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一直是影響戰爭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過去的戰爭中,僅次於地理。


    雖然隨著技術進步,氣象對戰爭的影響一直在降低,但是當今的技術手段,仍然無法完全消除惡劣天氣造成的影響。事實上,越是先進的武器,越容易受氣象的幹擾,甚至因為惡劣氣象而無法正常使用。


    比如在波沙灣戰爭當中,沙塵暴就讓聯軍空中打擊的效率降低了六成以上,還嚴重限製了激光製導彈藥的使用範圍。


    當然,嚴寒產生的影響同樣突出。


    雖然在吸取了第二次全球大戰的教訓之後,各國都很重視在高緯度地區的作戰能力,比如西駱沙堅持為t-80係列主戰坦克配備燃氣輪機,與燃氣輪機的冷啟動性能更好,更適合在嚴寒環境下工作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受技術限製,裝甲部隊在嚴寒環境下的作戰效率依然好不到哪裏去。


    不說別的,除了少數幾個型號的主戰坦克之外,其他戰車全都使用柴油機。


    再說,燃氣輪機的巨大油耗,抵消了冷啟動性能因為不需要熱車而帶來的好處。


    此外,嚴寒產生的影響,不是說有了好的裝備就能忽略。


    比如,積雪對道路與鐵路交通產生的影響就沒辦法忽視,而且嚴重的時候會導致交通線癱瘓。


    正是如此,在10月初降下了第一場大雪之後,大陸戰場的局勢就漸漸穩定了下來。


    不管是進攻方,還是防禦方,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做準備,比如提供禦寒的衣物,為營房安裝取暖設備。


    當然,氣象產生的影響,不止有壞的一麵,同樣有好的一麵。


    放眼整個戰場,氣象因素其實對帝國更加有利。


    道理就是,帝國陸軍能利用各戰場的氣象變化打時間差,以此來解決,至少是大幅度緩解兵力不足造成的問題。


    不要忘了,不管在什麽情況之下,帝國都麵臨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的難題。


    即便在地麵戰場上,也要麵對來自多個方向的勁敵。


    可問題是,哪怕能夠從論議兩院獲得充足軍費,也不可能在和平時期保持能打贏全球大戰的常備軍事力量。


    也就是說,在大戰時期,肯定會在完成軍事動員之前遇到兵力不足的問題。


    指望通過戰爭動員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顯然不現實。


    正是如此,帝國的總體戰略,在初期是以防禦為主,通過防禦爭取獲得完成軍事動員的時間。


    不過,這並非全部。


    利用跟地理息息相關的氣象,也是主要的應對手段之一。


    這裏,關鍵其實就是麵向西陸集團的大陸戰場,以及麵向梵羅國的南方次大陸戰場,在氣象上存在巨大的差別。


    大陸戰場在巨大陸腹地,是典型的高緯度地區,特點是冬季非常寒冷。


    相對而言,南方次大陸屬於熱帶季風,一年的氣溫變化並不明顯,主要的季節標誌是降雨量。


    關鍵就是,大陸戰場的冬季,跟南方次大陸的旱季高度吻合。


    在大體上,從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就是南方次大陸的旱季。


    因為降水減少,河流的水位降低,所以在河網密布的岡伽羅平原,旱季更加適合大兵團作戰。


    嚴格的說,也隻能在旱季發起大規模作戰行動。


    隨著雨季到來,特別是連續下了幾場暴雨,河流的水位暴漲,不管多麽厲害的部隊都肯定是寸步難行。


    正是如此,之前的兩次南方次大陸戰爭都是在年底打響,並且在幾個月後,也就是雨季到來之前結束。


    要說的話,也就是受此影響,巴鐵當局才會如此的鬆懈。


    畢竟,跟前兩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相比,因為有梁夏帝國撐腰,所以雙方在戰略層麵的態勢發生了逆轉。按照巴鐵當局的判斷,梵羅國受總體軍事實力的限製,未必敢於在旱季剛剛到來的10月發動進攻。出於更加長遠的考慮,特別是在進攻失利之後的防禦作戰,更有可能把發起進攻的時間安排在年底,甚至明年的年初,確保在總體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能夠依靠雨季的充沛降水,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就算守不住德城,也有很大的把握守住至關重要的岡伽羅平原。


    要說的話,就連丁鎮南都有類似觀點。


    當然,對帝國軍隊來說,大陸戰場的冬季與南方次大陸戰場的旱季基本上同步,絕對算得上戰略優勢。


    說是“天時”也沒有錯。


    往簡單說,從10月份開始,帝國陸軍就可以把主力派往南方次大陸,用二線部隊守衛大陸戰場上的防線。隻要能夠進行快速的戰場調運,還能在幾個月後,把主力部隊送回大陸戰場。


    可見,除了必要的休整,主力部隊其實能兩線作戰。


    這裏麵的關鍵,是如何才能夠在兩個主要戰場之間進行快速轉移。


    隻是從轉移的角度來看,最理想的辦法是盡可能降低運輸量,以能夠空運的人員與輕型裝備為主。


    為此,就需要在兩個方向各儲備一套主戰裝備,比如坦克與戰車。


    隻有這樣,才能隻轉移人員。在人員到位之後,能夠立即獲得所需的主戰裝備,然後迅速的形成作戰能力。


    至於以彈藥為主的作戰物資,反到是次要問題。


    畢竟,和平時期不會儲存太多的彈藥,而帝國的彈藥工廠全都在本土核心地區,因此不管是送往大陸戰場,還是送往南方次大陸戰場,都得用鐵路運送,而且帝國早已此為標準修建鐵路網。


    問題,也就是主戰裝備。


    別說帝國陸軍的地位一直在降低,哪怕沒降低,也不可能在和平時期采購兩倍於實際需求的主戰裝備。


    經費就是個天大的問題。


    就拿主戰坦克來說,在大陸戰場這邊,理論上至少需要8000輛,才有望在開戰初期頂住西陸集團的猛攻。雖然南方次大陸的需求低一些,但是也需要5000輛。加上其他方向的作戰需求,總需求量在15000輛到18000輛之間。關鍵是,這還是最低需求,而實際需求量在20000輛以上。


    顯然,根本不可能采購20000輛zt-99式主戰坦克。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服役30年計算,平均每年要采購700輛,而帝國陸軍每年用與采購主戰坦克的經費,最多也就隻能購買300輛。如果強行采購700輛,那就沒錢購買其他主戰裝備了。


    此外,主戰坦克的服役時間也未必能夠達到30年,比如zt-80到zt-99的服役時間也就相差24年。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的主戰坦克,一直維持都在8000輛到9000輛之間。


    因為沒法采購足夠多的主戰裝備,所以帝國陸軍隻能想別的辦法,比如設法延長主戰裝備的服役時間。


    此外,就是把這些“半退役”的主戰裝備以封存方式存放在前沿基地。


    還是拿主戰坦克來進行對比,除掉援助與出售給友好國家的之外,所有退役的zt-80都在進行必要的處理之後,放置於西北與南部戰區的幾處前沿基地,在巴鐵北部,位於伊堡西邊的白沙基地的地下倉庫裏麵就有600輛。隻需要做簡單的處理,這些坦克就能夠達到服役狀態,交付給作戰部隊使用。


    600輛坦克能裝備2個機械化步兵師,或者4個機步旅。


    其他主戰裝備也是如此。


    此外就是,封存的退役裝備,大多儲存在南方戰區,而現役主戰裝備,主要配屬給西北戰區。


    當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西北戰區直接麵向西陸集團,不管是迢曼陸軍,還是西駱沙陸軍,都擁有很先進的主戰裝備,比如說t-80與“豹”2係列主戰坦克,兵力也非常充足,戰鬥力不容小覷,必須得小心應付。


    相對而言,梵羅陸軍明顯差得多。


    別看梵羅陸軍有上百萬常備兵力,數百萬預備役與民兵,在戰時能動員上千萬,甚至更多的作戰人員,可是在主要裝備方麵,梵羅陸軍是名副其實的萬國牌,在很多方麵還比不上巴鐵陸軍。


    仍然用主戰坦克來說事。


    梵羅陸軍的主戰坦克分成了西駱沙與紐蘭兩個派係。


    前者的代表是大約2000輛t-72,其中的500輛為直接進口,另外1000輛為進口零件之後在本土坦克廠組裝,剩下的500輛則是按照許可證生產,至今都在以每年300輛的速度生產。


    這些坦克的戰鬥力,也就那個樣。


    雖然按照可靠情報,在直接進口的500輛當中,有部分是西駱沙自用的b型,跟出口的猴版有明顯區別,性能並沒有縮水,但是其他的1500輛肯定都是猴版,性能遠遠比不上西駱沙自用的型號。


    關鍵還有,梵羅陸軍肯定沒有獲得新式穿甲彈。


    如果使用出口型穿甲彈,哪怕坦克炮沒有縮水,威力也無法保證。


    在波沙灣那邊,伊軍的t-72在通常的交戰距離上,沒辦法打穿zt-99b的正麵裝甲。按帝國陸軍做的測試,就算把交戰距離縮短到500米,也需要足夠好的運氣,伊軍的t-72才能使用出口型穿甲彈打穿zt-99b的車體正麵裝甲。麵對更厚的炮塔正麵裝甲,出口型穿甲彈全射程無法洞穿。


    當然,t-72的最大優勢,也就是價格便宜。


    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成為梵羅陸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主戰坦克。


    至於後者,除了直接從紐蘭共和國進口的幾百輛m1a1之外,也就是以m1為基礎,根據梵羅國的國情設計的“阿瓊”,以及按m1a1的標準進行改進,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強的“阿瓊”2。


    隻是,這3種主戰坦克的數量都不多。


    梵羅陸軍到底裝備了多少輛m1a1,一直存在不同的說法。


    在m1問世之後不久,梵羅陸軍就從紐蘭共和國引進了一批,隻是實際的接受數量比合同數量少得多,不到100輛。


    道理也很簡單,在正式裝備之後,梵羅陸軍就發現,其105毫米線膛炮的威力偏低,根本無法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摧毀敵人的坦克,即便采購最新式的穿甲彈,也無法對付在服役期間遇到的新式坦克。


    為此,後麵的批次全都更換成配備120毫米滑膛炮的m1a1。


    以此為準,梵羅陸軍的m1a1最多也就隻有500輛。


    問題就在這裏。


    按梵羅陸軍公布的裝備清單,之前接收的m1都進行了升級改造,戰鬥力達到m1a1的水準。隻不過,有情報表明,梵羅陸軍是把這些m1返銷給紐蘭陸軍,存放在租借給紐蘭的軍事基地裏麵,後來進行了升級改造,然後按三手裝備,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梵羅陸軍,而且數量比當初返銷的還要多。


    關鍵就是,還包括梵羅陸軍不肯接受,但是已經生產了出來,還運到梵羅國的m1,大約300輛。


    照此計算,梵羅陸軍的m1a1超過800輛。


    以m1為藍本的“阿瓊”並不多,嚴格說,根本就沒有量產,即該型坦克性能實在是太差了。


    不說別的,超過60噸的戰鬥重量提供的防護,還沒達到m1的60%。


    正是如此,梵羅陸軍隻象征性的采購了幾十輛。


    至於大改之後的“阿瓊”2,性能確實有大幅度的提升,比如采用120毫米滑膛炮,防護也達到了m1的水準。隻可惜,造價卻高得離譜,甚至比進口m1a1還要貴,梵羅陸軍根本用不起。


    雖然梵羅陸軍早就宣布,要采購3000輛“阿瓊”2,用來替換包括t-72在內的幾乎全部的進口坦克,但是到大戰爆發,“阿瓊”2的產量不到100輛,而且受動力係統限製,生產速度根本就快不起來。


    “阿瓊”2采用的是從迢曼帝國進口的柴油機,而不是紐蘭共和國的燃氣輪機。


    此外,火控係統是從洛克國進口,坦克炮來自迢曼帝國,可穿甲彈來自紐蘭共和國,裝甲鋼則偷師西駱沙。


    要說的話,這也是“阿瓊”2的可靠性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


    總而言之,梵羅陸軍的“先進”主戰坦克總共3000輛,有資格跟zt-99b正麵較量的也就隻有幾百輛。


    別說跟帝國陸軍比,就算跟西駱沙陸軍比,梵羅陸軍也有較大的差距。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才沒有在南方戰區儲備太多的新式主戰坦克,而且進行了全麵改進的zt-80dg也足夠用了。


    換個角度來看,uu看書 .uukansu.om這也是丁鎮南的底氣所在。


    隻需通過空運,把作戰人員送往前線,就能夠在較短的時間之內,在需要的方向上部署強有力的作戰部隊。


    當然,肯定得花點時間進行適應訓練。


    關鍵還有,丁鎮南把這個優勢的價值發揮到了極限。


    這裏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雖然南方次大陸隸屬於南方戰區,但是在任務分派方麵,南方戰區從來沒有將巴鐵當成主要方向。


    前麵就提到過,巴鐵所在的地區,其實是三大戰區的結合部。


    此外,南方戰區與海軍關係密切。


    也就是說,站在南方戰區的立場,核心地區其實是跟梵羅國隔著一條海峽,海軍就能掌控的斯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爭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爭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