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羅國突然向巴鐵開戰,而且是不宣而戰,要說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帝國上下對此是早有準備,不然巴鐵也不可能在開戰之後穩住陣腳,在爭奪製空權的戰鬥當中給予梵羅空軍迎頭痛擊。
隻是,淩晨的大勝不止是巴鐵空軍的功勞。
在迪迦拉遇刺之後,帝國就開始加強在巴鐵的軍事部署,尤其在現代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空中力量。
到戰爭爆發的時候,部署在巴鐵的“指-8c”已經由8架增加到12架。
如此一來,就能夠在北部的伊堡,南部的卡拉奇與西部的奎達各部署4架,確保全天不間斷升空巡邏。關鍵是,部署在奎達的4架充當戰略預備隊,用來填補南北兩個主要防線的漏洞。
任何時候都有3架“指-8c”在空中巡邏。
“指-8c”搭載的雷達,對在高空飛行的戰術飛機,也就是rcs值在5平方米左右的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最多能達到550千米,即便是對低空飛行的戰術飛機,探測距離也不會低於350千米。
在理論上,“指-8c”的監視範圍在40萬平方千米到100萬平方千米之間。
巴鐵的國土麵積不到80萬平方千米,大體呈現東北到西南走向,3架大型預警機可以說是綽綽有餘。因為與梵羅國的邊境長度在1000千米左右,所以隻需要2架“指-8c”靠前部署就能完成戰略預警任務。第三架“指-8c”能靠後部署,增加戰術靈活性,提高預警係統的生存能力。
最先發現異常的就是在伊堡上空巡邏的那架“指-8c”。
4日淩晨,執行首輪突擊任務的梵羅戰鬥機從基地起飛之後不久,就被“指-8c”探測到了。
確認升空的梵羅戰機遠遠超過日常訓練的規模,“指-8c”的指揮官立即發出了警報。
隨後,在短短15分鍾之內,處於戰備狀態的近百架巴鐵戰鬥機全數升空,其他巴鐵戰機也開始為出擊做準備。
也就是說,梵羅的作戰飛機還在組織編隊,巴鐵戰鬥機就做好了戰鬥準備。
巴鐵空軍的反應如此的神速,關鍵就是在東方集團內部,早就統一了情報、通信與指揮體係。帝國空軍掌握的情報,同步傳輸給巴鐵空軍,而且在進入戰爭狀態之後,帝國空軍還能直接向巴鐵空軍作戰部隊下達命令,以縮短在決策環節使用的時間,加快作戰部隊的反應速度,並提高作戰效率。
這套扁平化的指揮體係,其實是第三輪軍事改革的碩果之一。
當然,還算不上完全與徹底。
受技術手段的限製,帝國軍方並沒有想過實現全部改革目的,很多涉及到尖端技術的軍事改革將推遲到下一輪軍事改革。這其中,就包括代號“反射弧”的戰區通信指揮係統。該係統在建成後,戰區司令能直接向班排指揮官下達命令,並且直接調取士兵在前線戰場上獲得的信息。
因為太過超前,有太多技術門檻需要跨越,所以“反射弧”的研製工作是一拖再拖。
按最新的計劃,能在新曆155年拿出樣品,就很不錯了。
所幸,現在這套代號“傳聲筒”的指揮係統超越了所有對手,而且大幅度領先。
在過去幾年裏,每年都會在巴鐵進行幾次聯合演習,比如代號“和平之翼”的東方集團空軍聯訓聯演。也就是通過這些演習,巴鐵空軍率先完成了指揮機構調整,融入到東方聯軍指揮體係當中。
不過,這並非全部。
在巴鐵的戰鬥機升空前,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部署在巴沙瓦與卡拉奇的2架“偵-29c”相繼升空,並且在大約30分鍾之後,跟靠前部署的“指-8c”匯合。
這兩架大型電子偵察機,也就是電子戰機,才是真正的“關鍵先生”。
因為大型電子戰機的使用強度遠比不上預警機,所以“偵-29”係列總共不到30架,還沒有“指-8”的一半。
至於價值,“偵-29c”絕對不在“指-8c”之下。
在高強度的空中戰鬥中,電子戰機甚至比預警機更重要。
說得直接一點,跟差一個級別的對手,比如梵羅國交戰,“偵-29c”這樣的大型電子戰機能夠讓附近300千米範圍內的敵機全都變成瞎子。如果適當的縮小幹擾範圍,比如把幹擾區域的扇麵減小到5度,幹擾距離能翻倍達到600千米,也就能對敵人的大型預警機進行壓製式電子幹擾。
設計“偵-29c”的時候,帝國空軍針對的是迢曼空軍與紐蘭空軍,並根據假想敵提出了戰術性能指標。
帝國空軍所針對的,主要是紐蘭空軍的e-3“望樓”大型預警機。
梵羅空軍就有幾架“望樓”。
在新曆140年,也就是e-3a列裝紐蘭空軍2年之後,梵羅空軍憑借良好關係獲得了一架e-3a。按照當時的規劃,梵羅國將在未來10年之內用30億紐幣采購8架e-3a,打造兩套空中預警與指揮係統。
可惜的是,梵羅國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僅僅幾個月後,那架紐蘭空軍租借給梵羅空軍測試使用e-3a就失事墜毀,不但預警機徹底燒毀,搭載的20多名機組成員無一幸免。關鍵是,這架e-3a在紐蘭空軍名下,在空難中喪生的機組成員,有13名紐蘭空軍的官兵,其中一個還是德州參議員,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的侄子。
當時送e-3a去梵羅國進行測試飛行,就是為了推銷這種大型預警機,幫助軍火商拿到天價訂單。
此事直接導致紐蘭空軍參謀長與國防部長引咎辭職。
事後查明,導致失事的原因,竟然是梵羅空軍的保障人員在做維護的時候,少加了三分之一的液壓油,並且用廢油冒充,導致液壓係統的管道堵塞,沒達到工作所需壓力,使得控製舵麵的液壓機構無法正常工作,最終導致e-3a在緊急迫降的時候,因為主要氣動舵麵失靈而墜毀。
關鍵還有,那些液壓油被保障人員以15000千盧比,也就是不到1000紐幣的價格賣給了廢品收購商。
為了幾百紐幣,導致價值近3億紐幣的e-3a墜毀,恐怕也隻有梵羅空軍做得出來。
雖熱主要涉事人員都遭到了嚴懲,帶頭的軍官被判處15年監禁,但是此事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新曆147年。
也就是到了這一年,紐蘭當局才批準了向梵羅國出口e-3的軍售合同。
這比原定計劃整整晚了7年!
隻是,出口的不再是e-3a,而是改善了信號處理能力的e-3b,準確的說是e-3b的出口型號。與紐蘭空軍的e-3b相比,出口給梵羅國的e-3bi保留了完整的對空探測能力,隻是減少了2套數據通信設備,增加了語音通信頻道,並且增加了專門的空勤軍官休息艙,以便適應梵羅空軍的特殊要求。
原因也很簡單:梵羅空軍的主力作戰飛機,除了在新曆140年之後引進的f-15與f-16係列之外,其他的作戰飛機都沒有配備數據鏈,依然是由指揮員通過語音通信設備下達作戰指令。
此外,梵羅空軍沒有為其他作戰飛機增加數據鏈設備的安排。
要說的話,梵羅空軍一直沒有升級改造現役作戰飛機的傳統。
其實,這也是“常態”。
幾乎所有出口梵羅國的武器裝備,都需要進行改進,才能為梵羅軍隊所用。
拿陸軍的主戰坦克來說,梵羅國自研的“阿瓊1”其實就是采用了柴油發動機,並且縮小了一圈,把戰鬥重量減輕到44噸的m1。“縮水”的主要原因,其實是梵羅國境內的公路橋梁的通行能力幾乎都在45噸以內,也就必須把主戰坦克的重量控製在45噸以內,不然沒辦法進行戰場機動。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阿瓊1”的防護性能就連第二代的m60a3都比不上!
到了“阿瓊2”,梵羅陸軍放開了重量指標,提高到了m1a1的水準,而且用上了從紐蘭共和國引進的120毫米滑膛炮。問題是,梵羅陸軍堅持采用柴油發動機,最後選擇布蘭王國為“挑戰者”開發的動力係統,並且堅持在本土生產。結果是,因為國產動力總成的性能指標一直沒有達到要求,所以“阿瓊2”在研製了近10年之後,依然隻有10多台樣車,沒有人知道能在什麽時候量產。
當然,梵羅空軍也好不到哪裏去。
在獲得了f-16a/b之後,梵羅空軍原本能引進f-16c/d,甚至可以購買生產線,從而在本土生產。隻可惜,不知道是哪根筋出了問題,梵羅空軍堅持使用國產輕型戰鬥機,還要求比f-16a/b更便宜,也就是更小的戰鬥機,因此放棄f-16a/b使用的f-100發動機,轉而選擇f/a-18a/b使用的f-404發動機為lca,即“先進輕型戰鬥機”的動力。研製了幾年,這種戰鬥機連圖紙都沒有出全!
不過,e-3bi確實大幅增強了梵羅空軍的作戰能力。
到大戰爆發前,梵羅空軍就已獲得6架e-3bi,另外2架也已經完成總裝,在測試之後就能交付。
此外,紐蘭空軍還在梵羅國部署了4架更先進的e-3c。
其實,這些e-3c原本計劃賣給布蘭王國,隻是受到迢曼帝國的阻撓,以及布蘭皇家空軍無法提供相應的保證,即禁止迢曼空軍的人員接觸使用e-3c,所以在紐蘭當局一直沒有批準出口合同。
結果就是,生產出來的10架e-3c全都交給紐蘭空軍使用。
跟e-3b相比,e-3c主要增強了電磁對抗,也就是抗幹擾的性能,增加了幾套用來聯係地麵指揮部的通信設備。
紐蘭空軍的4架e-3c部署在梵羅國南部地區,主要任務是監視迪戈基地。
主要威脅,就是那6架e-3bi。
其實,這也是帝國空軍向巴鐵增派4架“偵-29c”的關鍵原因。
在隨後的戰鬥當中,2架“偵-29c”讓梵羅空軍出動的2架e-3bi成了睜眼瞎,全程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等到梵羅空軍反應過來,並緊急增派2架e-3bi的時候,空戰已經進入到收尾階段。
在“指-8c”與“偵-29c”的協助下,巴鐵空軍100多架戰鬥機,不但頂住了梵羅空軍的近千架戰機,還在大約2個小時的戰鬥當中,取得擊落敵機86架,自身無一損失的輝煌戰果。
當然,“無一損失”其實是宣傳用詞。
在當天淩晨的空戰當中,巴鐵空軍至少有11架戰鬥機在空戰當中被梵羅空軍的戰鬥機擊落,此外還有17架戰鬥機在返航途中墜毀或者是在返航之後報廢,總計有22名飛行員在戰鬥中犧牲或失蹤。
跟取得的戰果相比,巴鐵空軍的損失完全可以接受。
按巴鐵空軍提供的戰報,在擊落的86架敵機當中,至少有34架是f-15a/b,還有28架是f-16a/b。關鍵是,還有數十個戰果無法確認。那些敵機全都是巴鐵戰鬥機用中程空空導彈,在視覺距離之外擊落,而且全都墜毀在梵羅國的境內,沒辦法取證,隻有飛行員的單方麵證詞。
不過,最為重要的,其實是粉碎了梵羅空軍的首輪突襲行動!
梵羅空軍出動了近千架作戰飛機,肯定打算通過第一輪空中打擊,徹底摧毀巴鐵空軍與防空係統,奪取戰場製空權,然後通過空中打擊摧毀巴鐵的邊境防線,再協助地麵部隊攻入巴鐵境內。
按照這套戰術,梵羅軍隊能夠全程掌握戰場主動權。
隻要推進迅速,甚至有望趕在梁夏帝國的援軍到達之前,打下巴鐵的首都伊堡,以及頭號港口城市卡拉奇。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占領這兩座城市,基本上穩操勝券。
當然,關鍵就是第一輪空中突擊。
不然的話,梵羅空軍也不會一口氣出動一大半作戰飛機!
可惜的是,在巴鐵空軍的強勢阻擊下,特別是在前出奪取製空權的f-15a/b與f-16a/b機群被擊潰後,跟在後麵的攻擊機群失去掩護,幾乎都在遭到巴鐵戰鬥機攔截之後,提前丟掉了炸彈。
少數幾個不怕死的機群,也在進入巴鐵領空前被巴鐵戰鬥機擊落。
這裏,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u看書 .kashu.cm
在9月份,巴鐵空軍獲得了1500枚kk-12a中程空對空導彈,還對“戰-10ap”進行了改進,主要是更新了火控雷達的軟件係統,並加裝了數據鏈設備,由此獲得使用kk-12a的能力。
帝國空軍的“戰-10”係列戰鬥機也在做類似的改進。
也就是擁有性能先進的kk-12a,巴鐵的“戰-10ap”才能在空戰當中,戰勝性能更加強大的f-15a/b。要知道,kk-12a能夠攔截60千米外的戰鬥機,而f-15a/b使用的aim-7f“麻雀”導彈,對戰鬥機的攔截距離往往連30千米都沒有。更何況,f-15a/b機群全程遭到電磁壓製。
其實,梵羅空軍的很多攻擊機就是在遭到電磁壓製,無法獲得準確的戰場信息之後,放棄了突擊行動。
不要看梵羅飛行員的技戰術能力不怎麽樣,可是在生死抉擇麵前,那是非常的精明。
()
隻是,淩晨的大勝不止是巴鐵空軍的功勞。
在迪迦拉遇刺之後,帝國就開始加強在巴鐵的軍事部署,尤其在現代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空中力量。
到戰爭爆發的時候,部署在巴鐵的“指-8c”已經由8架增加到12架。
如此一來,就能夠在北部的伊堡,南部的卡拉奇與西部的奎達各部署4架,確保全天不間斷升空巡邏。關鍵是,部署在奎達的4架充當戰略預備隊,用來填補南北兩個主要防線的漏洞。
任何時候都有3架“指-8c”在空中巡邏。
“指-8c”搭載的雷達,對在高空飛行的戰術飛機,也就是rcs值在5平方米左右的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最多能達到550千米,即便是對低空飛行的戰術飛機,探測距離也不會低於350千米。
在理論上,“指-8c”的監視範圍在40萬平方千米到100萬平方千米之間。
巴鐵的國土麵積不到80萬平方千米,大體呈現東北到西南走向,3架大型預警機可以說是綽綽有餘。因為與梵羅國的邊境長度在1000千米左右,所以隻需要2架“指-8c”靠前部署就能完成戰略預警任務。第三架“指-8c”能靠後部署,增加戰術靈活性,提高預警係統的生存能力。
最先發現異常的就是在伊堡上空巡邏的那架“指-8c”。
4日淩晨,執行首輪突擊任務的梵羅戰鬥機從基地起飛之後不久,就被“指-8c”探測到了。
確認升空的梵羅戰機遠遠超過日常訓練的規模,“指-8c”的指揮官立即發出了警報。
隨後,在短短15分鍾之內,處於戰備狀態的近百架巴鐵戰鬥機全數升空,其他巴鐵戰機也開始為出擊做準備。
也就是說,梵羅的作戰飛機還在組織編隊,巴鐵戰鬥機就做好了戰鬥準備。
巴鐵空軍的反應如此的神速,關鍵就是在東方集團內部,早就統一了情報、通信與指揮體係。帝國空軍掌握的情報,同步傳輸給巴鐵空軍,而且在進入戰爭狀態之後,帝國空軍還能直接向巴鐵空軍作戰部隊下達命令,以縮短在決策環節使用的時間,加快作戰部隊的反應速度,並提高作戰效率。
這套扁平化的指揮體係,其實是第三輪軍事改革的碩果之一。
當然,還算不上完全與徹底。
受技術手段的限製,帝國軍方並沒有想過實現全部改革目的,很多涉及到尖端技術的軍事改革將推遲到下一輪軍事改革。這其中,就包括代號“反射弧”的戰區通信指揮係統。該係統在建成後,戰區司令能直接向班排指揮官下達命令,並且直接調取士兵在前線戰場上獲得的信息。
因為太過超前,有太多技術門檻需要跨越,所以“反射弧”的研製工作是一拖再拖。
按最新的計劃,能在新曆155年拿出樣品,就很不錯了。
所幸,現在這套代號“傳聲筒”的指揮係統超越了所有對手,而且大幅度領先。
在過去幾年裏,每年都會在巴鐵進行幾次聯合演習,比如代號“和平之翼”的東方集團空軍聯訓聯演。也就是通過這些演習,巴鐵空軍率先完成了指揮機構調整,融入到東方聯軍指揮體係當中。
不過,這並非全部。
在巴鐵的戰鬥機升空前,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部署在巴沙瓦與卡拉奇的2架“偵-29c”相繼升空,並且在大約30分鍾之後,跟靠前部署的“指-8c”匯合。
這兩架大型電子偵察機,也就是電子戰機,才是真正的“關鍵先生”。
因為大型電子戰機的使用強度遠比不上預警機,所以“偵-29”係列總共不到30架,還沒有“指-8”的一半。
至於價值,“偵-29c”絕對不在“指-8c”之下。
在高強度的空中戰鬥中,電子戰機甚至比預警機更重要。
說得直接一點,跟差一個級別的對手,比如梵羅國交戰,“偵-29c”這樣的大型電子戰機能夠讓附近300千米範圍內的敵機全都變成瞎子。如果適當的縮小幹擾範圍,比如把幹擾區域的扇麵減小到5度,幹擾距離能翻倍達到600千米,也就能對敵人的大型預警機進行壓製式電子幹擾。
設計“偵-29c”的時候,帝國空軍針對的是迢曼空軍與紐蘭空軍,並根據假想敵提出了戰術性能指標。
帝國空軍所針對的,主要是紐蘭空軍的e-3“望樓”大型預警機。
梵羅空軍就有幾架“望樓”。
在新曆140年,也就是e-3a列裝紐蘭空軍2年之後,梵羅空軍憑借良好關係獲得了一架e-3a。按照當時的規劃,梵羅國將在未來10年之內用30億紐幣采購8架e-3a,打造兩套空中預警與指揮係統。
可惜的是,梵羅國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僅僅幾個月後,那架紐蘭空軍租借給梵羅空軍測試使用e-3a就失事墜毀,不但預警機徹底燒毀,搭載的20多名機組成員無一幸免。關鍵是,這架e-3a在紐蘭空軍名下,在空難中喪生的機組成員,有13名紐蘭空軍的官兵,其中一個還是德州參議員,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的侄子。
當時送e-3a去梵羅國進行測試飛行,就是為了推銷這種大型預警機,幫助軍火商拿到天價訂單。
此事直接導致紐蘭空軍參謀長與國防部長引咎辭職。
事後查明,導致失事的原因,竟然是梵羅空軍的保障人員在做維護的時候,少加了三分之一的液壓油,並且用廢油冒充,導致液壓係統的管道堵塞,沒達到工作所需壓力,使得控製舵麵的液壓機構無法正常工作,最終導致e-3a在緊急迫降的時候,因為主要氣動舵麵失靈而墜毀。
關鍵還有,那些液壓油被保障人員以15000千盧比,也就是不到1000紐幣的價格賣給了廢品收購商。
為了幾百紐幣,導致價值近3億紐幣的e-3a墜毀,恐怕也隻有梵羅空軍做得出來。
雖熱主要涉事人員都遭到了嚴懲,帶頭的軍官被判處15年監禁,但是此事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新曆147年。
也就是到了這一年,紐蘭當局才批準了向梵羅國出口e-3的軍售合同。
這比原定計劃整整晚了7年!
隻是,出口的不再是e-3a,而是改善了信號處理能力的e-3b,準確的說是e-3b的出口型號。與紐蘭空軍的e-3b相比,出口給梵羅國的e-3bi保留了完整的對空探測能力,隻是減少了2套數據通信設備,增加了語音通信頻道,並且增加了專門的空勤軍官休息艙,以便適應梵羅空軍的特殊要求。
原因也很簡單:梵羅空軍的主力作戰飛機,除了在新曆140年之後引進的f-15與f-16係列之外,其他的作戰飛機都沒有配備數據鏈,依然是由指揮員通過語音通信設備下達作戰指令。
此外,梵羅空軍沒有為其他作戰飛機增加數據鏈設備的安排。
要說的話,梵羅空軍一直沒有升級改造現役作戰飛機的傳統。
其實,這也是“常態”。
幾乎所有出口梵羅國的武器裝備,都需要進行改進,才能為梵羅軍隊所用。
拿陸軍的主戰坦克來說,梵羅國自研的“阿瓊1”其實就是采用了柴油發動機,並且縮小了一圈,把戰鬥重量減輕到44噸的m1。“縮水”的主要原因,其實是梵羅國境內的公路橋梁的通行能力幾乎都在45噸以內,也就必須把主戰坦克的重量控製在45噸以內,不然沒辦法進行戰場機動。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阿瓊1”的防護性能就連第二代的m60a3都比不上!
到了“阿瓊2”,梵羅陸軍放開了重量指標,提高到了m1a1的水準,而且用上了從紐蘭共和國引進的120毫米滑膛炮。問題是,梵羅陸軍堅持采用柴油發動機,最後選擇布蘭王國為“挑戰者”開發的動力係統,並且堅持在本土生產。結果是,因為國產動力總成的性能指標一直沒有達到要求,所以“阿瓊2”在研製了近10年之後,依然隻有10多台樣車,沒有人知道能在什麽時候量產。
當然,梵羅空軍也好不到哪裏去。
在獲得了f-16a/b之後,梵羅空軍原本能引進f-16c/d,甚至可以購買生產線,從而在本土生產。隻可惜,不知道是哪根筋出了問題,梵羅空軍堅持使用國產輕型戰鬥機,還要求比f-16a/b更便宜,也就是更小的戰鬥機,因此放棄f-16a/b使用的f-100發動機,轉而選擇f/a-18a/b使用的f-404發動機為lca,即“先進輕型戰鬥機”的動力。研製了幾年,這種戰鬥機連圖紙都沒有出全!
不過,e-3bi確實大幅增強了梵羅空軍的作戰能力。
到大戰爆發前,梵羅空軍就已獲得6架e-3bi,另外2架也已經完成總裝,在測試之後就能交付。
此外,紐蘭空軍還在梵羅國部署了4架更先進的e-3c。
其實,這些e-3c原本計劃賣給布蘭王國,隻是受到迢曼帝國的阻撓,以及布蘭皇家空軍無法提供相應的保證,即禁止迢曼空軍的人員接觸使用e-3c,所以在紐蘭當局一直沒有批準出口合同。
結果就是,生產出來的10架e-3c全都交給紐蘭空軍使用。
跟e-3b相比,e-3c主要增強了電磁對抗,也就是抗幹擾的性能,增加了幾套用來聯係地麵指揮部的通信設備。
紐蘭空軍的4架e-3c部署在梵羅國南部地區,主要任務是監視迪戈基地。
主要威脅,就是那6架e-3bi。
其實,這也是帝國空軍向巴鐵增派4架“偵-29c”的關鍵原因。
在隨後的戰鬥當中,2架“偵-29c”讓梵羅空軍出動的2架e-3bi成了睜眼瞎,全程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等到梵羅空軍反應過來,並緊急增派2架e-3bi的時候,空戰已經進入到收尾階段。
在“指-8c”與“偵-29c”的協助下,巴鐵空軍100多架戰鬥機,不但頂住了梵羅空軍的近千架戰機,還在大約2個小時的戰鬥當中,取得擊落敵機86架,自身無一損失的輝煌戰果。
當然,“無一損失”其實是宣傳用詞。
在當天淩晨的空戰當中,巴鐵空軍至少有11架戰鬥機在空戰當中被梵羅空軍的戰鬥機擊落,此外還有17架戰鬥機在返航途中墜毀或者是在返航之後報廢,總計有22名飛行員在戰鬥中犧牲或失蹤。
跟取得的戰果相比,巴鐵空軍的損失完全可以接受。
按巴鐵空軍提供的戰報,在擊落的86架敵機當中,至少有34架是f-15a/b,還有28架是f-16a/b。關鍵是,還有數十個戰果無法確認。那些敵機全都是巴鐵戰鬥機用中程空空導彈,在視覺距離之外擊落,而且全都墜毀在梵羅國的境內,沒辦法取證,隻有飛行員的單方麵證詞。
不過,最為重要的,其實是粉碎了梵羅空軍的首輪突襲行動!
梵羅空軍出動了近千架作戰飛機,肯定打算通過第一輪空中打擊,徹底摧毀巴鐵空軍與防空係統,奪取戰場製空權,然後通過空中打擊摧毀巴鐵的邊境防線,再協助地麵部隊攻入巴鐵境內。
按照這套戰術,梵羅軍隊能夠全程掌握戰場主動權。
隻要推進迅速,甚至有望趕在梁夏帝國的援軍到達之前,打下巴鐵的首都伊堡,以及頭號港口城市卡拉奇。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占領這兩座城市,基本上穩操勝券。
當然,關鍵就是第一輪空中突擊。
不然的話,梵羅空軍也不會一口氣出動一大半作戰飛機!
可惜的是,在巴鐵空軍的強勢阻擊下,特別是在前出奪取製空權的f-15a/b與f-16a/b機群被擊潰後,跟在後麵的攻擊機群失去掩護,幾乎都在遭到巴鐵戰鬥機攔截之後,提前丟掉了炸彈。
少數幾個不怕死的機群,也在進入巴鐵領空前被巴鐵戰鬥機擊落。
這裏,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u看書 .kashu.cm
在9月份,巴鐵空軍獲得了1500枚kk-12a中程空對空導彈,還對“戰-10ap”進行了改進,主要是更新了火控雷達的軟件係統,並加裝了數據鏈設備,由此獲得使用kk-12a的能力。
帝國空軍的“戰-10”係列戰鬥機也在做類似的改進。
也就是擁有性能先進的kk-12a,巴鐵的“戰-10ap”才能在空戰當中,戰勝性能更加強大的f-15a/b。要知道,kk-12a能夠攔截60千米外的戰鬥機,而f-15a/b使用的aim-7f“麻雀”導彈,對戰鬥機的攔截距離往往連30千米都沒有。更何況,f-15a/b機群全程遭到電磁壓製。
其實,梵羅空軍的很多攻擊機就是在遭到電磁壓製,無法獲得準確的戰場信息之後,放棄了突擊行動。
不要看梵羅飛行員的技戰術能力不怎麽樣,可是在生死抉擇麵前,那是非常的精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