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他們的車從東華門進入皇宮。沿途經過酒人之室,庖人之室,也就是漢人俗稱的禦膳房,再往前走一會兒,就是太醫院所在的景惠殿了。
在宮外的時候,望著高高的宮牆,層層疊疊的琉璃飛簷,以為隻要翻過那道牆就是皇宮內院,就可以見到皇上和皇後了,其實並非如此。像禦膳房,太醫院,太乙神壇等,名義上都在皇宮大內,實際上隻是在皇宮的外圍。真正的大內,還在裏麵,還有一道宮牆圍護著。
而且大內也並不是一個整體,它被分成了前後兩個部分:前麵是皇帝議政的地方,後麵則是妃嬪所居的後宮,兩處各有宮牆環繞,自成一體,儼然兩座小城。大臣們平時進宮,進的都是前麵的宮城,至於後宮,除皇親國戚,還有宮裏的服役人員外,一般人是進不去的。
前半部最有名的宮殿是大明殿,後半部則是慈福殿。太醫院的位置,若按方位,處於皇宮的後半部,大門正對著後宮的德耀門,從德耀門進去,就是太後的慈福殿了。可見,皇上真的很孝順自己的母親,連太醫院都設在離太後寢宮最近的地方。
應該說,太醫在本朝是很受重視的,職銜很高,總領尚醫監為正二品。這是曆朝曆代都沒有的優待,以前的太醫,最高也就是正五品。當然,太醫院製度也是從大元的前身金朝才真正建立起來的。
尚醫監以下,設院使一名,正三品;左院判,正四品。再下有五品禦醫十數人,還有吏目、醫士、醫生等近百人,這些人最低的都是八品官。除尚醫監外,其餘全是漢人。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把漢人貶為低等民族,可是卻虛心接受漢人的文化,朝廷建製依據漢典,就連醫術,也隻崇尚漢人的。
這些都是十一在車上告訴秀兒的,直到這時秀兒才知道,原來關伯父並不是普通的禦醫,而是有三品職銜的院史。至於總領尚醫監,隻是一個由蒙古貴族擔任的虛職,那人根本不懂醫的,平時也很少到太醫院來。也就是說,關伯父才是太醫院的實際首腦。
當時秀兒笑著向十一道了一個萬福說:“原來你還是三品官家的貴公子呢,妾身一向失禮了。”難怪後來一直沒聽說勃勃找關家尋釁鬧事的,不是不想,是不敢。可笑他爹不魯花隻是都總管府一個四品通判,就耀武揚威,自己封自己為高官公子。結果一打聽,敢情人家的官階比他家還高呢,他那種人,一貫欺軟怕硬,哪裏還敢招惹。
十一白了她一眼道:“你又不是不知道,這個官銜是虛的,又不是一方父母官,根本沒什麽實權。而且在宮裏,三品官算個屁呀,在太後皇上貴妃們麵前,還不就是個高級奴才,一不小心,連命都送掉。我爹之前的那個院史,就幾次差點被皇上殺了的,雖然最終都赦免了,可受驚過度,四十多歲就死了,據說死的時候頭發都白了。”
秀兒感慨地說:“幸虧伯父是個心胸開闊的人。”
十一點了點頭:“是的,至少表麵上看起來還好。但我爹的心深,你別看他妻妾成群,朋友眾多,為人也極為豪爽熱情。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把自己關在煉藥房裏幾天不出來,或像現在這樣,躲在哪裏不回家。”
“老爺和少爺都是怪人。”菊香冷不丁地插了一句,但馬上就被自家主子瞪了回去。
“怪倒不至於,不過關伯父會這樣我還真沒想到”,記憶之中,那人一向很開朗的,也很有氣勢,跟自己父親的平和淡泊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過,“你既然知道你爹這樣,你還不來接他!”秀兒用責備的口吻說:“你明知道你爹心深,壓力大,你做兒子的,不體諒他,還跟他慪氣,過後也不肯接他回家。”真是不孝子,就知道吃喝玩樂,最多寫寫戲文打發日子,家裏的生意不照管,父親也不關心。
十一卻理直氣壯地說:“你們懂什麽,他壓力大,不肯麵對家人,接回去了就好了嗎?要是我,心裏有事的時候,情願在哪裏躲幾天,誰也不見,讓耳根子清靜點,自己再慢慢調整。那種時候見誰煩誰,何必呢?平白無故地得罪人。我娘她們都以為爹是生我的氣才跟我吵架的,其實不是,是他心裏本就有氣,我好死不死撞到槍口上,他正好發作一通,然後趁機躲起來。”
這樣說也在理,但即使是“筏子”,也總得有個由頭吧,秀兒試探著問:“是為了你要跟我下鄉的事嗎?”說完又覺得自己用詞不當,忙臉紅紅地修正:“我是說,你要跟我們戲班下鄉的事。”
十一這次倒沒什麽異樣的反應,隻是輕輕地“嗯”了一聲。
秀兒覺得有點尷尬,也有點難過,如果關伯父對十一下鄉的事這麽介意,那對她的印象也不會很好了。等一會兒,她又怎麽好意思見他呢?十一突然萌發下鄉的念頭,的確跟她脫不了幹係。
不管怎樣,都不能讓人家父子反目,於是她勸道:“既然伯父反對,你就不要下去了。你家的生意運轉正常,沒什麽需要巡視的,若隻是為了串戲,我們過幾個月就回來了,到時候你要串多少都行。紫花師兄是出名的懶貓,巴不得天天睡大覺,由別人代演呢。”
十一沒斷然拒絕,但也沒有很堅持,隻是說:“到時候再看吧。”
此時,馬車已經在先醫廟前停了下來,秀兒看十一徑直往裏走,也跟著進去上了三炷香。
出來的時候,她忍不住問:“進太醫院的人,都要先在這裏拜過神才能進去嗎?”
十一笑道:“那倒不是,隻是我第一次隨爹進宮,那時候四五歲吧,爹就領著我來上了香,拜了神。還對我說,我們家能吃這碗飯,都是祖師爺賞的,要知道感恩。以後我每次來都要進來拜一拜,習慣吧。”
“好習慣”,秀兒讚道:“我也認為,人該有敬畏心,感恩心,我們戲班每次排新戲都要拜神的,每逢初一十五也要拜。據說逢年過節還隆重些,不過我還進去的時間短,還沒見到過。”
關葦航號稱是跟兒子賭氣才住在宮裏兩天不回家的,但看到寶貝兒子親自進宮,早什麽氣都消了,笑容滿麵地迎了上來。其實,十一根本沒說什麽,見到關葦航的時候甚至低著頭不吭聲,還是秀兒在旁邊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袖,他才甕聲甕氣地叫了一聲:“爹。”
“唉!”關葦航答應得不知道多響亮,也許是看到了兩個人之間的小動作,笑得神神秘秘的,把他們倆讓進了屋裏。進屋之前,秀兒看了一下門上的牌匾,這裏是太醫院的“聽差處”。
聽差處並不隻有關葦航,還有好幾個穿棗紅官服的太醫和穿深藍官服的小吏。見十一和秀兒進去,忙丟下手裏研磨的藥材,或正討論的醫書,一下子全都圍了過來。
他們到的時候好像那些人挺閑的,先是一陣打趣,然後話題很快就轉到了轟動大都的新戲《拜月亭》上。這些人比誰都看得早,新戲在關府演第一場的時候,這些人好像都去了。秀兒好笑地說了一句:“那天太醫院不是要走空了。”難怪當時覺得下麵好多人的,光這太醫院都有上百號人了。
那些人居然點頭道:“的確是啊,除了那天上值的,其餘的都去了。”
正你一言我一語相談甚歡,門口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一個太監模樣的人站在門口喊:“關院史,前頭來人說,皇上馬上就要到慈福殿了,你速速進去見駕。”
關葦航舉袖齊眉,躬身問:“太後她老人家這會子起床沒有?午膳可有進食?”
太監搖了搖頭。
關葦航和其他幾個太醫互相看了看,一個個麵色凝重,剛才那輕鬆愉快的氣氛完全消失了。
這麽說,關伯父留宮不歸,真正的原因並非跟兒子賭氣,而是皇太後有疾,他得時時候著,根本就不能回家。
打發走了傳話太監,關葦航和幾個同事趕緊收拾東西,準備進後宮去看診。
這時十一問了一句:“爹,那你今晚回家嗎?”
關葦航回頭說:“看情況吧,我先進去看看。你們在這裏坐一會兒,要沒什麽大事,也許過一會兒就回來了。”
眼巴巴地看著關伯父他們走進對麵的宮門,秀兒有點好奇也有點期盼地說:“也不知道那裏麵是什麽樣子……”
“你想進去看看嗎?”十一湊過來問。
“當然了”,秀兒也不想隱瞞他。好不容易進了一回宮,要是連真正的大內都沒進去過,真的挺遺憾的。
“這好辦那”,十一過去跟兩個小吏一陣耳語,很快,兩套衣服和兩塊腰牌就送了過來。十一朝裏屋努了努嘴說:“快進去換上吧,我在外麵等你。”(未完待續)
在宮外的時候,望著高高的宮牆,層層疊疊的琉璃飛簷,以為隻要翻過那道牆就是皇宮內院,就可以見到皇上和皇後了,其實並非如此。像禦膳房,太醫院,太乙神壇等,名義上都在皇宮大內,實際上隻是在皇宮的外圍。真正的大內,還在裏麵,還有一道宮牆圍護著。
而且大內也並不是一個整體,它被分成了前後兩個部分:前麵是皇帝議政的地方,後麵則是妃嬪所居的後宮,兩處各有宮牆環繞,自成一體,儼然兩座小城。大臣們平時進宮,進的都是前麵的宮城,至於後宮,除皇親國戚,還有宮裏的服役人員外,一般人是進不去的。
前半部最有名的宮殿是大明殿,後半部則是慈福殿。太醫院的位置,若按方位,處於皇宮的後半部,大門正對著後宮的德耀門,從德耀門進去,就是太後的慈福殿了。可見,皇上真的很孝順自己的母親,連太醫院都設在離太後寢宮最近的地方。
應該說,太醫在本朝是很受重視的,職銜很高,總領尚醫監為正二品。這是曆朝曆代都沒有的優待,以前的太醫,最高也就是正五品。當然,太醫院製度也是從大元的前身金朝才真正建立起來的。
尚醫監以下,設院使一名,正三品;左院判,正四品。再下有五品禦醫十數人,還有吏目、醫士、醫生等近百人,這些人最低的都是八品官。除尚醫監外,其餘全是漢人。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把漢人貶為低等民族,可是卻虛心接受漢人的文化,朝廷建製依據漢典,就連醫術,也隻崇尚漢人的。
這些都是十一在車上告訴秀兒的,直到這時秀兒才知道,原來關伯父並不是普通的禦醫,而是有三品職銜的院史。至於總領尚醫監,隻是一個由蒙古貴族擔任的虛職,那人根本不懂醫的,平時也很少到太醫院來。也就是說,關伯父才是太醫院的實際首腦。
當時秀兒笑著向十一道了一個萬福說:“原來你還是三品官家的貴公子呢,妾身一向失禮了。”難怪後來一直沒聽說勃勃找關家尋釁鬧事的,不是不想,是不敢。可笑他爹不魯花隻是都總管府一個四品通判,就耀武揚威,自己封自己為高官公子。結果一打聽,敢情人家的官階比他家還高呢,他那種人,一貫欺軟怕硬,哪裏還敢招惹。
十一白了她一眼道:“你又不是不知道,這個官銜是虛的,又不是一方父母官,根本沒什麽實權。而且在宮裏,三品官算個屁呀,在太後皇上貴妃們麵前,還不就是個高級奴才,一不小心,連命都送掉。我爹之前的那個院史,就幾次差點被皇上殺了的,雖然最終都赦免了,可受驚過度,四十多歲就死了,據說死的時候頭發都白了。”
秀兒感慨地說:“幸虧伯父是個心胸開闊的人。”
十一點了點頭:“是的,至少表麵上看起來還好。但我爹的心深,你別看他妻妾成群,朋友眾多,為人也極為豪爽熱情。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把自己關在煉藥房裏幾天不出來,或像現在這樣,躲在哪裏不回家。”
“老爺和少爺都是怪人。”菊香冷不丁地插了一句,但馬上就被自家主子瞪了回去。
“怪倒不至於,不過關伯父會這樣我還真沒想到”,記憶之中,那人一向很開朗的,也很有氣勢,跟自己父親的平和淡泊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過,“你既然知道你爹這樣,你還不來接他!”秀兒用責備的口吻說:“你明知道你爹心深,壓力大,你做兒子的,不體諒他,還跟他慪氣,過後也不肯接他回家。”真是不孝子,就知道吃喝玩樂,最多寫寫戲文打發日子,家裏的生意不照管,父親也不關心。
十一卻理直氣壯地說:“你們懂什麽,他壓力大,不肯麵對家人,接回去了就好了嗎?要是我,心裏有事的時候,情願在哪裏躲幾天,誰也不見,讓耳根子清靜點,自己再慢慢調整。那種時候見誰煩誰,何必呢?平白無故地得罪人。我娘她們都以為爹是生我的氣才跟我吵架的,其實不是,是他心裏本就有氣,我好死不死撞到槍口上,他正好發作一通,然後趁機躲起來。”
這樣說也在理,但即使是“筏子”,也總得有個由頭吧,秀兒試探著問:“是為了你要跟我下鄉的事嗎?”說完又覺得自己用詞不當,忙臉紅紅地修正:“我是說,你要跟我們戲班下鄉的事。”
十一這次倒沒什麽異樣的反應,隻是輕輕地“嗯”了一聲。
秀兒覺得有點尷尬,也有點難過,如果關伯父對十一下鄉的事這麽介意,那對她的印象也不會很好了。等一會兒,她又怎麽好意思見他呢?十一突然萌發下鄉的念頭,的確跟她脫不了幹係。
不管怎樣,都不能讓人家父子反目,於是她勸道:“既然伯父反對,你就不要下去了。你家的生意運轉正常,沒什麽需要巡視的,若隻是為了串戲,我們過幾個月就回來了,到時候你要串多少都行。紫花師兄是出名的懶貓,巴不得天天睡大覺,由別人代演呢。”
十一沒斷然拒絕,但也沒有很堅持,隻是說:“到時候再看吧。”
此時,馬車已經在先醫廟前停了下來,秀兒看十一徑直往裏走,也跟著進去上了三炷香。
出來的時候,她忍不住問:“進太醫院的人,都要先在這裏拜過神才能進去嗎?”
十一笑道:“那倒不是,隻是我第一次隨爹進宮,那時候四五歲吧,爹就領著我來上了香,拜了神。還對我說,我們家能吃這碗飯,都是祖師爺賞的,要知道感恩。以後我每次來都要進來拜一拜,習慣吧。”
“好習慣”,秀兒讚道:“我也認為,人該有敬畏心,感恩心,我們戲班每次排新戲都要拜神的,每逢初一十五也要拜。據說逢年過節還隆重些,不過我還進去的時間短,還沒見到過。”
關葦航號稱是跟兒子賭氣才住在宮裏兩天不回家的,但看到寶貝兒子親自進宮,早什麽氣都消了,笑容滿麵地迎了上來。其實,十一根本沒說什麽,見到關葦航的時候甚至低著頭不吭聲,還是秀兒在旁邊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袖,他才甕聲甕氣地叫了一聲:“爹。”
“唉!”關葦航答應得不知道多響亮,也許是看到了兩個人之間的小動作,笑得神神秘秘的,把他們倆讓進了屋裏。進屋之前,秀兒看了一下門上的牌匾,這裏是太醫院的“聽差處”。
聽差處並不隻有關葦航,還有好幾個穿棗紅官服的太醫和穿深藍官服的小吏。見十一和秀兒進去,忙丟下手裏研磨的藥材,或正討論的醫書,一下子全都圍了過來。
他們到的時候好像那些人挺閑的,先是一陣打趣,然後話題很快就轉到了轟動大都的新戲《拜月亭》上。這些人比誰都看得早,新戲在關府演第一場的時候,這些人好像都去了。秀兒好笑地說了一句:“那天太醫院不是要走空了。”難怪當時覺得下麵好多人的,光這太醫院都有上百號人了。
那些人居然點頭道:“的確是啊,除了那天上值的,其餘的都去了。”
正你一言我一語相談甚歡,門口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一個太監模樣的人站在門口喊:“關院史,前頭來人說,皇上馬上就要到慈福殿了,你速速進去見駕。”
關葦航舉袖齊眉,躬身問:“太後她老人家這會子起床沒有?午膳可有進食?”
太監搖了搖頭。
關葦航和其他幾個太醫互相看了看,一個個麵色凝重,剛才那輕鬆愉快的氣氛完全消失了。
這麽說,關伯父留宮不歸,真正的原因並非跟兒子賭氣,而是皇太後有疾,他得時時候著,根本就不能回家。
打發走了傳話太監,關葦航和幾個同事趕緊收拾東西,準備進後宮去看診。
這時十一問了一句:“爹,那你今晚回家嗎?”
關葦航回頭說:“看情況吧,我先進去看看。你們在這裏坐一會兒,要沒什麽大事,也許過一會兒就回來了。”
眼巴巴地看著關伯父他們走進對麵的宮門,秀兒有點好奇也有點期盼地說:“也不知道那裏麵是什麽樣子……”
“你想進去看看嗎?”十一湊過來問。
“當然了”,秀兒也不想隱瞞他。好不容易進了一回宮,要是連真正的大內都沒進去過,真的挺遺憾的。
“這好辦那”,十一過去跟兩個小吏一陣耳語,很快,兩套衣服和兩塊腰牌就送了過來。十一朝裏屋努了努嘴說:“快進去換上吧,我在外麵等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