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先進、更發達,並非自吹自擂、而是客觀存在的這樣一個文明,卻因為經濟的畸形發展而陷入失業高企與消費萎靡的困境,不得不飲鴆止渴、引狼入室,最終被來自落後、不發達文明的遷徙者取而代之,這樣的自取滅亡,但凡看透了真相的聯邦民眾,都不會無動於衷,繼而,出離憤怒。
可是在方然看來,同樣身為聯邦人,他卻覺得這過程更像“報應不爽”,而非其他。
先進,發達,這樣形容身為世界霸主的聯邦,究竟是否合適,如果隻看聯邦龐大的軍隊規模,和貌似強大的經濟實力,的確可以這樣講。
然而撥開表象,聯邦過去的經濟繁榮,也無非是建立在以霸權為後盾的掠奪上:
正是聯邦(以及其他“先進、發達”的國家)對世界大多數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滲透,資源掠奪,讓這些國家不斷失血,資源廉價賤賣,人才遠走他鄉,無力現代化的不發達國家,隻能在貧窮落後的泥淖裏絕望掙紮,甚至,將龐大的人口轉變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從這種角度講,引進難民,甚至都算不上是“引狼入室”,而隻不過是聯邦出於簡化抽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考慮,將原本由落後國家工廠主們控製的“苦力”,調動到國境線內的崗位上,僅此而已。
進入聯邦的遷徙者,大部分就業,都集中在聯邦嚴重缺乏的製造業,建築業,保全服務,業餘教育和老年護理等領域。
一言蔽之,全都是那種無法遠程雇傭,遠程辦公,隻要用巨輪將產品運到港口、送到消費者手上就萬事大吉的行當,這些行業的每一個崗位,都需要實打實的人就位,才能運轉,於是聯邦就敞開大門,吸納難民,其實無非是頂一個冠冕堂皇的名頭,從不發達國家這些“托拉斯的下屬企業”抽調人力,僅此而已。
既然都是為聯邦打工,隻是換一個地點,本質,不會變,也無法改變。
既然如此,難民如何取代主流社會,也隻是聯邦霸權的報應不爽、求仁得仁,至少方然是這樣認為。
雖然憑借他對it、ai的觀察和理解,令羅伯特*布朗等人憂心忡忡、義憤填膺的未來,並不一定真的會發生,但反正這也無所謂,聯邦的主流社會會怎樣,說真的,他壓根就不關心,隻要社會還存在、還在運轉,有管事者給生命科學的研究機構撥款即可。
至於這些管事者說什麽話,穿什麽衣服,放哪一首歌曲,升什麽圖案的旗,對他來說很重要嗎,當然不。
羅伯特*布朗的憤懣,方然不全認同,當時卻隻能逢場作戲般的附和。
但,他在閑談結束時的喃喃而語,卻讓方然本能的嗅到了一絲危險氣息,他知道,這位教授見多識廣,平時的活動重心也並不在生命科學,既然是酒後閑聊,彼此投機,他的預測必定有根有據,或許還相當準確。
但是……
世界大戰,上一次還是幾十年前的事,當今時代,真的還會發生嗎。
沒空為交通工具的事情煩惱,接下來的幾天,方然罕見的調整了作息計劃,每天花費不少時間查資料、做筆記,學習理解人類世界的武器,裝備,軍隊規模和戰爭曆史,看羅伯特*布朗的預測是不是靠譜。
按布朗教授的話,一場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方然起初是這樣想,然後才意識到,生命科學研究者眼中的“即將”,概念似乎與凡人不同,布朗教授的原話也並不是“大戰馬上就會爆發”,而是說自己和他這種年紀的人,或遲或早,都會在有生之年見證曆史,親曆一場世界大戰的殘酷折磨。
世界大戰,會幹預人類世界的種間競爭,這道理很簡單,無非是暴力決定一切。
但布朗教授他,為什麽會認定“大戰遲早爆發”呢,方然並不理解,在他看來,自從核武器出現之後,具體的講,從西曆1369年以後,世界主要強國陸續都擁有了這麽一種足以徹底毀滅對手的武力,列強之間就再未爆發過大戰。
雖然幾十年間,局部戰爭此起彼伏,但對人類文明來講,無關痛癢,遠遠達不到生死攸關的地步。
核武器,擁有毀滅文明的能力,卻充當了蓋亞和平的基石。
這似乎很諷刺。
然而從博弈論的角度,uu看書 ww.ukansh當任何一方都有能力徹底毀滅對手,又極度渴望生存時,在核攻擊無法徹底摧毀對方核反擊能力的前提下,最佳的策略就是“讓核彈待在發射架上,隨時準備發射,永遠不會發射”,用核武器的強大威懾力,斷絕對手搶先發動核攻擊的念頭,此確保自身的安全。
確保相互摧毀的恐怖平衡,不誇張地講,是當今世界總體和平的大前提。
其他常規武力,那些在局部戰爭中大顯神威的武器和軍隊,實質上,都不過是在核武器的陰影下活動。
隻有核武器幕後撐腰,常規武力才能實施一些意義有限的作戰行動,至於有核國家之間,對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戰場卻集中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層麵,直接爆發衝突的概率無限接近於零。
既然如此,哪怕一個強國的經濟衰退到極限,也無非是社會動亂,政-權更迭,像第一、二次蓋亞大戰那樣,用侵略擴張的手段暫時緩解經濟危機,已經是不可能的。
對武器,戰爭,軍事領域的分值了解有限,很長時間以來,方然對蓋亞局勢的判斷就基於以上認識,時間精力有限,他必須把主要的資源投入到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上,對那些無助於追尋永生的領域,淺嚐輒止,走馬觀花,一般也完全可以。
但是現在,與羅伯特*布朗的交談,卻提醒了他,要想預判世界的未來,軍事,必定是一個不應該被忽略領域。
兵器,武裝人員,龐大的軍事力量,代表著一個和平年代往往身居幕後的終結者:
暴力,或曰,元要素。
可是在方然看來,同樣身為聯邦人,他卻覺得這過程更像“報應不爽”,而非其他。
先進,發達,這樣形容身為世界霸主的聯邦,究竟是否合適,如果隻看聯邦龐大的軍隊規模,和貌似強大的經濟實力,的確可以這樣講。
然而撥開表象,聯邦過去的經濟繁榮,也無非是建立在以霸權為後盾的掠奪上:
正是聯邦(以及其他“先進、發達”的國家)對世界大多數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滲透,資源掠奪,讓這些國家不斷失血,資源廉價賤賣,人才遠走他鄉,無力現代化的不發達國家,隻能在貧窮落後的泥淖裏絕望掙紮,甚至,將龐大的人口轉變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從這種角度講,引進難民,甚至都算不上是“引狼入室”,而隻不過是聯邦出於簡化抽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考慮,將原本由落後國家工廠主們控製的“苦力”,調動到國境線內的崗位上,僅此而已。
進入聯邦的遷徙者,大部分就業,都集中在聯邦嚴重缺乏的製造業,建築業,保全服務,業餘教育和老年護理等領域。
一言蔽之,全都是那種無法遠程雇傭,遠程辦公,隻要用巨輪將產品運到港口、送到消費者手上就萬事大吉的行當,這些行業的每一個崗位,都需要實打實的人就位,才能運轉,於是聯邦就敞開大門,吸納難民,其實無非是頂一個冠冕堂皇的名頭,從不發達國家這些“托拉斯的下屬企業”抽調人力,僅此而已。
既然都是為聯邦打工,隻是換一個地點,本質,不會變,也無法改變。
既然如此,難民如何取代主流社會,也隻是聯邦霸權的報應不爽、求仁得仁,至少方然是這樣認為。
雖然憑借他對it、ai的觀察和理解,令羅伯特*布朗等人憂心忡忡、義憤填膺的未來,並不一定真的會發生,但反正這也無所謂,聯邦的主流社會會怎樣,說真的,他壓根就不關心,隻要社會還存在、還在運轉,有管事者給生命科學的研究機構撥款即可。
至於這些管事者說什麽話,穿什麽衣服,放哪一首歌曲,升什麽圖案的旗,對他來說很重要嗎,當然不。
羅伯特*布朗的憤懣,方然不全認同,當時卻隻能逢場作戲般的附和。
但,他在閑談結束時的喃喃而語,卻讓方然本能的嗅到了一絲危險氣息,他知道,這位教授見多識廣,平時的活動重心也並不在生命科學,既然是酒後閑聊,彼此投機,他的預測必定有根有據,或許還相當準確。
但是……
世界大戰,上一次還是幾十年前的事,當今時代,真的還會發生嗎。
沒空為交通工具的事情煩惱,接下來的幾天,方然罕見的調整了作息計劃,每天花費不少時間查資料、做筆記,學習理解人類世界的武器,裝備,軍隊規模和戰爭曆史,看羅伯特*布朗的預測是不是靠譜。
按布朗教授的話,一場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方然起初是這樣想,然後才意識到,生命科學研究者眼中的“即將”,概念似乎與凡人不同,布朗教授的原話也並不是“大戰馬上就會爆發”,而是說自己和他這種年紀的人,或遲或早,都會在有生之年見證曆史,親曆一場世界大戰的殘酷折磨。
世界大戰,會幹預人類世界的種間競爭,這道理很簡單,無非是暴力決定一切。
但布朗教授他,為什麽會認定“大戰遲早爆發”呢,方然並不理解,在他看來,自從核武器出現之後,具體的講,從西曆1369年以後,世界主要強國陸續都擁有了這麽一種足以徹底毀滅對手的武力,列強之間就再未爆發過大戰。
雖然幾十年間,局部戰爭此起彼伏,但對人類文明來講,無關痛癢,遠遠達不到生死攸關的地步。
核武器,擁有毀滅文明的能力,卻充當了蓋亞和平的基石。
這似乎很諷刺。
然而從博弈論的角度,uu看書 ww.ukansh當任何一方都有能力徹底毀滅對手,又極度渴望生存時,在核攻擊無法徹底摧毀對方核反擊能力的前提下,最佳的策略就是“讓核彈待在發射架上,隨時準備發射,永遠不會發射”,用核武器的強大威懾力,斷絕對手搶先發動核攻擊的念頭,此確保自身的安全。
確保相互摧毀的恐怖平衡,不誇張地講,是當今世界總體和平的大前提。
其他常規武力,那些在局部戰爭中大顯神威的武器和軍隊,實質上,都不過是在核武器的陰影下活動。
隻有核武器幕後撐腰,常規武力才能實施一些意義有限的作戰行動,至於有核國家之間,對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戰場卻集中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層麵,直接爆發衝突的概率無限接近於零。
既然如此,哪怕一個強國的經濟衰退到極限,也無非是社會動亂,政-權更迭,像第一、二次蓋亞大戰那樣,用侵略擴張的手段暫時緩解經濟危機,已經是不可能的。
對武器,戰爭,軍事領域的分值了解有限,很長時間以來,方然對蓋亞局勢的判斷就基於以上認識,時間精力有限,他必須把主要的資源投入到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上,對那些無助於追尋永生的領域,淺嚐輒止,走馬觀花,一般也完全可以。
但是現在,與羅伯特*布朗的交談,卻提醒了他,要想預判世界的未來,軍事,必定是一個不應該被忽略領域。
兵器,武裝人員,龐大的軍事力量,代表著一個和平年代往往身居幕後的終結者:
暴力,或曰,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