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繆爾·斯邁爾斯及其作品簡介
活著的職責:年輕人應有的15種態度 作者:(英)斯邁爾斯(Smiles,S.)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塞繆爾·斯邁爾斯(1812.12.23—1904.4.16),英國19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著名的社會改革家和散文隨筆作家。
早期生活
塞繆爾·斯邁爾斯生於哈丁頓,他的父親來自哈丁頓的斯邁爾斯家族,母親來自達爾基斯的珍妮特·威爾森。斯邁爾斯是11個存活下來的孩子中的一個。他的家庭嚴格信奉改革長老會教義。在14歲時,他離開學校,成為醫生的學徒,而這最終讓他有機會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他的父親死於1832年的霍亂流行,但在母親的鼎力支持下,他仍能繼續學業。母親辛苦地經營著售賣五金器具、書籍等家庭式作坊。她不辭勞苦地工作來養活斯邁爾斯及其兄弟姐妹的經曆,對斯邁爾斯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於那些與自己祖輩信奉的改革長老會教義相抵觸的事物,他逐漸給予了寬容和理解。在大學學習期間乃至畢業之後,他曾一度為議會改革而四處遊說,同時為《愛丁堡周報》與《利茲時報》撰稿。
1843年12月7日,斯邁爾斯與莎拉·a。h.狄克遜在利茲結為伉儷。他們育有三個女兒——珍妮特、伊迪絲、莉蓮,以及兩個兒子——威廉與塞繆爾。小塞繆爾在青年時患有肺病,斯邁爾斯在他人的建議下,將他送到遠航的船上。小塞繆爾寫回家的信件以及他於1869年2月到1871年3月期間前往澳大利亞與美洲的旅途中寫下的日記,經由斯邁爾斯的編輯,1877年於倫敦出版,書名為《一個男孩的環遊記》。
斯邁爾斯的長孫是沃爾特·斯邁爾斯爵士,是一位阿爾斯特聯合主義者政黨黨員。在其家庭的族譜中,斯邁爾斯還可算是當今著名探險家貝爾·格裏爾斯的曾曾祖父。
寫作生涯
斯邁爾斯的一生閱曆十分豐富,先後當過醫生、商人、攝影師、隨筆作家、曆史學家、記者、編輯、社會改革家、鐵路大臣、公眾道德家、演說家。這種豐富的人生閱曆為他觀察人性的優劣、觀察人生成敗得失的原因,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功底。
在今天,斯邁爾斯作為作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其作品謳歌的自助美德,以及讚揚“英雄般”工程師們偉大功績的傳記。
斯邁爾斯自助係列叢書被認為對19世紀末盛行於美國與英國的新思潮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此,新思潮的著名作家奧裏森·s。馬登曾說過,自己小時候的理想就是成為“美國的塞繆爾·斯邁爾斯”。
斯邁爾斯的傳記的作品收錄在4卷本的《工程師的生活》一書中,當然,他還寫了其他方麵的傳記。其自傳著重強調其大力提倡的自助精神。在後世讀者看來,這些作品極好地體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
斯邁爾斯一生寫過20多部著作,其中最受人喜愛的是有關人生成功與幸福,有關良知、信仰、道德、自由與責任等領域的隨筆作品,其中代表作有:《人自為王》《品格塑造人生》《信仰之旅》《儉約人生》《活著的職責》《工作讓你幸福》。
《人自為王》一書與達爾文《物種起源》及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論自由》的出版年份是一樣的。達爾文在其著作中給世人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適應環境者才能生存的畫麵;密爾在其書中也為一個基於自由的社會描摹出輪廓。而斯邁爾斯的這一作品至今仍在鼓舞著每個人應該在生活中服從自身純粹的意願,不斷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成就。該書可能在學術上或哲學上沒有前兩者那樣的深度,但卻對後世成功學這一學科及個人所應當擔負的責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71年,《人自為王》在日本出版後,發行達150多萬冊,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書,1996年的民意調查表明,該書也是對日本人民的命運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在維多利亞時代,在普通家庭中,《人自為王》一書有著僅次於《聖經》的地位。現在,該書被認為是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價值觀”(勤勉、節儉、進取等)的經典書籍。書中的教科書式的遣詞造句及其包含不容置疑的道德論述不得不讓人發出“書不可貌相”的感歎。這本書以更寬廣的視野在文學傳統中繼承了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及霍雷肖·阿爾傑小說思想的精髓——即人類定能戰勝一切艱險,勇往直前。
《人自為王》一書於1859年11月在英國倫敦首次出版後,立即獲得了始料未及的歡迎和讚譽。在當年的11月,該書在英國連續再版4次;接著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歐洲各個國家出版發行,最遠在印度和日本也被翻譯出版。
1871年,《品格塑造人生》於倫敦出版。書中,斯邁爾斯將那些曾在人世間生活過的最優秀的男女高貴而壯麗的人生圖景展示在年輕人麵前,力圖給他們的心靈以震撼力。普羅塔克曾說過:“從許多傑出人物的輝煌業績裏很難發現一個人的德行或邪惡,相反,從一個人說話的口氣、簡短的言論或某些玩笑中,卻能找出他那區別於偉大業績的真實人格品性來。”
1873年,《信仰之旅》於倫敦出版。書中,斯邁爾斯向人們傳達了自由路上信仰的力量,也展現了一個寬容社會和時代的到來勢必要由整體社會信仰來支撐的理念。
1875年,《儉約人生》於倫敦出版。書中,斯邁爾斯讚美了勞動的尊榮,建議人們勤儉節約以獲得經濟上的獨立,並為自己的家庭提供一個幸福的基礎,為此,人們應該過上一種清白的、有節製的和堅毅果敢的生活,避免暴飲暴食帶來的災禍。此外,他還建議人們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品行和情感,為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更夯實了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1880年,《活著的職責》於倫敦出版。這本書也像前幾本書一樣受人們喜愛。斯邁爾斯力求盡最大努力去做好任何事情。細心的讀者將會發現,在《活著的職責》一書裏,作者詳細列舉了在人類曆史進程中那些最優秀而勇敢的男女為世人所做出的傑出的人生典範。每個人生典範都為世人提供了生而為人的社會職責和個人職責的經典範本,從而讓讀者感悟到生命的價值。
1887年,《工作讓你幸福》於倫敦出版。該書的出版為斯邁爾斯的自助係列叢書畫上一個句號。書中秉承他一貫的做人的觀點: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而所謂命運的好和壞都跟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勤勞付出的多少成正比。告誡世人隻有靠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自助係列叢書的精神永存得益於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自傳,斯邁爾斯深諳這一點。在其作品中,他以許多頗有成就的人作為例子。在現在看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被遺忘了,但斯邁爾斯又在這個自助係列作品中重新向我們娓娓道來:
威廉·赫歇爾爵士(1738—1822)曾在一個四處奔波的管弦樂團做簧管吹奏者。其間,他對天文學癡迷起來。後來,他製造了屬於自己的反射式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與其他宇宙天體。最後,他成為英格蘭國王的禦用天文學家。
伯納德·帕裏希(1510—1589)曾是一位貧苦的製陶者,他把自己所有的家具以及籬笆、鐵桶統統丟進熔爐,以期能製造出著名的彩釉器皿。正是憑借這種堅韌不拔的努力,他最終成為法國王位寶座的製陶者。
格蘭維爾·夏普(1735—1813)是一位普通職員,在其業餘時間在英國推動反奴隸製度運動,最終推動法律的修訂,保證任何奴隸一踏上英倫土地就將獲得自由身。
描述以上這些人的一生並不是要我們為之驚歎,而是讓我們意識到,人生所能伸展的極限何在。斯邁爾斯根據這些人體現的諸如堅韌、勤勉與忍耐等美德加以整理,而正是他們形成了該係列作品的一個個章節。
勤奮與天才
斯邁爾斯堅信一點,隻要還存在人性,那麽自助係列叢書所闡述的道理就將成為普適法則。當然,作為前提,人們應該相信堅持與不懈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世人常有這樣的誤解,即認為藝術家都屬於狂放不羈的天才,在靈感泉湧的瞬間就能創造驚世的傑作。但在斯邁爾斯的《藝術家的生活》一書中所舉的例子中,藝術家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擁有著異於常人的勤奮與永不言敗的氣概,而這種勤奮與氣概的程度絕不遜於其藝術天賦。在該書中所展現的開一時風氣的諸多方法皆為多年不斷嚐試的結果。斯邁爾斯相信一點,那就是最成功的藝術家確有其天才的稟賦。而實際上,這種天賦並不隻局限於某個群體,真正罕見的則是為實現個人的藝術遠景而甘願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那份執著之心!若是米開朗琪羅沒有甘願橫躺幾個月的決心,焉能在西斯廷教堂頂部創造世人為之驚歎的壁畫?《查爾斯五世最後的晚餐》凝聚著提香7年的心血,而許多欣賞者認為這隻是在“天才瞬間迸發”的作品而已。
斯邁爾斯極為看重畫家約書亞·雷諾茲與雕刻家大衛·威爾奇兩人“工作!工作!工作!”這一箴言。巴赫也曾回憶說:“我是個勤勉的人,任何人取得的成功程度皆與其勤勉程度成正比。”曆史總是慣於給那些矢誌不渝與孜孜以求的人冠以“天才”一詞,而事實並非如此。
斯邁爾斯寫道:在任何領域要想追求成功或達到某一目標,僅有超群的天賦是不夠的——這不僅需要必勝的信心,還需要堅韌與充滿活力的拚搏。
斯邁爾斯談到了喬治·路易斯·布馮的例子。布馮寫下了44卷的舉世巨著《自然史》。在該書中,他對那個時代所能了解到的自然曆史進行了梳理,並且還預兆著自然進化理論的雛形。完成此等巨著所需的自律是驚人的,以至於布馮後來總結道:天才就是耐心的產物。斯邁爾斯繼續引述德·邁斯特的話:“知道怎樣等待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秘密。”還有牛頓就產生天才的見解:就是一直想著解決問題的方法。
耐心、心智的有序應用以及對眼前事務的全情投入,在他看來才是不斷前進的關鍵因素。政府資助與教育不能代替這些品質,這些品質本身才能創造天才。
品格與力量
時至今日,“品格培養”一詞在人們口中說出,常包含著對那些靜觀冷雨沉思或是花上10天翻越喜馬拉雅山的跋涉之人的訕笑。斯邁爾斯早在1850年就提出一點:教育、財富以及顯貴的出身皆不能替代品格的重要性。今天,我們生活在所謂的知識社會——一個最高的價值源於對數據與信息的創造性運用的社會。但斯邁爾斯曾說:品格就是力量,比知識更配稱得上力量。《人自為王》也許隻是一個相對單純時代的一本簡單的書而已,但其始終強調,培養個人品行是為心靈帶來自由的必然需要。這一論斷卻引出了一個永恒的真理:品格是可以超脫出本能與文化背景所具有的強大阻力的。斯邁爾斯還提到漢弗萊·戴維的一句話:我是我自己的塑造者:我說這話,不帶一絲虛榮,完全出於內心的意願。戴維的這種剖白本身就是勇氣的體現——這並不是跌宕起伏故事所具有的拚命三郎的勇敢,而是體現在堅守自立下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小決定上。這種勇氣正是史蒂芬·柯維所說的成為“高效人士”的首要因素。
在今日,品格於我有何用?於我生活有何用?在19世紀那個時代,商業不像現在一般——一個為最有智慧與創造力的思維的競技場。但斯邁爾斯卻預見了這一天的到來。他總是不遺餘力地強調商業所應具有的核心:言行耿直。正是信任把一個自由的社會緊緊地黏合在一起,那些可被信賴之人能取得最長久的成功。正如馬克斯·韋伯的一句名言所說的:正是懷揣著這種稀有的品質,早期的新教徒的商人才能在相互完全信任的基礎上積累下大量財富。
沒有比麻醉藥物更能讓心靈頹喪或摧毀品格的了。斯邁爾斯抓住每個機會讚揚最高貴的美德——節製。我們這些現代人在看老電影之時,在出現傳道士強烈譴責“通往毀滅之路”畫麵的時候,我們時常會不以為然,一笑置之。而認為對酒精的狂熱才是消遣之道,因為我們人類總是樂於此道。在人生的長河中,誰也不能否認其影響甚微:因為昨夜的觥籌交錯,換得今日工作的推諉;“以酒來入世”的思想難掩其對平庸的默認。斯邁爾斯在此引用了瓦爾特·司各特的話:在所有的惡習之中,酗酒是與“偉大”一詞相去最遠的。
結?語
在斯邁爾斯的一生中,英帝國的領土占據著地球四分之一的麵積。而這一帝國為了維護其核心利益在世界各地無疑傳播著苦難,而其帶來的優點——社會改革、一些開明的政治原則以及活力與創新性皆源於其不斷“進取”的信念。
密爾的《論自由》讓我們從相對價值層麵上看到這些價值。而斯邁爾斯則盡可能讓我們記住密爾寫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話:一個國家的價值所在,從長遠來看,源於組成這一整體的個人的價值。若這一進步的觀念在21世紀的今天重新盛行,無疑會加強個人對自身的信念,而非混雜於政府之中。雖然密爾強調的政治自由是個人進步的基礎,但讓人真正去為我們的自由做些事的動力卻是源於《人自為王》一書所帶來的思潮。有趣的是,斯邁斯爾早年是個狂熱的政治改革者,當他認識到更為重要的改革應該是源於個人之時,他放棄了原有的主張。
但讀者若是能對斯邁爾斯的大意給予原諒或不予計較,那將會獲益匪淺。這本史詩般的文學作品值得再次流行,為世人閱讀。
早期生活
塞繆爾·斯邁爾斯生於哈丁頓,他的父親來自哈丁頓的斯邁爾斯家族,母親來自達爾基斯的珍妮特·威爾森。斯邁爾斯是11個存活下來的孩子中的一個。他的家庭嚴格信奉改革長老會教義。在14歲時,他離開學校,成為醫生的學徒,而這最終讓他有機會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他的父親死於1832年的霍亂流行,但在母親的鼎力支持下,他仍能繼續學業。母親辛苦地經營著售賣五金器具、書籍等家庭式作坊。她不辭勞苦地工作來養活斯邁爾斯及其兄弟姐妹的經曆,對斯邁爾斯日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於那些與自己祖輩信奉的改革長老會教義相抵觸的事物,他逐漸給予了寬容和理解。在大學學習期間乃至畢業之後,他曾一度為議會改革而四處遊說,同時為《愛丁堡周報》與《利茲時報》撰稿。
1843年12月7日,斯邁爾斯與莎拉·a。h.狄克遜在利茲結為伉儷。他們育有三個女兒——珍妮特、伊迪絲、莉蓮,以及兩個兒子——威廉與塞繆爾。小塞繆爾在青年時患有肺病,斯邁爾斯在他人的建議下,將他送到遠航的船上。小塞繆爾寫回家的信件以及他於1869年2月到1871年3月期間前往澳大利亞與美洲的旅途中寫下的日記,經由斯邁爾斯的編輯,1877年於倫敦出版,書名為《一個男孩的環遊記》。
斯邁爾斯的長孫是沃爾特·斯邁爾斯爵士,是一位阿爾斯特聯合主義者政黨黨員。在其家庭的族譜中,斯邁爾斯還可算是當今著名探險家貝爾·格裏爾斯的曾曾祖父。
寫作生涯
斯邁爾斯的一生閱曆十分豐富,先後當過醫生、商人、攝影師、隨筆作家、曆史學家、記者、編輯、社會改革家、鐵路大臣、公眾道德家、演說家。這種豐富的人生閱曆為他觀察人性的優劣、觀察人生成敗得失的原因,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功底。
在今天,斯邁爾斯作為作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其作品謳歌的自助美德,以及讚揚“英雄般”工程師們偉大功績的傳記。
斯邁爾斯自助係列叢書被認為對19世紀末盛行於美國與英國的新思潮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此,新思潮的著名作家奧裏森·s。馬登曾說過,自己小時候的理想就是成為“美國的塞繆爾·斯邁爾斯”。
斯邁爾斯的傳記的作品收錄在4卷本的《工程師的生活》一書中,當然,他還寫了其他方麵的傳記。其自傳著重強調其大力提倡的自助精神。在後世讀者看來,這些作品極好地體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
斯邁爾斯一生寫過20多部著作,其中最受人喜愛的是有關人生成功與幸福,有關良知、信仰、道德、自由與責任等領域的隨筆作品,其中代表作有:《人自為王》《品格塑造人生》《信仰之旅》《儉約人生》《活著的職責》《工作讓你幸福》。
《人自為王》一書與達爾文《物種起源》及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論自由》的出版年份是一樣的。達爾文在其著作中給世人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適應環境者才能生存的畫麵;密爾在其書中也為一個基於自由的社會描摹出輪廓。而斯邁爾斯的這一作品至今仍在鼓舞著每個人應該在生活中服從自身純粹的意願,不斷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成就。該書可能在學術上或哲學上沒有前兩者那樣的深度,但卻對後世成功學這一學科及個人所應當擔負的責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71年,《人自為王》在日本出版後,發行達150多萬冊,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書,1996年的民意調查表明,該書也是對日本人民的命運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在維多利亞時代,在普通家庭中,《人自為王》一書有著僅次於《聖經》的地位。現在,該書被認為是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價值觀”(勤勉、節儉、進取等)的經典書籍。書中的教科書式的遣詞造句及其包含不容置疑的道德論述不得不讓人發出“書不可貌相”的感歎。這本書以更寬廣的視野在文學傳統中繼承了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及霍雷肖·阿爾傑小說思想的精髓——即人類定能戰勝一切艱險,勇往直前。
《人自為王》一書於1859年11月在英國倫敦首次出版後,立即獲得了始料未及的歡迎和讚譽。在當年的11月,該書在英國連續再版4次;接著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歐洲各個國家出版發行,最遠在印度和日本也被翻譯出版。
1871年,《品格塑造人生》於倫敦出版。書中,斯邁爾斯將那些曾在人世間生活過的最優秀的男女高貴而壯麗的人生圖景展示在年輕人麵前,力圖給他們的心靈以震撼力。普羅塔克曾說過:“從許多傑出人物的輝煌業績裏很難發現一個人的德行或邪惡,相反,從一個人說話的口氣、簡短的言論或某些玩笑中,卻能找出他那區別於偉大業績的真實人格品性來。”
1873年,《信仰之旅》於倫敦出版。書中,斯邁爾斯向人們傳達了自由路上信仰的力量,也展現了一個寬容社會和時代的到來勢必要由整體社會信仰來支撐的理念。
1875年,《儉約人生》於倫敦出版。書中,斯邁爾斯讚美了勞動的尊榮,建議人們勤儉節約以獲得經濟上的獨立,並為自己的家庭提供一個幸福的基礎,為此,人們應該過上一種清白的、有節製的和堅毅果敢的生活,避免暴飲暴食帶來的災禍。此外,他還建議人們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品行和情感,為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更夯實了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1880年,《活著的職責》於倫敦出版。這本書也像前幾本書一樣受人們喜愛。斯邁爾斯力求盡最大努力去做好任何事情。細心的讀者將會發現,在《活著的職責》一書裏,作者詳細列舉了在人類曆史進程中那些最優秀而勇敢的男女為世人所做出的傑出的人生典範。每個人生典範都為世人提供了生而為人的社會職責和個人職責的經典範本,從而讓讀者感悟到生命的價值。
1887年,《工作讓你幸福》於倫敦出版。該書的出版為斯邁爾斯的自助係列叢書畫上一個句號。書中秉承他一貫的做人的觀點: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而所謂命運的好和壞都跟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勤勞付出的多少成正比。告誡世人隻有靠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自助係列叢書的精神永存得益於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自傳,斯邁爾斯深諳這一點。在其作品中,他以許多頗有成就的人作為例子。在現在看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被遺忘了,但斯邁爾斯又在這個自助係列作品中重新向我們娓娓道來:
威廉·赫歇爾爵士(1738—1822)曾在一個四處奔波的管弦樂團做簧管吹奏者。其間,他對天文學癡迷起來。後來,他製造了屬於自己的反射式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與其他宇宙天體。最後,他成為英格蘭國王的禦用天文學家。
伯納德·帕裏希(1510—1589)曾是一位貧苦的製陶者,他把自己所有的家具以及籬笆、鐵桶統統丟進熔爐,以期能製造出著名的彩釉器皿。正是憑借這種堅韌不拔的努力,他最終成為法國王位寶座的製陶者。
格蘭維爾·夏普(1735—1813)是一位普通職員,在其業餘時間在英國推動反奴隸製度運動,最終推動法律的修訂,保證任何奴隸一踏上英倫土地就將獲得自由身。
描述以上這些人的一生並不是要我們為之驚歎,而是讓我們意識到,人生所能伸展的極限何在。斯邁爾斯根據這些人體現的諸如堅韌、勤勉與忍耐等美德加以整理,而正是他們形成了該係列作品的一個個章節。
勤奮與天才
斯邁爾斯堅信一點,隻要還存在人性,那麽自助係列叢書所闡述的道理就將成為普適法則。當然,作為前提,人們應該相信堅持與不懈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
世人常有這樣的誤解,即認為藝術家都屬於狂放不羈的天才,在靈感泉湧的瞬間就能創造驚世的傑作。但在斯邁爾斯的《藝術家的生活》一書中所舉的例子中,藝術家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擁有著異於常人的勤奮與永不言敗的氣概,而這種勤奮與氣概的程度絕不遜於其藝術天賦。在該書中所展現的開一時風氣的諸多方法皆為多年不斷嚐試的結果。斯邁爾斯相信一點,那就是最成功的藝術家確有其天才的稟賦。而實際上,這種天賦並不隻局限於某個群體,真正罕見的則是為實現個人的藝術遠景而甘願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那份執著之心!若是米開朗琪羅沒有甘願橫躺幾個月的決心,焉能在西斯廷教堂頂部創造世人為之驚歎的壁畫?《查爾斯五世最後的晚餐》凝聚著提香7年的心血,而許多欣賞者認為這隻是在“天才瞬間迸發”的作品而已。
斯邁爾斯極為看重畫家約書亞·雷諾茲與雕刻家大衛·威爾奇兩人“工作!工作!工作!”這一箴言。巴赫也曾回憶說:“我是個勤勉的人,任何人取得的成功程度皆與其勤勉程度成正比。”曆史總是慣於給那些矢誌不渝與孜孜以求的人冠以“天才”一詞,而事實並非如此。
斯邁爾斯寫道:在任何領域要想追求成功或達到某一目標,僅有超群的天賦是不夠的——這不僅需要必勝的信心,還需要堅韌與充滿活力的拚搏。
斯邁爾斯談到了喬治·路易斯·布馮的例子。布馮寫下了44卷的舉世巨著《自然史》。在該書中,他對那個時代所能了解到的自然曆史進行了梳理,並且還預兆著自然進化理論的雛形。完成此等巨著所需的自律是驚人的,以至於布馮後來總結道:天才就是耐心的產物。斯邁爾斯繼續引述德·邁斯特的話:“知道怎樣等待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秘密。”還有牛頓就產生天才的見解:就是一直想著解決問題的方法。
耐心、心智的有序應用以及對眼前事務的全情投入,在他看來才是不斷前進的關鍵因素。政府資助與教育不能代替這些品質,這些品質本身才能創造天才。
品格與力量
時至今日,“品格培養”一詞在人們口中說出,常包含著對那些靜觀冷雨沉思或是花上10天翻越喜馬拉雅山的跋涉之人的訕笑。斯邁爾斯早在1850年就提出一點:教育、財富以及顯貴的出身皆不能替代品格的重要性。今天,我們生活在所謂的知識社會——一個最高的價值源於對數據與信息的創造性運用的社會。但斯邁爾斯曾說:品格就是力量,比知識更配稱得上力量。《人自為王》也許隻是一個相對單純時代的一本簡單的書而已,但其始終強調,培養個人品行是為心靈帶來自由的必然需要。這一論斷卻引出了一個永恒的真理:品格是可以超脫出本能與文化背景所具有的強大阻力的。斯邁爾斯還提到漢弗萊·戴維的一句話:我是我自己的塑造者:我說這話,不帶一絲虛榮,完全出於內心的意願。戴維的這種剖白本身就是勇氣的體現——這並不是跌宕起伏故事所具有的拚命三郎的勇敢,而是體現在堅守自立下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小決定上。這種勇氣正是史蒂芬·柯維所說的成為“高效人士”的首要因素。
在今日,品格於我有何用?於我生活有何用?在19世紀那個時代,商業不像現在一般——一個為最有智慧與創造力的思維的競技場。但斯邁爾斯卻預見了這一天的到來。他總是不遺餘力地強調商業所應具有的核心:言行耿直。正是信任把一個自由的社會緊緊地黏合在一起,那些可被信賴之人能取得最長久的成功。正如馬克斯·韋伯的一句名言所說的:正是懷揣著這種稀有的品質,早期的新教徒的商人才能在相互完全信任的基礎上積累下大量財富。
沒有比麻醉藥物更能讓心靈頹喪或摧毀品格的了。斯邁爾斯抓住每個機會讚揚最高貴的美德——節製。我們這些現代人在看老電影之時,在出現傳道士強烈譴責“通往毀滅之路”畫麵的時候,我們時常會不以為然,一笑置之。而認為對酒精的狂熱才是消遣之道,因為我們人類總是樂於此道。在人生的長河中,誰也不能否認其影響甚微:因為昨夜的觥籌交錯,換得今日工作的推諉;“以酒來入世”的思想難掩其對平庸的默認。斯邁爾斯在此引用了瓦爾特·司各特的話:在所有的惡習之中,酗酒是與“偉大”一詞相去最遠的。
結?語
在斯邁爾斯的一生中,英帝國的領土占據著地球四分之一的麵積。而這一帝國為了維護其核心利益在世界各地無疑傳播著苦難,而其帶來的優點——社會改革、一些開明的政治原則以及活力與創新性皆源於其不斷“進取”的信念。
密爾的《論自由》讓我們從相對價值層麵上看到這些價值。而斯邁爾斯則盡可能讓我們記住密爾寫下的最重要的一句話:一個國家的價值所在,從長遠來看,源於組成這一整體的個人的價值。若這一進步的觀念在21世紀的今天重新盛行,無疑會加強個人對自身的信念,而非混雜於政府之中。雖然密爾強調的政治自由是個人進步的基礎,但讓人真正去為我們的自由做些事的動力卻是源於《人自為王》一書所帶來的思潮。有趣的是,斯邁斯爾早年是個狂熱的政治改革者,當他認識到更為重要的改革應該是源於個人之時,他放棄了原有的主張。
但讀者若是能對斯邁爾斯的大意給予原諒或不予計較,那將會獲益匪淺。這本史詩般的文學作品值得再次流行,為世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