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體投資者的角度觀察,資本增殖,或曰“錢生錢”,是一個有些匪夷所思的過程。
在經濟循環中,作為整體的投資者投入一百馬克,並期待著收回兩百馬克,為此,可以進行十分複雜的經濟活動,但不管怎樣,一百馬克並不會憑空翻倍,當循環結束時,如果投資者的結算賬戶上真的有了兩百馬克,可以想象,那多出來的一百馬克,必然是來自於整個經濟循環之外。
多餘的馬克,這種東西,究竟存在於哪裏;
一般人的想法大抵是“政府開動印鈔機,央行隨便改賬戶”,這種將貨幣想象成現鈔、或者數字的念頭,並無助於思考。
事實上,要順利完成經濟循環,讓資本增殖,無非就是需要外來的貨幣注入,充當利潤;
這種注入的貨幣,來源,可以是其他國家、地區的國民財富,可以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也可以是簡單的開閘放水、信貸擴張,總之,要麽來自其他經濟組織,要麽來自科技進步的衍生,要麽來自信貸指向的未來。
萬變不離其宗,總而言之,沒有額外的貨幣一定是不成的。
聯邦曆史上的每一次經濟刺激,貨幣、或者說就是“利潤”的來源,都脫不出以上幾條的範疇。
倘若以上渠道,全都無法提供資金注入,情況又會怎樣呢:
一場極端典型的超級危機,就會到來。
置身於盛夏的大學校園,從媒體和網頁上感受到聯邦新一輪經濟刺激的規模和力度,方然的感受,與卡奧*海因裏希的觀點大致仿佛,不過,這輪經濟刺激埋下的隱患,可想而知,會比聯邦曆史上任何一次經濟刺激都更嚴重,未來一旦爆發的後果,也將會是空前慘烈。
將大筆資金投入it、自動化、人工智能,這樣的做法,效應與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刺激政策並無多大區別,帶來的後果,卻很不一樣。
一言蔽之,在這樣的經濟刺激過程中,作為資本利潤來源的聯邦民眾,能夠獲得的貨幣,會比以往任何一次經濟複蘇過程都少得多。
從電力骨幹網,到人工智能,諸多經濟刺激的大方向都有一個共同點,表麵上,是高新科技的眼花繚亂,仿佛聯邦即將開始第四次工業變革,待那些重化工、重人力的產業被淘汰後,就會自然迎來令人鼓舞的新一輪經濟繁榮。
然而這所謂的變革,經濟循環幾乎完全在少數高科技企業、與基礎設施製造商之間進行,衍生出的上下遊產業少得可憐,普通民眾的參與程度,則再創新低。
就方然手上的資料,譬如說,加利福尼亞某地的新能源汽車工廠,從項目規劃到竣工投產,一共隻有寥寥數百人參與其中,這數百人,還包括項目主管和設計師在內的,十指不沾泥的技術和管理人員。
現場施工隊的規模不過四五十人,龐大的工程量,幾乎完全動用自動化機械,按人工智能規劃的流程來完成。
工廠建成後,日常的運行和維護,更隻需要寥寥二十人的管理團隊,每天即可生產三百五十輛無人駕駛電動車,如果全部賣出,毛利潤高達一百四十萬馬克。
甚至,就連極罕見的生產線故障,前來處理的,也是流水線製造廠家的智能化檢測維修係統,隨行的工程師,一身西裝坐在工廠會客室的沙發上喝咖啡,頂多瞥一眼平板電腦上的進度,輕鬆閑適的樣子如果被大老板看到,說不定下一次,就連這家夥的機票錢、甚至薪水也都會被砍掉。
這樣的智能化工廠,偌大廠房裏,見不到一盞照明燈具;
仿佛墓室,令人窒息。
因為從頭到尾,從原料投放到檢測下線,根本沒有一個工人實質性的參與其中,名義上監控流水線運行、事實上往往隻是看客的運行團隊,寥寥幾名當班者,都在單獨的值班室裏,維係人類僅剩的存在感,僅此而已。
從現場施工,到工業流程,越來越多的崗位已經、或者正在被機器所取代,而聯邦政府為經濟開出的一張藥方,則進一步加速了這樣的嬗變。
縱觀全局,隻有在科技研發,或者前沿探索的機構裏,才能輕易找到人的身影。
對置身於伯克利大學的方然,表麵上,如果隻關注周遭環境,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就是在當今時代的經濟循環中,uu看書 .uukanshu 人的地位仍然至關重要。
畢竟,在聯邦頂尖的大學,研究所,或者企業的研發部門,無數頭腦正殫精竭慮,設法攻克技術難關。
然而這些人類中的頂尖頭腦,在人口中的比例,卻是不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微小。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達,人的體力,技能,乃至相對比較初級的智力,依次被係統所替代,越來越多的聯邦民眾被從經濟循環中剔除,進而,無法獲得其中流動的貨幣,繼而喪失消費能力。
待到經濟循環堆積到產品銷售、變現回款的那一天,危機,就將再度爆發,如同雪崩般將聯邦掩埋。
自動化的電動車工廠,從規劃到運行,一個沒多少人參與其中,對投資者來講,似乎是天大的好事,也可以節省許多人工成本。
然而從整體上考量,這也就意味著,工廠所製造的產品——每天的三百五十輛無人駕駛電動車,很可能根本就沒有買主,進而,投資者幻想中的利潤,也將隨著產品的銷路不暢,而注定無法實現。
商品找不到買主,在投資者,是極大的痛苦。
然而站在普通民眾的角度,無錢購買生活必需品,則是天大的恐怖。
因為這些必需品,從電動車、服裝鞋帽到生活必須的自來水、電力,甚至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食品,生產的過程,幾乎和普通民眾沒有一點交集,在這些商品的製造過程中,除極少數專業人才外,其他人根本拿不到任何報酬,現在又如何拿得出馬克,去交換商品,滿足自己可憐的生活需要呢。
在經濟循環中,作為整體的投資者投入一百馬克,並期待著收回兩百馬克,為此,可以進行十分複雜的經濟活動,但不管怎樣,一百馬克並不會憑空翻倍,當循環結束時,如果投資者的結算賬戶上真的有了兩百馬克,可以想象,那多出來的一百馬克,必然是來自於整個經濟循環之外。
多餘的馬克,這種東西,究竟存在於哪裏;
一般人的想法大抵是“政府開動印鈔機,央行隨便改賬戶”,這種將貨幣想象成現鈔、或者數字的念頭,並無助於思考。
事實上,要順利完成經濟循環,讓資本增殖,無非就是需要外來的貨幣注入,充當利潤;
這種注入的貨幣,來源,可以是其他國家、地區的國民財富,可以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也可以是簡單的開閘放水、信貸擴張,總之,要麽來自其他經濟組織,要麽來自科技進步的衍生,要麽來自信貸指向的未來。
萬變不離其宗,總而言之,沒有額外的貨幣一定是不成的。
聯邦曆史上的每一次經濟刺激,貨幣、或者說就是“利潤”的來源,都脫不出以上幾條的範疇。
倘若以上渠道,全都無法提供資金注入,情況又會怎樣呢:
一場極端典型的超級危機,就會到來。
置身於盛夏的大學校園,從媒體和網頁上感受到聯邦新一輪經濟刺激的規模和力度,方然的感受,與卡奧*海因裏希的觀點大致仿佛,不過,這輪經濟刺激埋下的隱患,可想而知,會比聯邦曆史上任何一次經濟刺激都更嚴重,未來一旦爆發的後果,也將會是空前慘烈。
將大筆資金投入it、自動化、人工智能,這樣的做法,效應與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刺激政策並無多大區別,帶來的後果,卻很不一樣。
一言蔽之,在這樣的經濟刺激過程中,作為資本利潤來源的聯邦民眾,能夠獲得的貨幣,會比以往任何一次經濟複蘇過程都少得多。
從電力骨幹網,到人工智能,諸多經濟刺激的大方向都有一個共同點,表麵上,是高新科技的眼花繚亂,仿佛聯邦即將開始第四次工業變革,待那些重化工、重人力的產業被淘汰後,就會自然迎來令人鼓舞的新一輪經濟繁榮。
然而這所謂的變革,經濟循環幾乎完全在少數高科技企業、與基礎設施製造商之間進行,衍生出的上下遊產業少得可憐,普通民眾的參與程度,則再創新低。
就方然手上的資料,譬如說,加利福尼亞某地的新能源汽車工廠,從項目規劃到竣工投產,一共隻有寥寥數百人參與其中,這數百人,還包括項目主管和設計師在內的,十指不沾泥的技術和管理人員。
現場施工隊的規模不過四五十人,龐大的工程量,幾乎完全動用自動化機械,按人工智能規劃的流程來完成。
工廠建成後,日常的運行和維護,更隻需要寥寥二十人的管理團隊,每天即可生產三百五十輛無人駕駛電動車,如果全部賣出,毛利潤高達一百四十萬馬克。
甚至,就連極罕見的生產線故障,前來處理的,也是流水線製造廠家的智能化檢測維修係統,隨行的工程師,一身西裝坐在工廠會客室的沙發上喝咖啡,頂多瞥一眼平板電腦上的進度,輕鬆閑適的樣子如果被大老板看到,說不定下一次,就連這家夥的機票錢、甚至薪水也都會被砍掉。
這樣的智能化工廠,偌大廠房裏,見不到一盞照明燈具;
仿佛墓室,令人窒息。
因為從頭到尾,從原料投放到檢測下線,根本沒有一個工人實質性的參與其中,名義上監控流水線運行、事實上往往隻是看客的運行團隊,寥寥幾名當班者,都在單獨的值班室裏,維係人類僅剩的存在感,僅此而已。
從現場施工,到工業流程,越來越多的崗位已經、或者正在被機器所取代,而聯邦政府為經濟開出的一張藥方,則進一步加速了這樣的嬗變。
縱觀全局,隻有在科技研發,或者前沿探索的機構裏,才能輕易找到人的身影。
對置身於伯克利大學的方然,表麵上,如果隻關注周遭環境,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就是在當今時代的經濟循環中,uu看書 .uukanshu 人的地位仍然至關重要。
畢竟,在聯邦頂尖的大學,研究所,或者企業的研發部門,無數頭腦正殫精竭慮,設法攻克技術難關。
然而這些人類中的頂尖頭腦,在人口中的比例,卻是不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微小。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達,人的體力,技能,乃至相對比較初級的智力,依次被係統所替代,越來越多的聯邦民眾被從經濟循環中剔除,進而,無法獲得其中流動的貨幣,繼而喪失消費能力。
待到經濟循環堆積到產品銷售、變現回款的那一天,危機,就將再度爆發,如同雪崩般將聯邦掩埋。
自動化的電動車工廠,從規劃到運行,一個沒多少人參與其中,對投資者來講,似乎是天大的好事,也可以節省許多人工成本。
然而從整體上考量,這也就意味著,工廠所製造的產品——每天的三百五十輛無人駕駛電動車,很可能根本就沒有買主,進而,投資者幻想中的利潤,也將隨著產品的銷路不暢,而注定無法實現。
商品找不到買主,在投資者,是極大的痛苦。
然而站在普通民眾的角度,無錢購買生活必需品,則是天大的恐怖。
因為這些必需品,從電動車、服裝鞋帽到生活必須的自來水、電力,甚至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食品,生產的過程,幾乎和普通民眾沒有一點交集,在這些商品的製造過程中,除極少數專業人才外,其他人根本拿不到任何報酬,現在又如何拿得出馬克,去交換商品,滿足自己可憐的生活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