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仗不可怕,就怕瞎折騰。


    孫吳經過一番折騰,實力大損;蜀漢經過一番折騰,國勢漸衰。相比較而言,曹魏雖然也折騰過,但人家底子厚,抗打擊能力強,恢複得也快。司馬昭全麵掌權後,一方麵鞏固權力基礎,消滅政治對手;另一方麵繼續擴充軍力,積極準備統一之戰。


    蜀漢和孫吳兩個對手得一個一個地來,先滅哪一個呢?司馬昭經過認真考慮,認為應該先滅亡蜀漢,少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夏天,司馬昭召集群臣,對大家說:“自從壽春平叛以來已經六年沒有戰事了,這幾年裏我們集中精力製造兵器、修繕盔甲,準備對付吳蜀二虜。如果滅吳的話,我大致計算過,造戰船、開水道總共得用去1000多萬個工日,也就是說10萬人得忙100多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濕,必然會遇到疾疫。所以應當先取蜀,滅蜀三年之後,借巴蜀可以順流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去滅吳,就像曆史上晉滅虞定虢、秦吞韓並魏那樣,是很容易的。據報告蜀國有9萬軍隊,駐守在成都及守備後方的大約4萬,餘下5萬是機動部隊。如今薑維被拖滯在遝中不能東顧,我們的大軍可以直指駱穀,趁其空虛襲擊漢中。”


    蜀軍如果不采取這樣的策略也不要緊,司馬昭認為:“蜀軍如果各自據城守險,必然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我們就可以調集大軍破其城池,派遣機動部隊占據其村野,敵人雖有劍閣卻無以為守,雖有雄關卻無力自保,以劉禪的昏庸,在邊城陷落、內部士民驚慌的情況下,蜀國的滅亡一定指日可待!”


    司馬昭伐蜀的決心已下,但征西將軍鄧艾對此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最好的出征時機是蜀國內部出現禍亂,而目前看這個條件還沒有到來,所以得等一等,為此他多次陳述了相關看法。


    但司馬昭不想再等了,他做出了兩項安排,一項安排是派自己身邊的主簿師纂去擔任鄧艾的軍司馬,之前介紹過軍司馬相當於武職的長史,等於讓師纂這位大將軍長史降格為征西長史,用意當然是傳達和執行司馬昭伐蜀的作戰意圖和方案。


    另一項安排是提拔鍾會擔任鎮西將軍,“四征將軍”高於“四鎮將軍”,如果鄧艾是征西將軍的話,鍾會就是鎮西將軍,其意圖也是督促鄧艾抓緊行動。


    鄧艾隻得執行司馬昭的命令,積極籌備伐蜀事宜。


    少帝曹奐景元四年(263)8月,征蜀大軍集結完畢,開始行動。


    司馬昭部署了三路大軍:一路由征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遝中的薑維,拖住薑維所率領的蜀軍主力,讓其不得東顧,這路人馬約3萬人;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目的是斷絕薑維的退路,這路人馬也在3萬人左右;一路由鎮西將軍鍾會指揮,分別從斜穀和駱穀進攻漢中,這路人馬在10萬人左右。


    從以上部署看,鍾會這一路是主力,其他兩路是配合作戰。


    征蜀大軍有一部分是從洛陽出發調往西線戰場的,大軍離開洛陽前有個叫鄧敦的將領力諫不可伐蜀,司馬昭大怒,下令斬了,為征蜀大軍祭旗。


    9月,鄧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頎等部攻打薑維的遝中大營,同時指揮隴西郡太守牽弘在一旁進行牽製,又讓金城郡太守楊頎進攻甘鬆,多路出擊,令薑維四處招架。


    鍾會率領的一路大軍從秦嶺棧道進兵,由於兵力充足,可以同時由褒斜道和儻駱道齊進,讓蜀軍更難防範。鍾會命牙門將許儀在前麵開路,自己率領大軍緊隨其後,在經過一座剛修好的橋梁時,鍾會坐騎的馬蹄陷入坑中,鍾會大怒,下令將許儀斬首。


    許儀的父親是已故名將許褚,鍾會一翻臉誰都不認,魏軍將士無不驚駭。鍾會在軍中資曆有限,來西線戰場也隻有幾個月時間,但許儀的一顆人頭就為他樹立起足夠的權威。


    進入關中平原後,鍾會發現蜀軍主動退至各個據點不出來交戰,於是命魏將荀愷、李輔等各率一部人馬包圍了漢城、樂城等要點,自己西出陽安口,在路過定軍山時,聽說諸葛亮埋在這裏,鍾會特意派人前往祭拜,並下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墓的附近牧馬砍柴。


    薑維率領的蜀軍主力在遝中無法抽身,看到漢中情況危急,於是指揮眾軍拚死回援,鄧艾命王頎率部緊追,薑維率張翼、廖化等各軍集結於劍閣,之所以沒有向漢中馳援,是因為戰事發展得太快,鍾會已奪取了漢中。


    10月,鍾會由漢中揮師南下,到達劍閣。劍閣是蜀漢北部的第二道防線,劍閣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將無險可守,情勢危急,後主劉禪趕緊向孫吳求救,孫吳派老將丁奉進攻曹魏的壽春,命將軍留平、施績進攻南郡,命將軍丁封、孫異進攻沔中,也是三路出擊,在曹魏的中線和東線兩個戰場同時發起進攻。


    司馬昭對此早有預料,他命令這兩個方向的魏軍采取守勢,隻要頂住敵人的進攻就行,魏軍仍傾盡全力在西線戰場進行決戰。


    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鍾會一時無法得手。


    鄧艾這一路推進到了陰平道的北口,當年夏侯霸逃亡蜀國就走的是這條路,這條路可以避開劍閣進入成都平原,但其險峻程度超過了秦嶺中的棧道,加上現在正值隆冬,要從陰平道進攻蜀漢有些不可思議。


    但鄧艾決定冒險,他簡選精銳,要諸葛緒率本部人馬前來會合,之後過陰平道,從江油進攻成都,但諸葛緒不同意,他認為從陰平道進攻蜀國不符合既定的作戰計劃,於是率領本部的3萬人馬向東行進,在白水與鍾會合軍,但鍾會想獨掌軍權,他密告諸葛緒畏懦不進,司馬昭以少帝曹奐的名義發來詔書,讓鍾會用囚車押諸葛緒回去受審,諸葛緒的人馬就這樣歸了鍾會指揮。


    鍾會繼續率兵進攻劍閣,仍不能攻克,這時魏軍後勤保障出了問題,糧食眼看就要吃完了,而糧道險遠,補給困難,鍾會提出撤軍。


    鄧艾不同意,他寫信向司馬昭建議說:“敵人已經疲憊不堪,現在正應該乘勢加強攻擊。可以從陰平道進軍,沿著山中小路經德陽亭奔赴涪城,這裏距劍閣以西有百餘裏,距成都隻有300多裏,從這裏可以派一支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髒。到那時,薑維一定得引兵救援涪城,鍾會正好乘虛而入;如果薑維死守劍閣而不救涪城,那麽涪城兵力很少,按照兵法所說‘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一定能打敗敵人!”


    司馬昭批準了鄧艾的計劃,於是鄧艾率本部人馬進入700裏長的陰平道,一路上鑿山通道、攀木緣崖,大軍魚貫而進,曆盡了艱險,在最危險的地方,鄧艾親自裹著毯子從山上往下滾。鄧艾的冒險取得了成功,蜀軍壓根沒料到陰平道裏會殺出一支奇兵,等鄧艾所率人馬出了陰平道直達江油關時,守關的蜀將馬邈投降。


    江油關失陷,下一個目標就是涪城,後主劉禪急令諸葛瞻率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前往涪城阻擊鄧艾。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此時36歲,是蜀漢的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主持朝政(錄尚書事),張遵是張飛的孫子,黃崇是黃權的兒子,李球是李恢的侄子。


    諸葛瞻率部到達涪城後一直不敢向前,黃崇勸他迅速出擊,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輕易進入平原地帶,但諸葛瞻猶豫不決,擔心分兵之後涪城更難防守。魏軍在鄧艾的率領下由江油關長驅直入,蜀軍被打敗,涪城丟失,諸葛瞻率蜀軍主力退守到成都北部重鎮錦竹。


    鄧艾派使者給諸葛瞻送信誘降,表示如果諸葛瞻肯投降,可保舉他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了鄧艾的使者,率軍出戰。


    這一仗打得很激烈,鄧艾派他的兒子鄧忠從右翼包抄,派師纂從左翼包抄,結果二人均進攻不利,報告說敵人難以擊破,鄧艾一聽急了,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兒子,下令斬殺二人:“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麽不能攻克的!”二人隻得再次出戰,指揮所部人馬拚死進攻,最終蜀軍被擊破,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也在軍中,聽說父親戰死,也衝入敵陣而死。


    成都城內一片驚慌,後主劉禪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建議逃往孫吳,有人建議逃往南中,光祿大夫譙周等人建議投降曹魏,大家議來議去,最後大多數人讚成譙周的意見。但劉禪仍狐疑不決,他想逃往南方,譙周上疏說:“南方是遠夷之地,一向不願意順從,多次反叛,是諸葛丞相以兵威相逼,他們才願意服從。以現在的情況,去了那裏對外需要抵禦強敵,對內朝廷需要大量供需,隻能加倍地從夷人那裏索取,到時候他們必然會反叛。”


    劉禪默然無語,他承認譙周說得有理,不過也有人擔心鄧艾率領的魏軍已經殺到跟前,他要是不願意接受投降怎麽辦?譙周認為不會,他的理由是:“現在對曹魏來說,除我們以外孫吳也未臣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定會接受投降,並且以禮相待。如果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譙周願隻身前往洛陽為陛下去爭!”


    最後,劉禪派侍中張紹等人奉璽綬向鄧艾請降,張紹一行走到雒縣時遇到鄧艾,鄧艾大喜,當場表示接納,劉禪另派太仆卿蔣顯赴劍閣向薑維宣布赦書,要他就地向鍾會投降。


    鄧艾隨後到達成都城外,劉禪率領太子、諸王以及群臣等60多人綁住自己、抬著棺材出城拜見,鄧艾手執魏帝頒發的符節,上前為劉禪解開綁繩,又令人焚燒了棺材,接受投降。


    鄧艾宣布,承曹魏皇帝的旨意拜劉禪為行驃騎將軍,劉禪的太子劉璿被任命為奉車都尉,劉禪的其他兒子被任命為駙馬都尉,原蜀漢百官也各拜了新官職,同時任命師纂代理益州刺史,隴西郡太守牽弘等人任蜀中各郡的太守。


    至此,42年前由劉備一手創建的蜀漢政權滅亡了,根據劉禪投降時向鄧艾所獻的士民籍簿,蜀漢滅亡時的人口共28萬戶、94萬口,甲士共10萬零2000人,官吏4萬人。


    正在劍閣與鍾會對峙的薑維聞訊驚愕不已,此時益州諸郡縣都收到了劉禪罷兵投降的赦書,薑維無奈,隻得投降鍾會。


    鍾會見到薑維,故意問他:“你為何來得這麽晚哪?”薑維眼裏含著淚水,但一臉正色:“今天能來,已經算早的了!”鍾會對薑維肅然起敬,不敢再予輕慢,他讓薑維仍統率蜀軍原有的人馬。


    消息傳到洛陽,朝野歡慶。曹奐下詔,命晉公司馬昭以相國的身份總揆百官;拜鄧艾為太尉,增加其封邑2萬戶,鄧艾的兩個兒子都封為亭侯,各得封邑1000戶;拜鍾會為司徒,鍾會原來隻是個亭侯,直接晉封為縣侯,食邑增至1萬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全史:全兩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門太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門太守並收藏三國全史:全兩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