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阿q的“祖傳寶貝”
人人都知道魯迅筆下的阿q,其“精神勝利法”的名言――“兒子打老子”可謂知名度不低。但阿q還有一個“祖傳寶貝”,你知道嗎?
這個“祖傳寶貝”就是――忘卻。
你且看《阿q正傳》中的描述:
阿q因罵了“假洋鬼子”腦袋挨了“哭喪棒”,在“拍拍的響了之後,於他倒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反而覺得輕鬆些,而且‘忘卻’這一件祖傳的寶貝也發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將到酒店門口,早已有些高興了。”
然後他頗為成功地調戲了小尼姑:“他這一戰,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似乎對於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響了之後輕鬆,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
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忘卻”才是“阿q精神”的精髓。“兒子打老子”的話不過是忘卻的理由而已,而且他總是能夠找到忘卻的理由。
當阿q被人“在就近什麽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之後,“不到十秒鍾,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忘卻的理由是:“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麽?‘你算是什麽東西’呢!”
實在找不到理由,那是在賭博贏的錢被搶了之後,阿q確實有點痛苦。“但他立刻轉敗為勝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雖然還有些熱剌剌,――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躺下了。”
自打兩個嘴巴便可忘卻,“阿q精神”的卓越不凡可見一斑。
這個“忘卻”的祖傳寶貝我們至今還沒有丟。
你看這幾年熒屏盛播的清宮戲,那皇帝個個是憂國憂民,一身正氣,就是按今天的標準也都是絕好的領導幹部;對“康乾盛世”,更是推崇備至。但編導們卻有意無意地忘卻了幾件事:一是清軍入關的大屠殺,二是清政府的民族歧視政策,三是殘酷的文字獄。
清軍入關後下“剃發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為此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據史料記載,殺人逾百萬。但這一段史實現時出版的史書或不以記載或一帶而過,有的僅寫道:“清下令漢人剃發,違者嚴處。”不知道的,還以為與駕車違章一樣,要扣分罰款呢。
再有就是民族歧視政策。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中寫道:“在滿州人的眼裏,漢人隻是乞丐,由滿州人賞碗飯吃而已,連他們的奴隸都不如,也不賦給漢人權利。”“漢人宰相見了滿人宰相,漢人部長見了滿人部長,都要下跪。會議的時候,滿人宰相部長昂然上座,漢人宰相部長跪在他們的旁邊,滿州人不開恩叫他們起來,漢人不敢起來。”“滿州人的想法是,用強大的壓力,培養漢人對滿人的順服奴性,直到永遠。”
再有的就是持續一百多年的文字獄,目的是鎮壓漢人知識分子。當然皇帝還是比較仁慈的,有時“專案組”提出“淩遲”,皇帝能“特別開恩,免去淩遲,改處絞刑”。就是那位在電視劇中頗有“民主風度”的乾隆,僅盧魯生一案,除下旨將當事人及其家人酷刑處死之外,被株連定罪的就達一千餘人。已死的江蘇詩人徐述夔,因有詩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被追加罪名――“詩見悖逆”,不僅慘遭剖棺戮屍,其兒孫和受牽連的地方官員也全部斬首示眾。
所以柏楊先生指出,“康乾盛世”雖然給中國百姓帶來“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與亂世相比,“好像活在天堂。”但“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
我說這些,不過就是說說有這些曆史事實的存在,沒有“排滿”的意思,現在也不是“反清複明”的時代了。曆史總是曆史,不應當忘記。不是講要正確對待曆史嗎?為什麽明明知道卻假裝不知道,為什麽明明知道卻故意不讓別人知道呢?
魯迅曾預言中日人民的友好,有詩雲:“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日本的右翼勢力卻要我們“相逢一笑忘曆史”。恩仇可泯,曆史不能忘,這才是國人應有的正確態度。
巴金老人寫了“隨想錄”,回憶“文革”,還倡議建立“文革博物館”;有人說他沒氣量:“文革”中受苦的人多了,別人都忘了,偏他老人家不依不饒。
巴金老人說的絕不是他個人的恩怨,他隻是希望人們不要那麽快的就忘了那段曆史。
自己捧著“忘卻”的祖傳寶貝也就罷了,還要視不願捧這個寶貝的人為“另類”;阿q地下有知,不知是喜還是怒?
我覺得,凡是對實實在在的曆史感到不舒服並勸你忘掉的人,其居心必然不正。
人人都知道魯迅筆下的阿q,其“精神勝利法”的名言――“兒子打老子”可謂知名度不低。但阿q還有一個“祖傳寶貝”,你知道嗎?
這個“祖傳寶貝”就是――忘卻。
你且看《阿q正傳》中的描述:
阿q因罵了“假洋鬼子”腦袋挨了“哭喪棒”,在“拍拍的響了之後,於他倒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反而覺得輕鬆些,而且‘忘卻’這一件祖傳的寶貝也發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將到酒店門口,早已有些高興了。”
然後他頗為成功地調戲了小尼姑:“他這一戰,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似乎對於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響了之後輕鬆,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
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忘卻”才是“阿q精神”的精髓。“兒子打老子”的話不過是忘卻的理由而已,而且他總是能夠找到忘卻的理由。
當阿q被人“在就近什麽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之後,“不到十秒鍾,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忘卻的理由是:“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麽?‘你算是什麽東西’呢!”
實在找不到理由,那是在賭博贏的錢被搶了之後,阿q確實有點痛苦。“但他立刻轉敗為勝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雖然還有些熱剌剌,――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躺下了。”
自打兩個嘴巴便可忘卻,“阿q精神”的卓越不凡可見一斑。
這個“忘卻”的祖傳寶貝我們至今還沒有丟。
你看這幾年熒屏盛播的清宮戲,那皇帝個個是憂國憂民,一身正氣,就是按今天的標準也都是絕好的領導幹部;對“康乾盛世”,更是推崇備至。但編導們卻有意無意地忘卻了幾件事:一是清軍入關的大屠殺,二是清政府的民族歧視政策,三是殘酷的文字獄。
清軍入關後下“剃發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為此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據史料記載,殺人逾百萬。但這一段史實現時出版的史書或不以記載或一帶而過,有的僅寫道:“清下令漢人剃發,違者嚴處。”不知道的,還以為與駕車違章一樣,要扣分罰款呢。
再有就是民族歧視政策。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中寫道:“在滿州人的眼裏,漢人隻是乞丐,由滿州人賞碗飯吃而已,連他們的奴隸都不如,也不賦給漢人權利。”“漢人宰相見了滿人宰相,漢人部長見了滿人部長,都要下跪。會議的時候,滿人宰相部長昂然上座,漢人宰相部長跪在他們的旁邊,滿州人不開恩叫他們起來,漢人不敢起來。”“滿州人的想法是,用強大的壓力,培養漢人對滿人的順服奴性,直到永遠。”
再有的就是持續一百多年的文字獄,目的是鎮壓漢人知識分子。當然皇帝還是比較仁慈的,有時“專案組”提出“淩遲”,皇帝能“特別開恩,免去淩遲,改處絞刑”。就是那位在電視劇中頗有“民主風度”的乾隆,僅盧魯生一案,除下旨將當事人及其家人酷刑處死之外,被株連定罪的就達一千餘人。已死的江蘇詩人徐述夔,因有詩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被追加罪名――“詩見悖逆”,不僅慘遭剖棺戮屍,其兒孫和受牽連的地方官員也全部斬首示眾。
所以柏楊先生指出,“康乾盛世”雖然給中國百姓帶來“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與亂世相比,“好像活在天堂。”但“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
我說這些,不過就是說說有這些曆史事實的存在,沒有“排滿”的意思,現在也不是“反清複明”的時代了。曆史總是曆史,不應當忘記。不是講要正確對待曆史嗎?為什麽明明知道卻假裝不知道,為什麽明明知道卻故意不讓別人知道呢?
魯迅曾預言中日人民的友好,有詩雲:“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日本的右翼勢力卻要我們“相逢一笑忘曆史”。恩仇可泯,曆史不能忘,這才是國人應有的正確態度。
巴金老人寫了“隨想錄”,回憶“文革”,還倡議建立“文革博物館”;有人說他沒氣量:“文革”中受苦的人多了,別人都忘了,偏他老人家不依不饒。
巴金老人說的絕不是他個人的恩怨,他隻是希望人們不要那麽快的就忘了那段曆史。
自己捧著“忘卻”的祖傳寶貝也就罷了,還要視不願捧這個寶貝的人為“另類”;阿q地下有知,不知是喜還是怒?
我覺得,凡是對實實在在的曆史感到不舒服並勸你忘掉的人,其居心必然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