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女們眼前這幾個人器宇不凡,大約是“禿發海寇”的大官。她們雖然沒什麽見識,但是威權之下隻有服服帖帖方能少吃苦頭保住小命還是明白的,一個個表情恭順的跪伏在地。
雙方交流了幾句,21世紀的朝鮮語和17世紀的濟州方言顯然有很大差別,馮宗澤和南宮無敵的朝鮮話也就是初級水平,交流起來有些困難。雙方連比劃帶說,幸好朝鮮語和日語一樣,屬於語言孤島,封閉性又強,幾百年來的變化不算很大。一番肢體加表情和“思密達”之後,馮宗澤終於能夠順利的和海女們溝通了。
從海女們口中他們知道這些海女的確是來自附近的漁村的。漁村裏男人很少,大多數是女人。因為男人出海打漁經常會遇到風暴喪命於大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女性為主的海女村落。女人主要以當海女維生,撈取各種海貨製成幹貨,再賣給商人。
生活自然極其困苦,晾曬的鮑魚、海參等海味賣得的錢換取一點糧食加上漁獲,勉強維生而已。和元老們設想的不同,濟州島的糧食不能自給,要靠從朝鮮半島運入。海女們盡管談不上有多少大局觀點,但是年齡較長的海女都說最近十來年人口是在變少――許多人遷到了半島上去。
前幾年濟州島又連續遭遇自然災害,朝廷的糧食救濟即少又慢,餓死逃走了許多人。附近不少村子都荒廢了。
至於島上的具體狀況,海女們所知不多――她們很少外出,收購海產,販賣糧食的商人每個月都會到村裏來。村裏有人去過濟州。旌義縣因為距離近。去過得人倒是很多。
馮宗澤正襟危坐,問道:“旌義縣人口多少,有多少士兵?城市方圓幾何?”
“老爺,奴婢們都是無知下賤的白丁女子,老爺們問得事情不甚明白。答得不好的,請老爺們寬恕則個……”答話的海女大約二十五六歲年紀,模樣比較伶俐,馮宗澤問話,都是她回答。她垂著頭。恭恭敬敬的說道,“旌義縣有多少人口奴婢不知道,隻知道城裏住戶稀少,城外有二處村落。合計也不過二三千人。”
至於士兵,大約有二百名。城市方圓多少,海女沒有尺寸概念,也說不清楚。不過她說城內有很大的官倉。儲有許多糧食。
這倒是個重要的消息,馮宗澤和南宮無敵的眼睛都亮了――糧食是重中之重。特別是聽說濟州島的
“聽聞這裏牛馬很多,都在哪裏。”
“牛馬都在漢拿山那邊的山裏,漫山遍野都是。隻是此處不多――”海女回答道。之所以不多,是因為海邊缺少足夠的水源。牛馬需要大量飲水。而這一帶隻有泉眼而已。
馮宗澤滿意的點點頭,又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海女遲疑了下,說道:“回稟老爺:賤婢潘氏。”
這不算什麽名字――不過中國女人一直到30年代也有很多偏遠農村的婦女一輩子都是x氏而已。海女是白丁,隻比公私賤人(奴婢)好一點而已。沒有名字也很正常。
“你是上軍麽?”他忽然問道。
海女瞪大了眼睛看了他一眼,趕緊又低下頭去:
“賤婢年輕,隻是中軍。”
所謂中軍上軍。是濟州島海女群落中的一種等級,從“兒童上軍”開始,經過下軍、中軍、上軍。最後才能做到大上軍。
但是這種稱呼隻在濟州島的海女中流傳,即使是李朝的官吏、士大夫們也未必知道,這樣一個外來的海寇居然會知道,令海女們頗為吃驚。
南宮無敵和薛子良又問了些當地的情況,海女們有知道的又不知道的,顯然已經沒什麽詢問的價值了。
馮宗澤關照把她們都帶下去:“每人發一塊救濟餅幹。再給碗熱湯喝。讓她們把衣服和捕魚工具都找回來。”
“怎麽,還留著她們?”南宮無敵對海女的熱情已經降低了不少――盡管海女們身材還不錯。有二個還算年輕,但是長相讓他不甚喜歡。
“暫時留著,一會審完了士兵再一起發落。”馮宗澤說,他倒不是對海女們有什麽綺念,而是打算利用她們開展民政工作。要按照杜雯撰寫的《民事工作中如何使用階級論》一文的看法:被壓迫的階級是天然反抗者加帶路黨。海女地位低下,生活困苦,有翻身的**和動力。
接著又審問了士兵,按照特偵隊的報告,烽火台上隻有五名屯戍兵而已。特偵隊突然出現的時候,他們連反抗的企圖都沒有做,隻是試圖逃跑而已。看起來根本沒有戰鬥意誌。
看士兵們的模樣,也知道他們的戰鬥意誌不會高到哪裏去。士兵們一個個形容枯噶,一副長期吃不飽飯的模樣。身穿穿得戰襖破破爛爛,已經褪了色。他們沒有盔甲,帶得不過是一頂鬥笠,所用的武器也粗劣不堪,元老們見過澄邁之戰中繳獲的明軍武器,也看過過海盜拋棄的各種雜式裝備。但是眼前的李朝軍隊的武器裝備水準,連大股的海盜都比不上。沒有明朝軍隊中已經很常見的火器,裝備的長槍的柄極短,充其量隻有1.70米。除了充作儀仗之外,基本沒什麽用處。刀也很粗劣。稍微好些的倒是他們的弓箭,看上去製作精良。
李朝統治下的朝鮮號稱“小中華”,在對軍隊的無視上不但向大明看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明好歹還有少量的精銳家丁作為軍隊的核心。
南宮無敵看了這士兵和武器心道我要是木下藤吉朗也得來打朝鮮――這軍隊和稻草人有什麽兩樣?
士兵們很快就供出了他們知道的一切。作為士兵他們在島上經常會被調動。而且台兵的頭目在這裏當兵已經二十多年了,全島各地的防所幾乎都待過。知道的要比海女們多得多。
從士兵們的口中,南宮無敵知道島上一共有三司士兵,每一司是五百人。也就是說全島的正規軍是一千五百人,低於他們原先掌握的二千人的數字。
島上的牧使一直請求朝廷將濟州的駐軍擴大到五司,湊齊一營人馬。奈何這些年來天災**不斷,朝廷焦頭爛額,根本無心也無力來加強濟州島的防禦。幸好自從德川鎖國之後,倭寇的禍害要比以前少了許多,勉強也就對付下來了。
因為濟州島的敵情主要來自海上,所以這三司士兵分散配置在全島各地,濟州有五百人,大靜和旌義兩縣各有二百多人。此外,還有九個屯戍處――“浦”,類似於大明的衛所。每浦各有屯戍兵三十到五十人。這些屯戍處都設在濟州島出入的港灣上,沿著海岸線一字排開,充分表現守口岸的海防思維。另外有烽火台十八處,每處台兵五人。
李朝軍隊有火炮的裝備,各處屯戍和城池都有少量的火炮,不過並無明軍紅夷大炮這樣的重型裝備。
這樣看來,最大的重兵集團不過是濟州的五百人而已。一個步兵連就能夠輕鬆將其殲滅。
至於水軍,李朝在島上基本沒有水軍。隻有少量小船沿岸巡邏而已。
“島上的官長都有哪些人,一一供述上來!”馮宗澤喝道。
“是。濟州觀察是李真卿大人,判官是李大廈大人,大靜縣監是李球大人,旌義縣監是崔仁健大人。”
濟州觀察使是李朝在島上的最高長官,三品文官,判官則是島上的最高武官。
“島上的官奴婢有多少人,都在何處?”
官奴婢是元老們最感興趣的地方――他們是帶路黨的絕佳人選。退一步說,即使官奴婢們覺悟不高,也是使用起來最方便的勞動力。
“濟州、大靜、旌義三城的監營都有官奴婢,總數小的們不知道,總有幾萬人。前幾年鬧饑荒,餓死逃走了不少……”
前指對士兵的供述相當滿意,掌握了不少詳細情報。
吩咐將俘虜押下去之後,前指開了一個簡短的會議,決定事不宜遲,立刻出動部隊控製濟州三城,將各城內儲存的糧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裏。解除各屯戍地的武裝。同時控製出入濟州島的主要港口。
南宮無敵提出派出一支步兵和炮兵混合的特遣部隊,步兵沿著島上的官道徒步行軍,炮兵和補給使用艦隊攜來得大發艇和劃艇沿著海岸線機動。濟州三邑中除了旌義縣之外,濟州和大靜都在海邊。可以很便利的使用船隻進行補給支援。
出於謹慎,決定先攻下距離城山基地最近的旌義縣,對李朝軍隊的戰鬥力和城市防禦體係有個直觀的認識,然後再視情況展開下一步作戰。
旌義縣就是舊時空韓國的城邑裏,韓國開發旅遊業時就將該縣舊址複原修建成民俗村,雖然不在海邊,實際距離城山很近。亦有一條道路可通行。薛子良和南宮無底都曾經去過這個民俗村。不過,民俗村畢竟是後世建造的,雖然有複原有所謂的曆史考據,到底和現實有多大區別,誰也無法保證。
<<臨高啟明>> 文字首發,歡迎讀者登錄 . 閱讀全文最新章節。
{飄天文學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雙方交流了幾句,21世紀的朝鮮語和17世紀的濟州方言顯然有很大差別,馮宗澤和南宮無敵的朝鮮話也就是初級水平,交流起來有些困難。雙方連比劃帶說,幸好朝鮮語和日語一樣,屬於語言孤島,封閉性又強,幾百年來的變化不算很大。一番肢體加表情和“思密達”之後,馮宗澤終於能夠順利的和海女們溝通了。
從海女們口中他們知道這些海女的確是來自附近的漁村的。漁村裏男人很少,大多數是女人。因為男人出海打漁經常會遇到風暴喪命於大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女性為主的海女村落。女人主要以當海女維生,撈取各種海貨製成幹貨,再賣給商人。
生活自然極其困苦,晾曬的鮑魚、海參等海味賣得的錢換取一點糧食加上漁獲,勉強維生而已。和元老們設想的不同,濟州島的糧食不能自給,要靠從朝鮮半島運入。海女們盡管談不上有多少大局觀點,但是年齡較長的海女都說最近十來年人口是在變少――許多人遷到了半島上去。
前幾年濟州島又連續遭遇自然災害,朝廷的糧食救濟即少又慢,餓死逃走了許多人。附近不少村子都荒廢了。
至於島上的具體狀況,海女們所知不多――她們很少外出,收購海產,販賣糧食的商人每個月都會到村裏來。村裏有人去過濟州。旌義縣因為距離近。去過得人倒是很多。
馮宗澤正襟危坐,問道:“旌義縣人口多少,有多少士兵?城市方圓幾何?”
“老爺,奴婢們都是無知下賤的白丁女子,老爺們問得事情不甚明白。答得不好的,請老爺們寬恕則個……”答話的海女大約二十五六歲年紀,模樣比較伶俐,馮宗澤問話,都是她回答。她垂著頭。恭恭敬敬的說道,“旌義縣有多少人口奴婢不知道,隻知道城裏住戶稀少,城外有二處村落。合計也不過二三千人。”
至於士兵,大約有二百名。城市方圓多少,海女沒有尺寸概念,也說不清楚。不過她說城內有很大的官倉。儲有許多糧食。
這倒是個重要的消息,馮宗澤和南宮無敵的眼睛都亮了――糧食是重中之重。特別是聽說濟州島的
“聽聞這裏牛馬很多,都在哪裏。”
“牛馬都在漢拿山那邊的山裏,漫山遍野都是。隻是此處不多――”海女回答道。之所以不多,是因為海邊缺少足夠的水源。牛馬需要大量飲水。而這一帶隻有泉眼而已。
馮宗澤滿意的點點頭,又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海女遲疑了下,說道:“回稟老爺:賤婢潘氏。”
這不算什麽名字――不過中國女人一直到30年代也有很多偏遠農村的婦女一輩子都是x氏而已。海女是白丁,隻比公私賤人(奴婢)好一點而已。沒有名字也很正常。
“你是上軍麽?”他忽然問道。
海女瞪大了眼睛看了他一眼,趕緊又低下頭去:
“賤婢年輕,隻是中軍。”
所謂中軍上軍。是濟州島海女群落中的一種等級,從“兒童上軍”開始,經過下軍、中軍、上軍。最後才能做到大上軍。
但是這種稱呼隻在濟州島的海女中流傳,即使是李朝的官吏、士大夫們也未必知道,這樣一個外來的海寇居然會知道,令海女們頗為吃驚。
南宮無敵和薛子良又問了些當地的情況,海女們有知道的又不知道的,顯然已經沒什麽詢問的價值了。
馮宗澤關照把她們都帶下去:“每人發一塊救濟餅幹。再給碗熱湯喝。讓她們把衣服和捕魚工具都找回來。”
“怎麽,還留著她們?”南宮無敵對海女的熱情已經降低了不少――盡管海女們身材還不錯。有二個還算年輕,但是長相讓他不甚喜歡。
“暫時留著,一會審完了士兵再一起發落。”馮宗澤說,他倒不是對海女們有什麽綺念,而是打算利用她們開展民政工作。要按照杜雯撰寫的《民事工作中如何使用階級論》一文的看法:被壓迫的階級是天然反抗者加帶路黨。海女地位低下,生活困苦,有翻身的**和動力。
接著又審問了士兵,按照特偵隊的報告,烽火台上隻有五名屯戍兵而已。特偵隊突然出現的時候,他們連反抗的企圖都沒有做,隻是試圖逃跑而已。看起來根本沒有戰鬥意誌。
看士兵們的模樣,也知道他們的戰鬥意誌不會高到哪裏去。士兵們一個個形容枯噶,一副長期吃不飽飯的模樣。身穿穿得戰襖破破爛爛,已經褪了色。他們沒有盔甲,帶得不過是一頂鬥笠,所用的武器也粗劣不堪,元老們見過澄邁之戰中繳獲的明軍武器,也看過過海盜拋棄的各種雜式裝備。但是眼前的李朝軍隊的武器裝備水準,連大股的海盜都比不上。沒有明朝軍隊中已經很常見的火器,裝備的長槍的柄極短,充其量隻有1.70米。除了充作儀仗之外,基本沒什麽用處。刀也很粗劣。稍微好些的倒是他們的弓箭,看上去製作精良。
李朝統治下的朝鮮號稱“小中華”,在對軍隊的無視上不但向大明看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明好歹還有少量的精銳家丁作為軍隊的核心。
南宮無敵看了這士兵和武器心道我要是木下藤吉朗也得來打朝鮮――這軍隊和稻草人有什麽兩樣?
士兵們很快就供出了他們知道的一切。作為士兵他們在島上經常會被調動。而且台兵的頭目在這裏當兵已經二十多年了,全島各地的防所幾乎都待過。知道的要比海女們多得多。
從士兵們的口中,南宮無敵知道島上一共有三司士兵,每一司是五百人。也就是說全島的正規軍是一千五百人,低於他們原先掌握的二千人的數字。
島上的牧使一直請求朝廷將濟州的駐軍擴大到五司,湊齊一營人馬。奈何這些年來天災**不斷,朝廷焦頭爛額,根本無心也無力來加強濟州島的防禦。幸好自從德川鎖國之後,倭寇的禍害要比以前少了許多,勉強也就對付下來了。
因為濟州島的敵情主要來自海上,所以這三司士兵分散配置在全島各地,濟州有五百人,大靜和旌義兩縣各有二百多人。此外,還有九個屯戍處――“浦”,類似於大明的衛所。每浦各有屯戍兵三十到五十人。這些屯戍處都設在濟州島出入的港灣上,沿著海岸線一字排開,充分表現守口岸的海防思維。另外有烽火台十八處,每處台兵五人。
李朝軍隊有火炮的裝備,各處屯戍和城池都有少量的火炮,不過並無明軍紅夷大炮這樣的重型裝備。
這樣看來,最大的重兵集團不過是濟州的五百人而已。一個步兵連就能夠輕鬆將其殲滅。
至於水軍,李朝在島上基本沒有水軍。隻有少量小船沿岸巡邏而已。
“島上的官長都有哪些人,一一供述上來!”馮宗澤喝道。
“是。濟州觀察是李真卿大人,判官是李大廈大人,大靜縣監是李球大人,旌義縣監是崔仁健大人。”
濟州觀察使是李朝在島上的最高長官,三品文官,判官則是島上的最高武官。
“島上的官奴婢有多少人,都在何處?”
官奴婢是元老們最感興趣的地方――他們是帶路黨的絕佳人選。退一步說,即使官奴婢們覺悟不高,也是使用起來最方便的勞動力。
“濟州、大靜、旌義三城的監營都有官奴婢,總數小的們不知道,總有幾萬人。前幾年鬧饑荒,餓死逃走了不少……”
前指對士兵的供述相當滿意,掌握了不少詳細情報。
吩咐將俘虜押下去之後,前指開了一個簡短的會議,決定事不宜遲,立刻出動部隊控製濟州三城,將各城內儲存的糧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裏。解除各屯戍地的武裝。同時控製出入濟州島的主要港口。
南宮無敵提出派出一支步兵和炮兵混合的特遣部隊,步兵沿著島上的官道徒步行軍,炮兵和補給使用艦隊攜來得大發艇和劃艇沿著海岸線機動。濟州三邑中除了旌義縣之外,濟州和大靜都在海邊。可以很便利的使用船隻進行補給支援。
出於謹慎,決定先攻下距離城山基地最近的旌義縣,對李朝軍隊的戰鬥力和城市防禦體係有個直觀的認識,然後再視情況展開下一步作戰。
旌義縣就是舊時空韓國的城邑裏,韓國開發旅遊業時就將該縣舊址複原修建成民俗村,雖然不在海邊,實際距離城山很近。亦有一條道路可通行。薛子良和南宮無底都曾經去過這個民俗村。不過,民俗村畢竟是後世建造的,雖然有複原有所謂的曆史考據,到底和現實有多大區別,誰也無法保證。
<<臨高啟明>> 文字首發,歡迎讀者登錄 . 閱讀全文最新章節。
{飄天文學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