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瑁接著又道:“閣下既與董卓道不同,何不離開董卓,隨我等……”33


    “去關東做什麽?效法諸位割據一郡嗎?”張遼反問道。


    “總好過屈於董卓麾下,自損名聲。”橋瑁道:“更可安定一方,豈不功莫大焉?”


    張遼搖搖頭,慨然道:“大漢立國四百年,可謂積重久矣,試看當今天下,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豪強募兵納民,高壘堡塢,自成一國,自征其稅,朝廷失卻威嚴,百姓處身水火,是以人心思亂,州郡自立,群雄並起,漢室傾頹,此冰凍三尺,沉屙爆發,誰人能擋?”


    張遼此言一出,橋瑁眼睛猛然一睜,忍不住長身而起,看向張遼,眼裏全是震驚。張遼的這些話對他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他想斥責張遼胡言亂語,可是細思起來,卻隻感渾身顫抖,不寒而栗!


    桓靈以來,天下漸亂,他們這些士人也未嚐不思緣由,然身在局中,難以自明,隻能將緣由歸於宦官幹政,上應天災,如今聽了張遼所說,橋瑁隻覺各種念頭紛至而來,他想要出言反駁,一時竟卻無從駁起。張遼的這些話可謂入木三分,一針見血。


    典韋等人也都聽到了張遼這番話,尤其是出身平民的典韋,對張遼此言可是感同身受,他們這些平民身處其中,身受其苦,卻說不出一二,而張遼的話卻讓他們茅塞頓開。


    張遼察覺到典韋錚然而來的目光,朝他點了點頭,卻沒多說,而是伸手解開了橋瑁身上的綁縛。


    橋瑁兀自不覺,直視張遼:“然則……該當如何……”


    張遼沉聲道:“打破堡塢,編戶齊民,打破固有,重新分配,還天下一個相對公平,收地方兵權,總歸中樞,開科取士,廣納人才,不問出身,讓豪強可製,貧民可期。”


    廣納人才,不問出身!


    別說典韋等人,就是史阿等人也是渾身劇震,他們不懂什麽叫開科取士,但廣納人才、不問出身,豪強可製,貧民可期,他們卻是完全能聽懂,隻覺此言便如同驚雷一般!


    這與數百年來的察舉取士完全相悖,全讓他們渾身戰栗,有一種強烈的期盼!


    橋瑁忍不住搖頭,他雖然不是出身百年大族,沒有累世公卿,但族叔橋玄也曾任太尉,也算勉強列入士族,因而他下意識的對張遼的這種做法有一種抵製,但卻又說不出什麽合理的話來,隻能道:“此事誰能為之?”


    在橋瑁看來,張遼說的這些實在太難了,一旦施行,必然招致世家豪強的合力討伐!多半是出師未捷而自身先亡。


    張遼卻淡淡而笑:“總有誌同道合之人。”


    不說別人,曹操就是一個誌同道合之人,劉備也算,曆史上他們執政以後,都是不斷打壓豪強,曹操力度更大,劉備手段柔和。可惜曹**後,繼承者向世家勢力妥協,至於蜀國則是直接被世家出賣。到了司馬執政之時,九品中正製徹底變了質,助推世家政治走向巔峰,天下陷於家族爭鬥、有家無國的局麵,寒士貧民無出頭之日,誰會愛國,不過苟且生存,社會風氣低迷,造成數百年苦難。


    而除了曹操、劉備等有誌之士,寒門之士完全可以作為助力,便是世家之中,也有自律遠見之士,可為援助,如潁川荀氏。世家未必都有袁氏那般野心,當政治體製合適、兼顧他們的利益之時,他們也會屈從其下,尤其是在眼下世家還未完全興起之時。


    橋瑁也非短見之人,他喃喃道:“如此必要起幹戈。”他能斷定,張遼要走這條道路,首先就要與二袁所代表的世家勢力起衝突。


    “如今關東諸侯豈非正起幹戈?”張遼淡淡的道:“要改變固有,醫治沉屙,便避免不了陣痛。”


    “如此,閣下卻為何不離開董卓,前來關東?莫非董卓能為此事?”橋瑁不以為然:“董卓雖然出身涼州,但亦是豪強,雖起複士人,卻是徒好納士之名,而無治國之理,不可依恃。”


    張遼點了點頭,橋瑁說的也有幾分道理,董卓誌大才疏,向關東士族妥協也是無原則的妥協,沒有自己的政治理念,難怪為世家所鄙視,加上關西與關東之爭,更是不肯屈從於他了。


    不過張遼如今留在董卓麾下,自然也有自己的謀劃,關中是立業之基,更是安危定傾之重,他看了看橋瑁,道:“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而今中原亂起,內耗嚴重,但西北羌氐、鮮卑、匈奴、烏桓日益壯大,虎視中原,強弱易勢,百年之內必成大禍,漢人堪憂……”


    橋瑁忍不住又是一驚,方才張遼說的是內憂,而今卻提的是外患了,這一點怕是那些各懷心思的諸侯根本沒想過的,他此時看向張遼的眼神可真謂佩服之極了,誰能想到在關東惡名昭彰的張遼,一個不過二十歲的年輕人竟有此見識,他忍不住讚道:“昔日許子將曾評曹孟德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吾今日卻謂,他日安危定傾者,莫非張文遠乎!”


    “橋太守過譽了。”張遼哈哈一笑,又道:“誠如我所言,漢人要安,先定西北,眼下董公雖然性情暴躁,卻能安涼州,懾羌胡,定西北,諸君隻消將董公所譴羌胡拒於雒陽以西,天下暫可安定。但董公一日若去,涼州必然大亂,羌胡再次肆虐,某在西北,所謀便在於此。”


    張遼說到這裏,看了典韋一眼,歎道:“可惜,某起於微末,雖有安危定傾之誌,卻恨無能人誌士相助也。”


    “何雲無人?”橋瑁被張遼說的激動,指著其他俘虜道:“此皆猛將勇士,不慎被文遠所俘,但個個都是千裏挑一的勇士!隻要文遠手下留情,不殺害他們,收為己用,便可為助力!”


    張遼本來覺得自己的話題偏了,正要想辦法拉到典韋身上,沒想到橋瑁竟然突然會說出這話,登時大樂,這也太給力了!


    不過張遼也大感意外,自己與橋瑁辯駁,本意在收服典韋,沒想到說得多了,倒是先折服了橋瑁,可謂無心插柳了。


    他卻不知道,他那番言語對於身處迷霧中的橋瑁是多大的震撼。


    要知道,漢之前的大統一朝代僅有秦,但秦滅亡的太快,甚至沒有衰落的過程,漢根本無法借鑒,因此時人對於朝代興衰、分分合合的根源並沒有太深刻的認識,對於後漢以來的種種衰亡跡象感到迷惑和無措,甚至狂放墮落,而張遼這番話卻讓橋瑁如醍醐灌頂,他怎能不心服。(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召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風知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風知了並收藏漢末召虎最新章節