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伐北不可能?”


    諸葛亮有想過張策可能會不認同自己的三分天下方略中的一部分,可觀張策現在表露出的態勢……


    其已然不是部分不認可了,而是全盤反對。


    自己苦心孤詣謀劃的東西遭人否定,諸葛亮即便是再怎麽有禮教涵養,年輕尚輕且未經曆在外磨礪的他,此時也是在心中生出了淡淡的不服之意。


    “當然是不可能!”張策斷然說道,根本不給諸葛亮一點希望。


    “即便有可能……”


    “也不是現在,而是千百年後。”


    對諸葛亮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張策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名字。


    大明。


    洪武大帝,朱元璋。


    華夏兩千年曆史長河中,唯一一個逆自古以來的天下大勢,如開掛一般的以南逐北,悍然驅除元虜,再複漢家衣冠的千古帝王。


    倘若讓張策給曆史上華夏的諸多帝王定個排名的話……


    能勝卻大明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帝王,曆史上不過寥寥兩三人罷了。


    甚至可以武斷點說。


    能勝卻朱元璋的,實則僅有那千古一帝嬴政和不可言說的那位祖龍。


    就像是嬴政定義了何為華夏,何為天下一統;那位不可言說的祖龍在民族危亡之際,驅除列強,讓炎黃百姓站起來當家做主一樣……


    朱元璋則是在神州沉淪之時,再造了華夏。


    續接了那被外族胡虜折斷的民族脊梁,撿起了那被異族鐵騎踐踏了數百年的民族尊嚴。


    在開局一個碗的朱元璋麵前,繼承基業的漢武劉徹,唐宗李世民仿佛都差了些許。


    可是,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南逐北,建立大明,難道就真的開掛了嗎?


    實則不盡然。


    朱元璋的雄才武略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


    則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性。


    經曆了隋,唐,南北兩宋等朝代開發後的南方地區,在元末之時無論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商業經濟水平,人口規模,糧食種植產量上早已經不弱於北方,孕育出了足可支撐英雄豪傑逐鹿天下的王霸之基。


    也正因為如此。


    在朱元璋實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製霸方略,兵鋒指向元大都,揮軍決戰漠北的每每關鍵時刻,江南之地始終沒有掉過鏈子。


    一直能夠給朱元璋提供物質客觀條件上的絕對支持。


    糧草,兵員源源不斷。


    然而。


    在那之前,沒有人試圖像朱元璋一般以南逐北進行北伐嗎?


    有!


    兩晉之後,氣吞萬裏如虎的劉寄奴也曾進行過北伐,但……


    他失敗了!


    有人說南朝劉裕北伐失敗是因為戰略決策,用人不當,也因為南朝精銳水軍對決後秦所屬的北方遊騎兵種不利等等。


    對於這些,張策不予否認。


    但。


    以他之見,還有個根本性的客觀原因便是:當時尚未得到開發的南朝在人力,物力上根本不足以支持劉裕麾下的軍隊進行大規模長久的遠征作戰。


    這種情況下征戰,便會導致劉裕統率近十萬大軍占據了長安和關中後,麵臨一個極其尷尬的局麵:


    分兵守則不足,合兵聚則乏糧。


    他不可能把自己在南方的家底全部轉移到北方,畢竟江南之地才是他劉裕的基本盤,哪怕明知其發展潛力不如北方。


    劉裕也沒有多餘的糧食和軍隊繼續增援長安,保持對外征戰的優勢。


    舉兵十萬征伐關中長安,在江南沒有徹底開發之前,單是每日的人吃馬嚼和糧食運輸的損耗,早已經快讓南朝後勤崩潰了。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這句話放在任何朝代都通用。


    進退兩難之中,劉裕北伐如何不敗?


    長安得而複失也就成了必然。


    同等情況下,再看看明朝建立過程中和初創時期的北伐。


    徐達,常遇春奉朱元璋之命領大軍二十五萬北伐元大都。


    藍玉率領十五萬明軍北入大漠,決戰小魚兒海。


    兩次北伐,期間前前後後各皆是打了一年多,後世哪裏見過明朝類的史書上有關大軍遠征,糧食後勤不足的記載。


    再舉個例子。


    永樂帝朱棣時期,明軍五次興兵數十萬北伐蒙古,依舊開創了永樂盛世。


    漢朝時期。


    漢武帝幾次北伐匈奴,不光把漢孝文帝,漢孝景帝兩位君王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打光了,弄得百姓民不聊生,還逼迫的劉徹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


    究其根本。


    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漢武帝時期的漢朝,劉裕的南朝時期,江南之地尚未得到完全開發,撐不起太大的攤子。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尤其是在漢朝西漢時期,不但撐不起,還存在扯後腿的嫌疑。


    庭院之中。


    諸葛亮望著張策……


    “現在以南伐北不可能,千百年後才有可能?”


    諸葛亮皺著眉頭低語一句,對於張策的說辭有些難以接受。


    千百年後的事情,誰能說的準!


    他諸葛亮也等不起!


    總不能讓他把話語留在墳墓中,等著告知後世一個智慧可與他比肩之人,讓那人幫忙驗證三分天下,進而以南伐北的可能性吧!


    誰,又會沒事兒來他諸葛亮的墳前呢?


    望著陷入糾結中的諸葛亮,張策一陣輕笑,隨手拿起腳邊的三塊石頭擺在自己的麵前,布局成三足之勢。


    然後,又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劃出了一副簡易的大漢輿圖。


    “孔明,可敢與我在此間推演一番南北征伐!”


    “好!”


    諸葛亮沒有遲疑,回到了張策的身邊坐下。


    張策指著地上的三塊石頭和輿圖說道:“就如你所說的那般,東南為一足,代表江東孫策。”


    “荊州,益州,西南為一足,代表你和你那未來的明主!”


    “中間這條大河,代表長江!”


    “我則隔江相望,坐鎮在北,或代表袁紹,或代表曹操……或……”


    張策嘴角一笑:“算了,策不習慣代表他人,我還是代表自己吧,孔明以為如何?”


    “可以!”諸葛亮挑不出任何毛病,讚同的點了點頭。


    “同意就好!”看著漸漸入甕的諸葛亮,張策繼續數道:“既為推演,沒有彩頭總是不好。”


    “這樣吧……孔明你若是贏了我,我明早清晨便走,再不糾纏於你,孔明你若是輸了……“


    張策說道最後,臉上笑而不語。


    諸葛亮明白了張策的意思。


    他自信一笑道:“亮若是輸了,自當拜公子為主,隨公子一同下山而去。”


    諸葛亮此話一出,張策心中大定。


    隨後,張策抓起一把枯草,隨意的在了代表長江橫線的一側。


    “孔明,我以草木為兵,陳中原之兵八十萬於大江之北,欲要飲馬江南,你如何破之?”


    張策一上來直接梭哈的行為,看的諸葛亮瞠目不已。


    就在其下意識的想說同樣聯合荊州,益州,江東之兵數十萬之眾與之對抗的時候,諸葛亮忽然愣住了。


    原因很簡單。


    益州之兵遠在川蜀,根本不可能千裏迢迢調遣而來。


    實際上,以他和孫策為代表的兩足能夠調動的兵馬,加起來撐死二十萬就已經到頭了。


    不是不想集結更多。


    而是荊州和江東兩地隻能征調蓄養如此之多的兵馬,再多就傷及根基了。


    注意到諸葛亮的神色,張策輕聲笑道:“孔明,看來你也覺察到了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一紙婚書,嶽父竟是呂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漢唐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漢唐血並收藏三國:一紙婚書,嶽父竟是呂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