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聖誕節”了。(.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聖誕節”的熱鬧氣氛實際上已經持續了有半個多月,連北海這樣的小城市也不例外;各個商場超市酒店都立著光彩奪目的聖誕樹,聖誕禮品更是花樣繁多,僅是聖誕老人的玩具,帽子,卡片就不下幾十種。


    “聖誕節”被有的人稱為“洋節”。“洋節”在中國如此出風頭,是讓人帶點情緒。於是最近有國內幾所大學的十名博士聯名抵製“聖誕節”,他們在倡議書中指出:“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號召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這十位博士的愛國之心拳拳,讓人感動;但說“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還是有些過,而且僅由“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就做出如此的斷言也缺乏根據。“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文學邏輯是合理的,作為實際判斷的依據卻極不可靠,因為沒有一位果農在蘋果樹掉了一片葉子後就摘蘋果。


    其實,“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的事近年來做了不少。祭孔,祭黃帝,讀四書五經,演泰山封禪大典,等等,等等;自家努力做去就是,不必非跟“洋節”叫板。自己的端午節、中秋節“挺立”不起來,自家找原因,拿“洋節”出氣也沒用。


    的確,“洋節”源自西洋,“聖誕節”本是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由於耶穌誕生的日子並不易確定,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羅馬教廷規定每年的12月25日為聖誕節。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因為傳說耶穌是在夜間誕生的,所以24日晚又稱為“平安夜”,而耶穌誕生的年份即為公元元年。大家都知道,公元常以a.d.表示(annodomini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公元前則以示(beforechrist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


    1949年,我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決議就有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我國的記年就是這樣與“洋年”接軌的,說起來新年元旦也是個“洋節”。如徹底“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是否也要屏棄“洋年”,以“孔子誕辰”記年;或效仿“中華民國”的方式,采用“共和國”記年才行呢?(如:今年是共和國57年。)


    現今,在我國,聖誕節的宗教含義已經非常的淡化。俗話說,“懶人盼年,讒人盼節”。年輕人和孩子盼望有個熱鬧、開心、解讒的日子而已,難道博士們真的擔心過“聖誕節”的人都被西洋文化的“狂風驟雨”席卷而去,皈依了基督教不成?


    說起基督教,我還真佩服西洋傳教士的執著。前些日子,我在博客裏發過廣西北海市老街的照片,其中就有一座百年曆史的教堂。本月初我又去了北海南部的潿洲島,沒想到,在這個偏遠的小島上居然也有一座建於1863年的老教堂。你說說,這洋人的“文化侵略”夠厲害的了吧?我問當地的居民,現在這兒還有信基督教的嗎?他們說一個也沒有了,這個教堂隻是作為文物景點保留著,但島上的“關帝廟”、“媽祖廟”卻一直香火鼎盛。難道是有人對他們講過“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看沒有,也根本不需要。


    “不破不立”的思維方式有時是對的,有時就未必。我國五六十年代時可謂“禁了”西裝,可唐裝、馬褂、旗袍也沒有“挺立”;而韓國日本的民族服裝一直“挺立”,西裝也照樣流行。所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多下氣力做自家的“立”的文章,少打一些“破主意”,才是正路。


    所以我說,過個“聖誕節”沒什麽大不了的;就是商家有炒作的成分,也怪不得商家;因為這是“上帝”的意思,商家能不忙活嗎?筆者雖年過花甲,今晚也打算去商場逛逛,和年輕人一起湊個熱鬧。在此也敬祝各位朋友們平安夜、聖誕節快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碎語閑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敵並收藏碎語閑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