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歸順之後,二人的關係立時親近了許多,張遼問了一些東萊郡的情況,突然又問道:“子義,孔文舉其人如何?”


    太史慈肅然道:“慈與孔北海素未謀麵,今方從遼東歸來,老母便雲,自我離家之後,孔北海贍恤殷勤,對老母比故人舊親有過之而無不及,故而慈身入都昌,為求援兵。”


    張遼點了點頭,他也聽過孔融進賢好士之名,恰在這時,鮑信過來,張遼便又問鮑信:“允誠,汝曾與孔文舉同被大將軍召辟,想必認識,其人如何?”


    鮑信沉吟了下,道:“孔文舉才高當世,好結交奇異之士,卻是看不起我等之輩。其在北海,自負才氣,誌在靖難,但高談清教,辭氣清雅,論事考實,卻難以悉行。”


    “嗯……”張遼明白了,孔融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擅長高論,也喜歡結交人才,但不會用人,更不會幹事。


    鮑信又道:“孔文舉在北海,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邴原等名士,其餘人但有一介之善,莫不加禮焉。郡人無後及四方遊士有死亡者,皆為棺具而斂葬之,是以百姓歸附,人稱孔北海。”


    “唔?他的文教做的不錯。”張遼露出讚許之色,他也很重視教育之事,這是培養人才、不斷強大的根本。


    鮑信卻嗤笑道:“他好交接舉薦奇異之士,卻不過是葉公好龍而已,其所任用,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隻與論文,不與論事也。其文學邈俗,卻不達治務,所在敗績,奸民汙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是以一時能得人心,久之人必去之矣。自負才高,而不能務實,隻堪為禦史、博士,行彈劾與教化之事,而不能為郡守,安定一方,智有餘而力不足也。”


    “哦……”張遼皺起眉頭。


    說實在的,他最喜歡的是如荀彧、張既、杜畿那般實幹的人才,荀彧不必說,張既在曆史上初任新豐縣令,政績就是三輔第一,如今在張遼手下幹的也很好,杜畿任河東太守數年,曹操征戰馬騰韓遂時,河東一郡之糧就足以供應全軍,而杜畿也被譽為最好的河東太守,任職河東太守十六年,政績常為天下最,後世河東的文化傳承便始於杜畿的教化。


    如這般人才,實幹、謙虛、正直,正是張遼最喜歡的人才,反之,張遼最不喜歡的就是那些空談高論、自負才氣、目空一切的名士了。


    他一直認為,自負才氣、目空一切是一種缺陷,尤其在為官之上,自負才氣,連一般人才都看不起,何況是治下百姓,這樣的官員又怎能真正為百姓做些實事,所做作為,也不過是得了些虛名,因為他們看得太高,撲不下身子,所以看不到百姓的疾苦,看不到治下真正存在的問題,又怎能解決問題?


    他還記得前世看三國時,看到龐統剛投靠劉備時不得重用,守耒陽縣令,在任期間不理縣務,被張飛責問,而後一日間處理白日事務,足見其能,但也看出他行事比荀彧和諸葛差了。


    張遼曾在縣府呆過,知道一縣之時雖小,但真正做起來卻是沒有窮盡的,龐統能一日處置百日事務,但那隻是下麵報上來的,真正的民情如何,真正的問題能不能解決,絕不是坐在縣府中就能完成的,至於喝酒怠政,換作張遼,先收拾他一番,而後再重用其謀劃才能也不遲。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這是張遼一向提倡的,如果換做荀彧、杜畿,便是做縣令,也會盡心做好。


    所以,張遼用人最重實幹能力,對於自負才能、而且確實有真材實料的,先拉下去基層磨練一番再說,他將徐庶、石韜、司馬懿、法正等年輕人先下放縣裏,便是這個打算,隻有在基層縣裏幹過,懂得百姓疾苦,將來才能大用,而且他們的成就會比曆史上更大。


    至於孔融這類名士,已經成型,很難改變其性格,那就隻能將他放到合適的位置,恩威並施了。


    不過對於這類名士,有餘其名望太高,也最難處置,主要還是因為當前的名士之風盛行。


    漢末的這股名士之風,起初應該是黨人用來應對桓靈黨錮之禍的手段,黨人被罷免政治權力,隻能彼此相互提攜,令名聲大起,從而不懼被宦官加害。


    這本是好手段,可惜漸漸的走樣了,連這些名士自己也忘了本心,隻要有名士捧起一人,這人又有些料子,那麽就是他坐在家中,也有無數人哭著求著來拜訪,一來或許真的是為了瞻仰名士,二來多半也是為了混入這個名流圈子。


    到了而今,名士不出仕,不為官,不造福百姓,隻是躲在家中讀讀書,教幾個弟子,培養些門生,再處好鄰裏關係,就能被人大書特書、大肆宣揚了。


    如兗州名士邊讓,如果不是因為曹操殺了他,後世誰知道他是哪根蔥,此人在陳留頗有名氣,擅長占射和辭對,連蔡邕也推崇他,中平元年何進召他為令史,公務未必處理的怎樣,但賓客每日滿堂,到了中平九年,朝廷任命他為九江太守,本來是大展抱負的機會,不想這廝認為自己做不了太守,天下一亂,他就棄官回家,曹操擔任兗州牧後,此人又仗著名聲和才氣,看不起曹操,多次貶斥他,曹操可不是何進,惹毛了曹操,直接將他滿門處斬。


    這也造成了兗州之變,陳宮、張邈等人在曹操出征徐州時直接叛變,迎了呂布做兗州牧,幾乎讓曹操無家可歸。


    殺一個全無作為、隻知道發牢騷的名士,下場就如此悲催,可見這個時代名士的麻煩。


    張遼對邊讓這種人就最為不恥,你喜歡求學,不喜歡做官,丟了太守不做,這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既然不參政,那就一心讀書教化罷了,偏偏還要誹謗曹操,行幹政之事,自己不做事,還幹擾別人做事,實在惡心。


    這種人還說什麽名士,要是張遼,見一次打一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召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風知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風知了並收藏漢末召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