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瀲灩著粼粼水光,寬闊的鹽池之畔,張遼帶著荀彧、郭嘉以及河東郡丞王邑、毌丘興等人在查看鹽池。


    不同於董卓和王允當政之時,那時候張遼對掌控鹽池頗有顧忌,此時李傕、郭汜當政,他卻不在乎了,掌控了鹽池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鹽池運作起來,而且要運作的更好,成為自己的重要賦稅來源。


    整條鹽池東西長五十一裏,南北寬六裏,池南橫著中條山,形如臥弓,山頂有桃花洞,水流入鹽池,作為鹽池的水源,否則每日蒸發,遲早幹涸。


    鹽池極為寬闊,但鹽池四周開辟出來的鹽田卻更寬闊,一望過去處處雪白,隻是鹽田的分布卻大大小小雜亂不一,這是各個世家各自劃分、各自曬鹽的結果。


    張遼當初剛擔任河東太守之時,就了解過鹽池產鹽之法,鹽池四麵墾地為畦,引水沃之,水耗鹽成。每年二月墾畦,四月引水,夏季曬鹽,八月而止,也要看天時。


    不過此行除了幾個屬吏,還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鹽工隨同,給他講解鹽池的情況,他對製鹽之法了解的更細了。


    如今的河東鹽池,製鹽方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是最古老的撈采法,直接讓鹽工下到鹽池裏撈采,因為鹽池之水天長日久蒸發,水底積累了大片的結晶石鹽,隻要撈采上來便可食用,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是隻適宜在淺水區進行,鹽池浮力大,在深水區人無法下潛,常要墜著石頭,撈采很難,也頗是危險。


    第二種方法是煎煮法,是將鹽池之水蒸發到一定程度,成為鹵水,再將鹵水倒入鍋裏生火煎煮,水幹得鹽。


    不過這兩種方法,規模和產量都太小,而且河東鹽池之水帶有苦味,這兩種方法製出的鹽質量差,都帶有苦味,所以河東鹽在商周春秋之時又被稱為苦鹽。苦鹽一般都是賣給貧民百姓或是異族。


    張遼在一處鹽工撈采處停下,嚐了嚐他采出的鹽,皺起眉頭,直接撈采出來的鹽確實很苦澀,與後世的鹽味道差的太多。


    除了這兩種方法,第三種方法就是懇畦澆曬法了,在鹽池四周築鹽田,修鹽畦,也就類似於數尺深的淺池,而後挖掘一條水溝,將鹽池之水引入鹽畦,經風吹日曬,水蒸而鹽出。


    這時,荀彧在一旁道:“主公,先秦之時,以懇畦澆曬之法曬出來的鹽同樣是苦的,後來鹽工慢慢總結出一些經驗,采用了分畦澆曬,分離出鹽水中的芒硝,鹽質才好了些。


    “芒硝?”張遼的化學水平實在一般,不懂得什麽是芒硝。


    荀彧走到一處鹽畦邊上,彎腰撚起幾顆粗大的白色顆粒,給了張遼,張遼放在嘴裏嚐了嚐,苦多於鹹,他皺眉道:“這就是芒硝?”


    荀彧點頭道:“不錯,河東鹽池水中除鹽外,還溶有芒硝諸多雜物,故而池水苦鹹。”


    張遼奇道:“如何分離芒硝?”


    鹽池中多有其他雜物他知道,如果是後世,通過各種化學手段,自然能輕易分離,但這個時代,他們卻是怎麽分離的?


    “此借天時之力也。”荀彧指著左側的一片鹽畦,道:“鹽工多將鹽田分為四畦,第一畦最大,秋八月之後,引入鹽池之水,日曬水耗,成為鹵水,至嚴冬之時,鹵水中則有芒硝析於池底。”


    張遼點了點頭,有些明白了,鹵水冬季析出芒硝,這應該是利用溫度變化,在低溫狀態下,芒硝溶解度降低,最先被析出。


    荀彧指著緊鄰一個鹽畦道:“待第一畦芒硝析盡後,已是來年三月,則引此鹵水進入第二畦,到夏初之時,鹵水表麵有此白絮生成,鹽工稱之為‘發模糊’,此時鹵水謂之陽水,陽水依然甚苦。”


    張遼點了點頭,看向第二畦,此時已是四月中,果然,這第二畦的鹵水表麵有著大片的白色絮狀物,他估摸著,這應該還是通過溫差變化析出其他雜質,但姬平也不明白這些白絮究竟是什麽物質,他取了一些嚐了嚐,卻是比芒硝還苦。


    荀彧又指著緊臨的第三鹽畦道:“第二畦白絮生成後,便可將陽水引入第三畦,第三畦池底有芒硝壓實而成的硝板,經過此畦,陽水中白絮可沉澱殆盡,硝板卻越積越厚,最終隻餘下鹵水,此水謂之*******張遼看著這第三處鹽畦,若有所思,白絮沉澱如此之快,硝板又加厚,恐怕不隻是自然沉澱,應該伴隨著白絮與池底硝板的化學反應。


    接著荀彧指著第四個鹽畦道:“最後將**引入第四畦,水深一尺,隻需風吹日曬,五六日便可結出鹽花,此為‘落鹽’,水幹則鹽出,再無苦味。”


    張遼看到這個鹽畦邊上還落著一些鹽粒,應該是去年落下他,他撚出一顆鹽粒,放在嘴裏嚐了嚐,這鹽粒雖然還是有點微苦,但口感卻比撈采出的鹽要強出百倍了。


    他不由讚歎百姓和鹽工的智慧,雖然他們不明白鹽池之水析出雜質的化學原理,但他們卻能在勞動中總結,利用一年四季的溫差變化,巧妙的將其中的芒硝、白絮等物質分離出來,著實難得,誠如荀彧所言,此借天時之力也。


    荀彧歎道:“此四畦法所產之鹽雖好,卻需曆經寒暑一載,儲存鹵水有限,用時頗長,更不能出差池,故而所產之鹽不足以供應四方,百姓所食之鹽則皆是直接引水入池曬製而來的苦鹽。”


    張遼點了點頭,他明白荀彧的話,四畦法製作出來的鹽多半都供了朝廷和公卿豪強,尋常百姓吃的還是苦鹽。


    張遼皺眉看了看四麵一片片分布淩亂、大小不一的鹽畦,斷然道:“文若,今年秋後,可發動將士與青壯將這四麵鹽畦全部重修,拓寬十裏,重新劃分布局,皆修成四畦。”


    原來鹽池由豪強掌控,各自為政,混雜不堪,若是重新整修後,統一工序,那樣每年的鹽產量會大大增加,質量也會比原來的好。


    “喏!”荀彧應了聲,又微笑道:“主公此舉大佳。”


    張遼嗬嗬一笑,這時從不遠處突然傳來一陣歌聲:“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張遼不由看向一旁的老鹽工,笑道:“沒不想這鹽工之中,居然還有人能唱出上古虞舜所做之歌。”


    老鹽工忙道:“將軍有所不知,此地鹽工,都能唱‘南風歌’,南風起,鹽始生,南風實乃天賜之寶哪。”


    張遼失笑道:“長者何出此言?南風雖好,莫非這東風、西風便不濟事乎?”


    在他看來,隻要是風力,就能加快蒸發,應該不分東南西北風吧。


    沒想到那老鹽工卻點頭道:“正是如此,南風最佳,東風尚好,若是在曬鹽時遇到東北風或西南風,鹵水便會‘粥發’,像米糊一樣,所生之鹽比撈采上來的苦鹽更要苦澀難吃,因而在我等鹽工眼中,這南風實乃蒼天所賜,不可不敬之。”


    張遼不由大奇,看向河東郡丞王邑:“果真如此乎?”


    王邑點了點頭:“稟將軍,正是如此。”


    荀彧、郭嘉不由嘖嘖稱奇,紛紛感歎造化之奇。


    張遼卻沉思起來,他可不信什麽南風是蒼天所賜,若是東南西北風果然效果不同,那必然是另有原因。


    他沉吟道:“南風出鹽,必有其故,所謂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濕,西風幹,想必是這寒、暖、幹、濕,對出鹽也有影響。”


    他自然知道,溫度在很多化學反應中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東南西北風的不同,多在於寒流和暖流的差別,應該是這個因素造成了鹽水中芒硝或其他物質含量提升,導致結晶出來的鹽發苦。


    聽了張遼所說,那老鹽工身子一顫,喃喃道:“將軍此言,倒是有理哪,細細想來,凡東北風和西南風來時,天氣多半發冷,恐怕正是如此!……鹵水冬出芒硝,夏發模糊,莫非也是因為寒暖不同的緣故?”


    這老鹽工世代從事鹽業,技藝精湛,經驗豐富,聽了張遼的話,頓時恍然大悟,想通了很多道理。


    荀彧和郭嘉也是大智之人,聞言登時恍然。


    郭嘉連聲讚道:“主公能觀表而知本,吾不如也。”


    就連荀彧也點頭附和,張遼這般本事,確實令他們佩服。


    張遼咧了咧嘴,正要正要說話,老鹽工突然又道:“將軍,還有一事,我等鹽工惑之久矣,冒昧請將軍解惑!”


    “哦?”張遼看了看滿是期待的老鹽工,笑道:“說來聽聽。”


    沒想到就在這時,天空突然傳來一陣轟隆隆的雷聲,他們不由愕然看去,卻才發現不知何時天空竟然有了一片雨雲。


    王邑麵色微變,忙道:“將軍,這曬鹽之時最怕暴雨洪災,一旦四麵有洪水入池,今年的曬鹽之事便要歉收了。”


    聽王邑這麽一說,張遼麵色也變得凝重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召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風知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風知了並收藏漢末召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