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艦隊指揮官,但是白止戰一直相信,決定海軍戰鬥力的不止巍峨的戰艦,還有眾多的輔助艦船。
比較出名的有艦隊油船,也就是後來的快速戰鬥支援艦。
在眾多的輔助艦船當中,自航式浮船塢的地位絕對不可低估,甚至排在其他工程船隻的前麵。
道理也很簡單。
一艘自航式浮船塢,能夠為數艘,甚至數十艘戰艦提供服務,從而大幅度提高戰艦的在航率。
浮船塢不但能夠用來維修受損的戰艦,還能提供其他方麵的服務。
比如在前線對戰艦進行維護保養,特別是在離本土極為遙遠,而且嚴重缺乏配套設施的大洋深處。
在某種意義上,一艘自航式浮船塢就是一座能航行的造船廠。
雖然無法用來建造戰艦,但是用來維修與維護戰艦,絕對是綽綽有餘。
實際使用當中,浮船塢有八成時間是在為艦船提供日常維護保養,維修受損戰艦的機會反到不多。
可問題是,自航式浮船塢的造價高得離譜。
在大戰爆發前,自航式浮船塢是最昂貴的特種工程船隻,不但造價高,日常維護與使用的費用也高得離譜。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也就采購了兩艘。
和平時期,自航式浮船塢以民用為主,基本與海軍沒有關係,很少為戰艦提供服務。哪怕戰艦在外海出了嚴重故障,比如動力設備或推進係統無法正常工作,海軍也會選擇派拖船過去,或者由同行艦船進行拖拽,因為拖拽戰艦返回軍港進行維修的費用,比動用浮船塢低得多。
如果按戰前的方式建造自航式浮船塢,數量肯定不會多到哪裏去。
所幸的是,帝國海軍用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也算不上特殊,就是分段建造法。
簡答的說,除了工程段與動力段為單獨建造的之外,自航式浮船的維修段按照統一的標準設計與建造,使用的時候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組裝,從而為不同尺寸與不同噸位的戰艦提供服務。
比如為航母與戰列艦服務的,需要8個維修段,承載重量達到5萬噸,而且塢艙長度達到300米。如果為重巡洋艦這些大型戰艦提供服務,隻需拚湊4個或者6個維修段,承載重量低於3萬噸,塢艙長度在180米到240米之間。再縮減的話,拚湊2個維修段,能夠把承載重量控製在1萬噸以內,塢艙的長度縮短到120米,也就隻能為驅逐艦等小型戰艦提供服務。
關鍵就是,維修段全都采用統一標準。
不但外形尺寸完全一致,連接口都采用統一的規範,方便在實際使用當中隨意的拚湊與組合。
在實際建造中,造船廠為了節約成本,也為了加快施工速度,用薄鋼板來建造船殼,然後往裏麵灌注水泥,最後根據需要在船殼外焊上具有排水功能的浮箱,一舉把維修段的建造工時縮短三分之二。
其實,也就是這種建造方式,讓自航式浮船塢成為了“大路貨”。
不然的話,帝國海軍也不可能在短短2年多時間裏建造20多艘自航式浮船塢,讓其成為遍布各地的“自助”式維修站。
不說別的,“北河”號與“南江”號就首先在獅泉城的自航式浮船塢進行維修,然後才返回帝國本土。
因為前期維修及時到位,所以這兩艘快速戰列艦的船廠維修時間縮短到3個月。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都能在年底重新編入戰鬥序列,以保鏢的身份出現在航母身邊。
隻是,自航式浮船塢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護航作戰當中。
要說的話,這跟帝國海軍當前的窘境有關。
在大戰爆發前,因為沒幾條航線需要保護,也沒人想到能如此順利的打通前往波沙灣的航線,甚至沒有人想過能在開戰後掌握戰略主動權,更因為存在同時跟幾個重量級對手交戰的可能性,也就得優先保證航母、快速戰列艦、重巡洋艦這些主力戰艦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國海軍一直都不太重視反潛護航,即便建造了不少的驅逐艦,也是以伴隨艦隊活動的大型遠洋驅逐艦為主。
真正能夠用於護航作戰的反潛驅逐艦,反到是少之又少。
當然,不止是帝國海軍,而是所有國家的海軍都有類似問題。
道理也很簡單,在條約時代,為了確保主力艦隊的優勢,各國海軍都不重視用於護航作戰的二級戰艦。
此外,在上次大戰結束之後,建設取代了對抗,海軍的日子都不好過。
跟其他列強的海軍一樣,帝國海軍在和平時期,封存了大量在上次大戰中,特別是後期建造的護航驅逐艦。
為了應付條約,還將其中一些做了非武裝處理,拆除了火炮與魚雷等武器。
其實,這些艦齡普遍超過20年的老舊驅逐艦是大戰初期的主要護航力量。
雖然靠封存的老舊戰艦,有效的緩解了戰爭初期兵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很多根本的問題並沒得到解決。
其中,最讓海軍頭痛的,就是必不可少的維護保養。
在拿下獅泉城,進入梵炎洋,在需要保護往返航行的船隊時,帝國海軍才發現,沿途嚴重缺乏能為護航艦艇提供支持的海軍基地,而獅泉城的軍港,根本就不可能為所有護航戰艦提供服務。
讓護航戰艦隔幾個月就返回帝國本土,顯然是不可行的。
隻是往返航行就要耗費很多時間。
關鍵還有,日常維護不需要使用造船廠的設備,也不需要專業的技術工人,很多的工作連艦隊官兵都能做。
需要的其實是一些戰艦上沒有的專用工具。
此外,就是需要讓戰艦出水,清理掉船底的寄生物,並且對船殼進行探傷檢查。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uu看書 .uukashuom 自航式浮船塢充當了浮動基地。
帝國海軍把12艘,也就是大約60%的自航式浮船塢部署在了科倫坡,專門為護航艦戰提供服務。
也就是有了這些自航式浮船塢,往返於北夕落洋上的護航艦隊才能夠保持高效。
從貢獻看,這12艘自航式浮船塢的價值相當於10艘護航航母與50艘反潛驅逐艦!
當然,獲得自航式浮船塢服務的還有那些遭到潛艇襲擊,並僥幸到達科倫坡的貨輪。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12艘自航式浮船塢,在現有投入之下,北梵炎洋航線恐怕早就癱瘓了。如果要保持航線暢通無阻,至少需要增加2倍的投入,也就得從東望洋抽調更多戰艦。
兵力不足,帝國海軍還能夠在東望洋上高奏凱歌嗎?
從這個角度看,怎麽評價這些用水泥澆築出來的輔助船隻都不算過分。
比較出名的有艦隊油船,也就是後來的快速戰鬥支援艦。
在眾多的輔助艦船當中,自航式浮船塢的地位絕對不可低估,甚至排在其他工程船隻的前麵。
道理也很簡單。
一艘自航式浮船塢,能夠為數艘,甚至數十艘戰艦提供服務,從而大幅度提高戰艦的在航率。
浮船塢不但能夠用來維修受損的戰艦,還能提供其他方麵的服務。
比如在前線對戰艦進行維護保養,特別是在離本土極為遙遠,而且嚴重缺乏配套設施的大洋深處。
在某種意義上,一艘自航式浮船塢就是一座能航行的造船廠。
雖然無法用來建造戰艦,但是用來維修與維護戰艦,絕對是綽綽有餘。
實際使用當中,浮船塢有八成時間是在為艦船提供日常維護保養,維修受損戰艦的機會反到不多。
可問題是,自航式浮船塢的造價高得離譜。
在大戰爆發前,自航式浮船塢是最昂貴的特種工程船隻,不但造價高,日常維護與使用的費用也高得離譜。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也就采購了兩艘。
和平時期,自航式浮船塢以民用為主,基本與海軍沒有關係,很少為戰艦提供服務。哪怕戰艦在外海出了嚴重故障,比如動力設備或推進係統無法正常工作,海軍也會選擇派拖船過去,或者由同行艦船進行拖拽,因為拖拽戰艦返回軍港進行維修的費用,比動用浮船塢低得多。
如果按戰前的方式建造自航式浮船塢,數量肯定不會多到哪裏去。
所幸的是,帝國海軍用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也算不上特殊,就是分段建造法。
簡答的說,除了工程段與動力段為單獨建造的之外,自航式浮船的維修段按照統一的標準設計與建造,使用的時候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組裝,從而為不同尺寸與不同噸位的戰艦提供服務。
比如為航母與戰列艦服務的,需要8個維修段,承載重量達到5萬噸,而且塢艙長度達到300米。如果為重巡洋艦這些大型戰艦提供服務,隻需拚湊4個或者6個維修段,承載重量低於3萬噸,塢艙長度在180米到240米之間。再縮減的話,拚湊2個維修段,能夠把承載重量控製在1萬噸以內,塢艙的長度縮短到120米,也就隻能為驅逐艦等小型戰艦提供服務。
關鍵就是,維修段全都采用統一標準。
不但外形尺寸完全一致,連接口都采用統一的規範,方便在實際使用當中隨意的拚湊與組合。
在實際建造中,造船廠為了節約成本,也為了加快施工速度,用薄鋼板來建造船殼,然後往裏麵灌注水泥,最後根據需要在船殼外焊上具有排水功能的浮箱,一舉把維修段的建造工時縮短三分之二。
其實,也就是這種建造方式,讓自航式浮船塢成為了“大路貨”。
不然的話,帝國海軍也不可能在短短2年多時間裏建造20多艘自航式浮船塢,讓其成為遍布各地的“自助”式維修站。
不說別的,“北河”號與“南江”號就首先在獅泉城的自航式浮船塢進行維修,然後才返回帝國本土。
因為前期維修及時到位,所以這兩艘快速戰列艦的船廠維修時間縮短到3個月。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都能在年底重新編入戰鬥序列,以保鏢的身份出現在航母身邊。
隻是,自航式浮船塢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護航作戰當中。
要說的話,這跟帝國海軍當前的窘境有關。
在大戰爆發前,因為沒幾條航線需要保護,也沒人想到能如此順利的打通前往波沙灣的航線,甚至沒有人想過能在開戰後掌握戰略主動權,更因為存在同時跟幾個重量級對手交戰的可能性,也就得優先保證航母、快速戰列艦、重巡洋艦這些主力戰艦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國海軍一直都不太重視反潛護航,即便建造了不少的驅逐艦,也是以伴隨艦隊活動的大型遠洋驅逐艦為主。
真正能夠用於護航作戰的反潛驅逐艦,反到是少之又少。
當然,不止是帝國海軍,而是所有國家的海軍都有類似問題。
道理也很簡單,在條約時代,為了確保主力艦隊的優勢,各國海軍都不重視用於護航作戰的二級戰艦。
此外,在上次大戰結束之後,建設取代了對抗,海軍的日子都不好過。
跟其他列強的海軍一樣,帝國海軍在和平時期,封存了大量在上次大戰中,特別是後期建造的護航驅逐艦。
為了應付條約,還將其中一些做了非武裝處理,拆除了火炮與魚雷等武器。
其實,這些艦齡普遍超過20年的老舊驅逐艦是大戰初期的主要護航力量。
雖然靠封存的老舊戰艦,有效的緩解了戰爭初期兵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很多根本的問題並沒得到解決。
其中,最讓海軍頭痛的,就是必不可少的維護保養。
在拿下獅泉城,進入梵炎洋,在需要保護往返航行的船隊時,帝國海軍才發現,沿途嚴重缺乏能為護航艦艇提供支持的海軍基地,而獅泉城的軍港,根本就不可能為所有護航戰艦提供服務。
讓護航戰艦隔幾個月就返回帝國本土,顯然是不可行的。
隻是往返航行就要耗費很多時間。
關鍵還有,日常維護不需要使用造船廠的設備,也不需要專業的技術工人,很多的工作連艦隊官兵都能做。
需要的其實是一些戰艦上沒有的專用工具。
此外,就是需要讓戰艦出水,清理掉船底的寄生物,並且對船殼進行探傷檢查。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uu看書 .uukashuom 自航式浮船塢充當了浮動基地。
帝國海軍把12艘,也就是大約60%的自航式浮船塢部署在了科倫坡,專門為護航艦戰提供服務。
也就是有了這些自航式浮船塢,往返於北夕落洋上的護航艦隊才能夠保持高效。
從貢獻看,這12艘自航式浮船塢的價值相當於10艘護航航母與50艘反潛驅逐艦!
當然,獲得自航式浮船塢服務的還有那些遭到潛艇襲擊,並僥幸到達科倫坡的貨輪。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12艘自航式浮船塢,在現有投入之下,北梵炎洋航線恐怕早就癱瘓了。如果要保持航線暢通無阻,至少需要增加2倍的投入,也就得從東望洋抽調更多戰艦。
兵力不足,帝國海軍還能夠在東望洋上高奏凱歌嗎?
從這個角度看,怎麽評價這些用水泥澆築出來的輔助船隻都不算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