無能為力,甚至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而去雪上加霜。
但現在看來,情況,分明比想象中更嚴重。
“閣下,如您所見,蓋亞現在的形勢,比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嚴重。
最近十年以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一直在上升,由此引發的溫室效應也在逐漸加劇,現在看來,1489年核戰後的降溫效應,在其後幾年部分抵消了溫室效應的影響,平抑了溫度波動,但現在這一效應已基本消失。
接下來,我們即將遭遇一場空前嚴峻的全球溫升威脅,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一係列自然災害與生態災難;
極端情況下,甚至會讓蓋亞生物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語氣沉重,麵色十分嚴肅,介紹情況的專家胸口起伏,顯然對這一切壓力山大,
“不僅如此,根據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大氣組分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地表大氣中的氧含量在下降,二氧化碳的含量則有所提升,具體而言,最新的監測數據表明,東北太平洋大區各地的大氣氧含量約百分之二十點八七,相比1489年,也就是十年前的數據,降低了萬分之四。”
“氧含量降低?
為什麽,大氣中的氧含量,我的確記得、會有一個長期的持續降低趨勢,但,不可能這麽迅速,克萊德曼博士,你是否能確保數據準確。”
“數據應該沒問題,至於原因,”
看來阿達民,多少也知道一些地理知識,這讓克萊德曼博士心下稍安,
“目前還未有定論,我、和我的同事們隻有一些猜測。
畢竟,您想必也知道,大氣中的氧含量,時有波動,長期看來則會緩慢而持續的下降,這是地理學研究的成熟結論。
隻不過,十年來下降萬分之四,大大超出以往監測到的速率,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則顯示,這萬分之四的降幅,似乎集中出現在過去的三到五年時間裏,降低的速率還在一點點加劇,這……很不尋常。”
“猜測也沒關係,說來聽聽。”
大氣中的氧含量降低,在方然看來,似乎是一種無甚新意的老生常談。
身為永生追尋者,多年來,學習的勁頭始終孜孜不倦,即便“地理”並非一個對永生大有幫助的學科領域,要探究生命演化的奧秘,也必須有所把握。
在這一領域涉獵甚廣,方然知道,蓋亞大氣中的氧含量,並非如一般民眾所想象的,由植物光合作用之強度決定,而主要由地質板塊中的還原性物質之多寡,決定長期的趨勢。
至於最近的一百多年,則主要歸因於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工業化,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氧氣消耗。
人類文明,一步步發展到今天,即便在群雄割據的新時代,u看書ww.uukanshu.co 能源消耗仍屢創新高,化石燃料的燃燒會消耗氧氣,排放二氧化碳,這是淺顯的化學常識。
但,這種燃燒造成的氧消耗,究竟有多大呢。
西曆1499年,nep大區因燃燒而消耗的氧,asa給出的數據,大約五十億噸,並產生約四十五億噸二氧化碳(其餘產物主要為水),規模著實驚人,畢竟在西曆1480年,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過三百三十億噸左右。
一個nep大區尚且如此,整個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肯定會更可怕。
從一個大區的數據出發,預測全世界,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四百五十~六百五十億噸,對應的氧氣消耗則應該在五百~七百二十億噸左右。
作為對照,大氣中的氧總質量,大約是1,200,000,000,000,000噸。
在如此巨大的數目麵前,幾百億噸/年的消耗,似乎無關緊要,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卻完全不支持人工智能給出的這一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