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原老師做了一桌子的菜,跟薑家的熱鬧比起來,薑家還是冷清多了。
接過家華送得羽絨背心,原老師迫不急待地套在了身上,連說:“蠻好,蠻好,我早就想有仄(這)麽一件衣服了,家華蠻會買東西。”
家華真沒想到原老師的廚藝這麽好,每一道菜都是別具匠心。
原老師邊勸兩個孩子多吃邊指點著桌上的菜說道:“騷(燒)菜嘛,人都縮(說)是南甜北鹹,其思(實)沒有那麽絕對啦,該甜的甜,該鹹的鹹,這樣才更符合大縱(眾)的口味,所以我的騷(燒)菜風格四(是)南北皆宜。
“文革”中,我從楊鄒(州)輾轉被發配到仄(這)裏,當時,遠岑(程)還很小,如果縮(說),我算半過(個)南方人的話,遠岑(程)就四(是)過(個)地道的卜(北)方人啦,我騷(燒)的菜,他四(是)蠻喜歡呲(吃)噠。”
家華點點頭:“恩,就您這廚藝,我想沒有人會不喜歡。”
原老師說:“我來到仄(這)裏,隻特意改變了兩樣東西,一四(是)廚藝,二四(是)口音,我這樣的口音講課,你們還能聽得懂吧?”
家華說:“您的口音,不但聽得懂,經您改良過的吳音軟語,還特別中聽,讓挺枯燥的數學課,都變得生動了。”
原老師很高興:“能聽懂就好,能聽懂就好。讓我測(徹)底改,四(是)不括(可)能的啦,畢竟這四(是)我的鄉音嘛。”
家華安慰原老師:“這麽多年過去了,您要是想回老家,應該隨時都能回去的。”
原老師笑著揮了下手:“不回去了,老家已經沒森(什)麽親人啦。當年,剛來仄(這)裏的四(時)候,我確四(實)很絕望噠,可四(是),來到仄(這)裏我發現,仄(這)裏的人還四(是)蠻散(善)良噠,仄(這)些年沒有人強迫我離開學校、離開蘇(書)籍,仄(這)對一個茲四(知識)分子來縮(說),就算蠻幸運啦。
‘但四(使)此森(身)能報國,天涯何促(處)不蘇杭?’這樣一想,剛來四(時)候那種‘誰念為儒逢四(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的悲觀,也就越來越騷(少)了。
我快到六十歲了,退休後,遠岑(程)落戶在哪裏,我就跟他到哪裏,我死以後,仄(這)把骨頭也就葬在哪裏,何處黃土不埋人哪,無所謂噠。哎,不要光聽我說縮(說)話呀,你們快點呲(吃)呀!”
在原老師家吃過晚飯,天已經大黑,遠程送家華回家,路上,遠程問:“剛才在飯桌上,你是不是想跟我爸說,咱們畢業後不打算去大城市工作?”
家華說:“是想說來著,後來,又不想說了。”
遠程問:“為什麽呢?”
家華說:“上高中的時候,我就特別佩服原老師,他和學校裏那些虛張聲勢、腹內草莽的老師不一樣!從今兒開始,我更覺得原老師是一位與眾物而無求的真文士,如果咱們以後真得決定去偏遠的地方教書,他是絕不會反對的,現在探他的口風兒,不是多餘嘛。”
遠程說:“我猜就是這樣。看來,我和我爸生活了這麽多年,我並不完全了解他。”
家華問:“遠程,你媽是在你多大的時候去世的?”
遠程說:“我爸說是在我一歲多的時候。在我的記憶中,找不到關於我媽一星半點兒的影子,不過這樣也好,我可以隨意把她想象成任何我喜歡的樣子,而且在我的想象中,她永遠都是年輕的。”
家華問:“她連一張照片兒都沒留下嗎?”
遠程歎口氣:“什麽都沒有,連她用過的任何遺物都沒有,可能是我爸從楊州輾轉來到這裏,家裏的很多東西都在中途失落了。”
家華說:“我爸是在我快四歲的時候去世的,我唯一能記住的是,有一天他坐在我家炕頭兒上,他倚著被垛,我倚著他,一隻睡覺的老貓倚著我。家裏人都不相信我會記得四歲時候的事兒,信不信由她們吧,反正,我確信這是我爸給我留下的唯一念想。”
遠程羨慕道:“你比我幸運。”
接過家華送得羽絨背心,原老師迫不急待地套在了身上,連說:“蠻好,蠻好,我早就想有仄(這)麽一件衣服了,家華蠻會買東西。”
家華真沒想到原老師的廚藝這麽好,每一道菜都是別具匠心。
原老師邊勸兩個孩子多吃邊指點著桌上的菜說道:“騷(燒)菜嘛,人都縮(說)是南甜北鹹,其思(實)沒有那麽絕對啦,該甜的甜,該鹹的鹹,這樣才更符合大縱(眾)的口味,所以我的騷(燒)菜風格四(是)南北皆宜。
“文革”中,我從楊鄒(州)輾轉被發配到仄(這)裏,當時,遠岑(程)還很小,如果縮(說),我算半過(個)南方人的話,遠岑(程)就四(是)過(個)地道的卜(北)方人啦,我騷(燒)的菜,他四(是)蠻喜歡呲(吃)噠。”
家華點點頭:“恩,就您這廚藝,我想沒有人會不喜歡。”
原老師說:“我來到仄(這)裏,隻特意改變了兩樣東西,一四(是)廚藝,二四(是)口音,我這樣的口音講課,你們還能聽得懂吧?”
家華說:“您的口音,不但聽得懂,經您改良過的吳音軟語,還特別中聽,讓挺枯燥的數學課,都變得生動了。”
原老師很高興:“能聽懂就好,能聽懂就好。讓我測(徹)底改,四(是)不括(可)能的啦,畢竟這四(是)我的鄉音嘛。”
家華安慰原老師:“這麽多年過去了,您要是想回老家,應該隨時都能回去的。”
原老師笑著揮了下手:“不回去了,老家已經沒森(什)麽親人啦。當年,剛來仄(這)裏的四(時)候,我確四(實)很絕望噠,可四(是),來到仄(這)裏我發現,仄(這)裏的人還四(是)蠻散(善)良噠,仄(這)些年沒有人強迫我離開學校、離開蘇(書)籍,仄(這)對一個茲四(知識)分子來縮(說),就算蠻幸運啦。
‘但四(使)此森(身)能報國,天涯何促(處)不蘇杭?’這樣一想,剛來四(時)候那種‘誰念為儒逢四(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的悲觀,也就越來越騷(少)了。
我快到六十歲了,退休後,遠岑(程)落戶在哪裏,我就跟他到哪裏,我死以後,仄(這)把骨頭也就葬在哪裏,何處黃土不埋人哪,無所謂噠。哎,不要光聽我說縮(說)話呀,你們快點呲(吃)呀!”
在原老師家吃過晚飯,天已經大黑,遠程送家華回家,路上,遠程問:“剛才在飯桌上,你是不是想跟我爸說,咱們畢業後不打算去大城市工作?”
家華說:“是想說來著,後來,又不想說了。”
遠程問:“為什麽呢?”
家華說:“上高中的時候,我就特別佩服原老師,他和學校裏那些虛張聲勢、腹內草莽的老師不一樣!從今兒開始,我更覺得原老師是一位與眾物而無求的真文士,如果咱們以後真得決定去偏遠的地方教書,他是絕不會反對的,現在探他的口風兒,不是多餘嘛。”
遠程說:“我猜就是這樣。看來,我和我爸生活了這麽多年,我並不完全了解他。”
家華問:“遠程,你媽是在你多大的時候去世的?”
遠程說:“我爸說是在我一歲多的時候。在我的記憶中,找不到關於我媽一星半點兒的影子,不過這樣也好,我可以隨意把她想象成任何我喜歡的樣子,而且在我的想象中,她永遠都是年輕的。”
家華問:“她連一張照片兒都沒留下嗎?”
遠程歎口氣:“什麽都沒有,連她用過的任何遺物都沒有,可能是我爸從楊州輾轉來到這裏,家裏的很多東西都在中途失落了。”
家華說:“我爸是在我快四歲的時候去世的,我唯一能記住的是,有一天他坐在我家炕頭兒上,他倚著被垛,我倚著他,一隻睡覺的老貓倚著我。家裏人都不相信我會記得四歲時候的事兒,信不信由她們吧,反正,我確信這是我爸給我留下的唯一念想。”
遠程羨慕道:“你比我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