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攻加爾,算得上是的陸戰隊在登陸之後的第一場苦戰。嚴格說,最大的敵人其實是不計其數的饑民。
跟其他的地方,特別是跟農村比,加爾的情況更為嚴峻。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
加爾是大城市,不出產糧食,所有食物都是由附近農村供應。在戰時的管製體係下,由地方政府負責糧食的收購與分配。在糧倉被梵軍清空後,地方政府去哪裏找糧食來分配給居民呢?
相對而言,農民就算被迫向梵軍納糧,各家各戶也多少有點存糧,還能通過漁獵與采摘獲得一些糊口之物。
不要忘了,西孟邦在岡伽羅河的下遊,河口三角洲最不缺的就是水產。
此外,出了岡伽羅河就是海產豐富的孟灣,而沿海地區的居民大多是漁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漁船。
陸戰隊殺到的時候,加爾幾乎是餓殍遍地。
結果就是,進攻行動變成了救濟行動。
丁鎮南早就考慮到這種情況,也讓陸戰隊做好準備,比如第十三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都把配送的給養提高了數倍,尤其是第十二陸戰師,專門安排一個加強營,用500台載重卡車向前線運送糧食,隻是跟隨突擊部隊送到加登裏奇的大米就有3000噸,其他各類食品大約有2000噸。
此外,丁鎮南還讓劉尊山專門叮囑前線指揮官。
隻要能夠用糧食解決的問題,就不要使用武器。
顯然,在加爾這邊,基本就沒有用糧食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加登裏奇的郊外,第十二陸戰師設了3處配發點,用糧食跟包括梵軍官兵在內的所有人員進行“交易”。
要說的話,其實是易貨貿易。
其實,這也是在嚐試丁鎮南提出的新戰術,糧食換武器。
簡單的說,就是拿糧食交換武器彈藥。
按照丁鎮南訂下的規矩:一支突擊步槍的價格是100千克大米或麵粉,可以隨意調配兩種主食的比例;一支半自動或者栓動步槍價值50千克,一支自動手槍價值75千克,一支轉輪手槍價值50千克。
彈藥方麵,根據槍彈的口徑,100發能夠換到1千克到20千克主糧。
此外,機關槍、榴彈發射器、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火焰噴射器、手榴彈、由人員布設的地雷與單兵防空導彈等等,隻要是能夠由單兵使用的武器,全都可以拿到配發點,從聯軍那裏換到食物。
後來,就連軍服都算了進去。
至於車輛與火炮這些大型平台與重型武器,也可以用來交換糧食,隻是需要單獨跟聯軍協商。
當然,除了用糧食“收購”流落到民間的武器之外,陸戰隊也在積極救助饑民。
此外,也就是加強治安力度。
在第五陸戰師攻占了加爾的國際機場之後,第十二陸戰師就開進加登裏奇,承擔起了治安巡邏的任務。
其實,這也跟丁鎮南推行的“武器換糧食”計劃有直接關係。
說得簡單一點,隻有在治安有了保證之後,當地居民才願意拿武器換糧食。要不然,因為安全方麵的顧慮,尤其是有了糧食之後也未必保得住,平民肯定更願意保留槍械,哪怕得餓著肚皮。
與治安巡邏同時推進的,還有嚴格的宵禁製度,以及占領管製法。
“占領管製法”確實是帝國現行法律,隻不過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係列法律,主要針對的就是占領區的社會秩序。關鍵是,這一係列法律不但針對占領區內的平民,同樣針對執行占領任務的軍人。
第一部占領管製法,誕生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的後期,而且主要針對的,其實是遍布各個戰場,執行占領任務的帝國軍人。說得直接點,就是約束占領軍,為占領區內的居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此後,在波伊戰爭期間,占領管製法開始針對占領區的居民,並且首次在法律的層麵上賦予占領軍執法權。在當時,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在波伊戰爭期間,帝國軍隊的主要對手並不是正規軍,而是遊擊隊。沒有明確的戰線,幾乎整個占領區都是戰場,很難區分平民與遊擊隊員。如果沒有戰地執法權,占領軍很難控製局麵,更別說與那些神出鬼沒的敵人交戰。
在根本上,占領管製法其實就是具有軍事管製效力的民事與刑事法典。
當然,其本身就是臨時性的。
占領管製法的最大價值,其實就是解放了占領軍的手腳,讓占領軍能夠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通過采取由法律允許的手段來維持占領區內部的社會秩序,以及打擊破壞社會秩序的敵人。
簡單的說,就是讓占領軍變成了警察。
為了更加有效的施行占領管製法,丁鎮南還通過陸軍司令部,雇用了上千名孟國人,給占領軍當翻譯。
這些翻譯,全都安排在一線部隊,直接隨同與配合一線部隊行動。
在大戰結束後,這些來自盟國與友好國家的準軍事人員,大多成為了帝國公民,至少都獲得了永久居住權。
此外,在加登裏奇,還有幾千名來自東方集團的民間誌願者,大部分是國際醫療協會的醫生護士。
為此,陸戰隊還在加登裏奇建了幾家人道救助醫院。
至與藥品,以及醫療用品與器械,反到是小事,畢竟陸戰隊能把幾千上萬噸的糧食送到前線,也就不差那點藥品與設備。
可見,陸戰隊明擺著是要把加登裏奇建設成示範區。
要說的話,效果還不錯。
到1月10日,陸戰隊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在加登裏奇收購與收繳了大約10萬支型號各異的槍械,以及差不多500萬發槍彈。雖然大部分都是破舊不堪,已經無法正常使用的舊式槍械,有一些甚至是用黑火藥發射鉛丸的前裝步槍,但是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占領軍在加登裏奇推行的政策確實受到歡迎,而且良好的治安,讓加登裏奇成為了西孟邦最為主要的災民聚居地。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數十萬饑民湧入加登裏奇。
後來,東方集團在梵羅國東部地區的首個民事機構開在加登裏奇,也就是因為這裏最為安全。
另外一邊,第十三陸戰師所在的加爾,就是另外一種局麵了。
丁鎮南選擇加登裏奇做示範,其實就是看中這座城市的規模相對較小,因此這邊的作戰負擔更輕。
關鍵還有,在第五陸戰師控製了加爾國際機場之後,能由空運從國內獲取各種物資。
雖然空運的效率比不上海運,但是速度快得多,更適合運送重要物資。
當然,最為主要的問題,還是加爾的居民實在是太多了。
接近2000萬!
按帝國空軍提供的偵查照片所進行的估算,加爾的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很有可能達到了2300萬。
這麽多人,陸戰隊根本應付不了!
正是如此,第十三陸戰師在加爾城外一直呆到1月8日,期間所做的,也就隻是阻止城裏的梵軍突圍。
其實是應付梵軍發起的反擊。
可見,在做好充足準備之前,陸戰隊不會開進加爾城區。
到了1月8日,在認為已經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第十三陸戰師發起了進攻,先頭部隊開入了城區。
不過,也就在當天,地麵進攻就宣告結束。
原因也很簡單,第十三陸戰師根本沒有為進攻做好準備,或者說沒有考慮到可能遭遇的情況。
先頭部隊僅控製了加爾東南城區,就不得不停下來。
梵軍幾乎沒有抵抗,而居住在該城區的大約300萬居民,讓兵力不到3000的先頭部隊根本沒法招架。
結果就是,在當天晚上,先頭部隊從城裏撤了回來。
顯然,在根本上仍然是人的問題。
這裏,涉及到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雖然陸戰隊已經占領坎寧港,第十三陸戰師也在此上岸,此外第五陸戰師還有一部分在該地,但是第一支運輸船隊已經在登陸作戰行動中,跟隨陸戰隊去了戴蒙德港,物資全都在戴蒙德港,而第二支運輸船隊即便是快馬加鞭,也要在1月下旬才能到達,在此之前能夠依靠的隻有空運。
可問題是,機場在加登裏奇,野戰機場在戴蒙德港。
在坎寧港這邊沒有機場!
就算在1月5日的時候,第十三陸戰師修建的野戰機場投入使用,也隻能為戰術運輸機提供支持。
顯然,隻靠戰術運輸機,顯然是杯水車薪。
正是如此,在第十三陸戰師這邊,才沒仿照加登裏奇的辦法,用糧食來應付成千上萬的饑民。
結果就是,從城區裏撤出來之後,第十三陸戰師的指揮官放棄了搶頭功的念頭。
不過,攻打加爾的行動還得繼續,隻是換了種方式。
在休整了兩天之後,也就是在1月11日,第十三陸戰師的先頭部隊再次出動,不過不是向城內推進,而是從東郊向北推進。在當天晚上,先頭部隊就到了帕德巴拉,還在城外建立了進攻陣地。
次日上午,攻打帕德巴拉的行動開始。
準確的說,第十三陸戰師的目的是拿下火車站,而不是占領整座城市,畢竟帕德巴拉也有幾百萬居民。
關鍵就是,帕德巴拉是加爾在北麵的門戶!
加爾總共隻有兩條鐵路,而且都往北,分別在岡伽羅河兩岸,東邊的這條鐵路就從帕德巴拉通過。
其實,西岸那條鐵路距離帕德巴拉也不遠,才幾十千米,在火炮射程之內。
要說的話,如果可以選,陸戰隊更願意去岡伽羅河西岸,占領跟帕德巴拉隔河相望的金德訥格爾。
道理也很簡單,金德訥格爾隻有幾十萬人。
可惜的是,受岡伽羅河阻隔,就算第十三陸戰師有兩棲突擊作戰能力,也未必能夠順利渡過岡伽羅河。關鍵是,在加爾北麵,到帕德巴拉都沒有適合渡河的地點,主要就是河道太寬了。
到帕德巴拉北麵去強渡岡伽羅河,再南下攻打與占領金德訥格爾,明顯是多此一舉。
攻占帕德巴拉,也就是為了加強對加爾的封鎖力度,逼迫梵軍從加爾撤退。
進攻行動完全沒有挑戰可言,麵對的依然是老問題。
當然,對第十三陸戰師來說,也算是輕車熟路。
在占領火車站之後,第十三陸戰師沒有向市區推進,留在了郊外,隻不過放開了北邊的幾條公路。
簡單的說,就是準許當地的居民離開帕德巴拉。
隻要不去加爾,什麽都好說。
至於鐵路,肯定得切斷。
隻是,第十三陸戰師的進攻行動也就到此為止。
不是說害怕遭到梵軍的襲擊,而是第十三陸戰師隻有不到2萬名官兵,已經沒有兵力繼續北上了。
關鍵就是,運輸船隊第二趟送來的是第十二陸戰師的2個旅,還全都去了戴蒙德港。
至於第十三陸戰師的第二批部隊,即便是一切順利,也要等到1月20日之後,才有可能到達坎寧港。
這麽一來,能夠在1月底到達前線就很不錯了。
當然,在獲得增援之後,第十三陸戰師也不用繼續北上。
有了充足兵力,為什麽不直接強攻加爾呢?
打下加爾,再北上深入岡伽羅河流域,本身就是由丁鎮南訂下的戰略方案。
正式如此,按照丁鎮南做的部署,第十三陸戰師在拿下帕德巴拉之後,就著手為攻打加爾做準備。
隻要不出意外,將在1月下旬發起攻打加爾的作戰行動。
關鍵還有,到時候除了第十三陸戰師之外,第五陸戰師也將參戰,而且投入兵力不會少於5個加強團。
不要忘了,攻打坎寧港的那支部隊已經返回了戴蒙德港。
此外,第五陸戰師的其他部隊也將在1月中旬到達前線,並做好戰鬥準備。
由此估算,uu看書 ww..c 第五陸戰師投入的兵力在2萬左右。
再算上第十二陸戰師的參戰部隊,攻打加爾的兵力肯定超過6萬,而且至少有5萬戰鬥人員。
這個兵力,顯然是綽綽有餘。
當然,投入這麽多兵力,主要是加爾的居民太多了。
在此之前,陸戰隊攻占的最大的城市,就隻有幾百萬人。很明顯,如何占領與管理一座有2000萬居民的城市,不管是對帝國陸戰隊,還是對聯軍指揮機構來說,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關鍵還有,這個挑戰根本避不開。就算繞過了加爾,在深入內陸之後仍然要麵對人口眾多的城市。
說得直接一點,能否在加爾取得成功,將直接決定在梵羅國的軍事行動能否達到最初設想的目的。
正是如此,丁鎮南才願意投入足夠的兵力,把進攻加爾的作戰行動當典型戰例來打。
跟其他的地方,特別是跟農村比,加爾的情況更為嚴峻。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
加爾是大城市,不出產糧食,所有食物都是由附近農村供應。在戰時的管製體係下,由地方政府負責糧食的收購與分配。在糧倉被梵軍清空後,地方政府去哪裏找糧食來分配給居民呢?
相對而言,農民就算被迫向梵軍納糧,各家各戶也多少有點存糧,還能通過漁獵與采摘獲得一些糊口之物。
不要忘了,西孟邦在岡伽羅河的下遊,河口三角洲最不缺的就是水產。
此外,出了岡伽羅河就是海產豐富的孟灣,而沿海地區的居民大多是漁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漁船。
陸戰隊殺到的時候,加爾幾乎是餓殍遍地。
結果就是,進攻行動變成了救濟行動。
丁鎮南早就考慮到這種情況,也讓陸戰隊做好準備,比如第十三陸戰師與第十二陸戰師都把配送的給養提高了數倍,尤其是第十二陸戰師,專門安排一個加強營,用500台載重卡車向前線運送糧食,隻是跟隨突擊部隊送到加登裏奇的大米就有3000噸,其他各類食品大約有2000噸。
此外,丁鎮南還讓劉尊山專門叮囑前線指揮官。
隻要能夠用糧食解決的問題,就不要使用武器。
顯然,在加爾這邊,基本就沒有用糧食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加登裏奇的郊外,第十二陸戰師設了3處配發點,用糧食跟包括梵軍官兵在內的所有人員進行“交易”。
要說的話,其實是易貨貿易。
其實,這也是在嚐試丁鎮南提出的新戰術,糧食換武器。
簡單的說,就是拿糧食交換武器彈藥。
按照丁鎮南訂下的規矩:一支突擊步槍的價格是100千克大米或麵粉,可以隨意調配兩種主食的比例;一支半自動或者栓動步槍價值50千克,一支自動手槍價值75千克,一支轉輪手槍價值50千克。
彈藥方麵,根據槍彈的口徑,100發能夠換到1千克到20千克主糧。
此外,機關槍、榴彈發射器、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火焰噴射器、手榴彈、由人員布設的地雷與單兵防空導彈等等,隻要是能夠由單兵使用的武器,全都可以拿到配發點,從聯軍那裏換到食物。
後來,就連軍服都算了進去。
至於車輛與火炮這些大型平台與重型武器,也可以用來交換糧食,隻是需要單獨跟聯軍協商。
當然,除了用糧食“收購”流落到民間的武器之外,陸戰隊也在積極救助饑民。
此外,也就是加強治安力度。
在第五陸戰師攻占了加爾的國際機場之後,第十二陸戰師就開進加登裏奇,承擔起了治安巡邏的任務。
其實,這也跟丁鎮南推行的“武器換糧食”計劃有直接關係。
說得簡單一點,隻有在治安有了保證之後,當地居民才願意拿武器換糧食。要不然,因為安全方麵的顧慮,尤其是有了糧食之後也未必保得住,平民肯定更願意保留槍械,哪怕得餓著肚皮。
與治安巡邏同時推進的,還有嚴格的宵禁製度,以及占領管製法。
“占領管製法”確實是帝國現行法律,隻不過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係列法律,主要針對的就是占領區的社會秩序。關鍵是,這一係列法律不但針對占領區內的平民,同樣針對執行占領任務的軍人。
第一部占領管製法,誕生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的後期,而且主要針對的,其實是遍布各個戰場,執行占領任務的帝國軍人。說得直接點,就是約束占領軍,為占領區內的居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此後,在波伊戰爭期間,占領管製法開始針對占領區的居民,並且首次在法律的層麵上賦予占領軍執法權。在當時,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在波伊戰爭期間,帝國軍隊的主要對手並不是正規軍,而是遊擊隊。沒有明確的戰線,幾乎整個占領區都是戰場,很難區分平民與遊擊隊員。如果沒有戰地執法權,占領軍很難控製局麵,更別說與那些神出鬼沒的敵人交戰。
在根本上,占領管製法其實就是具有軍事管製效力的民事與刑事法典。
當然,其本身就是臨時性的。
占領管製法的最大價值,其實就是解放了占領軍的手腳,讓占領軍能夠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通過采取由法律允許的手段來維持占領區內部的社會秩序,以及打擊破壞社會秩序的敵人。
簡單的說,就是讓占領軍變成了警察。
為了更加有效的施行占領管製法,丁鎮南還通過陸軍司令部,雇用了上千名孟國人,給占領軍當翻譯。
這些翻譯,全都安排在一線部隊,直接隨同與配合一線部隊行動。
在大戰結束後,這些來自盟國與友好國家的準軍事人員,大多成為了帝國公民,至少都獲得了永久居住權。
此外,在加登裏奇,還有幾千名來自東方集團的民間誌願者,大部分是國際醫療協會的醫生護士。
為此,陸戰隊還在加登裏奇建了幾家人道救助醫院。
至與藥品,以及醫療用品與器械,反到是小事,畢竟陸戰隊能把幾千上萬噸的糧食送到前線,也就不差那點藥品與設備。
可見,陸戰隊明擺著是要把加登裏奇建設成示範區。
要說的話,效果還不錯。
到1月10日,陸戰隊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在加登裏奇收購與收繳了大約10萬支型號各異的槍械,以及差不多500萬發槍彈。雖然大部分都是破舊不堪,已經無法正常使用的舊式槍械,有一些甚至是用黑火藥發射鉛丸的前裝步槍,但是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占領軍在加登裏奇推行的政策確實受到歡迎,而且良好的治安,讓加登裏奇成為了西孟邦最為主要的災民聚居地。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數十萬饑民湧入加登裏奇。
後來,東方集團在梵羅國東部地區的首個民事機構開在加登裏奇,也就是因為這裏最為安全。
另外一邊,第十三陸戰師所在的加爾,就是另外一種局麵了。
丁鎮南選擇加登裏奇做示範,其實就是看中這座城市的規模相對較小,因此這邊的作戰負擔更輕。
關鍵還有,在第五陸戰師控製了加爾國際機場之後,能由空運從國內獲取各種物資。
雖然空運的效率比不上海運,但是速度快得多,更適合運送重要物資。
當然,最為主要的問題,還是加爾的居民實在是太多了。
接近2000萬!
按帝國空軍提供的偵查照片所進行的估算,加爾的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很有可能達到了2300萬。
這麽多人,陸戰隊根本應付不了!
正是如此,第十三陸戰師在加爾城外一直呆到1月8日,期間所做的,也就隻是阻止城裏的梵軍突圍。
其實是應付梵軍發起的反擊。
可見,在做好充足準備之前,陸戰隊不會開進加爾城區。
到了1月8日,在認為已經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第十三陸戰師發起了進攻,先頭部隊開入了城區。
不過,也就在當天,地麵進攻就宣告結束。
原因也很簡單,第十三陸戰師根本沒有為進攻做好準備,或者說沒有考慮到可能遭遇的情況。
先頭部隊僅控製了加爾東南城區,就不得不停下來。
梵軍幾乎沒有抵抗,而居住在該城區的大約300萬居民,讓兵力不到3000的先頭部隊根本沒法招架。
結果就是,在當天晚上,先頭部隊從城裏撤了回來。
顯然,在根本上仍然是人的問題。
這裏,涉及到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雖然陸戰隊已經占領坎寧港,第十三陸戰師也在此上岸,此外第五陸戰師還有一部分在該地,但是第一支運輸船隊已經在登陸作戰行動中,跟隨陸戰隊去了戴蒙德港,物資全都在戴蒙德港,而第二支運輸船隊即便是快馬加鞭,也要在1月下旬才能到達,在此之前能夠依靠的隻有空運。
可問題是,機場在加登裏奇,野戰機場在戴蒙德港。
在坎寧港這邊沒有機場!
就算在1月5日的時候,第十三陸戰師修建的野戰機場投入使用,也隻能為戰術運輸機提供支持。
顯然,隻靠戰術運輸機,顯然是杯水車薪。
正是如此,在第十三陸戰師這邊,才沒仿照加登裏奇的辦法,用糧食來應付成千上萬的饑民。
結果就是,從城區裏撤出來之後,第十三陸戰師的指揮官放棄了搶頭功的念頭。
不過,攻打加爾的行動還得繼續,隻是換了種方式。
在休整了兩天之後,也就是在1月11日,第十三陸戰師的先頭部隊再次出動,不過不是向城內推進,而是從東郊向北推進。在當天晚上,先頭部隊就到了帕德巴拉,還在城外建立了進攻陣地。
次日上午,攻打帕德巴拉的行動開始。
準確的說,第十三陸戰師的目的是拿下火車站,而不是占領整座城市,畢竟帕德巴拉也有幾百萬居民。
關鍵就是,帕德巴拉是加爾在北麵的門戶!
加爾總共隻有兩條鐵路,而且都往北,分別在岡伽羅河兩岸,東邊的這條鐵路就從帕德巴拉通過。
其實,西岸那條鐵路距離帕德巴拉也不遠,才幾十千米,在火炮射程之內。
要說的話,如果可以選,陸戰隊更願意去岡伽羅河西岸,占領跟帕德巴拉隔河相望的金德訥格爾。
道理也很簡單,金德訥格爾隻有幾十萬人。
可惜的是,受岡伽羅河阻隔,就算第十三陸戰師有兩棲突擊作戰能力,也未必能夠順利渡過岡伽羅河。關鍵是,在加爾北麵,到帕德巴拉都沒有適合渡河的地點,主要就是河道太寬了。
到帕德巴拉北麵去強渡岡伽羅河,再南下攻打與占領金德訥格爾,明顯是多此一舉。
攻占帕德巴拉,也就是為了加強對加爾的封鎖力度,逼迫梵軍從加爾撤退。
進攻行動完全沒有挑戰可言,麵對的依然是老問題。
當然,對第十三陸戰師來說,也算是輕車熟路。
在占領火車站之後,第十三陸戰師沒有向市區推進,留在了郊外,隻不過放開了北邊的幾條公路。
簡單的說,就是準許當地的居民離開帕德巴拉。
隻要不去加爾,什麽都好說。
至於鐵路,肯定得切斷。
隻是,第十三陸戰師的進攻行動也就到此為止。
不是說害怕遭到梵軍的襲擊,而是第十三陸戰師隻有不到2萬名官兵,已經沒有兵力繼續北上了。
關鍵就是,運輸船隊第二趟送來的是第十二陸戰師的2個旅,還全都去了戴蒙德港。
至於第十三陸戰師的第二批部隊,即便是一切順利,也要等到1月20日之後,才有可能到達坎寧港。
這麽一來,能夠在1月底到達前線就很不錯了。
當然,在獲得增援之後,第十三陸戰師也不用繼續北上。
有了充足兵力,為什麽不直接強攻加爾呢?
打下加爾,再北上深入岡伽羅河流域,本身就是由丁鎮南訂下的戰略方案。
正式如此,按照丁鎮南做的部署,第十三陸戰師在拿下帕德巴拉之後,就著手為攻打加爾做準備。
隻要不出意外,將在1月下旬發起攻打加爾的作戰行動。
關鍵還有,到時候除了第十三陸戰師之外,第五陸戰師也將參戰,而且投入兵力不會少於5個加強團。
不要忘了,攻打坎寧港的那支部隊已經返回了戴蒙德港。
此外,第五陸戰師的其他部隊也將在1月中旬到達前線,並做好戰鬥準備。
由此估算,uu看書 ww..c 第五陸戰師投入的兵力在2萬左右。
再算上第十二陸戰師的參戰部隊,攻打加爾的兵力肯定超過6萬,而且至少有5萬戰鬥人員。
這個兵力,顯然是綽綽有餘。
當然,投入這麽多兵力,主要是加爾的居民太多了。
在此之前,陸戰隊攻占的最大的城市,就隻有幾百萬人。很明顯,如何占領與管理一座有2000萬居民的城市,不管是對帝國陸戰隊,還是對聯軍指揮機構來說,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關鍵還有,這個挑戰根本避不開。就算繞過了加爾,在深入內陸之後仍然要麵對人口眾多的城市。
說得直接一點,能否在加爾取得成功,將直接決定在梵羅國的軍事行動能否達到最初設想的目的。
正是如此,丁鎮南才願意投入足夠的兵力,把進攻加爾的作戰行動當典型戰例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