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曆來非常重視人才問題。
在聯軍討伐董卓與袁紹對話時,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可見曹操對人才問題的重視與認識。
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說“(曹操)其終強而奪漢者,居四戰之地,恃智恃力,而無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驕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強大,最終曹丕還奪取了漢江山,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憑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團全體成員的才能共同奮鬥。如果不是憑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憑借河山之險固,會出現袁紹那樣迅速敗亡的悲慘遭遇。
曹操剛起步的時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淵;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遠來投奔。
最初之際,曹操僅有小快根據地,兵微將寡,而曹操出身於為世人所不齒的宦官家族;為了充分發現、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隊伍中發掘人才的同時打破當時的門第觀念,提拔重用出身於社會下層的文人武士,爭取中小地主階層的支持,並盡量利用投降過來的敵方人才。雖然當時發生了陳宮不滿曹操殺邊讓而勾結呂布叛亂的事件,可並沒有讓曹操放棄“唯才是舉”的方針。196年,曹操迎漢帝,成為東漢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士人不論是為了曹操而來還是為了恢複漢室而來,都不得不為曹操服務。建安十五年,曹操頒布《求賢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頒布,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舉”,反對兩漢以來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門第的傳統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思想具有很大的意義,當代有學者指出“標誌著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後來曹丕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協,采取九品製,依靠世家大族的勢力來維持統治,同時大力壓抑曹氏兄弟,終於在曹、夏侯家實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過身後大權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馬家族。
東漢末年的大亂,造就了全國性的人才流動,出身於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奪回失去的政治經濟特權,中下社會階層的人才則希望因此展現自己的才華,改變一向以來的地位。曹操身邊有以漢帝為首的東漢政府,實際上這就是曹魏政權兩麵性的辨證統一,無論士人們主觀上是向漢還是向曹,在客觀上都是不能分開,演義上說關羽提出的“降漢不降曹”不過是自欺欺人之說法。清朝人趙翼在談到荀文弱棄袁紹而投奔曹操時說“yu計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漢室,則不得不歸心於操而為之盡力,為操即所以為漢也。”,趙的說法不針見血指出了當時很多士人不得不為曹操服務的事實。曹操有“正統”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舉的正確方針,具備了其他軍閥無與倫比的優勢地位,他在為社會中下階層人才打開政權大門的同時也注意選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麵性,所以其人才陣營中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從老兵中提拔於禁、樂進、典韋等將領,從敵方投降過來人才中起用張遼、徐晃、張邰、陳琳、賈詡等人,從地方豪強中起用李典、李通、許褚、藏霸等,從東漢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從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劉曄等。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廈的頂梁柱,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的唯才是舉,舉的都是對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誠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漢儒生所宣揚的“三綱六紀”等。而政權的主要權力所在——軍隊,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將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將張遼、徐晃、張邰、於禁、樂進、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發揮。而曹操對自己的政敵,一向毫不手軟,連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荀文若也不放過,所以曹操一直為後世士人所指責。
劉備:
劉備也很重視人才問題,《三國誌*劉備傳》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劉備出身於沒落的皇族,已經淪落到不得不靠編草席為生,家族已經沒什麽人才可言。劉備起兵之初,遠沒有袁紹、曹操那樣雄厚的家族基礎,他的皇族身份在初期也沒有給他帶來政治優勢。而劉備本身由於認識有限,對士人的重視程度不夠,不難發現劉備早期的人才中,基本沒什麽大才的文人謀士;而劉備十分重視將領,他不但得到了關羽、張飛的忠實支持,還得到了公孫瓚手下勇將趙雲的垂青。由於缺乏戰略上和政治上的正確主將,劉備雖然擁有良將,卻不得不麵對多次失敗的教訓。
在荊洲投靠劉表期間,劉備終於認清了士人謀士的重要作用(有學者劉備寄居在曹操,應該考慮到自己為什麽失敗而曹操為什麽成功的問題,對士人謀士的認識是從此扭轉),先後得到了荊洲一帶士人徐庶、諸葛亮、龐統、馬氏兄弟等人的支持,事業上開始走上上升路,尤其是諸葛亮和龐統,在奪取荊洲四郡中立下很大的功勞。
劉備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勢力,早在徐州代替陶謙家族取得統治地位時就和當地的巨富糜家建立了親戚關係,得到了糜家在經濟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在荊洲期間,取得了當地大族馬、習、龐家的支持;奪取川中後,也得到了四川豪強的有利支持,法正、李嚴、孟達等人就是其中代表。川中在曹操奪取漢中時沒有發生大亂,與曹操逐鹿漢中時後方一直很穩定,與得到了有強大勢力的豪強支持是分不開的。
劉備為了與曹操、孫權抗衡,打出了“複漢”的旗號,直接攻擊曹操為“漢賊”,又以“漢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雖然沒有曹操的政治優勢那樣明顯,但相對於孫權等其他軍閥,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不滿曹操早期劣跡的士人。
劉備敗亡後,以荊洲派的諸葛亮為丞相,主內政;益洲派的李嚴為尚書令,主軍事;然而劉備所擔心的派係鬥爭還是出現了。諸葛亮先是奪取了李嚴的軍事權力,然後逐步排擠益洲派。
諸葛亮當權期間,反劉備依靠大族的政策,開始實行法治,大力打擊益洲派的豪強;由於川中戰亂沒中原那嚴重,加上劉焉父子縱容大族,所以豪強勢力還是十分強大,收益不錯但是為後來的李嚴不供糧草埋下伏筆。諸葛亮很善於發現、培養、利用人才,如蔣琬、費文偉、董允等,諸葛亮的識人方麵,楊洪、何詆的例子一直為後人所樂道;諸葛亮也注意提拔敵方投降過來的人才,如薑維、王平。諸葛亮大力起用荊洲派人才,在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麵過分強調以“奉職循理”作為衡量優劣、取舍的標準,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樣性,尤其是開拓型人才的培養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馬謖、四相中的蔣琬、費文偉、董允都是荊洲派。
由於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劉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戰中消亡,無奈後來隻好“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悲慘局麵。
孫堅、孫策、孫權:
孫家對人才也很重視。
孫堅出身於下層社會,家貧,以種瓜為生。孫堅和劉備一樣,很重視將領而不大看重文人謀士,但孫堅自己有一定的戰略目光,更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華,以作戰勇猛、指揮靈活聞名於世,孫堅的陽人之戰,雖然發生在給董軍偷襲後,依然以少勝多,大破董軍,擊殺董軍都督華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的不足,孫堅在前期基本沒有遇到強勁對手,故孫堅得以橫掃荊南。孫堅雖然迎娶江東大家吳氏姐妹為妻,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認可,孫堅的人才組成,主要時以中下階層為主。
孫策吸取了其父孫堅不重視文人謀士的教訓,早在孫堅起義兵時就“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孫策向袁術討回千餘孫堅舊兵,同時得到舅舅吳景的幫助;由於吳景在江東的影響,得到了呂範、孫河、張紘等人家族的支持。孫策繼承了父親作戰勇猛、迅速的優點,在初平江東後,得到了張昭、秦鬆、陳端江東著名文人謀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孫策也繼承父親孫堅過於勇猛而輕佻果躁,終於給人伏殺而死。由於得到了舅舅吳景的支持和他的影響,以及孫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中大族開始zhan有一席之地,也是孫家依靠大族的開始。
孫權接替孫策成為江東統治者後,依靠江東大族的勢力,也取得了與曹操抗衡的實力。孫權對文人的重視比孫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攏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時也開始實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東大族,如陸遜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時孫家宗親也開始拋頭露麵。孫權認為“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同時孫權也借口曹操為“漢賊”,要“清君則”而大量收攬人才、訓練軍隊;孫權十分善於聽取眾人意見,采取其中好的意見,孫權還十分注重人才的群體優勢,克服“非正統”的名分,使勢力逐漸增長,敢於和曹魏長期對抗。
孫權的用人謀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勞;周瑜30000勁卒破曹軍10餘萬大軍,魯肅一直為江東戰略上的主心骨,呂蒙奇襲荊洲,取回了孫權一直夢寐以求的南郡,陸遜火燒連營,同時擊破曹魏多次進攻;此四人還是對付山越的好手,為孫家獲得兵源、勞力。
孫權晚年以及繼承者,過於濫殺,人才內耗太嚴重,終於為西晉所滅。
袁紹、袁術:
二袁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大族,而袁紹曾經擔任聯軍的盟主,所以袁氏門生無不紛紛投靠,袁紹更為突出;二袁都是依靠世家大族,重視門第出身和德行之人。《後漢書》說“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可見袁家的社會地位之高,但是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所以袁紹雖然有傑出的人才相助,還是不得不麵對失敗的悲慘局麵。袁術比袁紹,要略差一綢。
劉表:
劉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勢力才在荊洲立下陣腳。由於得到了荊洲大族蒯、蔡氏的支持,劉表在荊洲的統治比較穩定,而劉表沒雄並天下之野心,所以身邊的很多一流人才都沒有願意為劉表服務。
其他的如馬騰、呂布等,根本不是做諸侯的料子;而劉焉似乎脫離了三國的範疇。(未完待續)
曹操曆來非常重視人才問題。
在聯軍討伐董卓與袁紹對話時,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可見曹操對人才問題的重視與認識。
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說“(曹操)其終強而奪漢者,居四戰之地,恃智恃力,而無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驕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強大,最終曹丕還奪取了漢江山,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憑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團全體成員的才能共同奮鬥。如果不是憑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憑借河山之險固,會出現袁紹那樣迅速敗亡的悲慘遭遇。
曹操剛起步的時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淵;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遠來投奔。
最初之際,曹操僅有小快根據地,兵微將寡,而曹操出身於為世人所不齒的宦官家族;為了充分發現、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隊伍中發掘人才的同時打破當時的門第觀念,提拔重用出身於社會下層的文人武士,爭取中小地主階層的支持,並盡量利用投降過來的敵方人才。雖然當時發生了陳宮不滿曹操殺邊讓而勾結呂布叛亂的事件,可並沒有讓曹操放棄“唯才是舉”的方針。196年,曹操迎漢帝,成為東漢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士人不論是為了曹操而來還是為了恢複漢室而來,都不得不為曹操服務。建安十五年,曹操頒布《求賢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頒布,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舉”,反對兩漢以來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門第的傳統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思想具有很大的意義,當代有學者指出“標誌著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後來曹丕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協,采取九品製,依靠世家大族的勢力來維持統治,同時大力壓抑曹氏兄弟,終於在曹、夏侯家實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過身後大權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馬家族。
東漢末年的大亂,造就了全國性的人才流動,出身於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奪回失去的政治經濟特權,中下社會階層的人才則希望因此展現自己的才華,改變一向以來的地位。曹操身邊有以漢帝為首的東漢政府,實際上這就是曹魏政權兩麵性的辨證統一,無論士人們主觀上是向漢還是向曹,在客觀上都是不能分開,演義上說關羽提出的“降漢不降曹”不過是自欺欺人之說法。清朝人趙翼在談到荀文弱棄袁紹而投奔曹操時說“yu計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漢室,則不得不歸心於操而為之盡力,為操即所以為漢也。”,趙的說法不針見血指出了當時很多士人不得不為曹操服務的事實。曹操有“正統”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舉的正確方針,具備了其他軍閥無與倫比的優勢地位,他在為社會中下階層人才打開政權大門的同時也注意選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麵性,所以其人才陣營中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從老兵中提拔於禁、樂進、典韋等將領,從敵方投降過來人才中起用張遼、徐晃、張邰、陳琳、賈詡等人,從地方豪強中起用李典、李通、許褚、藏霸等,從東漢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從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劉曄等。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廈的頂梁柱,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操的唯才是舉,舉的都是對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誠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漢儒生所宣揚的“三綱六紀”等。而政權的主要權力所在——軍隊,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將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將張遼、徐晃、張邰、於禁、樂進、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發揮。而曹操對自己的政敵,一向毫不手軟,連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荀文若也不放過,所以曹操一直為後世士人所指責。
劉備:
劉備也很重視人才問題,《三國誌*劉備傳》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
劉備出身於沒落的皇族,已經淪落到不得不靠編草席為生,家族已經沒什麽人才可言。劉備起兵之初,遠沒有袁紹、曹操那樣雄厚的家族基礎,他的皇族身份在初期也沒有給他帶來政治優勢。而劉備本身由於認識有限,對士人的重視程度不夠,不難發現劉備早期的人才中,基本沒什麽大才的文人謀士;而劉備十分重視將領,他不但得到了關羽、張飛的忠實支持,還得到了公孫瓚手下勇將趙雲的垂青。由於缺乏戰略上和政治上的正確主將,劉備雖然擁有良將,卻不得不麵對多次失敗的教訓。
在荊洲投靠劉表期間,劉備終於認清了士人謀士的重要作用(有學者劉備寄居在曹操,應該考慮到自己為什麽失敗而曹操為什麽成功的問題,對士人謀士的認識是從此扭轉),先後得到了荊洲一帶士人徐庶、諸葛亮、龐統、馬氏兄弟等人的支持,事業上開始走上上升路,尤其是諸葛亮和龐統,在奪取荊洲四郡中立下很大的功勞。
劉備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勢力,早在徐州代替陶謙家族取得統治地位時就和當地的巨富糜家建立了親戚關係,得到了糜家在經濟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在荊洲期間,取得了當地大族馬、習、龐家的支持;奪取川中後,也得到了四川豪強的有利支持,法正、李嚴、孟達等人就是其中代表。川中在曹操奪取漢中時沒有發生大亂,與曹操逐鹿漢中時後方一直很穩定,與得到了有強大勢力的豪強支持是分不開的。
劉備為了與曹操、孫權抗衡,打出了“複漢”的旗號,直接攻擊曹操為“漢賊”,又以“漢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雖然沒有曹操的政治優勢那樣明顯,但相對於孫權等其他軍閥,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不滿曹操早期劣跡的士人。
劉備敗亡後,以荊洲派的諸葛亮為丞相,主內政;益洲派的李嚴為尚書令,主軍事;然而劉備所擔心的派係鬥爭還是出現了。諸葛亮先是奪取了李嚴的軍事權力,然後逐步排擠益洲派。
諸葛亮當權期間,反劉備依靠大族的政策,開始實行法治,大力打擊益洲派的豪強;由於川中戰亂沒中原那嚴重,加上劉焉父子縱容大族,所以豪強勢力還是十分強大,收益不錯但是為後來的李嚴不供糧草埋下伏筆。諸葛亮很善於發現、培養、利用人才,如蔣琬、費文偉、董允等,諸葛亮的識人方麵,楊洪、何詆的例子一直為後人所樂道;諸葛亮也注意提拔敵方投降過來的人才,如薑維、王平。諸葛亮大力起用荊洲派人才,在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麵過分強調以“奉職循理”作為衡量優劣、取舍的標準,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樣性,尤其是開拓型人才的培養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馬謖、四相中的蔣琬、費文偉、董允都是荊洲派。
由於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劉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戰中消亡,無奈後來隻好“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悲慘局麵。
孫堅、孫策、孫權:
孫家對人才也很重視。
孫堅出身於下層社會,家貧,以種瓜為生。孫堅和劉備一樣,很重視將領而不大看重文人謀士,但孫堅自己有一定的戰略目光,更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華,以作戰勇猛、指揮靈活聞名於世,孫堅的陽人之戰,雖然發生在給董軍偷襲後,依然以少勝多,大破董軍,擊殺董軍都督華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的不足,孫堅在前期基本沒有遇到強勁對手,故孫堅得以橫掃荊南。孫堅雖然迎娶江東大家吳氏姐妹為妻,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認可,孫堅的人才組成,主要時以中下階層為主。
孫策吸取了其父孫堅不重視文人謀士的教訓,早在孫堅起義兵時就“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孫策向袁術討回千餘孫堅舊兵,同時得到舅舅吳景的幫助;由於吳景在江東的影響,得到了呂範、孫河、張紘等人家族的支持。孫策繼承了父親作戰勇猛、迅速的優點,在初平江東後,得到了張昭、秦鬆、陳端江東著名文人謀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孫策也繼承父親孫堅過於勇猛而輕佻果躁,終於給人伏殺而死。由於得到了舅舅吳景的支持和他的影響,以及孫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中大族開始zhan有一席之地,也是孫家依靠大族的開始。
孫權接替孫策成為江東統治者後,依靠江東大族的勢力,也取得了與曹操抗衡的實力。孫權對文人的重視比孫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攏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時也開始實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東大族,如陸遜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時孫家宗親也開始拋頭露麵。孫權認為“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同時孫權也借口曹操為“漢賊”,要“清君則”而大量收攬人才、訓練軍隊;孫權十分善於聽取眾人意見,采取其中好的意見,孫權還十分注重人才的群體優勢,克服“非正統”的名分,使勢力逐漸增長,敢於和曹魏長期對抗。
孫權的用人謀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勞;周瑜30000勁卒破曹軍10餘萬大軍,魯肅一直為江東戰略上的主心骨,呂蒙奇襲荊洲,取回了孫權一直夢寐以求的南郡,陸遜火燒連營,同時擊破曹魏多次進攻;此四人還是對付山越的好手,為孫家獲得兵源、勞力。
孫權晚年以及繼承者,過於濫殺,人才內耗太嚴重,終於為西晉所滅。
袁紹、袁術:
二袁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大族,而袁紹曾經擔任聯軍的盟主,所以袁氏門生無不紛紛投靠,袁紹更為突出;二袁都是依靠世家大族,重視門第出身和德行之人。《後漢書》說“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可見袁家的社會地位之高,但是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所以袁紹雖然有傑出的人才相助,還是不得不麵對失敗的悲慘局麵。袁術比袁紹,要略差一綢。
劉表:
劉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勢力才在荊洲立下陣腳。由於得到了荊洲大族蒯、蔡氏的支持,劉表在荊洲的統治比較穩定,而劉表沒雄並天下之野心,所以身邊的很多一流人才都沒有願意為劉表服務。
其他的如馬騰、呂布等,根本不是做諸侯的料子;而劉焉似乎脫離了三國的範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