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莫須有的所謂情感,人,生養子女,其實就是一種權衡利弊的經濟活動。
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舊時代,雖然一個普通子女,大概的前途就是成為普通的農業勞動力,但在舊時代的社會秩序下,子女成家立業、分家單幹之前,這勞動力的產出默認都歸家庭所有,受到父母的支配。
在這種情況下,對父母而言,生養子女的收益是比較確切的。
生育子女,花費一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將其養大,就可以為家庭增添勞動力,進而獲得這勞動力貢獻的物質財富,而畢竟有著自己頭腦的子女,則通過繼承遺產的方式(至少也是期望),來作為服從父母的經濟補償。
扒開一切舊時代社會法則、傳統習俗的外衣,內在的經濟核心,就這樣簡單。
正是這樣的穩定、比較確切的經濟紐帶,支持了社會的存續、變遷,進而逐漸發展到今天,這種現實,本身並沒有高尚與卑下的區別,單純以(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甚至大加批判都是沒有意義的。
方然也無意如此,相反,回顧曆史,讓他輕易的發現,這一規則在當今世界已完全過時,完全的不合時宜。
和過去的漫長年代相比,當今時代,是一個推崇個人價值、追求自我實現的時代。
這樣的思潮,表麵上,似乎由幾百年前的“文藝複興”作為開端,藉由人對自我的審視,而逐漸誕生了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等思維形態,逐步發展至今,就形成了一整套以“自我”為核心的價值觀念。
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一個人,最應該追求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何理解自由,自我實現,乃至人的內在價值,這些繁複的文字遊戲,對方然而言有點意義都沒有,他隻知道,即便聯邦的立國理念中,也包含著這些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念,究其本質而言,自由也好,人的自我實現也罷,之所以在今天的世界廣泛流行,無非是資本在其中推波助瀾。
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勞動者,或者說剝削的對象,要滿足的條件是不一樣的。
農業,在過去幾千年的曆史中,顯然並非一個需要聰明頭腦、或者高新技術的生產領域,對勞動者的要求也很低,不說普通農民,即便更野蠻時代的奴隸,也可以在皮鞭與酷刑之下完成這樣的工作。
但到了工業時代,一個沒有頭腦、缺乏思維的農民,則無法滿足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
基於工業時代的需要,束縛在家庭中、土地上的低端勞動力,就被逐步的、有意識的改造為能夠進入工廠、從事複雜工作的工人,職員,技術員乃至工程師,這些人的技能、地位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類似的:
他們都(自認為)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認為,自己正為此而不辭辛勞。
工業時代,乃至於後工業時代的大多數崗位,都需要人的智慧,一個自認為有自我目標、正在自我實現的員工,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不僅如此,他所拿到的報酬,還可以假“自我實現”的幌子而被資本輕易回籠,充當生產循環中的利潤。
事實上,在資本掌控一切的近代社會,正是這種對勞動力的新需求,改變了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摧毀了舊時代的封建大家庭體係,甚至進一步影響到小家庭的穩定構建,最終,將原本被經濟紐帶牽連在一起的血緣者們,打散而成為一個個相互獨立、有自身利益考量和利益訴求的個體。
這種變化,在今天的聯邦尤為顯著,身為子女的年輕人越來越“獨立”、“個性”。
其與包括父母在內的大家庭成員之間,被“親情”所掩飾的經濟紐帶,則變得越來越細,越來越長,彼此間的關係越來越淡漠。
這種趨勢,是社會變遷的一種必然,對生養子女者卻是巨大的打擊。
不論到什麽時代,生養,都不是輕鬆愉快的差事。
而如果說在過去的農業時代,父母還能以子女分家前的家庭勞動作為補償,那麽在今天的聯邦,子女對父母而言,就僅存一些若有若無的“親情關懷”,和往往還來伸手要錢的負收益。
在西曆1470年代的今天,年輕人想在社會上立足,僅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的。
單憑入職後的可憐薪水,和幾近於零、甚至因學業貸款而負債的儲蓄,應付日常生活都不容易,更不用奢望汽車、住房這些昂貴的生活資料。
子女如此窘迫,身為父母,不論出於何種動機、何種心態,多少總要伸出援手。
這時候,哪還有什麽生養子女的收益呢。
現如今,多少父母到年邁時,非但得不到子女的有力支持,因為他們的子女也不過是在社會上掙紮求生,還要用畢生積蓄為子女購買房產。
這樣的沉重負擔,子女即便不領情、肯定也看在眼裏,從父母身上一眼望見若幹年後的自己
,這被所謂自我價值、自我實現(其實不過就是買買買)所洗腦的年青一代,又能有多大的生育熱情,去自找這貫穿後半生的不痛快。uu看書 wwuunsu
時代變遷,社會的運行模式一直在變,方然觀察到的趨勢其實早已有之。
相應的,聯邦、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生育率下降,也就是一種十分尋常、而且幾乎無法扭轉的必然趨勢。
從任勞任怨、勞有所獲,到瞻前顧後、有去無回;
生養的所得與付出,此消彼長,聯邦的年輕男女們哪怕一時想不透徹、看不明白,也會憑直覺意識到這就是一樁賠本買賣。
繼而,生育率的持續跌落,就是民眾在用自己的行動投票。
新生人口的萎縮,繼而影響到人口數量,對社會、國家乃至文明而言,是一個十分重大的長期過程。
不論種群、國家還是文明,人,都是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回顧蓋亞文明史,群體人口數量的縮減一直是滅亡的危險征兆,沒有了人口,社會將隨之癱瘓,一切生產、消費、社會生活都無從談起,也無法組織起強大的武裝力量,來確保群體自身的安全。
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舊時代,雖然一個普通子女,大概的前途就是成為普通的農業勞動力,但在舊時代的社會秩序下,子女成家立業、分家單幹之前,這勞動力的產出默認都歸家庭所有,受到父母的支配。
在這種情況下,對父母而言,生養子女的收益是比較確切的。
生育子女,花費一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將其養大,就可以為家庭增添勞動力,進而獲得這勞動力貢獻的物質財富,而畢竟有著自己頭腦的子女,則通過繼承遺產的方式(至少也是期望),來作為服從父母的經濟補償。
扒開一切舊時代社會法則、傳統習俗的外衣,內在的經濟核心,就這樣簡單。
正是這樣的穩定、比較確切的經濟紐帶,支持了社會的存續、變遷,進而逐漸發展到今天,這種現實,本身並沒有高尚與卑下的區別,單純以(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甚至大加批判都是沒有意義的。
方然也無意如此,相反,回顧曆史,讓他輕易的發現,這一規則在當今世界已完全過時,完全的不合時宜。
和過去的漫長年代相比,當今時代,是一個推崇個人價值、追求自我實現的時代。
這樣的思潮,表麵上,似乎由幾百年前的“文藝複興”作為開端,藉由人對自我的審視,而逐漸誕生了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等思維形態,逐步發展至今,就形成了一整套以“自我”為核心的價值觀念。
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一個人,最應該追求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何理解自由,自我實現,乃至人的內在價值,這些繁複的文字遊戲,對方然而言有點意義都沒有,他隻知道,即便聯邦的立國理念中,也包含著這些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念,究其本質而言,自由也好,人的自我實現也罷,之所以在今天的世界廣泛流行,無非是資本在其中推波助瀾。
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勞動者,或者說剝削的對象,要滿足的條件是不一樣的。
農業,在過去幾千年的曆史中,顯然並非一個需要聰明頭腦、或者高新技術的生產領域,對勞動者的要求也很低,不說普通農民,即便更野蠻時代的奴隸,也可以在皮鞭與酷刑之下完成這樣的工作。
但到了工業時代,一個沒有頭腦、缺乏思維的農民,則無法滿足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
基於工業時代的需要,束縛在家庭中、土地上的低端勞動力,就被逐步的、有意識的改造為能夠進入工廠、從事複雜工作的工人,職員,技術員乃至工程師,這些人的技能、地位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類似的:
他們都(自認為)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認為,自己正為此而不辭辛勞。
工業時代,乃至於後工業時代的大多數崗位,都需要人的智慧,一個自認為有自我目標、正在自我實現的員工,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不僅如此,他所拿到的報酬,還可以假“自我實現”的幌子而被資本輕易回籠,充當生產循環中的利潤。
事實上,在資本掌控一切的近代社會,正是這種對勞動力的新需求,改變了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摧毀了舊時代的封建大家庭體係,甚至進一步影響到小家庭的穩定構建,最終,將原本被經濟紐帶牽連在一起的血緣者們,打散而成為一個個相互獨立、有自身利益考量和利益訴求的個體。
這種變化,在今天的聯邦尤為顯著,身為子女的年輕人越來越“獨立”、“個性”。
其與包括父母在內的大家庭成員之間,被“親情”所掩飾的經濟紐帶,則變得越來越細,越來越長,彼此間的關係越來越淡漠。
這種趨勢,是社會變遷的一種必然,對生養子女者卻是巨大的打擊。
不論到什麽時代,生養,都不是輕鬆愉快的差事。
而如果說在過去的農業時代,父母還能以子女分家前的家庭勞動作為補償,那麽在今天的聯邦,子女對父母而言,就僅存一些若有若無的“親情關懷”,和往往還來伸手要錢的負收益。
在西曆1470年代的今天,年輕人想在社會上立足,僅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的。
單憑入職後的可憐薪水,和幾近於零、甚至因學業貸款而負債的儲蓄,應付日常生活都不容易,更不用奢望汽車、住房這些昂貴的生活資料。
子女如此窘迫,身為父母,不論出於何種動機、何種心態,多少總要伸出援手。
這時候,哪還有什麽生養子女的收益呢。
現如今,多少父母到年邁時,非但得不到子女的有力支持,因為他們的子女也不過是在社會上掙紮求生,還要用畢生積蓄為子女購買房產。
這樣的沉重負擔,子女即便不領情、肯定也看在眼裏,從父母身上一眼望見若幹年後的自己
,這被所謂自我價值、自我實現(其實不過就是買買買)所洗腦的年青一代,又能有多大的生育熱情,去自找這貫穿後半生的不痛快。uu看書 wwuunsu
時代變遷,社會的運行模式一直在變,方然觀察到的趨勢其實早已有之。
相應的,聯邦、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生育率下降,也就是一種十分尋常、而且幾乎無法扭轉的必然趨勢。
從任勞任怨、勞有所獲,到瞻前顧後、有去無回;
生養的所得與付出,此消彼長,聯邦的年輕男女們哪怕一時想不透徹、看不明白,也會憑直覺意識到這就是一樁賠本買賣。
繼而,生育率的持續跌落,就是民眾在用自己的行動投票。
新生人口的萎縮,繼而影響到人口數量,對社會、國家乃至文明而言,是一個十分重大的長期過程。
不論種群、國家還是文明,人,都是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回顧蓋亞文明史,群體人口數量的縮減一直是滅亡的危險征兆,沒有了人口,社會將隨之癱瘓,一切生產、消費、社會生活都無從談起,也無法組織起強大的武裝力量,來確保群體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