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與dna的關係,一望可知,卻讓方然十分困惑。


    dna的複製,演化,需要借助細胞的分裂,空有dna、或rna的病毒無法憑空自我複製,也就是說,dna依賴著細胞。


    可是另一方麵,dna賴以存在、複製,無限延續下去的場所:細胞,一切的生命活動又受到dna的控製,細胞的生命構件,都需要dna的藍圖才能被合成出來,換句話說,細胞又依賴著dna。


    a依賴著b,b又依賴著a,按進化論,真相就隻能有一個:


    a和b,dna和細胞,是同時演化出來的。


    但這怎麽可能呢。


    麵對屏幕,閱讀著晦澀難懂的文獻,十二歲孩童的理解能力畢竟有限,但方然的學識遠遠超越了同齡人,他明白,哪怕隻是一個最簡單的原始細胞,其從無到有的過程,從概率上講也是一種無法想象的奇跡。


    方然的判斷,來自於生命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辛西婭。


    讀音來自“人造兒”,辛西婭是“人類長壽有限公司”的一項生命科學研究成果,這家成立於西曆1463年的公司在業界的名聲十分微妙。


    創始者克雷格*文特爾,被認為是一個生命科學的天才,同時也被科學界打上“追逐利潤更甚科學”、“自負而傲慢”的標簽。


    公司創始人的名聲,方然並不關心,他感興趣的是“辛西婭”。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單細胞生物,辛西婭,和蓋亞現存的任何生命都不一樣,原則上講,辛西婭的dna完全來自人工編輯,和其他所有生命體的共同祖先——原始生命之間,沒有什麽直接的聯係。


    由於是人工編輯,沒有演化中遺留的負擔,辛西婭的dna長度出乎意料的短,“辛西婭3.0”隻有473個基因,dna鏈的總長度為53.1萬堿基對。


    531,000個核酸堿基對,相比之下,人類dna的核酸堿基對則超過3,000,000,000。


    五十三萬,三十億,差距之大令人印象深刻。


    但即便“辛西婭”這樣最簡潔的單細胞生物,要憑空從有機物的“濃湯”,原始海洋中產生,仍然是一種看上去根本不可能的事。


    按“人類長壽有限公司”的文檔,辛西婭的dna,其中有確切作用、必不可少的部分至少占69%,也就是說,dna裏至少三十七萬個堿基對的排列,不能出現差錯,否則無法支持一個最簡單細胞的生命活動。


    一大堆雜亂無章的堿基對,拚湊成特定編碼的三十七萬長鏈,還要分毫不差:


    2的370,000次方,會是多大的一個數字,方然不禁搖頭,按科學界公認的看法,宇宙誕生至今不過一百四十億年,蓋亞存在至今才四十六億年,即便這四十六億年裏的每一分,每一秒,蓋亞上都在進行恒河沙數的dna拚湊試驗,直到今天,拚湊出單細胞生命dna的概率,仍然無限接近於零。


    嗬,“恒河沙數”用在這裏,並不適當,恒河的河床上能有多少沙粒呢,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總數還沒有2的80次方。


    至於2的370,000次方……


    一邊思考,一邊回顧“辛西婭”的公開文獻,方然眉頭緊鎖,他想起了曾在《生物》課上產生的困惑。


    生命,哪怕一個細胞,當真能無中生有,依達爾文的理論而在蓋亞中憑空出現嗎。


    方然的困惑,雖然他現在還不清楚,正是嚴肅的反對者用來質疑達爾文進化論的最犀利武器之一。


    生命的從無到有,概率如此渺茫,並非是一句“奇跡”能敷衍的。


    從原始海洋中遍布的有機物分子,到第一個生命,這無中生有的神秘過程,似乎缺少一個關鍵的環節;最初的生命,有機化合物的堆砌,要麽是“死”,要麽是“活”,半死不活的中間態何其荒謬,但這也就意味著,從非生命到最初生命的近乎無限遠的距離,演化,是在一步之內跨越的。


    一步跨越近乎無限遠的距離,怎麽想,都覺得完全沒可能。


    方然的腦海裏,飄過一個慣用的比喻,概率極小的事件大概是怎樣呢,好比台風過後,散落一地的零件被拚成波音141客機,當然,這根本不可能,然而套用在生命演化的從無到有上,不可思議的奇跡,卻又實實在在的曾經發生過。


    又或者,是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出了問題。


    坐在計算機前,手指在鼠標上來回摩挲,有那麽一瞬間,方然的確感覺到,自己對進化論的信仰出現了一絲動搖,查爾斯*達爾文的理論,會不會隻能解釋蓋亞的生命演化,而不能解釋原始生命的出現呢。


    生命的從無到有,和人的必然衰老,乍看去,兩者間似乎連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方然卻不這樣認為,直覺的想,既然生命的本質是dna,uu看書 ww.unsu.om 那麽,弄清楚生命最初是如何出現的,就至關重要。


    ……分裂就是死亡。


    ……生命中最初沾染的特質,是繁衍。


    冥想,思維的火花在跳躍,方然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無數念頭。


    倏忽間,就在思維的海洋裏,他似乎察覺到有什麽關鍵的線索一閃而過,待反應過來,想要去捕捉時,卻又連一點隱約的殘跡都摸不到。


    到底是什麽呢,回過神來,理性再度主宰的頭腦裏,什麽也沒有。


    方然懊惱的關閉瀏覽器,長歎一聲。


    ……


    一月,冬季的金伯利,被靜謐安詳的積雪覆蓋。


    也是錘煉思維的幽靜之處。


    從飄雨的沉思之後,一連好幾天,方然的生活節奏依然很有序,隻不過,每天一小時的生命科學研究時間,他始終在琢磨阿爾貝*雅卡爾說過的那些話。


    對抗衰老,永不下車,雅卡爾的指點,讓方然窺見了一絲門徑。


    要明白生命衰老的實質,或者,至少是其表象,詳細解讀生命的本質似乎十分必要,但他委實沒想到,生命最初的奧秘,“無中生有”,竟然會如此不合常理。


    翻看任何一本中學生物教材,原始生命的出現,都是四個步驟:


    從無機物出發,第一步到有機小分子,又到有機聚合物,再到有機結構體,前麵的三步,都已得到了驗證。


    唯獨最後一步……


    有機結構體,到真正的生命體,到底是一番怎樣的神乎其技;


    到今天,也沒人能說清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不下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永不下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