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像發了瘋一樣,在炮火準備結束前就發起進攻。


    等到司徒麟收到前線部隊的消息,帶警衛排趕到的時候,敵人已經攻上了陣地。之前投入戰鬥的第三坦克連損失了5輛坦克,剩餘6輛坦克分散在長達2千米的防線兩端,麵對的是70多輛t係列坦克。


    不是精銳的t-80u,也不是濫竽充數的t-72a,而是一種之前沒出現過的新式坦克。


    外形跟t-72a比較相似,隻是炮塔的尺寸明顯大了一圈,而且在炮塔與車體外麵安裝了反應裝甲。


    一種全新的t-72?


    不管是或不是,敵人的坦克實在是太多了。


    在大約2千米的戰線上,投入相當於2個裝甲營的近70輛坦克,表明敵人打算一鼓作氣的拿下這處陣地。


    準確的說,敵人總共投入3個裝甲營。隻是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損失了大約1個營的兵力。


    這差不多就是一個裝甲旅的全部兵力!


    簡直瘋了!


    那些被摧毀的坦克,全都在防線北麵2000米以外,其中一些在4000米之外,超過了坦克炮的射程。


    顯然,摧毀那些坦克的是重型反坦克導彈。


    守衛該處陣地的東駱沙軍隊隻有4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備彈不足10發,不過司徒麟帶來的機步連,各有一個專門負責打坦克的導彈排,每個排有6個反坦克小組,配發6具重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而且各備彈6枚。兩個機步連,隻是由步兵直接使用的重型反坦克導彈就多達72枚。


    因為每個反坦克小組有5名成員,其中2名是射手,最多能攜帶3枚導彈,所以在一次戰鬥當中,能使用的導彈隻有36枚。通常情況下,剩餘的導彈都放在戰車上,沒辦法帶上前線。


    如果是在山地作戰,還會把導彈攜帶量降低到2枚,以減輕作戰負擔,提高反坦克小組的戰術靈活性。


    此外,步兵戰車也搭載了反坦克導彈。


    為了便於後勤保障,陸軍統一采用“弩炮”反坦克導彈,車載型與步兵型隻是采用不同的發射器,以及步兵型配有簡易瞄準裝置,而車載型直接使用戰車的瞄準係統,不需要額外配備瞄準設備。


    反坦克導彈能發威,不止是射程足夠的遠,還跟後方炮兵提供的支援有關。


    在進行反擊的時候,炮兵用了照明彈。


    部署在後方陣地上的反坦克小組,抓住這寶貴的幾分鍾時間,打出一波小高潮,用“弩炮”摧毀了數十輛坦克戰車。


    為了提高反擊效率,很多反坦克小組在10分鍾之內發射了3枚導彈。


    這個發射頻率,遠遠超過平常的訓練。


    所幸的是,大部分反坦克小組都是在3000米,甚至4000米之外發射的導彈,所以沒遭到敵人反擊。


    可惜的是,敵人的兵力實在是太多了。


    即便遭受了慘重的損失,西駱沙軍隊都沒停止前進,反到利用第二輪炮擊,推進到防線前沿。


    其實,從炮火準備結束算起,西駱沙裝甲部隊隻用10分鍾就攻上了防禦陣地。


    在第二輪炮擊,也就是由遠及近的彈幕炮擊中,暴露了的反坦克小組損失慘重,幾乎全都喪失了作戰能力。


    結果就是,西駱沙裝甲部隊在頂住了第一波反擊後,就基本沒有遇到抵抗。


    雖然依靠設在反斜麵陣地上的防炮洞,大部分東駱沙官兵躲開了炮擊,遭受的傷亡與損失並不大。


    可問題是,根本來不及返回防禦陣地。


    此外,大部分防禦工事已被炮擊摧毀。


    相對於西端的防禦陣地,東邊的這片陣地,修建的時候明顯粗心得多,不止是巴甫洛夫沒有過來監督,跟地形也有關係。


    整片陣地,在一處突出的山丘上。


    雖然山丘的坡度並不陡,但是接近50米的高度差,對防禦極為有利。


    隻是靠散兵坑,又沒合適的武器,連火箭筒都不是很多,東駱沙官兵根本擋不住滾滾而來的鋼鐵洪流。


    要說的話,這也是西駱沙陸軍發動進攻的一大特色。


    不惜代價的突破對方的防線,擴大突破口,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之後,再針對暴露出的問題做出調整。


    簡單的說,就是在強攻階段,不惜代價的取得突破。


    其實,這也是在武器裝備的技術水準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為了奪得戰場主動權,所能采取的唯一戰術。


    也就是這一點,直接決定了西駱沙在發展武器裝備時的基本立場。


    往簡單說,不管多麽先進的武器裝備,在全麵戰爭中都是消耗品,損失率不會因為技術水準高而明顯降低。


    相對而言,同類型武器裝備的損失率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比如主戰坦克,就算帝國陸軍的zt-99係列更先進,戰鬥損失率也不會比性能稍微差一些的t-80u低多少。


    按照成本計算,那麽t-80u的交換比肯定在zt-99之上。


    關鍵還有,主戰裝備在戰爭期間,特別是開戰初期的生產效率肯定不太高。因為需要花大量時間完成戰爭動員,所以在戰爭初期能投入的主戰裝備,主要看在戰爭爆發之前的儲備數量。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各個主要國家都很重視和平時期的戰備工作。


    比如在上次大戰結束後,梁夏帝國就針對主戰裝備,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而且一直施行至今的封存體係。從幾萬噸的航母,到士兵用的步槍,都會在退役之後封存,以便在戰爭爆發之後重新使用。


    此外,就是讓武器裝備盡可能的簡單,降低生產的難度。


    在這方麵,西駱沙做得最為徹底。


    簡單的說,西駱沙的武器裝備以簡單可靠著稱。小到裝備近百個國家,算上各類改進型的總產量超過1億支的ak係列突擊步槍,大到t係列主戰坦克,以及mi係列軍用直升機均是如此。


    其實,這也是t-72能在西駱沙陸軍中獲得一席之地的關鍵所在。


    不要忘了,跟t-80相比,t-72其實是簡配版本。


    可是,t-72的產量卻是t-80的好幾倍!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t-72足夠的簡單,生產所需工時相當於t-80的三分之一,生產成本還不到t-80的一半。


    這意味著,t-72能在戰爭爆發之後大批量生產!


    這也是西駱沙軍隊不害怕打消耗戰的底氣所在。


    在完成戰爭動員後,隻是一條生產線,一個月就能生產1000輛,而西駱沙總共有3條t-72的生產線。


    之前讓迢曼陸軍的裝甲部隊頂上,主要是因為前鋒部隊需要進行燃油補給,並且讓官兵們得到必要的休整,哪怕隻是吃一頓熱飯,在路邊睡上2個小時,畢竟從伏爾加格勒一路打過來,中途根本沒有停歇過。


    連續戰鬥,沒人受得了。


    現在的問題是,迢曼裝甲部隊的表現很不給力,沒取得突破,最後還是得依靠西駱沙的裝甲部隊。


    不管出於什麽原因,或許是對迢曼軍隊的表現感到不滿,也有可能是為了證明自身的戰鬥力。


    西駱沙陸軍一口氣投入了一個裝甲旅!


    麵對鋼鐵洪流,東駱沙的官兵幾乎喪失了鬥誌。


    這不是勇氣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辦法跟敵人交戰。


    如果不是司徒麟有先見之明,讓三連11輛坦克部署在防線後方,而且提前設定好突擊線路,從而趕在敵人衝上來之前回到了陣地上,通過犀利的反擊頂住了敵人的進攻,不然防線已經被敵人突破。


    隻是,代價也非常慘重。


    6輛主戰坦克,分成了2個戰鬥單位,分別在防線的東邊與西邊,而且采用的都是機動防禦戰術。


    簡單的說,就是充分利用提前設置好的火力點,不斷的改變防禦位置,避免被敵人的反坦克火力盯上。


    打到這個時候,需要擔心的,不止是那些新式主戰坦克打出的穿甲彈,還有從遠處射來的反坦克導彈。


    要說的話,反坦克導彈的威脅還要大一些。


    打到現在,沒有一輛zt-99b被敵人的穿甲彈摧毀,至少炮塔與車體正麵的裝甲沒被打穿過。


    隻是,已有幾輛zt-99b被敵人的重型反坦克導彈摧毀。


    陣地上麵煙霧繚繞。


    不是夜間下霧,也不是硝煙,而是坦克在戰鬥中釋放的煙幕。


    敵人的反坦克射手跟在主戰坦克後麵,而且是搭乘步兵戰車作戰。在攻上陣地,準確說是到達防線前沿才下車,然後就地尋找隱蔽點,並架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開始搜尋與攻擊坦克。


    在激烈的戰鬥當中,根本沒法照顧到敵人的反坦克射手。


    通常由協同作戰的步兵,使用大口徑機槍,或者射程相當的自動榴彈發射器來對付敵人的反坦克射手。


    可惜的是,根本沒有協同作戰的步兵。


    守在陣地上的東駱沙軍隊已經是潰不成軍,2個機步連傷亡慘重,剩餘官兵一時半會根本上不來。


    戰鬥打得非常慘烈,敵人的坦克已經攻上陣地,就等步兵來占領。


    隻是,司徒麟根本沒有多想,也沒有時間多想。


    “各單位報告情況。”


    “我是章建國,在陣地西側,有3輛坦克,彈藥已所剩無幾,穿甲彈隻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


    “我是牛海龍,在陣地東邊,也還有3輛坦克,穿甲彈各10發左右。”


    聽到報告,司徒麟心裏頓時一緊。


    牛海龍是三連二排排長,而按照不成文的規矩,應該副連長直接指揮二排作戰,而報告情況的是排長,表明副連長的座車已經被摧毀。


    或許,副連長已經陣亡殉國。


    “兄弟們,敵人已經攻上了陣地,被動防守根本頂不住,我們打一波反擊,把敵人趕出陣地,為步兵爭取時間。”


    “收到。”


    “明白。”


    “全體都有,標準突擊隊形,章建國注意左側,牛海龍盯住右邊,看清楚識別標誌,瞄準之後再開火!”


    “為國赴難——”


    “為國赴難——”


    ……


    這次,不是司徒麟喊的口號,其他車組的官兵首先喊了出來。


    “為國赴難!”


    湯學兵跟著大喊了一聲,隨後就踩下油門。


    “穩著點!”


    司徒麟提醒了已經興奮起來的駕駛員。


    在戰鬥的時候,通過喊口號等方式讓情緒興奮起來,主要是為了克服恐懼,點燃官兵的鬥誌。


    現在需要鬥誌,可是絕對不能犯低級錯誤。


    “頭!”


    “瞄準就開火!”


    “嘭——”


    司徒麟剛下達命令,毋奇鐵就踩下發射炮彈的踏板。


    雖然可以通過操縱杆上的開關控製坦克炮開火,但是zt-99b保留了踏板開關,確保在特殊情況下依然能開火。


    其實,毋奇鐵早就盯上了那輛炮塔上有幾根鞭狀天線的坦克。


    雖然看不清敵坦克炮塔上的編號,但是從天線的數量就能判斷出,肯定是一輛指揮官的戰車。


    隻有指揮官的戰車,才會搭載額外的通信電台,也才需要安裝更多的通信天線。


    依靠雙向穩定係統,不管是快速飛馳,還是突然加速或減速,zt-99b都能夠讓炮口對準瞄準的目標。


    再說,不到2000米的距離,根本不算遠。


    正是如此,在衝出藏身的灌木叢之後,毋奇鐵就急不可耐的打出了第一炮。


    這個距離,確實太近了。


    大概1800米,對於初速達到了每秒1750米的脫殼穿甲彈來說,飛完也隻是1秒鍾多一點而已。


    其實,在坦克穩定下來,紅外成像儀重新獲得清晰圖像,穿甲彈已經擊中目標。


    沒有發生殉爆,不過有1名坦克成員從炮塔裏爬了出來。


    沒有等毋奇鐵切換火控開關,用並列機槍掃射,那家夥就從坦克上溜下來,然後不見了蹤影。


    顯然,那輛坦克已經被穿甲彈摧毀了。


    就在這個時候,跟在後麵的4輛zt-99b也開火了。


    湯學兵沒停下,隻調整了坦克的行進方向,讓車體與炮塔的朝向保持一致,盡可能的讓正麵對準敵人。


    這麽做不但是因為車體與炮塔的正麵防護最為堅固,還跟火炮的穩定有關。u看書.


    如果火炮軸線與車體中軸的夾角太大,那麽在開火之後,就需要耗費更多時間來消除產生的震動。


    當然,主要是防護。


    任何坦克,哪怕是60多噸的“挑戰者2”型,側麵裝甲厚度也很薄,別說是威力巨大的穿甲彈,即便是一般的破甲彈,甚至是步兵手裏的火箭筒都能打穿,並且幹掉坦克裏麵的人員。


    這次,司徒麟他們采用的是密集隊形,5輛坦克的橫向間隔距離在50米左右。


    敵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司徒麟他們的任務是突擊,擾亂敵人的戰鬥部署,吸引敵人的注意,不是在這裏打殲滅戰。


    也沒有打殲滅戰的資本。


    剩下11輛zt-99b,大概有120發穿甲彈,如果按六成的命中率計算,根本就不足以摧毀敵人全部的坦克。


    能把敵人嚇跑,就很不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爭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帝國爭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