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沒想到士孫瑞也開了口,怒道:“何謂重情義?豈能與國賊講情義!張遼此賊,素來膽大妄為,初為河東太守,便擅殺縣令,幾番違命,毆打上司,襲擊重臣,目無尊卑,恣意妄為,更娶貴人,有違倫常,實禍亂之主也。又曾助卓為虐,屢敗關東,戕害義士,阻攔勤王,而今複念逆賊董卓,救其眷屬與黨羽,怙惡不悛,實屬不赦之徒!”


    士孫瑞皺了皺眉,沒有說話,如今他的話在王允麵前根本無用。說來謀劃董卓之事,除了王允,還有自己和楊瓚、黃琬等人,尤其是自己站在前麵,但誅殺董卓之後,王允與呂布獨占殺董之功,對他們的謀劃一字未提,士孫瑞性格低調,倒不喜歡爭功,但明顯感到了王允對關中人的排斥,而且如今很多人都暗中對王允的偏頗和剛愎自用不滿,尤其是關中之人。


    王允自然不知道底下人對他的離心,他麵色凜然有威,厲聲道:“吾今有一令,董賊麾舊部,涼州、並州之將皆可赦,獨不赦張遼!”


    他看向呂布:“呂奉先,速速領兵擒之!”


    “司徒!”呂布不滿的道:“文遠畢竟是我並州之人,汝赦涼州而殺並州,此舉不妥。”


    “汝敢幹預朝事,抗命不成!”王允看到呂布幾番反駁他的命令,更是大怒:“汝不願捉張遼也罷,吾派李肅前往。”


    呂布麵色難看,哼了一聲,拂袖而去。


    王允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呂布背影:“真是不通大義!”


    ……


    長安城一處宅院之中,張遼看著對麵的荀攸,道:“以公達之見,如今我該留在長安,還是離開長安,先安定河東與並州?”


    他與董卓決裂後,將杜畿等人都送到了河東,荀攸卻留了下來。


    荀攸行事嚴謹,品性也完全可靠,眼光更是敏銳,觀察深入而精準,故而張遼對自己的誌向和謀劃並未隱瞞他,此時他心中對兩條路還有些猶豫不決,便向荀攸請教。


    如果換做荀彧,他不用請教也知道,荀彧必然是建議他留在長安扶助天子,這是理想觀念所決定的,而荀攸不同,他性格曠達、孤僻,嚴謹之下又有勇猛激進之心,他謀誅董卓之時便曾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行齊桓、晉文霸王之舉,足見他對漢室的態度與荀彧還是有差別的,並不是那種愚忠。


    這一點,張遼在幾次與荀攸的交談之中便敏銳的察覺到了,所以他才會問荀攸這個問題。


    果然,荀攸看了一眼張遼,沉吟片刻,道:“王子師有治國之才,卻非定亂之人,雖能誅董卓,卻不能撫關涼,是以不久之後,長安必生大亂,攸以為,將軍還是先退出長安的好。”


    “王允必然會敗嗎?若是處置好了涼州人又如何?”張遼看著荀攸,想知道他的見解。要知道從後世人來看,王允中興漢室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荀攸搖頭道:“王允隻憑名望統攝朝政,又隱為袁氏門生之首,豈能安撫關涼?”


    荀攸這句看似模糊而武斷的話,卻霎時間令張遼恍然開悟,尤其是那句袁氏門生之首,讓他一下子明白了。


    前世看三國,張遼隻覺得王允剛愎自用導致大敗,但如今經荀攸一點撥,他才明白,王允之敗,幾乎是必然的,這其實是觀念和體製的局限性。想王允也曾為豫州刺史,身先士卒,平定平黃巾,而後隱忍誅殺董卓,真可謂文韜武略兼備,卻最終敗於長安。


    觀王允變化,誅殺董卓之前,何其明智,誅殺董卓之後,卻何其昏庸。經荀攸一點撥,張遼才明白,王允並不昏庸,也沒有被驕傲掩蓋理智,剛愎自用隻是他失敗的一個小原因,其根本原因還是敗在他所維護的理想和群體上。


    當今天下的士人已經分作三類,一類是無力應對,消極避世,專心研究學術,如鄭玄、管寧等大儒。一類如袁紹、袁術、張邈之輩,通過武力割據,另起山頭,打破固有束縛,但他們走的還是不遠,沒有尋到出路,看似另立山頭,卻仍是在走老路。另一類則如王允這般,堅持以德治國,以德教化,重文輕武,他對兵權的掌控緊緊是通過呂布,自己絲毫不沾,足見其文治理念,隻是這種理念在盛世可以,在亂世卻是無力。


    沒有了武力,加上理念決定,王允維護朝廷,便不是像董卓那般以武力震懾一切,他靠的是名望。


    什麽是名望,就是為人稱道,令人信服和跟隨。


    但名望這東西,也是一把雙刃劍,從好的方麵來講可以聚人,而從劣的方麵來講,就是必須站隊,必須成為一方利益集團的代表,大家才會維護你,看重你的名望,否則利益衝突,立場相對,大家憑什麽維護你?


    而大漢朝廷立國百年,早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團,從大的方麵論就是關東集團和關涼集團,百年來關東集團完全占據上風。


    王允憑名望攝政,不像董卓或曹操那樣憑武力震懾統合幾個利益集團的朝臣,他就必須選擇成為一方利益的代表,否則首鼠兩端,誰都不會支持他,他選擇的是荀攸所說的袁氏門生故吏一方,更廣一點,就是關東士人集團。


    他親關東而斥關涼,一心想著回都雒陽,拒絕任用皇甫嵩等關涼勢力,掌權之後所任命的重臣也大多都是關東之人,使關涼士人對他失望離心。


    作為一個掌權者,尤其是亂世之中的接棒者,王允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控兵權,第二件事就是平衡關東與關涼勢力。但王允第一件事做的不徹底,第二件事更是失去公心。


    搞不好平衡就是大問題,更大的問題是朝廷立在關中,更接近關涼,他此舉完全是舍近求遠,而且由於路途閉塞,他更不知道關東諸侯早已野心勃勃,各自爭雄,根本無心迎接天子,所以他永遠等不來關東,等來的隻是涼州人的叛亂。


    所以他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無關曆史上賈詡鼓動涼州人進攻長安,事實上隻要王允處理不好涼州人,無論賈詡是否鼓動,涼州人的叛亂是遲早的,除了關東的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還有涼州的馬騰韓遂在西側虎視眈眈。


    不過即便王允反過來選擇關涼而棄關東,同樣會有大問題,一是王允能否平定羌亂?二是選擇關涼,則朝廷將永遠失去關東,除非王允能以武力平定,這一點卻是與他理念違背的,他更沒有這個魄力。三是選擇關涼,朝廷之中會有大半關東朝臣對王允離心,政令能否暢通?他是否會眾叛親離?四是選擇關涼,董卓的舊部是否就此歸心,不再叛亂?


    正是這一係列的問題,讓王允不得不選擇關東,從兩條必敗之路上選擇一條稍微好一些的。


    後世很多人認為王允有中興朝廷的機會,但實際上這個看似很大的機會卻是遙不可及,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無論王允作出何種選擇,他都無力拯救朝廷,王允是有大才之人,錯不在他,而在他所維護的朝廷實則已無可拯救。


    除非他像董卓那般,完全掌控兵權,立足關中,潛心發展,而後以軍事橫掃關東。


    但這卻是王允永遠也幹不出來的,因為在朝廷動用軍事,會招罵名,如董卓,如曹操,似王允這般重名之人,走不出這一步,沒有這種魄力,也沒有根基。


    而張遼自己如今如果留在長安,先進入朝廷,則一是影響力不夠,二是時機也不對,隻要有王允這般名望頗高的人在,自己必然會受到各方利益的諸多掣肘,最終也會像王允一樣失敗。


    索性倒不如讓天子和朝臣先在涼州人的肆虐下承受一番摧殘,將兩個集團的利益糾葛和朝臣的小心思打消殆盡,而自己則暗中發展,實力和根基足夠強大之後,而後在關鍵時刻以救天子之名出現,那時候朝廷更需要自己,挾天子的弊端會大大削弱,自己便足以掌控朝廷,占據主動性。


    拋棄一時仁慈,而謀劃長遠之計,這才是他所該為的。


    絕不能陷入朝廷的勢力爭鬥之中,除非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淩駕兩大勢力之上,震懾他們,才是最好的機會。


    “多謝公達。”張遼起身朝荀攸躬身一禮,很多事情雖然是他想到的,但他知道,這也正是荀攸那句話要告訴他的。


    荀攸性格謹慎,而且與自己關係還不到位,不像郭嘉那般直爽而言,隻能自己心領神會了。


    荀攸一直觀察著張遼的神情,看到自己隻一句話,張遼便已完全理解,不由暗自點頭,頗有知己之感,又道:“涼州人作亂,將軍可從河東出兵,占據左馮翊,製衡涼州人,更收攏受難百姓。”


    張遼聞言,不由大喜,抱拳道:“多謝公達,張遼受教。”


    荀攸這句話同樣另有深意,涼州人作亂之時,正是他趁火打劫之時,一方麵可以奪取左馮翊,這一點他早有考慮,而且也是郭嘉提過的,但另一方麵,自己還可以趁機營救和收攏百姓,獲得民心,增強實力。在這個時代,地盤反而是其次,人口才是根本。


    張遼看著荀攸,肅聲道:“荀氏滿門皆在河東,我已邀請荀棐兄去河東,緝兒也已隨行,公達便與我一道如何,更要請公達助我,撫恤百姓,平定亂世。”


    荀攸沉吟片刻,躬身抱拳:“主公。”


    張遼聞言,不由大喜,一把拉住荀攸的胳膊,哈哈大笑:“公達,日後我們便要同舟共濟了。”


    荀攸看到張遼欣喜的樣子,也露出微笑,他應允張遼,並不是一時衝動,事實上在牢獄之中,二人早已進行過深談,他對張遼的手段、誌向、胸襟和遠見都極為佩服,頗有知己之感,仁而不迂,智而不奸,也符合他心中的主公要求,而且張遼如今的勢力已然不小,早已是一方諸侯了。


    何況張遼對他的兒子有救命大恩,而他的兒子荀緝更是對張遼敬服的不行,更是拜了張遼為師,荀氏滿門、郭嘉等好友也在張遼治下,跟隨張遼也是他最好的選擇了。


    張遼正自歡喜,這時史阿卻匆匆進來,道:“主公,王允下了命令,董卓舊部皆可赦,獨不赦主公,更命李肅帶兵追殺主公。”


    張遼臉一下子黑了起來,這王允還真是不給人留活路,從某一方麵講,還不如當初的董卓有人情味,虧得還是老鄉,雖然忠心為國,但每天就自恃那點狹隘的大義,戕害忠良,實在可恨!


    娘的,乃公怕你不成!


    “主公,當速速離開長安。”荀攸已為張遼麾下,自然一心為他著想。


    張遼點了點頭,轉頭吩咐史阿:“命暗影傳出消息,他王允還欠我個女兒做妾,哼,當初親口許諾,後來卻裝作沒事一般,真當我好欺不成!”


    史阿嘴角抽搐了下,他可是知道,張遼早已將王允的女兒貂蟬搶走了,如今又堂而皇之的討要,到底是誰無恥,誰好欺……


    張遼卻不管這些,又吩咐道:“命皇甫酈行動,帶著緹騎和持戟出城!”


    他在長安先後擔任執金吾和司隸校尉,擔任司隸校尉的時間更長一些,但反倒是執金吾麾下的緹騎和持戟對他更有歸附感。


    一則他親自操練緹騎和持戟,並帶著他們走出了低潮,二則他曾在董卓麵前回護緹騎和持戟,三則他總不忘給緹騎和持戟分些糧米之類的,四則有皇甫酈暗中說服。所以緹騎和持戟對他很是尊崇。


    反倒是那些司隸,雖然張遼掌管的時間更長,但張遼曾幾度收拾司隸,而司隸本也是有權有勢的跋扈群體,更是魚龍混雜,張遼對他們的嚴厲約束,或許還會引起他們不滿。


    所以張遼隻策反了緹騎和持戟,對司隸隻帶走了一些可用之人,而司隸的素質比之緹騎和持戟也差的太多,不值得他冒太大風險。


    何況他策反緹騎和持戟還好說,若是連司隸也策反了,恐怕王允真會徹底爆發,跟他死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召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風知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風知了並收藏漢末召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