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的瀏覽下去,這些動向,其實用不著看簡報也能猜出大概,好消息比較多,壞消息比較少,asa的預判已經讓方然心中有數,不過,今天的簡報裏出現了醫學領域之成就,人類對抗坎瑟的武器又有了一定的進步,這讓方然心下稍安。
四十一歲,不知不覺到了這樣的年紀,外表,也許依然年輕,細胞分裂、化學刺激所積累的dna損傷卻逃不過。
坎瑟,一般而言,絕大多數種類的發病率都隨年齡增加而增大,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現在的方然格外關注醫學領域的新進展,撥付的研究經費和實驗“材料”也毫不吝嗇,這當然是一種自保的明智選擇。
除此之外,定居點民眾分層計劃,則是前些時間的一個腦洞之延拓,暫時不理也罷。
至於武裝機器人的規模,12,500,000的數目,應該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是這樣嗎。
其實也不盡然,一邊切割盤子裏的牛排,貨真價實、而非“食材機器”用有機材料製造出的肉餅,一邊估計麾下軍事力量的實力,方然不由得這樣想。
關鍵還是那一點,毗鄰大區的軍事實力怎樣,單憑邊境線上的接觸,根本無法斷定。
憧憬著無限長的生命,現在,一切安全都隻能寄托在機器大軍身上,之所以還有心情坐在餐桌旁大快朵頤,方然的推理,無非建立在“紅桃皇後”般的處境之上:
倘若所有管理員都竭盡全力發展軍力,各方的實力對比,便不應有任何的改變。
所以隻要竭盡全力,將每一個焦耳都投入到軍事、或相關領域,就用不著擔心哪一天被打上門來的敵軍消滅;
要是事情如此簡單,那倒好了。
戰爭,從人類主宰的時代,演變為機器主宰的時代,規則也隨之而變,擺在方然與麾下ai眼前的一個問題,則是“前線”與“後方”的配屬比例。
早在若幹年前,人類還是戰場廝殺主力的時代,這一問題並不存在。
舊時代的暴力機器,不論主子是誰,由於主要和關鍵的組成者都是人類,一言蔽之,必須經過必要的教育、訓練及動員,才能具備起碼的戰鬥力,常備軍就是暴力機器的必然存在形式,其他諸如民兵、預備役等編製隻是補充。
不論怎樣龐大的補充兵源,要具備戰鬥力,必須有一段時間的整訓,在戰爭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暴力機器的作戰能力,因此而越來越接近於常備軍的實力。
除非爆發蓋亞大戰,曠日持久,否則後備力量一般都沒有露臉的機會。
在機器取代了人之後,蓋亞表麵的戰爭,節奏更一下子加快了好幾倍,武裝機器人不忌憚黑夜,不需要休息,隨時可以充當炮灰、誘餌等犧牲品,前線與後方的分劃愈加模糊,戰爭強度與烈度都空前提升。
以ai的預計,一場大區間的戰爭,甚至會在幾天時間內分出勝負。
這裏的所謂“勝負”,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降”,而是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殲滅,管理員被消滅,因此而失去翻盤的可能性。
因應新時期的戰爭形勢,管理員的策略,基本類似,一方麵在前線維持龐大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麵也著力建設規模更龐大的後備軍,采取“熱備份”、“冷備份”等不同等級的待命方式,能夠在戰爭爆發時迅速馳援。
這種戰爭準備方式,在舊時代,顯然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不切實際。
人,不論枕戈待旦、還是解甲歸田,隻要活著就要吃飯,此外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需求,舊時代的國家,要想維持龐大的後備力量,就要將其中的大量人員供養起來,至少要投入相當可觀的資源,才能在一旦需要時有兵可用。
相比之下,新時代的機器大軍,充當後備力量的代價則小得多。
從武裝機器人,到履帶式炮車,再到製導彈藥與無人戰鬥機,所有這些裝備,在封存待機時都無需花費多大的資源,一旦戰況緊急,需要出動這些後備力量,從軟件更新到電池更換的流程,也並不占用多少時間。
最至關重要的,是這樣一支分明剛剛投入戰場、毫無實戰經驗的軍隊,其戰鬥力卻借助資料、算法與學習庫的共享,而具備身經百戰之同類單位的實力。
機器人主宰戰場的時代,後備力量消耗更少、戰鬥力同樣有保障,自然多多益善。
但,前線畢竟也不能無一兵一卒,邊境線的對峙,壓力沉重,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做到一線力量與後備力量的平衡,就是非常複雜的決策難題。
在這方麵,算力強大的ai作用也有限,一般還是需要管理員定下基調。
方然的選擇,並無新意,相對來說還有一些保守,他更傾向於在前線屯駐重兵,至少維持與邊境線外的武裝力量實力相若。
與一旦開戰、如何取勝相比,很顯然,他更想辦到的還是“如何不戰而勝”。
隻有在前線維持足夠龐大的武裝力量,uu看書 .uukanshu.co非但如此,還要讓對麵看得一清二楚、又無法集火消滅,才能讓對手有所忌憚。
進而,眼前的表麵和平態勢,才能維持下去。
前線與後方的比例,這一問題,一開始讓方然很有些頭痛,但很快他就發現,這問題完全可以“推”給其他大區的管理員,不論對方在邊境線另一側部署多少兵力,自己隻需有樣學樣、也部署那麽多,就可以了。
按這種無腦策略,近幾年來,nep大區的武裝力量部署,一直做到在各條邊境線上的“力量均等”。
具體的分布比例,視情況不同,兩者的比例一般在30%~40%之間。
這一比例究竟是怎樣確定的,即便沒有情報,想一想各大區的分布比例也應該差不多,事實上,無非是在將資源用於消耗、還是再生產之間,求得平衡,在維持邊境武力的基礎上盡可能提升作戰平台的產能。
按這一指導思想,西曆1494年,方然麾下才會擁有12,500,000的機器大軍。
四十一歲,不知不覺到了這樣的年紀,外表,也許依然年輕,細胞分裂、化學刺激所積累的dna損傷卻逃不過。
坎瑟,一般而言,絕大多數種類的發病率都隨年齡增加而增大,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現在的方然格外關注醫學領域的新進展,撥付的研究經費和實驗“材料”也毫不吝嗇,這當然是一種自保的明智選擇。
除此之外,定居點民眾分層計劃,則是前些時間的一個腦洞之延拓,暫時不理也罷。
至於武裝機器人的規模,12,500,000的數目,應該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是這樣嗎。
其實也不盡然,一邊切割盤子裏的牛排,貨真價實、而非“食材機器”用有機材料製造出的肉餅,一邊估計麾下軍事力量的實力,方然不由得這樣想。
關鍵還是那一點,毗鄰大區的軍事實力怎樣,單憑邊境線上的接觸,根本無法斷定。
憧憬著無限長的生命,現在,一切安全都隻能寄托在機器大軍身上,之所以還有心情坐在餐桌旁大快朵頤,方然的推理,無非建立在“紅桃皇後”般的處境之上:
倘若所有管理員都竭盡全力發展軍力,各方的實力對比,便不應有任何的改變。
所以隻要竭盡全力,將每一個焦耳都投入到軍事、或相關領域,就用不著擔心哪一天被打上門來的敵軍消滅;
要是事情如此簡單,那倒好了。
戰爭,從人類主宰的時代,演變為機器主宰的時代,規則也隨之而變,擺在方然與麾下ai眼前的一個問題,則是“前線”與“後方”的配屬比例。
早在若幹年前,人類還是戰場廝殺主力的時代,這一問題並不存在。
舊時代的暴力機器,不論主子是誰,由於主要和關鍵的組成者都是人類,一言蔽之,必須經過必要的教育、訓練及動員,才能具備起碼的戰鬥力,常備軍就是暴力機器的必然存在形式,其他諸如民兵、預備役等編製隻是補充。
不論怎樣龐大的補充兵源,要具備戰鬥力,必須有一段時間的整訓,在戰爭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暴力機器的作戰能力,因此而越來越接近於常備軍的實力。
除非爆發蓋亞大戰,曠日持久,否則後備力量一般都沒有露臉的機會。
在機器取代了人之後,蓋亞表麵的戰爭,節奏更一下子加快了好幾倍,武裝機器人不忌憚黑夜,不需要休息,隨時可以充當炮灰、誘餌等犧牲品,前線與後方的分劃愈加模糊,戰爭強度與烈度都空前提升。
以ai的預計,一場大區間的戰爭,甚至會在幾天時間內分出勝負。
這裏的所謂“勝負”,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降”,而是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殲滅,管理員被消滅,因此而失去翻盤的可能性。
因應新時期的戰爭形勢,管理員的策略,基本類似,一方麵在前線維持龐大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麵也著力建設規模更龐大的後備軍,采取“熱備份”、“冷備份”等不同等級的待命方式,能夠在戰爭爆發時迅速馳援。
這種戰爭準備方式,在舊時代,顯然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不切實際。
人,不論枕戈待旦、還是解甲歸田,隻要活著就要吃飯,此外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需求,舊時代的國家,要想維持龐大的後備力量,就要將其中的大量人員供養起來,至少要投入相當可觀的資源,才能在一旦需要時有兵可用。
相比之下,新時代的機器大軍,充當後備力量的代價則小得多。
從武裝機器人,到履帶式炮車,再到製導彈藥與無人戰鬥機,所有這些裝備,在封存待機時都無需花費多大的資源,一旦戰況緊急,需要出動這些後備力量,從軟件更新到電池更換的流程,也並不占用多少時間。
最至關重要的,是這樣一支分明剛剛投入戰場、毫無實戰經驗的軍隊,其戰鬥力卻借助資料、算法與學習庫的共享,而具備身經百戰之同類單位的實力。
機器人主宰戰場的時代,後備力量消耗更少、戰鬥力同樣有保障,自然多多益善。
但,前線畢竟也不能無一兵一卒,邊境線的對峙,壓力沉重,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做到一線力量與後備力量的平衡,就是非常複雜的決策難題。
在這方麵,算力強大的ai作用也有限,一般還是需要管理員定下基調。
方然的選擇,並無新意,相對來說還有一些保守,他更傾向於在前線屯駐重兵,至少維持與邊境線外的武裝力量實力相若。
與一旦開戰、如何取勝相比,很顯然,他更想辦到的還是“如何不戰而勝”。
隻有在前線維持足夠龐大的武裝力量,uu看書 .uukanshu.co非但如此,還要讓對麵看得一清二楚、又無法集火消滅,才能讓對手有所忌憚。
進而,眼前的表麵和平態勢,才能維持下去。
前線與後方的比例,這一問題,一開始讓方然很有些頭痛,但很快他就發現,這問題完全可以“推”給其他大區的管理員,不論對方在邊境線另一側部署多少兵力,自己隻需有樣學樣、也部署那麽多,就可以了。
按這種無腦策略,近幾年來,nep大區的武裝力量部署,一直做到在各條邊境線上的“力量均等”。
具體的分布比例,視情況不同,兩者的比例一般在30%~40%之間。
這一比例究竟是怎樣確定的,即便沒有情報,想一想各大區的分布比例也應該差不多,事實上,無非是在將資源用於消耗、還是再生產之間,求得平衡,在維持邊境武力的基礎上盡可能提升作戰平台的產能。
按這一指導思想,西曆1494年,方然麾下才會擁有12,500,000的機器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