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冰冰的博弈過程,結論,如此直白,讓方然很有一些悲愴的宿命感。
即便如此,仍然別無選擇,客觀規律的力量如此不可抗拒,信仰科學的男人,明知道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仍格外覺得悲哀。
今天的世界,割據的大區之間,毫無互信,幾乎沒有任何接觸、交流的渠道,這種態勢下,博弈論的分析過程極其有力,結論的準確性,也會高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
彼此猜忌,彼此防備,進而,產生一種“先下手為強”的念頭,站在每一位管理員的立場上,這一切都很正常。
但是當所有人,都以從自身利益出發的“最優策略”行動時,反而會相互掣肘、互相傷害,造成整體上的極大災難,將事態推動到無可挽救的地步,這才是漫長人類曆史上,前仆後繼、司空見慣的悲劇。
麵對這悲慘的現實,文人墨客,往往隻是一句“人類是無法互相理解”的嗟歎。
聰穎、敏銳如方然者,卻看得分明,“理解”還是“不理解”的無病呻吟,其實根本就沒所謂,利益的衝突,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不可調和之矛盾,才是人類文明誕生至今,一切混亂與悲劇的根源。
“無法互相理解”,怎麽可能,同樣生而為人,一個人的利益竟會讓他人無法理解,這種哄騙三歲小孩的說辭,又有誰會當真;
明知他人的利益,會因此受損,但下手時並無一絲猶豫,這就是所謂的“不理解”。
其實又哪裏是什麽不理解,無非是,他人的利益,絕非自己的利益,權衡利弊時,根本也無需考慮就是了。
現實如此,並不容許有一絲幻想,必須立即做出決策。
現實,明擺在管理員眼前,以當今時代的基礎科學研究之趨勢,一個大區,絕無可能在這方麵取得突破,要想獲得獨特的、其他大區所不具備的科技優勢,除在被禁止的it高危分支領域外,別無它途。
所以就要承擔風險,在nep大區的研究機構內,放開這些領域的研究嗎。
一邊構思策略,一邊在居住地的昏暗長廊裏來回漫步,方然還沒有真正的下定決心,他還在舉棋不定。
是在擔心被篡權,繼而被迫下車、徹底出局嗎;
當然是,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更深層次的考慮,縈繞在心頭。
博弈論的分析,理論上,是有一些簡潔明了的決策模型,所得的結論也很清晰,管理員之間的惡性競爭當屬此類,這種結論,顯然是完全正確。
但,理論與實踐之間,必定會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差異,也必須被考慮到。
簡單的分析模型,止步於“一次反饋”,管理員之間,由於擔心被競爭者搶先而競相“先下手為強”,甘願冒巨大風險而啟動it高位分支的研究,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那麽對參與其中的所有人而言,優勢,就會變成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
正如核武器,當所有國家都擁有時,彼此間便隻存在一種莫須有的掣肘。
沒有研發核武器的國家,固然會深陷劣勢、被殺出局;
而擁有核武的國家,除“沒有掉隊”的損失消減外,委實並未取得相對其他有核國家的一絲一毫之戰略優勢。
回歸到當下的情形,倘若所有大區的管理員,都一心搶先,開放it高危領域的研究,那麽所有人就都無法取得臆想中的“相對優勢”,而不過是將競爭激化到一個更高的烈度,非但沒有優勢,反而平添了被篡權的巨大風險。
所以結論應該修正為:
不放開研發,就形同等死;
放開研發,也隻不過是平添一種風險,而沒有任何收益。
情形,已經這麽惡劣了嗎,對自己的想法感到驚悚,方然再度體會到一種沉重的無力感,意識到在時代的洪流中,任何人,哪怕如自己一樣的管理員,也不過是隨波逐流、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可憐蟲。
承擔巨大的風險,且毫無收益,這種事,身為管理員卻必須得執行,隻因為如果不一直緊跟整體的步伐,就會被殺出局。
此情此景,所謂“人”,所謂“人的自由意誌”,簡直可笑。
所以別無選擇,就這樣了,是嗎。
控製台前,手指撫摸機械鍵盤上的一排排按鍵,周遭一片寂靜,方然能聽到自己的心跳。
哼,倘若直到現在,才驀然驚覺所有的這一切,那麽正如斯蒂芬*霍肯所說的那樣,nep大區才真正會“危在旦夕”。
如果從現在起,開始解禁it高危領域的研究,對照時間軸,等於是說,nep大區已經在這一領域滯後了近五年時間,而其他大區的管理員,倘若更早一步想清楚這種抉擇,而更早放開這些領域,就會取得相當大的優勢。
極端情況下,uu看書.uukanshu 差距,會拉大到近五年的程度。
在日新月異的it領域,五年,足以實現一輪底層架構、安全體係的換代。
這種換代,從技術到協議的諸多進步,是否正發生在其他大區,情報太匱乏,眼下自己根本就不得而知。
至多隻能在邊境線上,間接觀察、分析,所得結論也未必有多準確。
歸而總之,倘若像其他管理員一樣,把贏得競爭的希望寄托在“放開it高危領域”上,這種寄托十有八-九會落空,這種前景並不難想象。
前景堪憂,有那麽一個短暫的瞬間,方然確乎是這樣想的。
然後他便想起,自己,麵對這風雲變幻的世界,也並非如斯蒂芬*霍肯所想象的那樣,對即將到來的疾風驟雨毫無準備,甚至毫無一絲預見。
麵對極其險惡的局麵,自己,與治下的nep,其實也是有所準備的。
並且這種準備,並不是跟隨在一眾管理員身後,采取完全相同的策略,寄望於科研機構裏的it研究者們,能為自己提供足以壓倒一切競爭者的it技術,而是從完全不同的立場出發,承擔別樣的風險,追求異樣的利益。
歸根結底,要想在競爭中勝出,自己要打開的,
會遠比任何it高危領域,風險更大、收益或許也會更大的,最凶險的潘多拉魔盒。
即便如此,仍然別無選擇,客觀規律的力量如此不可抗拒,信仰科學的男人,明知道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仍格外覺得悲哀。
今天的世界,割據的大區之間,毫無互信,幾乎沒有任何接觸、交流的渠道,這種態勢下,博弈論的分析過程極其有力,結論的準確性,也會高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
彼此猜忌,彼此防備,進而,產生一種“先下手為強”的念頭,站在每一位管理員的立場上,這一切都很正常。
但是當所有人,都以從自身利益出發的“最優策略”行動時,反而會相互掣肘、互相傷害,造成整體上的極大災難,將事態推動到無可挽救的地步,這才是漫長人類曆史上,前仆後繼、司空見慣的悲劇。
麵對這悲慘的現實,文人墨客,往往隻是一句“人類是無法互相理解”的嗟歎。
聰穎、敏銳如方然者,卻看得分明,“理解”還是“不理解”的無病呻吟,其實根本就沒所謂,利益的衝突,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的不可調和之矛盾,才是人類文明誕生至今,一切混亂與悲劇的根源。
“無法互相理解”,怎麽可能,同樣生而為人,一個人的利益竟會讓他人無法理解,這種哄騙三歲小孩的說辭,又有誰會當真;
明知他人的利益,會因此受損,但下手時並無一絲猶豫,這就是所謂的“不理解”。
其實又哪裏是什麽不理解,無非是,他人的利益,絕非自己的利益,權衡利弊時,根本也無需考慮就是了。
現實如此,並不容許有一絲幻想,必須立即做出決策。
現實,明擺在管理員眼前,以當今時代的基礎科學研究之趨勢,一個大區,絕無可能在這方麵取得突破,要想獲得獨特的、其他大區所不具備的科技優勢,除在被禁止的it高危分支領域外,別無它途。
所以就要承擔風險,在nep大區的研究機構內,放開這些領域的研究嗎。
一邊構思策略,一邊在居住地的昏暗長廊裏來回漫步,方然還沒有真正的下定決心,他還在舉棋不定。
是在擔心被篡權,繼而被迫下車、徹底出局嗎;
當然是,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更深層次的考慮,縈繞在心頭。
博弈論的分析,理論上,是有一些簡潔明了的決策模型,所得的結論也很清晰,管理員之間的惡性競爭當屬此類,這種結論,顯然是完全正確。
但,理論與實踐之間,必定會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差異,也必須被考慮到。
簡單的分析模型,止步於“一次反饋”,管理員之間,由於擔心被競爭者搶先而競相“先下手為強”,甘願冒巨大風險而啟動it高位分支的研究,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那麽對參與其中的所有人而言,優勢,就會變成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
正如核武器,當所有國家都擁有時,彼此間便隻存在一種莫須有的掣肘。
沒有研發核武器的國家,固然會深陷劣勢、被殺出局;
而擁有核武的國家,除“沒有掉隊”的損失消減外,委實並未取得相對其他有核國家的一絲一毫之戰略優勢。
回歸到當下的情形,倘若所有大區的管理員,都一心搶先,開放it高危領域的研究,那麽所有人就都無法取得臆想中的“相對優勢”,而不過是將競爭激化到一個更高的烈度,非但沒有優勢,反而平添了被篡權的巨大風險。
所以結論應該修正為:
不放開研發,就形同等死;
放開研發,也隻不過是平添一種風險,而沒有任何收益。
情形,已經這麽惡劣了嗎,對自己的想法感到驚悚,方然再度體會到一種沉重的無力感,意識到在時代的洪流中,任何人,哪怕如自己一樣的管理員,也不過是隨波逐流、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可憐蟲。
承擔巨大的風險,且毫無收益,這種事,身為管理員卻必須得執行,隻因為如果不一直緊跟整體的步伐,就會被殺出局。
此情此景,所謂“人”,所謂“人的自由意誌”,簡直可笑。
所以別無選擇,就這樣了,是嗎。
控製台前,手指撫摸機械鍵盤上的一排排按鍵,周遭一片寂靜,方然能聽到自己的心跳。
哼,倘若直到現在,才驀然驚覺所有的這一切,那麽正如斯蒂芬*霍肯所說的那樣,nep大區才真正會“危在旦夕”。
如果從現在起,開始解禁it高危領域的研究,對照時間軸,等於是說,nep大區已經在這一領域滯後了近五年時間,而其他大區的管理員,倘若更早一步想清楚這種抉擇,而更早放開這些領域,就會取得相當大的優勢。
極端情況下,uu看書.uukanshu 差距,會拉大到近五年的程度。
在日新月異的it領域,五年,足以實現一輪底層架構、安全體係的換代。
這種換代,從技術到協議的諸多進步,是否正發生在其他大區,情報太匱乏,眼下自己根本就不得而知。
至多隻能在邊境線上,間接觀察、分析,所得結論也未必有多準確。
歸而總之,倘若像其他管理員一樣,把贏得競爭的希望寄托在“放開it高危領域”上,這種寄托十有八-九會落空,這種前景並不難想象。
前景堪憂,有那麽一個短暫的瞬間,方然確乎是這樣想的。
然後他便想起,自己,麵對這風雲變幻的世界,也並非如斯蒂芬*霍肯所想象的那樣,對即將到來的疾風驟雨毫無準備,甚至毫無一絲預見。
麵對極其險惡的局麵,自己,與治下的nep,其實也是有所準備的。
並且這種準備,並不是跟隨在一眾管理員身後,采取完全相同的策略,寄望於科研機構裏的it研究者們,能為自己提供足以壓倒一切競爭者的it技術,而是從完全不同的立場出發,承擔別樣的風險,追求異樣的利益。
歸根結底,要想在競爭中勝出,自己要打開的,
會遠比任何it高危領域,風險更大、收益或許也會更大的,最凶險的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