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譯文】


    這時候,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該如何保持那顆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動念的心?」


    佛陀了解須菩提再次啟請的深意,微笑頷首之後,以無上慈和的聲音說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當如是發心:我應該發起無上清淨心,使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到達涅槃的境界,如此滅度一切眾生,但不認為有一個眾生是因我而滅度的。為什麽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麽,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麽呢?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名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當年佛陀在然燈佛那裏,有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佛陀!依我聽聞佛陀所講的意義,我知道佛陀在然燈佛那裏,隻是了悟諸法空相,所以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


    佛陀聽完須菩提肯定的答覆後,喜悅地說道:「很好!須菩提!實際上,我並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須菩提!如果我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說:『你在來世,一定作佛,名釋迦牟尼。』正因為沒有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可得,所以然燈佛才為我授記:你在來世,一定作佛,名叫釋迦牟尼。


    「為什麽呢?所謂如來,就是一切諸法體性空寂,絕對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別的執著。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才名為如來。如果有人說,我得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叫做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隻是為了令眾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方便設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假名。


    「須菩提!我所得無上正等正覺,是虛實不一,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此空寂性體所顯現的,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


    「須菩提!所說一切法,隻是就隨順世諦事相而言,就空寂性體的立場,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真實的,以此顯發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說過:『這高大健壯的人身,畢竟是個無常虛假的形相,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所以不是大身,隻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無相,又哪裏有大小形狀呢?」


    「須菩提!菩薩也應當明白這些道理,如果作是說:『我當滅度無量的眾生。』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麽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一個法名為菩薩,如果有當度眾生的想法時,就有人我的妄執,能度所度的對待,所以我說一切諸法,都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等四法的分別。


    「須菩提!如果菩薩作是說:『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名為菩薩,因為落入凡夫的我見法執。為什麽呢?佛陀說的,莊嚴佛土,並不是有一真實的佛土可莊嚴,隻是為了引度眾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而假名莊嚴佛土。


    「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無我的真理,那麽,如來說他是真正的菩薩。


    【注釋】


    *至第十六分為止,須菩提對於「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的道理,已然了悟於心,但唯恐諸弟子們粗塵已遣,細惑難去。因此,此分以下,再次啟請佛陀終究「住」、「降」之意,以去微細無明。所以,佛陀亦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無我之妙理。


    佛陀說法,有所謂的「三周說法」:第一法說周,就是把經文的真理說出來,是為上根利智的人說;第二譬喻周,是順應根性比較鈍的眾生,用種種譬喻再次推衍真理;第三因緣周,用因緣故事將義理做更進一步的敘述,使聽經的眾生了徹明白。


    這三周的說法方式,有時連用,如《法華經》即是;有時是兩番囑累,像《金剛經》。嘉祥大師曾指出,本經的初番問答是般若道,次番問答為方便道。般若道是體,方便道是因,兩者相輔相成,體用不二。


    *此處可從兩個層次來說:(一)自菩薩而言,如果菩薩存著我滅度一切眾生的心念,那麽就是落於人、我分別的陷阱裏,有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差別心,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裏」,時時都起分別念、處處都見分別相,有念有相,滅度時,那裏還能不分別卵生、胎生、有色、無色的一切眾生呢?既然不能平等滅度一切眾生,當初所發的菩提心也等於是空談了,怎麽還能稱得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呢?所以,佛陀說:「即非菩薩。」(二)自眾生而言,度眾生乃是在度自性眾生。在後麵第二十一分裏,佛陀開示了眾生者,「彼非眾生」的觀念。為什麽彼非眾生呢?溥畹大師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內,眾生與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別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眾生,眾生即在迷之諸佛」。所以,雖然滅度一切眾生,事實上無眾生可度,因為眾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緣故。菩薩隻不過是示現眾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覺而已。


    授記:


    諸佛預知弟子某世證果,及其國土、名號,而予以記別。


    釋迦牟尼:


    為娑婆世界教主之佛名號。釋迦,為其種族姓;牟尼,是能寂、能仁之義。


    如來:


    如,是不變的、靜默的法身;來,是隨緣的、變化的應身。應身縱有千百個,法身仍然是原來的那一個。


    無我法:


    即是「人無我」、「法無我」的二無我,亦名二空。「我」是妄情所執的實體,而此實體,人法都無,畢竟空寂。人無我:人為五蘊假合,因業流轉,沒有一生不變的實體。法無我:不論佛法、世法,皆為依緣假立,對待而有,沒有獨立存在的實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剛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鳩摩羅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鳩摩羅什並收藏金剛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