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想無中生有,走出“一路上漲”與“暴跌崩盤”之外的第三條路,想法,很好。
但要對抗客觀規律,隻有想法,是遠遠不夠的。
鎖定房價,拒絕任何市場波動,本質上是恐懼房價會一路暴跌,卻也會令投資者恐慌,意識到房產價格的增長預期已不複存在:這,並非政策意義上、而是實踐意義上的不複存在,鎖盤本身就傳達了一個信號,目前的房價,泡沫之嚴重,已經到了“不鎖即崩”的程度,那麽如果不想被暴跌所毀滅,鎖盤就是必然。
當然,這樣的必然性,一定會讓房產投資者絕望,繼而,不擇手段的套現離場。
然而什麽是鎖盤呢:
如果能離場,那就不叫鎖盤了。
一邊是升值預期的破滅,一邊是套現離場被嚴禁,投資者的心情,方然並不關心,他隻知道,在這樣的完全管製市場,房產將在實踐意義上嚴重貶值,名義價格會與實際價格相差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實際價值一旦與名義價格背離,事實上,就意味著鎖盤的徹底失敗。
鎖盤,不管操作如何荒謬,本意是想保住房產的價格。
然而這操作,卻讓房產幾乎無法變現,將其投資價值、名義價值乃至事實價值一並摧毀。
再怎樣昂貴的資產,如果根本沒有交易的手段,沒有一個可靠的渠道能兌換成現鈔,那麽,這所謂資產的價格,就沒意義,對賣家沒意義,對潛在的買家同樣沒意義,誰會用現金買入價格鎖死、遑論增殖的資產呢,難道還指望那年化1.5%,甚至連聯邦儲蓄利率都趕不上的可憐收益嗎。
一旦想明白這點,聯邦政府的所謂“鎖盤”,麵目就格外可憎。
對房價,要麽放任其一路飆升,直到泡沫膨脹到極限後崩盤,要麽乖乖遵循經濟規律,出動出手刺破泡沫;在虛高的資產價格麵前,聯邦能選的,無非是這兩條路。
即便出於恐懼,想避免房價崩盤的恐怖衝擊,也不應該心存幻想。
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一段時間內,聯邦對房地產市場的鎖盤,效果很明顯:但凡跳出經濟的範疇,以暴力為後盾而動用一些非經濟的手段,單純服從經濟規律的房地產市場也隻有乖乖就範,至少在表麵上,房價在暴漲後趨於穩定,但這隻是表麵意義上的穩定,是缺乏交易量,事實上摒棄了市場規律的穩定。
等沒有變現手段時,房價穩、還是不穩,又哪還有一絲一毫的意義呢。
就在不久之前,房價還沒有像方然所見到的那樣,一路狂瀉,因為在政府控製下,大量企圖高位套現的持有者,要麽沒有資格,要麽錯判形勢,並沒能夠成批的套現離場,僅此而已。
然而隨著鎖盤策略的持續,再怎樣頭腦遲鈍的家夥,一旦發現自己手中的房產,並非金山銀山,而隻不過是年化收益率1.5%,七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的金融垃圾,接下來,可想而知,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賣出房產,落袋為安。
這種“想盡一切辦法”,是對聯邦控盤能力的極大考驗,如果無法杜絕,鎖盤就是空談。
而如果真能鎖盤,讓任何一個持有者都無法套現走人,房價則徹底失去意義:無法變現的資產,不管價格有多高,都將變成鏡花水月,可望而永遠不可得。
當然,分析到這裏,方然也受到了羅伯特*布朗的質疑。
教授在詢問他,麵對高企的資產泡沫,難道,聯邦就不能像過去三十年那樣,依靠經濟發展、房租提升,來逐漸提高房產的年化回報率,最終變相的將房價“反襯”到合理的水平:
“畢竟,就我本人而言,十六年前在邁阿密購買住宅的貸款,每月需歸還600馬克;
當時看來,這的確是沉重的負擔,但現在,以聯邦民眾的平均收入水平,600馬克則並不起眼,那麽,現在貸款買房的民眾,即便要每月償還6000馬克,說不定十年、二十年後,在暴漲的收入麵前,也根本算不得多麽嚴重的負擔?”
“龐氏騙局裏,第一批入場的人,也是這樣勸說後來者的。”
回顧過去的房價,方然很清楚布朗教授話裏的思路,他淡然的搖了搖頭:
“當然,房產市場,並不是單純的龐氏騙局,畢竟房屋是有居住價值的,這也是房價的基礎。
過去三十年,聯邦的房產價格一直在扶搖直上,不僅房價飆升,事實上,連房租也增長了若幹倍,這說明,房屋的居住者收入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才有能力承受不斷提高的房價和房租;
當然,由於房價包含了房租的未來預期,漲幅大大超過房租也並不意外。
但是,脫離房地產市場的細枝末節,從全局角度考慮,聯邦的房產,房租未來會怎樣變化,uu看書 .kansho 則是一個相當不樂觀的趨勢。
不,可以這樣講,聯邦的某些城市已經給出了答案。
曾經工業發達的底特律,在產業衰敗後,人口大量遷出,房租隨之暴跌,失去房租支撐的房價也難逃一劫,這說明,房價的趨勢,根本上還是著眼於經濟的趨勢,而現在的經濟形勢,教授,我不說您也知道,危機當前,拋開短期的震蕩不談,房價是根本沒可能繼續增長的。
以泡沫如此嚴重的房價,尚且隻將經濟拉動到現在的程度,聯邦經濟循環裏的大多數民眾,隻負擔得起目前水平的、相對於房價嚴重“偏低”的房租,經濟更寬裕者的資金又往往因購房而清零,甚至還背負上沉重的債務。
聯邦民眾的資金池,已經見底,如何支撐房租的進一步增長?
民眾的平均收入,目前不過3000到4000馬克,其中一半用於居住,支撐了房產的1.5%年化收益率;
如果鎖定房價,讓房租增長到能支撐5%的年化收益率,租金會高達5000馬克,即便民眾不吃不喝,也要有5000馬克的收入才有可能支付這樣的房租,但是,看現在的經濟形勢,別說收入增長到5000,就連現在的3000至4000能否維持,都還是未知數。
退一步講,即便一切都很順利,聯邦的經濟繼續平穩增長十年,將民眾收入拉動到6000~8000馬克的高位,有能力支付5000馬克來租房,保證房價鎖定狀態下的5%年化收益率:
但是這十年裏,房產的收益情況又怎麽樣?”
但要對抗客觀規律,隻有想法,是遠遠不夠的。
鎖定房價,拒絕任何市場波動,本質上是恐懼房價會一路暴跌,卻也會令投資者恐慌,意識到房產價格的增長預期已不複存在:這,並非政策意義上、而是實踐意義上的不複存在,鎖盤本身就傳達了一個信號,目前的房價,泡沫之嚴重,已經到了“不鎖即崩”的程度,那麽如果不想被暴跌所毀滅,鎖盤就是必然。
當然,這樣的必然性,一定會讓房產投資者絕望,繼而,不擇手段的套現離場。
然而什麽是鎖盤呢:
如果能離場,那就不叫鎖盤了。
一邊是升值預期的破滅,一邊是套現離場被嚴禁,投資者的心情,方然並不關心,他隻知道,在這樣的完全管製市場,房產將在實踐意義上嚴重貶值,名義價格會與實際價格相差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實際價值一旦與名義價格背離,事實上,就意味著鎖盤的徹底失敗。
鎖盤,不管操作如何荒謬,本意是想保住房產的價格。
然而這操作,卻讓房產幾乎無法變現,將其投資價值、名義價值乃至事實價值一並摧毀。
再怎樣昂貴的資產,如果根本沒有交易的手段,沒有一個可靠的渠道能兌換成現鈔,那麽,這所謂資產的價格,就沒意義,對賣家沒意義,對潛在的買家同樣沒意義,誰會用現金買入價格鎖死、遑論增殖的資產呢,難道還指望那年化1.5%,甚至連聯邦儲蓄利率都趕不上的可憐收益嗎。
一旦想明白這點,聯邦政府的所謂“鎖盤”,麵目就格外可憎。
對房價,要麽放任其一路飆升,直到泡沫膨脹到極限後崩盤,要麽乖乖遵循經濟規律,出動出手刺破泡沫;在虛高的資產價格麵前,聯邦能選的,無非是這兩條路。
即便出於恐懼,想避免房價崩盤的恐怖衝擊,也不應該心存幻想。
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一段時間內,聯邦對房地產市場的鎖盤,效果很明顯:但凡跳出經濟的範疇,以暴力為後盾而動用一些非經濟的手段,單純服從經濟規律的房地產市場也隻有乖乖就範,至少在表麵上,房價在暴漲後趨於穩定,但這隻是表麵意義上的穩定,是缺乏交易量,事實上摒棄了市場規律的穩定。
等沒有變現手段時,房價穩、還是不穩,又哪還有一絲一毫的意義呢。
就在不久之前,房價還沒有像方然所見到的那樣,一路狂瀉,因為在政府控製下,大量企圖高位套現的持有者,要麽沒有資格,要麽錯判形勢,並沒能夠成批的套現離場,僅此而已。
然而隨著鎖盤策略的持續,再怎樣頭腦遲鈍的家夥,一旦發現自己手中的房產,並非金山銀山,而隻不過是年化收益率1.5%,七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的金融垃圾,接下來,可想而知,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賣出房產,落袋為安。
這種“想盡一切辦法”,是對聯邦控盤能力的極大考驗,如果無法杜絕,鎖盤就是空談。
而如果真能鎖盤,讓任何一個持有者都無法套現走人,房價則徹底失去意義:無法變現的資產,不管價格有多高,都將變成鏡花水月,可望而永遠不可得。
當然,分析到這裏,方然也受到了羅伯特*布朗的質疑。
教授在詢問他,麵對高企的資產泡沫,難道,聯邦就不能像過去三十年那樣,依靠經濟發展、房租提升,來逐漸提高房產的年化回報率,最終變相的將房價“反襯”到合理的水平:
“畢竟,就我本人而言,十六年前在邁阿密購買住宅的貸款,每月需歸還600馬克;
當時看來,這的確是沉重的負擔,但現在,以聯邦民眾的平均收入水平,600馬克則並不起眼,那麽,現在貸款買房的民眾,即便要每月償還6000馬克,說不定十年、二十年後,在暴漲的收入麵前,也根本算不得多麽嚴重的負擔?”
“龐氏騙局裏,第一批入場的人,也是這樣勸說後來者的。”
回顧過去的房價,方然很清楚布朗教授話裏的思路,他淡然的搖了搖頭:
“當然,房產市場,並不是單純的龐氏騙局,畢竟房屋是有居住價值的,這也是房價的基礎。
過去三十年,聯邦的房產價格一直在扶搖直上,不僅房價飆升,事實上,連房租也增長了若幹倍,這說明,房屋的居住者收入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才有能力承受不斷提高的房價和房租;
當然,由於房價包含了房租的未來預期,漲幅大大超過房租也並不意外。
但是,脫離房地產市場的細枝末節,從全局角度考慮,聯邦的房產,房租未來會怎樣變化,uu看書 .kansho 則是一個相當不樂觀的趨勢。
不,可以這樣講,聯邦的某些城市已經給出了答案。
曾經工業發達的底特律,在產業衰敗後,人口大量遷出,房租隨之暴跌,失去房租支撐的房價也難逃一劫,這說明,房價的趨勢,根本上還是著眼於經濟的趨勢,而現在的經濟形勢,教授,我不說您也知道,危機當前,拋開短期的震蕩不談,房價是根本沒可能繼續增長的。
以泡沫如此嚴重的房價,尚且隻將經濟拉動到現在的程度,聯邦經濟循環裏的大多數民眾,隻負擔得起目前水平的、相對於房價嚴重“偏低”的房租,經濟更寬裕者的資金又往往因購房而清零,甚至還背負上沉重的債務。
聯邦民眾的資金池,已經見底,如何支撐房租的進一步增長?
民眾的平均收入,目前不過3000到4000馬克,其中一半用於居住,支撐了房產的1.5%年化收益率;
如果鎖定房價,讓房租增長到能支撐5%的年化收益率,租金會高達5000馬克,即便民眾不吃不喝,也要有5000馬克的收入才有可能支付這樣的房租,但是,看現在的經濟形勢,別說收入增長到5000,就連現在的3000至4000能否維持,都還是未知數。
退一步講,即便一切都很順利,聯邦的經濟繼續平穩增長十年,將民眾收入拉動到6000~8000馬克的高位,有能力支付5000馬克來租房,保證房價鎖定狀態下的5%年化收益率:
但是這十年裏,房產的收益情況又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