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和水輪機的工程進行的時候,磚木結構的廠房也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中。廠房采用的是在臨高已經非常成熟的木結構桁架式房屋,房屋的整體框架是鋸木廠根據設計圖紙加工好的預製件,送到工地上拚接安裝,一個手藝熟練, 人手充足的安裝隊用不了一周就能把房屋的框架搭建起來。然後泥瓦工用紅磚砌牆,要不是考慮到廠房的防火性,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木板龍骨牆來建站。成本可以更低。
桁架結構的房屋的最大好處就可以建造大跨度的無障礙廠房,不需要太多的梁柱來進行支撐,這對需要布置機器的車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廠房修建完畢之後,又換了一批工人來組裝設備。
機器是裝在箱子裏運到南沙的, 小心翼翼地卸下來, 送到廠房裏開箱組裝。村民們好奇地看著這些工人--他們和前麵大多還操著廣府白話的建築工人不太一樣,幾乎全部說得是“澳洲官話”。雖然也穿著差不多的工作服,留著“髡頭”,但是這些人更為壯實,渾身都散發出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來,有人說,這些裝機器的,都是“陳髡”,比挖水渠蓋房子的“新髡”資格更老。
“陳髡”組裝機器設備更快,到六月底的時候,機器設備已經全部安裝完畢。這一天,鄒楓進行了第一次水輪機測試。打開閘門之後,河水流入導流渠內,開始推動水輪旋轉。漸漸地,水輪達成了操作速度,動力傳動係統正常的運作起來, 天軸快速的旋轉著, 整座廠房都開始微微的震顫起來。有些人趕緊跑出了屋外,實習小組卻在廠房裏一動不動, 仔細觀察著天軸的轉動情況。
在的鄒楓示意下,工人們依次拉動連接杆。將傳動皮帶連接上設備,設備開始空轉起來,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女孩子們仔細的看著設備運轉情況,隨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陳霖看不懂這些,但是從鄒楓和女孩子們的表情,大概看得出運轉情況良好,他微微鬆了口氣。從開工到現在,已經花去了幾萬兩銀子。雖說大多是吳舅爺的錢,可畢竟自家也是參與的,真搞壞了陳家以後顏麵掃地。
測試的狀況大致滿意,接下來就是試生產的階段。陳定從四鄉收購了不少棉花,運到了工廠。
在舊時空,棉花被運到紡織廠之前,基本已經在產地進行過軋棉工序,清理掉了棉籽,不過在本時空,軋棉機隻有元老院才有。為了提高效率,這道工序是挪到工廠來做得。
在軋棉機去除掉棉籽之後,棉花被送入了“清花車間”。清花車間並不在室內,因為這項工作塵土飛揚, 所以清花是在空地上搭建的一個大號的蘆席棚內進行的。由於水輪機的動力還不足以驅動清花機,所以這道工序是純手工進行的。棉花被放置在木架上,工人們用竹棍進行敲打,把混在棉花內樹枝、樹葉、昆蟲和泥土等等雜質清理出來。清花的工序不需要技術,對體力的要求也不太高,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大多又婦女們從事。在這裏,安玖也要求多雇用婦女來做這項工作。
“紡紗織布的活要女人來做也就是了,這是力氣活。”陳霖覺得不可思議。
“誰說女的不能做力氣活了。”安玖說,“再說這活計也不算費力。”
陳霖心道這都不算費力啥算費力,不過他也不敢和這“首長的學生”爭辯,隻是唯唯諾諾。
清理完的棉花被混合在一起,開始了第一道工序:梳棉。
不管采用什麽工藝,何種設備。棉紡的基本工序就是四道:梳理、並條、粗訪、精紡。
“開始投料!”黎唐喊了一聲,開始操作順棉機。招募來得第一批工人圍在她周圍,看著她的操作。
她把梳理過的棉花送入梳棉機,棉花經過機器上一層層彼此交錯相對的金屬耙齒把糾纏在一起的棉纖維拆解開並排梳理。
“你們看,經過梳理的棉花,纖維之間已經是大致是平行的了。”她指著從機器裏出來的產品,這些棉花已經成為質地鬆垮的條狀物,行話稱之為“梳條”。
黎唐熟練地拿起梳出來梳條,幾個一組的裝入並條機,羅拉加壓並和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並條工序。並條工序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梳條的強度,這個工序會反複進行幾遍,具體次數和並條的數量視原料和生產工藝情況來決定。
並條之後的棉條裝入一個叫做“引撚罐”的轉動容器進行“弱撚”,在弱撚的過程中粗紗機羅拉將棉條牽伸拉長,棉條要比並條之後已經細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就是粗紗了。
纏滿粗紗的筒管積攢到一定數量之後,就由工人搬運到精紡機上。精紡機其實和並條工序幾乎一致,隻不過更加精致。
粗紗被纏繞在筒管上,筒管則套在錠子上。每一台精紡機驅動72個錠子。整個紡織廠一共有十台這樣的精紡機。
粗紗被羅拉為細紗最後由導紗鉤出來纏繞在紗錠上,借由紗錠自身的旋轉完成加撚與卷繞。最後這個加撚才是讓紗堅固的關鍵步驟,而隻有錠子達到一定轉速才能夠讓紗足夠堅韌。
“出來了!出來了!”眾人叫到,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神奇高效的紡織方式。
很快一個筒絡的紗線就做好了,陳霖拿起澳洲人給的樣品跟自己的比對。仔細看了看還是有些許區別,若是外行一看自然是看不出什麽區別,可內行一看就知道明顯是澳洲人的好一些。
這讓他有些不解,莫非澳洲人給他的機器有問題?明明都是同一型號的,難道說澳洲人水火之力所織造的就會比水力好一些?
不過這已經足夠好了,這樣的紗線,不要說全廣東,全中國大概都沒有。
有了這樣的紗線,何愁織不出好布來!
遺憾的是,南沙示範廠的第一期工程裏並不包括織布車間。棉紗就是他們的最終產品了。
這些棉紗去賣給誰呢?老院是不需要的--他們自己有全套的棉紡織企業。好在這對陳霖來說並不是問題,豐生和織機並不是滿負荷工作的,除了幾座大型花樓機之外,陪同的腰機都能用來織布,這腰機上織工即能織造綢緞,也能織造棉布。
還有一個去處便是將紗賣給四鄉的農民。雖說不算普遍,但是多數農戶家中多半置有織機。或織布,或織綢,亦算是一門副業。過去豐生和除了少量高端織品外,普通的產品大多采取包買製度,放絲給各家去織造的。如今有了棉紗,亦可同樣處理。這個網絡是現成的,用起來不費什麽事。
本地的棉花比鬆江略便宜,棉布則要貴上一些。所以陳霖用機器製紗還是有利可圖的,當然利潤十分之微薄。但是勞動生產率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微利累積起來也十分的可觀。
傳統的來講一匹棉布的紡紗工序是織布工序耗時的四倍,鬆江平均織一匹布七天,婦女一個月平均產出七公斤紗線。清理一匹布的棉需要21小時,紡紗49小時,織布11小時。而現在紡紗時間大大縮短了,原先的婦女拿到了機紗後出布速度立馬翻倍。
陳霖簡單的計算之後得出了結論,如果棉花供應有保證,價格維持在現在的水平上,以目前的產能,隻需要五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再加上二期上馬之後的產能這哪裏是微利,簡直就是暴利。
然而馬上就有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陳霖的麵前:紡紗的速度太快了,以本地的棉花產量來說遠遠不夠。就算他立刻號召村民大規模種棉花,也得等秋天才能收獲。
還有,就是如此巨量的棉布到時候去銷售給誰呢?豐生和生產出來的綢緞都是有去處的--三代人的經營早就形成了一張固定的銷售網絡。但是棉布這項生意他們從來就沒經手過。
至於棉花,問題更大,試生產所用的棉花是陳小兵幫忙聯係直接從廣州運來的。實話說陳霖都不知道是從哪裏來得。至於香山本地的棉花,陸陸續續收購了一些,一旦正式開工大概連一個月都不夠。
晚上,他把這件事和黎果說了。黎果年齡較長,性格也穩重些。目前承擔的紡織廠的行政管理工作。這事自然和她商量了
“布匹銷售,倒還好說。隻是這棉花的來源,卻成了一個大問題。”
“先生打算如何解決呢?”黎果問道。
“思來想去,倒是有幾個法子:一是派人去附近市鎮上設棧收棉,本地棉花是八月就收獲了--不過”
“不過什麽?”
“本地的棉花過去從未有人收購,都是農家自紡自織。不知道能不能順利收到。”
“隻要價錢合適,總有人會賣。畢竟紡紗耗時,若是能直接賣花,豈不可以省下人力來做其他事?”
桁架結構的房屋的最大好處就可以建造大跨度的無障礙廠房,不需要太多的梁柱來進行支撐,這對需要布置機器的車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廠房修建完畢之後,又換了一批工人來組裝設備。
機器是裝在箱子裏運到南沙的, 小心翼翼地卸下來, 送到廠房裏開箱組裝。村民們好奇地看著這些工人--他們和前麵大多還操著廣府白話的建築工人不太一樣,幾乎全部說得是“澳洲官話”。雖然也穿著差不多的工作服,留著“髡頭”,但是這些人更為壯實,渾身都散發出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來,有人說,這些裝機器的,都是“陳髡”,比挖水渠蓋房子的“新髡”資格更老。
“陳髡”組裝機器設備更快,到六月底的時候,機器設備已經全部安裝完畢。這一天,鄒楓進行了第一次水輪機測試。打開閘門之後,河水流入導流渠內,開始推動水輪旋轉。漸漸地,水輪達成了操作速度,動力傳動係統正常的運作起來, 天軸快速的旋轉著, 整座廠房都開始微微的震顫起來。有些人趕緊跑出了屋外,實習小組卻在廠房裏一動不動, 仔細觀察著天軸的轉動情況。
在的鄒楓示意下,工人們依次拉動連接杆。將傳動皮帶連接上設備,設備開始空轉起來,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女孩子們仔細的看著設備運轉情況,隨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陳霖看不懂這些,但是從鄒楓和女孩子們的表情,大概看得出運轉情況良好,他微微鬆了口氣。從開工到現在,已經花去了幾萬兩銀子。雖說大多是吳舅爺的錢,可畢竟自家也是參與的,真搞壞了陳家以後顏麵掃地。
測試的狀況大致滿意,接下來就是試生產的階段。陳定從四鄉收購了不少棉花,運到了工廠。
在舊時空,棉花被運到紡織廠之前,基本已經在產地進行過軋棉工序,清理掉了棉籽,不過在本時空,軋棉機隻有元老院才有。為了提高效率,這道工序是挪到工廠來做得。
在軋棉機去除掉棉籽之後,棉花被送入了“清花車間”。清花車間並不在室內,因為這項工作塵土飛揚, 所以清花是在空地上搭建的一個大號的蘆席棚內進行的。由於水輪機的動力還不足以驅動清花機,所以這道工序是純手工進行的。棉花被放置在木架上,工人們用竹棍進行敲打,把混在棉花內樹枝、樹葉、昆蟲和泥土等等雜質清理出來。清花的工序不需要技術,對體力的要求也不太高,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大多又婦女們從事。在這裏,安玖也要求多雇用婦女來做這項工作。
“紡紗織布的活要女人來做也就是了,這是力氣活。”陳霖覺得不可思議。
“誰說女的不能做力氣活了。”安玖說,“再說這活計也不算費力。”
陳霖心道這都不算費力啥算費力,不過他也不敢和這“首長的學生”爭辯,隻是唯唯諾諾。
清理完的棉花被混合在一起,開始了第一道工序:梳棉。
不管采用什麽工藝,何種設備。棉紡的基本工序就是四道:梳理、並條、粗訪、精紡。
“開始投料!”黎唐喊了一聲,開始操作順棉機。招募來得第一批工人圍在她周圍,看著她的操作。
她把梳理過的棉花送入梳棉機,棉花經過機器上一層層彼此交錯相對的金屬耙齒把糾纏在一起的棉纖維拆解開並排梳理。
“你們看,經過梳理的棉花,纖維之間已經是大致是平行的了。”她指著從機器裏出來的產品,這些棉花已經成為質地鬆垮的條狀物,行話稱之為“梳條”。
黎唐熟練地拿起梳出來梳條,幾個一組的裝入並條機,羅拉加壓並和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並條工序。並條工序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梳條的強度,這個工序會反複進行幾遍,具體次數和並條的數量視原料和生產工藝情況來決定。
並條之後的棉條裝入一個叫做“引撚罐”的轉動容器進行“弱撚”,在弱撚的過程中粗紗機羅拉將棉條牽伸拉長,棉條要比並條之後已經細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就是粗紗了。
纏滿粗紗的筒管積攢到一定數量之後,就由工人搬運到精紡機上。精紡機其實和並條工序幾乎一致,隻不過更加精致。
粗紗被纏繞在筒管上,筒管則套在錠子上。每一台精紡機驅動72個錠子。整個紡織廠一共有十台這樣的精紡機。
粗紗被羅拉為細紗最後由導紗鉤出來纏繞在紗錠上,借由紗錠自身的旋轉完成加撚與卷繞。最後這個加撚才是讓紗堅固的關鍵步驟,而隻有錠子達到一定轉速才能夠讓紗足夠堅韌。
“出來了!出來了!”眾人叫到,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神奇高效的紡織方式。
很快一個筒絡的紗線就做好了,陳霖拿起澳洲人給的樣品跟自己的比對。仔細看了看還是有些許區別,若是外行一看自然是看不出什麽區別,可內行一看就知道明顯是澳洲人的好一些。
這讓他有些不解,莫非澳洲人給他的機器有問題?明明都是同一型號的,難道說澳洲人水火之力所織造的就會比水力好一些?
不過這已經足夠好了,這樣的紗線,不要說全廣東,全中國大概都沒有。
有了這樣的紗線,何愁織不出好布來!
遺憾的是,南沙示範廠的第一期工程裏並不包括織布車間。棉紗就是他們的最終產品了。
這些棉紗去賣給誰呢?老院是不需要的--他們自己有全套的棉紡織企業。好在這對陳霖來說並不是問題,豐生和織機並不是滿負荷工作的,除了幾座大型花樓機之外,陪同的腰機都能用來織布,這腰機上織工即能織造綢緞,也能織造棉布。
還有一個去處便是將紗賣給四鄉的農民。雖說不算普遍,但是多數農戶家中多半置有織機。或織布,或織綢,亦算是一門副業。過去豐生和除了少量高端織品外,普通的產品大多采取包買製度,放絲給各家去織造的。如今有了棉紗,亦可同樣處理。這個網絡是現成的,用起來不費什麽事。
本地的棉花比鬆江略便宜,棉布則要貴上一些。所以陳霖用機器製紗還是有利可圖的,當然利潤十分之微薄。但是勞動生產率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微利累積起來也十分的可觀。
傳統的來講一匹棉布的紡紗工序是織布工序耗時的四倍,鬆江平均織一匹布七天,婦女一個月平均產出七公斤紗線。清理一匹布的棉需要21小時,紡紗49小時,織布11小時。而現在紡紗時間大大縮短了,原先的婦女拿到了機紗後出布速度立馬翻倍。
陳霖簡單的計算之後得出了結論,如果棉花供應有保證,價格維持在現在的水平上,以目前的產能,隻需要五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再加上二期上馬之後的產能這哪裏是微利,簡直就是暴利。
然而馬上就有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陳霖的麵前:紡紗的速度太快了,以本地的棉花產量來說遠遠不夠。就算他立刻號召村民大規模種棉花,也得等秋天才能收獲。
還有,就是如此巨量的棉布到時候去銷售給誰呢?豐生和生產出來的綢緞都是有去處的--三代人的經營早就形成了一張固定的銷售網絡。但是棉布這項生意他們從來就沒經手過。
至於棉花,問題更大,試生產所用的棉花是陳小兵幫忙聯係直接從廣州運來的。實話說陳霖都不知道是從哪裏來得。至於香山本地的棉花,陸陸續續收購了一些,一旦正式開工大概連一個月都不夠。
晚上,他把這件事和黎果說了。黎果年齡較長,性格也穩重些。目前承擔的紡織廠的行政管理工作。這事自然和她商量了
“布匹銷售,倒還好說。隻是這棉花的來源,卻成了一個大問題。”
“先生打算如何解決呢?”黎果問道。
“思來想去,倒是有幾個法子:一是派人去附近市鎮上設棧收棉,本地棉花是八月就收獲了--不過”
“不過什麽?”
“本地的棉花過去從未有人收購,都是農家自紡自織。不知道能不能順利收到。”
“隻要價錢合適,總有人會賣。畢竟紡紗耗時,若是能直接賣花,豈不可以省下人力來做其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