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公國”建立的同時,曹操又讓兒子們大量“開府”,曹魏的陣營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麽多的辦事機構。
曹丕設置的官署稱為五官中郎將府,曹植等人設置的官署稱為某某侯府,他們不可能替代現有的行政機構,但也不會是隻掛牌子不幹事的地方,曹操應該分別交付給他們一定的職責,隻是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
綜合各種史料,先後在五官中郎將府任職的有涼茂、邴原、蘇林、徐幹、盧毓、劉廙、郭淮等人,先後在平原侯府任職的有上麵提到的邢顒以及劉楨、應瑒、毌丘儉、司馬孚等人,其他侯府的情況不詳。
曹操不僅讓兒子們“開府”,而且選調的多是品才兼優之士,真正做到了“高選”,看來這次“開府”確實用意深遠,就連一般人恐怕都能看出來他意在鍛煉和選拔接班人。曹丕的兒子曹叡日後當了皇帝,在回憶爺爺曹操為叔父們設官署、選才任能之事時說:“自太祖受命創業以來,他深刻地感受到治亂之源,明察存亡之機,所以初封諸侯時,訓誡大家要恭敬、謹慎,並安排天下正直之士輔佐他們,常常拿馬援的遺誡提醒大家,嚴格限製諸侯與賓客們的交往,如果犯了錯誤與一般人同樣處罰。這難道是不重骨肉之情嗎?隻是不想讓子弟們犯過失呀。”
一下子新增了那麽多機構,意味著也增加了很多職位,這吸引了各路人才,許多人都向往著到曹公子的府裏任職,曹丕兄弟們的府第前一時間熱鬧起來。
其實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況且那段時間魏國正在初創之中,也需要大量人才,曹操一再發布“求才令”,但仍然滿足不了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那種各方麵都比較突出的優秀人才,更是大家爭搶的對象。對人才的明爭暗搶主要發生在五官中郎將府和平原侯府之間,也就是曹丕、曹植兄弟之間,尤其對有一定影響力的那些人,曹丕和曹植都想把他們拉到自己身邊來。對人才來說,這一段真是黃金時期,求才若渴的領導,到處挖人的說客,足可以讓自己待價而沽,當然前提是必須有真才實學。
在人才爭奪戰中,二人互有勝負。
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本來被先派到平原侯府擔任文學掾,但是司馬孚覺得曹植年輕氣盛、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多次向他提出勸諫,曹植不聽,司馬孚一氣之下轉到曹丕那裏。
這件事確實是真的,但過程有問題。關於曹植“負才陵物”的記載似乎隻有這一處,在其他史料中曹植倒是一個為人通脫、不拘小節的人,應該沒這麽差勁,況且因為對領導不滿意就想換單位,放到現在可能不是件太大的事,而在那時是絕對很難辦到的,背後必須有強有力的支持才能成功。史書之所以這麽說,隻是給晉朝奠基者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的跳槽行為找個借口而已。
事實上,司馬孚不安心在平原侯府工作應該與曹丕方麵挖牆腳有關,司馬孚的二哥司馬懿雖然沒有進入五官中郎將府任職,但他此時已經是曹丕絕對的心腹,司馬孚的行為應該受司馬懿的影響。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應瑒身上,他開始在平原侯府供職,後來轉到五官中郎將府。
但曹丕也不是想要誰就能得到誰,他也有不如意的時候。
曹丕聽說書法家邯鄲淳很有名氣,想把他延攬到自己門下,但曹植也想得到邯鄲淳,二人互不相讓,最後驚動了曹操,曹操出麵協調,讓邯鄲淳到曹植那裏工作。曹丕對荀彧一向很恭敬,但荀彧的兒子荀惲卻看不上曹丕,反而與曹植關係很好,惹得曹丕很不高興。荀惲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這些人要麽真的不喜歡曹丕而喜歡曹植,要麽對他們兄弟二人無所謂喜歡與不喜歡,隻不過更看好曹植的前途,於是站在了曹植的一邊,也算是一種政治上的投機。
在這部分人裏,最典型的是丁儀、丁廙和楊修。
丁儀和丁廙是兄弟倆,他們出身於沛國譙縣的丁氏家族,不僅跟曹操是地道的老鄉,而且兩家素有淵源。曹操的母親姓丁,第一任妻子也姓丁,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丁氏家族出過丁宮、丁衝這些人,丁衝就是丁儀和丁廙的父親。
曹操跟丁衝年輕時就很要好,後來丁衝在朝廷任職,獻帝東遷過程中丁衝一路相隨,回到洛陽後丁衝給曹操寫信,讓他前來迎駕,丁衝是迎接獻帝遷都許縣的功臣之一。
後來曹操任命丁衝為司隸校尉,對他很重用,但丁衝有個愛好,特別喜歡喝酒,一見美酒就控製不住,結果酒醉爛腸而死。曹操念及舊情,對丁儀、丁廙很照顧。
曹操早就聽說丁儀很有才,但一直沒見過,不知道丁儀長得怎麽樣,他想把大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丁儀,就此征求曹丕的意見。曹丕卻不喜歡丁儀,原因或許是丁儀已經跟曹植走得太近,也許有其他原因,總之不想促進這件事,他對曹操說:“女人很在意男人的相貌,丁儀眼睛不好,我怕姐姐不會喜歡他,不如選伏波將軍之子夏侯楙。”曹操聽了曹丕的意見把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楙,後來曹操讓丁儀在自己身邊當丞相掾,與丁儀交談後對他的才能很欣賞,曹操有些遺憾地說:“丁儀真是個人才啊!即使雙目失明也應該把女兒嫁給他,更何況隻是一隻眼睛有問題,都是我兒子誤了事。”
丁儀沒當上曹操的女婿,一定對曹丕很有意見,所以更加跟曹植親近起來。丁儀的弟弟丁廙也很有才學,同樣得到曹操的欣賞,他們兄弟倆成為能在曹操麵前說上話的人,一有機會就誇讚曹植,成為曹植的鐵杆粉絲。
楊修的情況與二丁不盡相同,曹丕沒得罪過他,反而想方設法跟他結交,但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曹植一邊。
楊修字德祖,前太尉楊彪的兒子。華山腳下的弘家郡楊氏是漢末著名的政治世家,從楊震到楊秉、楊賜、楊彪,幾代人一直活躍在政壇。楊修也很有才幹,被選調進丞相府任職,他處理各類事務得體周到,曹操十分滿意。
楊修出身名門,又有才氣,所以名氣很大,自曹丕以下都爭著與他交好,包括一向什麽都看不慣的孔融和一向恃才傲物的禰衡都給楊修麵子,但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楊修卻不假掩飾地喜歡曹植,曹植也相當尊崇楊修。
連曹操都很欣賞丁儀、丁廙和楊修,說明他們真的有才幹,不是光會忽悠人、動動嘴皮子,有他們幫忙,曹植的勢頭慢慢蓋過了曹丕,曹丕對此很憂心。
一次,曹丕想找吳質商議對策,吳質因與曹丕走得太近為曹操所忌,此時已被打發到朝歌縣當縣長去了,根據製度在外地任職的官員不經批準不得隨意離開,曹丕召吳質來隻能偷偷行動,具體辦法是把吳質裝在一個竹筐裏,用車運進五官中郎將府。
但這件事讓楊修知道了,可見楊修這幫人不僅是智囊,而且還搞情報工作,有自己的特務組織,楊修得到這個情報後就報告給了曹操,但是他沒有料到曹丕也會搞情報,知道楊修在曹操麵前把他黑了,但曹丕還不夠老辣,一下子被嚇住了。
曹丕問吳質怎麽辦,吳質說:“這有什麽呀,明天還用車裝上竹筐,裏麵塞些綿帛來迷惑他,如果查驗,與楊修說的不符,他必然獲罪。”曹丕照辦,第二天果然有人檢查,但沒有發現什麽異常。經過這件事,曹操對楊修有了懷疑。
楊修沒有在平原侯府任職,他的正式職務是丞相府主簿,幾乎天天在曹操身邊工作,對曹操的行動及所思所想都一清二楚。他揣摩曹操的心思,事先準備了幾十條曹操有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如何回答交給曹植,有點像準備好的答記者問,等曹操的問題剛一提出,曹植那邊就有對策了,不僅反應迅捷,而且回答得恰到好處。這讓曹操驚奇不已,後來追查下來,發現原因出在楊修那裏。
還有一次,曹操派曹丕和曹植從鄴縣不同的城門出城,但事先告訴守門人員不予放行,以此觀察曹丕和曹植有何反應。楊修知道曹操的用意,悄悄告訴曹植:“如果有人不讓你出城,你就把他殺了,因為你執行的是王命。”曹植照做了,而曹丕被人阻擋後就老老實實回來了。
曹操某次帶兵出征,曹丕、曹植兄弟及眾人送行,曹植說了不少歌功頌德的話,辭藻華美,很有感染力,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曹丕口才不如弟弟好,有點鬱悶,吳質看出來了,悄悄對曹丕說:“不用渲染自己,隻要裝出悲傷的樣子就行。”曹丕依計而行,大家一看,原來還是曹丕做事得體,曹植有點太矯情。
上麵這幾件事有的可能是真的,有的可能出自後人的附會和演義。曹操的幾次出征,要麽曹丕留守、曹植隨征,要麽曹植留守、曹丕隨征,兄弟倆都留守的似乎沒有,而吳質大部分時間都被曹操發落到外地任職,能隨時出現在曹丕身邊的機會也並不多。但是,這些故事反映出來的情況卻是真實的,曹丕和曹植之間的明爭暗鬥逐漸升級,他們身邊各有一幫人暗中相助,非要較量出個結果來。
無數血的事實告訴他們,最後的勝利者隻有一個,作為失敗者往往連一條活路都沒有,所以這場鬥爭一旦拉開就無法讓它停止,直到決出勝負的那一刻。
曹丕設置的官署稱為五官中郎將府,曹植等人設置的官署稱為某某侯府,他們不可能替代現有的行政機構,但也不會是隻掛牌子不幹事的地方,曹操應該分別交付給他們一定的職責,隻是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
綜合各種史料,先後在五官中郎將府任職的有涼茂、邴原、蘇林、徐幹、盧毓、劉廙、郭淮等人,先後在平原侯府任職的有上麵提到的邢顒以及劉楨、應瑒、毌丘儉、司馬孚等人,其他侯府的情況不詳。
曹操不僅讓兒子們“開府”,而且選調的多是品才兼優之士,真正做到了“高選”,看來這次“開府”確實用意深遠,就連一般人恐怕都能看出來他意在鍛煉和選拔接班人。曹丕的兒子曹叡日後當了皇帝,在回憶爺爺曹操為叔父們設官署、選才任能之事時說:“自太祖受命創業以來,他深刻地感受到治亂之源,明察存亡之機,所以初封諸侯時,訓誡大家要恭敬、謹慎,並安排天下正直之士輔佐他們,常常拿馬援的遺誡提醒大家,嚴格限製諸侯與賓客們的交往,如果犯了錯誤與一般人同樣處罰。這難道是不重骨肉之情嗎?隻是不想讓子弟們犯過失呀。”
一下子新增了那麽多機構,意味著也增加了很多職位,這吸引了各路人才,許多人都向往著到曹公子的府裏任職,曹丕兄弟們的府第前一時間熱鬧起來。
其實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況且那段時間魏國正在初創之中,也需要大量人才,曹操一再發布“求才令”,但仍然滿足不了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那種各方麵都比較突出的優秀人才,更是大家爭搶的對象。對人才的明爭暗搶主要發生在五官中郎將府和平原侯府之間,也就是曹丕、曹植兄弟之間,尤其對有一定影響力的那些人,曹丕和曹植都想把他們拉到自己身邊來。對人才來說,這一段真是黃金時期,求才若渴的領導,到處挖人的說客,足可以讓自己待價而沽,當然前提是必須有真才實學。
在人才爭奪戰中,二人互有勝負。
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本來被先派到平原侯府擔任文學掾,但是司馬孚覺得曹植年輕氣盛、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多次向他提出勸諫,曹植不聽,司馬孚一氣之下轉到曹丕那裏。
這件事確實是真的,但過程有問題。關於曹植“負才陵物”的記載似乎隻有這一處,在其他史料中曹植倒是一個為人通脫、不拘小節的人,應該沒這麽差勁,況且因為對領導不滿意就想換單位,放到現在可能不是件太大的事,而在那時是絕對很難辦到的,背後必須有強有力的支持才能成功。史書之所以這麽說,隻是給晉朝奠基者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的跳槽行為找個借口而已。
事實上,司馬孚不安心在平原侯府工作應該與曹丕方麵挖牆腳有關,司馬孚的二哥司馬懿雖然沒有進入五官中郎將府任職,但他此時已經是曹丕絕對的心腹,司馬孚的行為應該受司馬懿的影響。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應瑒身上,他開始在平原侯府供職,後來轉到五官中郎將府。
但曹丕也不是想要誰就能得到誰,他也有不如意的時候。
曹丕聽說書法家邯鄲淳很有名氣,想把他延攬到自己門下,但曹植也想得到邯鄲淳,二人互不相讓,最後驚動了曹操,曹操出麵協調,讓邯鄲淳到曹植那裏工作。曹丕對荀彧一向很恭敬,但荀彧的兒子荀惲卻看不上曹丕,反而與曹植關係很好,惹得曹丕很不高興。荀惲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這些人要麽真的不喜歡曹丕而喜歡曹植,要麽對他們兄弟二人無所謂喜歡與不喜歡,隻不過更看好曹植的前途,於是站在了曹植的一邊,也算是一種政治上的投機。
在這部分人裏,最典型的是丁儀、丁廙和楊修。
丁儀和丁廙是兄弟倆,他們出身於沛國譙縣的丁氏家族,不僅跟曹操是地道的老鄉,而且兩家素有淵源。曹操的母親姓丁,第一任妻子也姓丁,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丁氏家族出過丁宮、丁衝這些人,丁衝就是丁儀和丁廙的父親。
曹操跟丁衝年輕時就很要好,後來丁衝在朝廷任職,獻帝東遷過程中丁衝一路相隨,回到洛陽後丁衝給曹操寫信,讓他前來迎駕,丁衝是迎接獻帝遷都許縣的功臣之一。
後來曹操任命丁衝為司隸校尉,對他很重用,但丁衝有個愛好,特別喜歡喝酒,一見美酒就控製不住,結果酒醉爛腸而死。曹操念及舊情,對丁儀、丁廙很照顧。
曹操早就聽說丁儀很有才,但一直沒見過,不知道丁儀長得怎麽樣,他想把大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丁儀,就此征求曹丕的意見。曹丕卻不喜歡丁儀,原因或許是丁儀已經跟曹植走得太近,也許有其他原因,總之不想促進這件事,他對曹操說:“女人很在意男人的相貌,丁儀眼睛不好,我怕姐姐不會喜歡他,不如選伏波將軍之子夏侯楙。”曹操聽了曹丕的意見把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楙,後來曹操讓丁儀在自己身邊當丞相掾,與丁儀交談後對他的才能很欣賞,曹操有些遺憾地說:“丁儀真是個人才啊!即使雙目失明也應該把女兒嫁給他,更何況隻是一隻眼睛有問題,都是我兒子誤了事。”
丁儀沒當上曹操的女婿,一定對曹丕很有意見,所以更加跟曹植親近起來。丁儀的弟弟丁廙也很有才學,同樣得到曹操的欣賞,他們兄弟倆成為能在曹操麵前說上話的人,一有機會就誇讚曹植,成為曹植的鐵杆粉絲。
楊修的情況與二丁不盡相同,曹丕沒得罪過他,反而想方設法跟他結交,但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曹植一邊。
楊修字德祖,前太尉楊彪的兒子。華山腳下的弘家郡楊氏是漢末著名的政治世家,從楊震到楊秉、楊賜、楊彪,幾代人一直活躍在政壇。楊修也很有才幹,被選調進丞相府任職,他處理各類事務得體周到,曹操十分滿意。
楊修出身名門,又有才氣,所以名氣很大,自曹丕以下都爭著與他交好,包括一向什麽都看不慣的孔融和一向恃才傲物的禰衡都給楊修麵子,但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楊修卻不假掩飾地喜歡曹植,曹植也相當尊崇楊修。
連曹操都很欣賞丁儀、丁廙和楊修,說明他們真的有才幹,不是光會忽悠人、動動嘴皮子,有他們幫忙,曹植的勢頭慢慢蓋過了曹丕,曹丕對此很憂心。
一次,曹丕想找吳質商議對策,吳質因與曹丕走得太近為曹操所忌,此時已被打發到朝歌縣當縣長去了,根據製度在外地任職的官員不經批準不得隨意離開,曹丕召吳質來隻能偷偷行動,具體辦法是把吳質裝在一個竹筐裏,用車運進五官中郎將府。
但這件事讓楊修知道了,可見楊修這幫人不僅是智囊,而且還搞情報工作,有自己的特務組織,楊修得到這個情報後就報告給了曹操,但是他沒有料到曹丕也會搞情報,知道楊修在曹操麵前把他黑了,但曹丕還不夠老辣,一下子被嚇住了。
曹丕問吳質怎麽辦,吳質說:“這有什麽呀,明天還用車裝上竹筐,裏麵塞些綿帛來迷惑他,如果查驗,與楊修說的不符,他必然獲罪。”曹丕照辦,第二天果然有人檢查,但沒有發現什麽異常。經過這件事,曹操對楊修有了懷疑。
楊修沒有在平原侯府任職,他的正式職務是丞相府主簿,幾乎天天在曹操身邊工作,對曹操的行動及所思所想都一清二楚。他揣摩曹操的心思,事先準備了幾十條曹操有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如何回答交給曹植,有點像準備好的答記者問,等曹操的問題剛一提出,曹植那邊就有對策了,不僅反應迅捷,而且回答得恰到好處。這讓曹操驚奇不已,後來追查下來,發現原因出在楊修那裏。
還有一次,曹操派曹丕和曹植從鄴縣不同的城門出城,但事先告訴守門人員不予放行,以此觀察曹丕和曹植有何反應。楊修知道曹操的用意,悄悄告訴曹植:“如果有人不讓你出城,你就把他殺了,因為你執行的是王命。”曹植照做了,而曹丕被人阻擋後就老老實實回來了。
曹操某次帶兵出征,曹丕、曹植兄弟及眾人送行,曹植說了不少歌功頌德的話,辭藻華美,很有感染力,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曹丕口才不如弟弟好,有點鬱悶,吳質看出來了,悄悄對曹丕說:“不用渲染自己,隻要裝出悲傷的樣子就行。”曹丕依計而行,大家一看,原來還是曹丕做事得體,曹植有點太矯情。
上麵這幾件事有的可能是真的,有的可能出自後人的附會和演義。曹操的幾次出征,要麽曹丕留守、曹植隨征,要麽曹植留守、曹丕隨征,兄弟倆都留守的似乎沒有,而吳質大部分時間都被曹操發落到外地任職,能隨時出現在曹丕身邊的機會也並不多。但是,這些故事反映出來的情況卻是真實的,曹丕和曹植之間的明爭暗鬥逐漸升級,他們身邊各有一幫人暗中相助,非要較量出個結果來。
無數血的事實告訴他們,最後的勝利者隻有一個,作為失敗者往往連一條活路都沒有,所以這場鬥爭一旦拉開就無法讓它停止,直到決出勝負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