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深秋,天氣慢慢轉涼了。


    曹操率虎豹騎趕到江陵,駐守這裏的是劉表手下的將領蔡瑁和張允,他們都是“降曹派”,也接到了劉琮投降的命令,所以這裏沒有發生戰鬥。


    蔡瑁身世顯赫,他有一個姑媽嫁給了名將、前太尉張溫,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劉表,一個嫁給了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作為荊州的大族,蔡瑁少年時代也在洛陽度過,有一部史書提到,他那時就認識曹操,關係很好。張允也不是外人,是蔡瑁的外甥,這樣來看蔡瑁還有另一個姐姐或妹妹。


    曹軍的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開來,江陵成了南下曹軍的臨時基地,曹操決定暫不回襄陽,在此休整。曹操下令仍由蔡瑁、張允統率水軍,一來出於對荊州降將的信任,讓他們不要猜疑,二來曹操手下熟悉水軍的將領還真不多。劉表的水軍經營多年,有大小艦船數千艘,水軍主力三萬人以上,如今全部納入曹軍的編製。


    如何處置劉琮,原荊州舊部都在觀望,必須盡快做出交代。曹操的想法是,劉氏父子在荊州時間太長,影響力深遠,即使劉琮自己沒有想法,難免什麽時候冒出來個王威那樣的人,拉劉琮做大旗叛亂,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劉琮從荊州弄走。當然這個青州刺史隻是個虛職,劉琮也不會擁有什麽實權,由荊州刺史改為青州刺史,隻是名義上更順一些而已。


    這項人事安排肯定沒有提前跟劉琮通氣,因為劉琮馬上給曹操寫來一封信,表示不想去青州上任,寧願繼續留在荊州。曹操考慮了一下,重新以獻帝的名義改任劉琮為諫議大夫,此職更是一個閑差,不過比州刺史品秩高。劉琮的職務短短幾天就發生了變化,不明就裏的人會不會多想?曹操於是專門為此發布了一道命令進行解釋。


    從韓馥到劉琮,一次又一次印證了那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動讓賢也罷,被動投降也罷,結局都不怎麽樣。


    劉琮空出來的荊州刺史一職地位很重要,理論上擔任這個職務的應該是曹操的舊部,最好是文官出身,但又對軍政事務很熟悉,同時深得曹操信賴,本人也有相當的資曆。目前曹操身邊符合這些條件的人至少有一個,比如像董昭就是理想人選之一。但曹操選定的荊州刺史卻名不見經傳,他的名字叫李立,史書上隻能查出他是涿郡人,字建賢,其餘事跡一概不知。


    回想之前被曹操任命為徐州刺史的車胄、單經等人,也都很不起眼,可能在曹操眼裏刺史並不是個重要角色吧。然而,此次任命李立仍然讓許多人吃驚,外麵有人編了首民謠,裏麵有“不意李立為貴人”的話。


    接著,曹操以獻帝的名義封荊州的15位士人為侯爵,表彰他們在荊州“和平解放”事業中所做的貢獻。這15個人具體名單不詳,除史書明確提到的蒯越以外,推測起來蔡瑁、張允、韓嵩、文聘、鄧羲等人都應在其中。


    曹操在江陵這邊封官、會友,一片喜慶熱烈的氣氛。


    另一邊,剛趕到夏口的劉備卻十分緊張。漢水下遊稱夏水,夏口是漢水匯入長江之口,即今湖北省武漢市,之前孫權在此征討黃祖,孫權攻破夏口後,大概考慮到此處距離他能控製的地區有點兒遠,為安全起見退到了柴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劉備在夏口與劉琦會合,劉琦手下有一萬多人,而劉備方麵加上關羽的水軍在內,至多一萬人,用這點兒力量對付曹操,差得實在太遠。


    為今之計必須尋找外援,而可以引為外援的,無疑隻有孫權。諸葛亮一直密切關注著孫權方麵的動向,一到夏口他就對劉備說:“事情很緊急了,請讓我向孫權求救。”劉備於是派諸葛亮沿江而下尋找江東的人馬,聯絡孫權共同對抗曹操。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記載,認為在劉備抵達夏口前孫權已經派人前來聯絡了,這個人是魯肅,雙方相會的地點是劉備打了大敗仗的當陽。


    根據這個記載,孫權聽說劉表死了,馬上派魯肅以吊喪的名義前往荊州,真實目的是觀察荊州的動向,尋找機會與劉備建立聯係。然而荊州形勢變化得太快,魯肅還沒有到襄陽劉備已出逃,魯肅便改變方向,在劉備的必經之地等他,雙方最後相遇於當陽。


    還有一個記載說,一開始魯肅並不知孫權的底,為了試探孫權,魯肅故意說:“曹操可是個強敵,新並袁紹所部,兵馬強壯,又乘戰勝之威,伐喪亂之國,攻無不克。不如派兵幫助曹操打劉備,同時送將軍的家眷到鄴縣,不然的話情況就危險了!”


    孫權聞聽大怒,一氣之下要斬魯肅,魯肅這才對孫權說:“現在情況緊急,已經不容有任何別的想法,不先派兵去助劉備,怎麽先要殺我呢?”孫權這才明白魯肅之前的那番話是在試探自己的態度。於是孫權同意了魯肅的建議,派他去聯絡劉備。


    見麵後,魯肅轉達了孫權的想法,和劉備共論天下大勢,魯肅問劉備:“劉豫州下一步想往哪裏去?”劉備回答說:“我和蒼梧郡太守吳巨有些交情,想到那裏投靠他。”蒼梧郡屬交州刺史部,管轄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廣西一帶,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當時這一帶屬特別偏僻荒涼的地方。吳巨其人不詳,隻知道他是劉表的舊部,所以劉備倒是真有可能認識他並和他有一定交情。


    劉備這番話當然是試探,他並沒有真去蒼梧郡的打算,但他也不清楚孫權方麵的想法,所以先故意那麽一說。


    魯肅對此不以為然:“孫將軍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東英豪都歸附他,目前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成就大事。現在為君計議,不如派心腹之人出使江東,雙方聯合起來共創大業。而吳巨不過是凡人一個,又地處偏遠,馬上就會被人吞並,怎麽可以以身相托呢?”


    魯肅的話裏透露出孫權的一個秘密,那就是他正在打交州刺史部的主意。不久之後,孫權果然派部將步騭為交州刺史,設計把吳巨殺了,占領了交州刺史部。劉備聽完魯肅的話大喜,於是前進至鄂縣,此處距夏口很近。劉備在這裏派諸葛亮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完成結盟任務。


    魯肅和諸葛亮從此相識,並成為終其一生的好友。二人剛見麵時有過一次私下談話,在這次談話裏魯肅告訴諸葛亮他是子瑜的朋友。子瑜,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的表字。原來,諸葛亮隨叔父離開老家後,諸葛瑾在家鄉實在沒法待下去,於是攜繼母一起來到江東避難,開始沒有受到重用,生活上也很清貧,後來經孫權姐姐的女婿弘谘的推薦,諸葛瑾引起了孫權的重視,後來擔任了孫權的秘書長。


    以上兩種記載有些出入,本來也不是什麽大事,但卻涉及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誰才是孫劉聯盟的發起方。大概蜀漢、孫吳寫曆史的人都想搶功,所以造成了不同的記載。


    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


    長江流至廬山腳下與鄱陽湖相會,其交匯處漢末稱為柴桑。這裏屬九江郡,是東吳勢力的前沿地帶,因為前臨大江,背靠廬山和鄱陽湖,可以攻,可以守,也可以在此練兵,所以曆來都是軍事重地。由夏口到柴桑,相當於從今湖北省武漢市到今江西省九江市,駕車約120公裏,坐火車約兩個小時,所以選擇坐船的倒不多了,除非想看看沿途的風景。諸葛亮那時候估計隻能選擇乘船,他心裏一定無比焦急,隻盼著船行得更快些。


    曹操南下荊州後,孫權也很緊張,他親自坐鎮柴桑,觀察荊州事態的發展,他很清楚,荊州之後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江東,遲早得跟曹操打一仗。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他們的年齡隻差一歲,諸葛亮稍長,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卻在引領著曆史的走向。


    情況緊急,來不及客套,諸葛亮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起兵於江東,劉豫州擁兵於漢南,都在與曹操並爭天下。現在曹操占領荊州,威震四海。根據眼下的局勢,我為將軍考慮,無外乎兩條出路:如果能以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不如早下決心;如果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向曹操投降。”


    這些話讓孫權聽了有些不舒服,反問道:“如果真如先生所說,劉備為什麽不投降?”諸葛亮搖了搖頭,很一本正經地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尚且能守義不辱。劉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如果成不了大事,那是命運不濟,怎麽能幹投降敵人的事?”


    孫權大怒,這不是小看人嗎?劉備是英雄,我孫權難道不是?孫權對諸葛亮說:“我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反而受製於人。我意已決,不是隻有劉豫州能抵擋曹操,劉豫州失敗了,還有我!”諸葛亮要的就是這個,別看他隻比孫權大一歲,但老練得多,諸葛亮接著說:“劉豫州雖然敗於長阪坡,但手下人馬加上關羽將軍統率的水軍還有萬人之多,劉琦所率的江夏郡人馬也不下萬人。曹軍遠道而來,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投降過去的軍民又未必心服。將軍如果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劉豫州協規同力,必然能打敗曹操!”


    孫權聽完,由怒轉喜,立即召集會議進行研究。


    在江陵,曹操忙完接收的事也在考慮著下一步的行動。


    擺在曹操麵前有兩個選項,一是繼續一鼓作氣,解決掉江夏郡的劉備和劉琦;另一個是暫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開戰事。這兩種方案各有利弊,連續作戰容易犯輕敵冒進的大忌,曹軍的主力此行雖然還沒有經曆大的戰事,但一路南下已行進了1000多裏,難免有所疲憊。而且,最近一下子接收了很多地盤和荊州的軍隊,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但放著敵人不打會給其喘息之機,劉備和劉琦聯手自不用說,他們背後的孫權也不會坐視不理,這幾股力量很容易聯合起來,留給敵人的時間越充分,將來就越難打。


    曹操在江陵召開了軍事會議,參加此次重要會議的是已抵達江陵的主要謀士,包括賈詡、董昭、陳群、和洽、華歆、王朗等人,以及剛剛加入曹氏集團的王粲、裴潛、劉廙、桓階等,武將方麵有曹仁、徐晃、任峻、滿寵、曹純、文聘等,還有擔任水軍正副指揮的蔡瑁和張允。會上,武將們都主張抓緊時間打,而參謀們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現在就打,另一派主張先不著急。


    認為現在不能著急的代表人物是賈詡,他認為:“明公過去打敗袁氏,如今又收服漢南,威名遠著,勢力強盛,如果借助楚地之富饒,壯大武力,安撫百姓,使大家安居樂業,那麽不用興師動眾江東自會臣服。”表麵上看賈詡這番話等於什麽都沒說,此時天下形勢仍未定,荊州雖然得手,但環繞於四周到處都是敵人,伸張和平主義還遠遠沒到時候。


    但結果大家都知道,真讓賈詡說對了,所以賈詡也許話裏有話,他或許想阻止曹操此時東進,但有些理由他沒有明說,而是說了一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大話,這又是沒有說服力的。賈詡不想說的理由也許是,此戰並沒有絕對的勝算。但是一路勢如破竹,加上絕對的實力和高昂的鬥誌,說曹軍有可能打不過已如驚弓之鳥般的劉備和劉琦,總會有人不服氣,所以賈詡隻說了一半就不再往下說了。


    此次會議也討論了劉備是否會與孫權聯手的問題,對此大多數人得出了奇怪的結論,他們認為孫權不僅不會與劉備聯合,而且會殺了劉備,但大胡子將軍程昱表示反對:“孫權剛剛繼承權位,還沒有樹立起絕對權威。曹公無敵於天下,占有荊州,威震江表,孫權即使有謀略,但自知不能獨當,劉備素有英名,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孫權必然會幫助他們以抵禦我們。”


    事後證明,程昱的見解也是完全正確的。


    可惜的是,這次重要的會議對賈詡和程昱的意見均未采納,曹操最後做出決定,大軍即刻沿江而下,目標直指夏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全史:全兩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門太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門太守並收藏三國全史:全兩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