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洋某海域,第51特混艦隊旗艦“尼茲”號。
在那架隻有1台發動機還在正常工作的f-14b停下來的時候,守在斜角甲板前端的消防人員立即衝了上去。
轉眼之間,戰鬥機就被幾十具滅火器噴出的泡沫覆蓋了。
因為正值回收高峰時間,飛行甲板上停滿返航的艦載機,所以沒法動用消防車。
所幸的是,火勢並不大,很快就得到控製。
就在開始,準確說是大約1個多小時之前。為了把那架突然出現,正朝著艦隊飛來的反潛巡邏機攔截下來,這架第113大隊的f-14b緊急起飛,以衝刺速度飛行上千千米,然後使用aim-54b“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把那架仍然在超低空飛行,覺得能瞞天過海的巡邏機打了下來。
這是很典型的防空截擊行動,沒有多少可說的地方。
關鍵就是,那架f-14b已經在今天出動了2次,還在昨天出動了3次,期間一直沒有來得及進行檢修維護。不止是因為勤務人員忙不過來,還因為機庫被備用艦載機,以及各種各樣的零部件占滿了。
受此限製,每次隻能送2架艦載機去機庫的檢修區,維護作業效率僅僅為正常狀態下的三分之一。
結果就是,超過一半的f-14b沒法獲得必要的維護。
在完成了截擊行動,返回艦隊的途中,那架f-14b的2號發動機出了故障。雖然特混艦隊指揮官,“尼茲”號艦長,負責航空作戰的軍官都下達了命令,要求飛行員跳傘逃生,避免對航母構成威脅,但是飛行員沒有放棄,把這架隻剩下1台發動機的戰鬥機飛了回來,還降落到航母上。
非常勇敢,全身上下都是大無畏精神。
隻是,在斯塔克的眼裏,此舉卻非常愚蠢。
飛行甲板上麵停著幾十架艦載機,而且很多掛著沒來得及卸下的導彈,在起飛區的戰鬥機更加是整裝待發,不但攜帶了空空導彈,還裝滿燃油。隻需要一個意外,這幾十架艦載機就會在轉瞬之間變成幾十枚重磅炸彈。
因為著艦事故導致航母受損,那可不是什麽罕見的事情。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隻是梁夏海軍就發生了上百起事故,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就是一架重型攻擊機在著艦的時候,因為飛行員產生視覺誤差,沒能及時發現著艦的航道已經嚴重偏低,結果直接撞上航母飛行甲板的尾端,艦載機的碎片橫掃了半個飛行甲板,泄漏了數噸航空燃料。到最後,該事故導致近300名官兵傷亡,20多架艦載機燒毀,直接損失超過了5億金元。
其實,紐蘭海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故,隻是沒這麽嚴重。
和平時期,那隻是事故。
戰爭時期,那就有可能是一場慘敗的開始!
跟航母比,一架艦載戰鬥機又算得了什麽?
為了完成這次作戰任務,“尼茲”號額外搭載了一個重型戰鬥機大隊,艦載機的數量增加到了112架。
也就是說,哪怕因為事故損失1架f-14b,也還多了19架!
額外搭載20架重型戰鬥機,那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紐蘭海軍,總共就隻有6艘航母,而且“肯尼”號的狀態一直不太好,真正能夠動用的隻有5艘。
對手,強大的梁夏海軍,擁有15艘現役航母!
關鍵還有,梁夏海軍還有2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此外還有數百處海外軍事基地,隻是大型軍港就有幾十座。
要戰勝這個強大的對手,就得把每一支作戰部隊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毫無疑問,主要就是3艘“尼茲”級超級航母。
這3艘航母就是紐蘭海軍的支柱,隻不過,遠遠算不上完美。
雖然“尼茲”級的“血統”很正,其前身就是設計接近完美的“紐蘭”級,而且通過擴大排水量,解決了“紐蘭”級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完美”其實是相對概念,會隨時間而褪色。
“尼茲”級麵臨的其實就是這個問題。
設計階段,因為f-14還沒服役,甚至還沒有正式立項,紐蘭海軍當時還在指望跟空軍聯合研製的戰鬥機,也就是f-111a的艦載型,所以海軍對“尼茲”級提出的要求,仍然針對f-4這樣的第三代艦載機。
按當時的要求,搭載一個有92架到96架作戰飛機的艦載機聯隊,機庫至少能容納三分之二的艦載機。
有了數量,以及針對的主要機型,也就能夠確定機庫的尺寸。
在設計航母的時候,其實就是首先根據載機要求確定機庫的尺寸,再由機庫的大小來決定航母的尺寸與排水量。
結果就是,等到“尼茲”號開工建造,而且第一批3艘的設計方案敲定後,紐蘭海軍才猛然發現,如果用f-14替換f-4,那麽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一支艦載機聯隊裏麵三分之二的作戰飛機放進機庫。
受此影響,搭載一支滿編艦載機聯隊,至少要把40架艦載機放在飛行甲板上。
和平時期,“尼茲”級通常會少搭載1個大隊,至少1個半中隊的輕型攻擊機,或者是多用途戰鬥機。
這麽做的最大好處,其實是提高了飛行甲板的原作效率,等於是提高了出動率。
如果需要,比如在戰爭時期,“尼茲”級同樣能夠搭載一個滿編的艦載機聯隊,也就是至少92架艦載機。
要想擴大艦載機聯隊的規模,就沒那麽容易了。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艦隊指揮官無法回避,必須麵對的問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因為標準在機數量隻有84架,也就是比“尼茲”級少了一個8架的重型攻擊機中隊,所以“紐蘭”級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犧牲飛行甲板的運作效率,額外搭載10多架艦載機。
這個特點,讓艦隊指揮官在做戰術安排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
如果是“尼茲”級,那就相當的麻煩。
在額外搭載了1個大隊,也就是20架f-14b的情況下,“尼茲”級的甲板效率僅平時的三分之一。
說得明白一點。
出動第一批艦載機之前,因為起飛區全部被艦載機占用,所以隻能夠使用斜角甲板前端的2部彈射器。要想達到最大的出動規模,至少要首先放飛12架f-14b,然後在3個小時之內完成出擊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因為要回收返航戰鬥機,所以肯定無法立即組織進行第二波攻擊。
關鍵還有,這會大幅度提高航空勤務人員的勞動量。
要說,人員的問題還好解決。
在第51特混艦隊的3支航母戰鬥群裏麵,各有1艘快速戰鬥支援艦,而且都額外搭載了500餘名航空部門的官兵。按斯塔克的部署,在每天晚上進行輪換,由直升機負責人員的運送工作。
真正沒辦法解決的,也就是飛行甲板太過擁擠。
要是還有幾艘航母,斯塔克不會這麽安排。
隻有3艘航母,還肩負決定紐蘭共和國命運的戰略使命,斯塔克沒有別的選擇。
其實,之前2天的戰鬥已經證明,額外搭載的20架戰鬥機,發揮了極為關鍵,不可替代的作用。
沒這些戰鬥機,後果將難以設想。
關鍵就是,第51特混艦隊沒在雷維亞希赫多群島那邊,而是在北東望洋,而且就在阿留群島的南麵。
之前,攔截梁夏作戰飛機的那些f-14b戰鬥機,全都來自第51特混艦隊!
要說的話,也就隻有3艘“尼茲”級超級航母,才能夠撐起覆蓋了幾乎小半個北東望洋的防空網。
關鍵,其實就是更加強大的航空作戰能力。
即便飛行甲板被占用了大半,出動效率受到了影響,可是在執行單純的製空任務時,影響反到不是很突出。
說得簡單一點,隻是動用放在飛行甲板上的戰鬥機,每天就能出動200餘架次。
如果是“紐蘭”級,哪怕是在理想狀態下,日出動量也不會超過180架次。
關鍵還有,這兩天派出去執行任務的,主要就是額外搭載的20架戰鬥機,因此艦載航空兵聯隊的實際戰鬥力並沒受到影響。在轉走額外搭載的戰鬥機之後,第51特混艦隊能夠立即進入最佳狀態。
其實,這也是斯塔克甘願冒險的關鍵原因。
用他的話來說,每艘“尼茲”級額外搭載20架戰鬥機,等於讓第51特混艦隊具備了兩支特混艦隊的價值。
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實際也就是如此。
如果沒有這麽安排,那麽得讓擁有2艘“紐蘭”級的第52特混艦隊參與行動,才能讓第51特混艦隊保持足夠的攻擊力量。在提前參與作戰行動的情況下,第52特混艦隊的戰鬥力肯定會下降。
不要忘了,“紐蘭”級本身就不如“尼茲”級,而且才2艘。
斯塔克最為擔心的,也就是在行動中發生意外。
開始,可以說有驚無險。
隻是,斯塔克非常清楚,如果類似的情況頻繁出現,肯定會釀成慘禍。
關鍵在哪?
沒錯,就是持續的時間。
這也是整個作戰中,最突出的不確定因素。
按照斯塔克的判斷,此次作戰行動的第一階段,最多能持續5天,而且最好能夠控製在3天以內。
不止是因為持續的時間越長,第51特混艦隊暴露行蹤的概率就越大,還跟官兵的狀態有關。
這才2天,問題就已經顯得很突出了。
那麽,能在3天之內達成目的嗎?
想到這個問題,斯塔克的心情就很是沉重。
雖然做為紐蘭軍人,而且是新晉海軍準將,斯塔克的使命就是率艦隊作戰,擊敗遇到的所有敵人,但是要讓他個人選擇,他肯定不會在第一次戰鬥當中就去挑戰梁夏海軍,特別是梁夏海軍的東望洋艦隊。
這支在東望洋上縱橫馳騁了數十年的艦隊,肯定是這顆藍色星球上麵,至少是海洋上的無敵存在。
此外,指揮她的還是一個姓白的將軍。
上一個姓白的將軍,親手埋葬了紐蘭聯邦海軍,把梁夏海軍送上了全球霸王的寶座。
與之相比,現在的紐蘭海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紐蘭海軍最缺乏的,並不是航母,也不是其他戰艦,而是比戰艦更寶貴的經驗,以及經驗豐富的將士。
這就好比,一個剛剛拿到駕照的新手司機去跟f1大獎賽的世界冠軍比賽一樣。
當然,這些都隻是斯塔克的抱怨。
在收到白華偉已經去了第四艦隊,而且直接指揮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消息之後,斯塔克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道理也很簡單,白華偉在指揮風格上,跟他的父親,也就是海軍戰神白止戰沒多少相似之處,反到更加接近於另外一個強大存在,跟白止戰同時代,同樣是梁夏海軍傑出統帥的劉向真。
說得直接一點,其實是趨於保守。
其實,這也是梁夏海軍在戰後的一大特色,特別是波伊戰爭之後。
至於其中原因,斯塔克看得非常清楚。
梁夏帝國在波伊戰爭後由盛轉衰,梁夏海軍也開始走下坡路,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保護既得利益。
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梁夏海軍將領的思想變得保守,顯得很正常。
當然,在整體戰略之下,一支守成的海軍在戰術思想上趨於保守,並不是壞事。
關鍵就是,梁夏海軍的戰略思想一點都不保守,依然非常的前衛,始終堅持進攻才能發揮海軍的價值。
對任何一個挑戰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攻破梁夏海軍的銅牆鐵壁。
如果讓一名激進的將軍,比如第四艦隊的司令官田梓豪中將,那麽在大戰爆發之後,他肯定會采取更有威脅的戰術,比如讓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前往北東望洋,在那邊埋伏下來,等到紐蘭海軍出兵攻打霍瓦依群島,從北麵迂回包抄,爭取殲滅紐蘭東望洋艦隊,達到一舉決定勝負的目的。
可是,uu看書.uuknsu換成一個相對較保守的指揮官,情況就變得很複雜了。
隻要保持隱蔽,那麽對任何處在該艦隊打擊範圍之內的目標來說,都在其威脅之下。
正是如此,在幾天之前,也就是正式參戰之前,斯塔克修改了已經擬定好,而且上交給了海軍部、國防部與灰宮的作戰計劃,而且明確提到以奇襲為主,絕不能在開打之前向梁夏帝國正式宣戰。
此舉不是為了達到奇襲目的,而是要迷惑對手。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通過奇襲讓對手相信,紐蘭海軍擬定了一套非常龐大,需要通過奇襲才能完成的作戰計劃,從而讓梁夏艦隊的指揮官覺得,紐蘭海軍很有可能在第一波攻擊當中就傾巢而出。
隻要做出這個判斷,那麽再保守的艦隊指揮官,也會積極的尋找決戰機會。
態度變得積極,在戰術上自然會趨於主動。
在那架隻有1台發動機還在正常工作的f-14b停下來的時候,守在斜角甲板前端的消防人員立即衝了上去。
轉眼之間,戰鬥機就被幾十具滅火器噴出的泡沫覆蓋了。
因為正值回收高峰時間,飛行甲板上停滿返航的艦載機,所以沒法動用消防車。
所幸的是,火勢並不大,很快就得到控製。
就在開始,準確說是大約1個多小時之前。為了把那架突然出現,正朝著艦隊飛來的反潛巡邏機攔截下來,這架第113大隊的f-14b緊急起飛,以衝刺速度飛行上千千米,然後使用aim-54b“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把那架仍然在超低空飛行,覺得能瞞天過海的巡邏機打了下來。
這是很典型的防空截擊行動,沒有多少可說的地方。
關鍵就是,那架f-14b已經在今天出動了2次,還在昨天出動了3次,期間一直沒有來得及進行檢修維護。不止是因為勤務人員忙不過來,還因為機庫被備用艦載機,以及各種各樣的零部件占滿了。
受此限製,每次隻能送2架艦載機去機庫的檢修區,維護作業效率僅僅為正常狀態下的三分之一。
結果就是,超過一半的f-14b沒法獲得必要的維護。
在完成了截擊行動,返回艦隊的途中,那架f-14b的2號發動機出了故障。雖然特混艦隊指揮官,“尼茲”號艦長,負責航空作戰的軍官都下達了命令,要求飛行員跳傘逃生,避免對航母構成威脅,但是飛行員沒有放棄,把這架隻剩下1台發動機的戰鬥機飛了回來,還降落到航母上。
非常勇敢,全身上下都是大無畏精神。
隻是,在斯塔克的眼裏,此舉卻非常愚蠢。
飛行甲板上麵停著幾十架艦載機,而且很多掛著沒來得及卸下的導彈,在起飛區的戰鬥機更加是整裝待發,不但攜帶了空空導彈,還裝滿燃油。隻需要一個意外,這幾十架艦載機就會在轉瞬之間變成幾十枚重磅炸彈。
因為著艦事故導致航母受損,那可不是什麽罕見的事情。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隻是梁夏海軍就發生了上百起事故,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就是一架重型攻擊機在著艦的時候,因為飛行員產生視覺誤差,沒能及時發現著艦的航道已經嚴重偏低,結果直接撞上航母飛行甲板的尾端,艦載機的碎片橫掃了半個飛行甲板,泄漏了數噸航空燃料。到最後,該事故導致近300名官兵傷亡,20多架艦載機燒毀,直接損失超過了5億金元。
其實,紐蘭海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故,隻是沒這麽嚴重。
和平時期,那隻是事故。
戰爭時期,那就有可能是一場慘敗的開始!
跟航母比,一架艦載戰鬥機又算得了什麽?
為了完成這次作戰任務,“尼茲”號額外搭載了一個重型戰鬥機大隊,艦載機的數量增加到了112架。
也就是說,哪怕因為事故損失1架f-14b,也還多了19架!
額外搭載20架重型戰鬥機,那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紐蘭海軍,總共就隻有6艘航母,而且“肯尼”號的狀態一直不太好,真正能夠動用的隻有5艘。
對手,強大的梁夏海軍,擁有15艘現役航母!
關鍵還有,梁夏海軍還有2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此外還有數百處海外軍事基地,隻是大型軍港就有幾十座。
要戰勝這個強大的對手,就得把每一支作戰部隊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毫無疑問,主要就是3艘“尼茲”級超級航母。
這3艘航母就是紐蘭海軍的支柱,隻不過,遠遠算不上完美。
雖然“尼茲”級的“血統”很正,其前身就是設計接近完美的“紐蘭”級,而且通過擴大排水量,解決了“紐蘭”級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完美”其實是相對概念,會隨時間而褪色。
“尼茲”級麵臨的其實就是這個問題。
設計階段,因為f-14還沒服役,甚至還沒有正式立項,紐蘭海軍當時還在指望跟空軍聯合研製的戰鬥機,也就是f-111a的艦載型,所以海軍對“尼茲”級提出的要求,仍然針對f-4這樣的第三代艦載機。
按當時的要求,搭載一個有92架到96架作戰飛機的艦載機聯隊,機庫至少能容納三分之二的艦載機。
有了數量,以及針對的主要機型,也就能夠確定機庫的尺寸。
在設計航母的時候,其實就是首先根據載機要求確定機庫的尺寸,再由機庫的大小來決定航母的尺寸與排水量。
結果就是,等到“尼茲”號開工建造,而且第一批3艘的設計方案敲定後,紐蘭海軍才猛然發現,如果用f-14替換f-4,那麽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一支艦載機聯隊裏麵三分之二的作戰飛機放進機庫。
受此影響,搭載一支滿編艦載機聯隊,至少要把40架艦載機放在飛行甲板上。
和平時期,“尼茲”級通常會少搭載1個大隊,至少1個半中隊的輕型攻擊機,或者是多用途戰鬥機。
這麽做的最大好處,其實是提高了飛行甲板的原作效率,等於是提高了出動率。
如果需要,比如在戰爭時期,“尼茲”級同樣能夠搭載一個滿編的艦載機聯隊,也就是至少92架艦載機。
要想擴大艦載機聯隊的規模,就沒那麽容易了。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艦隊指揮官無法回避,必須麵對的問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因為標準在機數量隻有84架,也就是比“尼茲”級少了一個8架的重型攻擊機中隊,所以“紐蘭”級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犧牲飛行甲板的運作效率,額外搭載10多架艦載機。
這個特點,讓艦隊指揮官在做戰術安排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
如果是“尼茲”級,那就相當的麻煩。
在額外搭載了1個大隊,也就是20架f-14b的情況下,“尼茲”級的甲板效率僅平時的三分之一。
說得明白一點。
出動第一批艦載機之前,因為起飛區全部被艦載機占用,所以隻能夠使用斜角甲板前端的2部彈射器。要想達到最大的出動規模,至少要首先放飛12架f-14b,然後在3個小時之內完成出擊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因為要回收返航戰鬥機,所以肯定無法立即組織進行第二波攻擊。
關鍵還有,這會大幅度提高航空勤務人員的勞動量。
要說,人員的問題還好解決。
在第51特混艦隊的3支航母戰鬥群裏麵,各有1艘快速戰鬥支援艦,而且都額外搭載了500餘名航空部門的官兵。按斯塔克的部署,在每天晚上進行輪換,由直升機負責人員的運送工作。
真正沒辦法解決的,也就是飛行甲板太過擁擠。
要是還有幾艘航母,斯塔克不會這麽安排。
隻有3艘航母,還肩負決定紐蘭共和國命運的戰略使命,斯塔克沒有別的選擇。
其實,之前2天的戰鬥已經證明,額外搭載的20架戰鬥機,發揮了極為關鍵,不可替代的作用。
沒這些戰鬥機,後果將難以設想。
關鍵就是,第51特混艦隊沒在雷維亞希赫多群島那邊,而是在北東望洋,而且就在阿留群島的南麵。
之前,攔截梁夏作戰飛機的那些f-14b戰鬥機,全都來自第51特混艦隊!
要說的話,也就隻有3艘“尼茲”級超級航母,才能夠撐起覆蓋了幾乎小半個北東望洋的防空網。
關鍵,其實就是更加強大的航空作戰能力。
即便飛行甲板被占用了大半,出動效率受到了影響,可是在執行單純的製空任務時,影響反到不是很突出。
說得簡單一點,隻是動用放在飛行甲板上的戰鬥機,每天就能出動200餘架次。
如果是“紐蘭”級,哪怕是在理想狀態下,日出動量也不會超過180架次。
關鍵還有,這兩天派出去執行任務的,主要就是額外搭載的20架戰鬥機,因此艦載航空兵聯隊的實際戰鬥力並沒受到影響。在轉走額外搭載的戰鬥機之後,第51特混艦隊能夠立即進入最佳狀態。
其實,這也是斯塔克甘願冒險的關鍵原因。
用他的話來說,每艘“尼茲”級額外搭載20架戰鬥機,等於讓第51特混艦隊具備了兩支特混艦隊的價值。
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實際也就是如此。
如果沒有這麽安排,那麽得讓擁有2艘“紐蘭”級的第52特混艦隊參與行動,才能讓第51特混艦隊保持足夠的攻擊力量。在提前參與作戰行動的情況下,第52特混艦隊的戰鬥力肯定會下降。
不要忘了,“紐蘭”級本身就不如“尼茲”級,而且才2艘。
斯塔克最為擔心的,也就是在行動中發生意外。
開始,可以說有驚無險。
隻是,斯塔克非常清楚,如果類似的情況頻繁出現,肯定會釀成慘禍。
關鍵在哪?
沒錯,就是持續的時間。
這也是整個作戰中,最突出的不確定因素。
按照斯塔克的判斷,此次作戰行動的第一階段,最多能持續5天,而且最好能夠控製在3天以內。
不止是因為持續的時間越長,第51特混艦隊暴露行蹤的概率就越大,還跟官兵的狀態有關。
這才2天,問題就已經顯得很突出了。
那麽,能在3天之內達成目的嗎?
想到這個問題,斯塔克的心情就很是沉重。
雖然做為紐蘭軍人,而且是新晉海軍準將,斯塔克的使命就是率艦隊作戰,擊敗遇到的所有敵人,但是要讓他個人選擇,他肯定不會在第一次戰鬥當中就去挑戰梁夏海軍,特別是梁夏海軍的東望洋艦隊。
這支在東望洋上縱橫馳騁了數十年的艦隊,肯定是這顆藍色星球上麵,至少是海洋上的無敵存在。
此外,指揮她的還是一個姓白的將軍。
上一個姓白的將軍,親手埋葬了紐蘭聯邦海軍,把梁夏海軍送上了全球霸王的寶座。
與之相比,現在的紐蘭海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紐蘭海軍最缺乏的,並不是航母,也不是其他戰艦,而是比戰艦更寶貴的經驗,以及經驗豐富的將士。
這就好比,一個剛剛拿到駕照的新手司機去跟f1大獎賽的世界冠軍比賽一樣。
當然,這些都隻是斯塔克的抱怨。
在收到白華偉已經去了第四艦隊,而且直接指揮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消息之後,斯塔克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道理也很簡單,白華偉在指揮風格上,跟他的父親,也就是海軍戰神白止戰沒多少相似之處,反到更加接近於另外一個強大存在,跟白止戰同時代,同樣是梁夏海軍傑出統帥的劉向真。
說得直接一點,其實是趨於保守。
其實,這也是梁夏海軍在戰後的一大特色,特別是波伊戰爭之後。
至於其中原因,斯塔克看得非常清楚。
梁夏帝國在波伊戰爭後由盛轉衰,梁夏海軍也開始走下坡路,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保護既得利益。
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梁夏海軍將領的思想變得保守,顯得很正常。
當然,在整體戰略之下,一支守成的海軍在戰術思想上趨於保守,並不是壞事。
關鍵就是,梁夏海軍的戰略思想一點都不保守,依然非常的前衛,始終堅持進攻才能發揮海軍的價值。
對任何一個挑戰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攻破梁夏海軍的銅牆鐵壁。
如果讓一名激進的將軍,比如第四艦隊的司令官田梓豪中將,那麽在大戰爆發之後,他肯定會采取更有威脅的戰術,比如讓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前往北東望洋,在那邊埋伏下來,等到紐蘭海軍出兵攻打霍瓦依群島,從北麵迂回包抄,爭取殲滅紐蘭東望洋艦隊,達到一舉決定勝負的目的。
可是,uu看書.uuknsu換成一個相對較保守的指揮官,情況就變得很複雜了。
隻要保持隱蔽,那麽對任何處在該艦隊打擊範圍之內的目標來說,都在其威脅之下。
正是如此,在幾天之前,也就是正式參戰之前,斯塔克修改了已經擬定好,而且上交給了海軍部、國防部與灰宮的作戰計劃,而且明確提到以奇襲為主,絕不能在開打之前向梁夏帝國正式宣戰。
此舉不是為了達到奇襲目的,而是要迷惑對手。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通過奇襲讓對手相信,紐蘭海軍擬定了一套非常龐大,需要通過奇襲才能完成的作戰計劃,從而讓梁夏艦隊的指揮官覺得,紐蘭海軍很有可能在第一波攻擊當中就傾巢而出。
隻要做出這個判斷,那麽再保守的艦隊指揮官,也會積極的尋找決戰機會。
態度變得積極,在戰術上自然會趨於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