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主意識的計算機,即便頂著“人工智能”的名頭,按理說,也無法與人的思維相比,這是方然以往的看法。


    但話說回來,自我意識究竟是什麽;


    查看asa提交的分析報告,並觀察這一軟件在網絡上的行為特征,方然心生疑惑,他偶爾還禁不住會想,所謂“ai的自我意識”這種東西,究竟是不是如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們所說的那樣,是人類短時間內無法觸及的成就。


    眼前,屏幕上的整齊字跡,就在透露出某種意識的跡象:


    幾個月來學習方然的工作模式,正式上線後,asa係統一開始的調查速度並不快,在旁觀者看來,就好像初次接入互聯網絡,在試探、熟悉周遭環境那樣;接下來,按常規思路,asa嚐試外聯若幹已知的數據節點,同時從安全措施薄弱的服務器拉取信息列表,顯然是為後續的信息獲取做準備。


    這些步驟,和人的行動模式差不多,隻是效率更高。


    基礎科學部的計算資源,大部分依賴伯克利的公共大型機,必然有算力波動,作為後台程序的asa展現出一定的智能性,會在網絡空閑時大量截取數據,算力空閑時集中解密、分析處理,在存儲空間緊張時則進行一次垃圾收集,很好的平衡了算力、帶寬和空間,捫心自問,方然承認這是他做不到的。


    即便這些工作的技術原理並不複雜,問題在於,人並沒有ai那樣強大的計算和記憶能力,即便清楚原理也做不來。


    觀察asa的行為,對方然來說,逐漸成為一種略帶消遣的日常工作。


    但重要的還是分析結果,和看似有序的行為不同,asa的報告,卻讓方然懷疑係統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


    站在人的立場,asa在初始化後調取的數據,豈但是雜亂無章,有時候簡直就是毫無道理,原本布置了追蹤“匿名者”的任務,但是在從聯邦公民信息係統(外聯接口)和聯邦電信節點獲取大量數據後,軟件就進入了四處開花的工作模式,開始侵入諸如賓夕法尼亞醫療結算中心、孟山都物流體係第143a7檢查點、東太平洋水文氣候監測站,甚至nasa俄勒岡射電觀測陣列這些不知所雲的機構。


    在聯邦調查一個人的行蹤,固然需要大量數據,但……


    真的需要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嗎。


    建立在人工智能內核之上的asa,一旦開始運行,身為管理員也隻能看到若幹接口送出的數據,對龐大軟件架構內部的運行情況,即便動用能拿到手的最先進動態監控模塊,麵對規模超乎想象的狀態碼、存儲器數據和訪問日誌,方然也隻能徒喚奈何。


    想一想也是,倘若這係統正在做的事,居然能被人通過接口數據分析的清楚明白,那他又要這asa何用呢,幹脆自己操縱還更保險。


    開發軟件,部署人工智能係統,作為ai的創造者、至少也是參與了工作的使用者,卻無從掌握人工智能體係的具體運作,基於過往的積累,在與asa打交道的過程中,方然對這類係統的黑盒子性質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也部分理解了為什麽一部分計算機、人工智能研究者,始終對ai心懷恐懼。


    人創造出來的東西,卻未必能被人控製,人工智能,原則上是存在這樣的可能。


    開發人工智能的直接動機,很顯然,倘若不是出於莫須有的“研究意識”、甚至“百無聊賴”之類理由,顯然是為了解放人的辛勞,是為了利用人工智能去解決人類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那麽從邏輯上講,對複雜度越過某種門檻的ai,運作過程必定不是人能夠完全解析的。


    這種不能夠,並非理論上的做不到,而是解析的時間會長到脫離實際,根本就不現實。


    想到這,方然不是在杞人憂天,認為人類創造的ai會脫離控製、自作主張,而是說作為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對ai正在做什麽,並沒辦法有很切實的把握。


    這對係統開發者來說並不成問題,但是對使用者,則潛藏著這樣的風險:


    對ai的實際行為,不管開發者怎樣聲稱、怎樣保證,都沒辦法驗證這些聲稱、保證究竟是真的靠譜,還是完全的欺騙。


    歸而總之,還是此前想到的那一個難題:


    除非開發者主動放棄,否則,對複雜度超限的係統,沒有任何百分之百可靠的手段,可以確保除開發者之外的任何人將其完全掌控。uu看書 .uukanhucm


    思考著asa的行為,“權限不可轉讓”的猜想,再度浮現於方然的腦海。


    但他想了又想,還是無法給出證明。


    幸好現在還無關緊要,至少對asa,身為開發者的自己並不擔心它會失控,方然就暫且將猜想放到一邊,他仔細觀察“自動化搜索與分析”係統的日誌,結合每天的分析報告,逐漸洞悉了這係統的運行規律。


    看起來,正仿佛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大腦,asa的運行思路,恰似人腦。


    這種相似性,與“自我意識”的討論無關,而是說眼前的人工智能在處理問題時,采取的廣泛嚐試、不斷反饋的策略,與人腦在麵對問題時的工作方式很相似。


    想象一個人,在嚐試解決試卷上的數學題時,究竟是怎樣思考,想出辦法呢;


    大腦的思考過程,人皆有之,卻好似很難用語言來清晰描述,教師指導學生,也往往是泛泛的“認真想一想”、“換個思路想”,其實這時候大腦究竟在做什麽呢,無非是利用以往積累的神經突觸網絡,發動神經刺激,將所有可能涉及到題目、可能給出解決方案的神經連接路徑都嚐試一遍而已。


    這過程中,絕大多數路徑都指向“否決”,極少數路徑一時沒有被判無效,或許,還會連通到邏輯關聯的其他路徑,運氣好的話,在經曆難以想象的繁複生物電過程後,大腦會半回顧、半新創的給出一條可行路徑,問題才得以解決。


    這種過程,在人工智能領域,似乎就是所謂的“神經網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